净空老法师及其理念简介

【由证圆善知识提供】

净空老法师简历

净空法师,现年七十三岁,俗名徐业鸿,一九二七年二月生於安徽庐江。少年时 求学於国立第三中学及南京市 立第一中学,四九年到台湾,服务於实践学社,公 馀之时研习经史哲学。先後追随一代大哲方东美先生、藏传高 僧章嘉呼图克图及佛学大家李炳南老居士,学习佛法十三年。熟通佛教各派经论及儒、道、基督、伊斯兰等其它宗 教学说,尤对佛教净土宗著力最多,成就亦最为辉煌。

一九五九年於台北圆山临济寺剃度,法名觉净,字净空,受具戒後於台湾及世界 各地弘经演教。先後讲述《华严 经》、《法华经》、《楞严经》、《圆觉经》、《净土五经》、《金刚经》、《地藏经》、《梵网经》及《大乘 起信论》等佛教三藏典籍数十部,四十馀年不曾间断,现存音影带数千卷。迄今仍每日弘法授教乐 此不疲。

一九六0年,法师受聘任台北十普寺三藏学院教师;六一年,应邀担任「中国佛 教会」弘法委员、文献委员;六 五年,任「中国佛教会」设计委员。七二年任「中国佛教会」大专佛学讲座总主讲;七三年任中华学术院佛学研究 员、台湾佛经注释语译会教授、编译委员;七五年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教授,天主教东亚精神生活研习所教授; 七七年任中国内学院院长;七九年任中国净土宗实践研究院院长。并先後创办「华藏法施会」、「华藏佛教视听图 书馆」、「佛陀教育基金会」、「华藏净宗学会」等佛教教育及净土专修组织数十所。

法师首开风气之先,使用电台、电视台、卫星电视、网际网路等现代传播媒体推 行佛陀教育。并大量印制赠送 《大藏经》、儒家《四书》、《五经》等善书及一 切与提升善良品质,恢复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会风气, 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 关的书籍及音像制品。数十年来赠送各种经论善书累计达千馀万册,佛菩萨及祖师大德像数 百万张,流通全球。

一九七七年,法师开始应邀向海外推行佛陀教育。指出大乘教学方针旨在彻底破 除迷信,启发真智,使社会大众 明辨真妄、正邪、是非、善恶、利害,建立理智 、大觉、奋发、进取、乐观、向上的宇宙人生观;才能圆满达成 解决一切众生苦 难,获得真实永恒幸福的教育目标。

为了让这一理念得以落实,法师先後於台湾 、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英 国等地倡导成立净宗学会五十多所;并担任数十间佛教团体及社会团体领导师或顾问职务。同年,法师还倡导世界 各地华夏儿女应建立「中华民族百姓宗祠」,期以教民诚信忠敬,继孝思、笃人伦、醇风俗、隆国运、开太平。 并认为「文言文」是过去 、现在、未来三世共通的语文,既是中华文化独具的异彩、世界文化最伟大的发 明,亦 是数千年人类智慧的宝藏,与今人结晶成一体。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责任 和义务将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一九八五年,法师移居美国。居美期间,由於在团结种族、祥和社会、提升道德方面贡献卓著,九五年八月获颁美 国德州「荣誉州民」及达拉斯「荣誉市民」。於此期间,曾应邀至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美国明州大学、德州大学、 夏威夷大学,澳洲默尔本大学、邦得大学、克汀理工大学、蒙娜士大学及台湾辅仁大学、中国文化大学、成功大学、 中山大学等多间学府及电台、电视台作佛学专题演讲 。所到之处听众如潮,极受四众弟子拥戴。

一九九五年五月,法师指导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净宗学会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 」,并主持日常教学工作。现住新 加坡常年宣讲《华严经》、《无量寿经》和《地藏经》,并拟创办新加坡首间佛教学府「佛陀教育学院」,以培养 更多高素质佛教後继人才。

一、净宗学会的成立缘起∶

净宗学会缘起

大觉世尊,愍念有情,示成正觉,随机演教,虽有大小权实之异,要皆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究竟成佛而已。 然末世众生,业障深重,智浅福薄,知识难 遇,未能直下畅佛度生本怀,於是特开普度一切众生,当生成就之净土 法门。昔南昌梅大士云∶

「果能受持,如说修行,不但拔将来之苦果,实已获现前之福利,非真修净业者,不觉其妙,非曾涉教海者,莫窥其深」。

又云∶「欲弘佛法於 今日,必须提倡净土」。

「净宗学会」者,乃夏莲居大士於二战後所倡导之专修净土专弘净土之组织。

净空法师弘扬大乘四十年,深知此宗所依,确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度生成佛之第一法门。是以近十年来於台、港、 星、马、美、加、澳等地,极力宣扬;又印大 经及注解百馀万册,流通十方,深望此一组织能普遍推展至全球各处, 愿诸大善知识,皆能弘演正法,明三世因果,示六道轮回,表佛性真常,赞净土超胜;读诵大经,劝进行者,求愿往 生,圆成道果,誓志宣化,普令群萌,同归净域,为本会建立之唯一理想目的。

本会莲友於修学中,咸共遵修《净土五经》及《净土十要》,尤以《无量寿经》 (夏大士会集本)、《弥陀要解》、 《普贤行愿品》三种为必修所依,行有馀力,始得研习与本宗相应之大乘经论。学会特重行解相应,心口一如,是以 行门咸共发愿,尽未来际,遵修观经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

三福者∶

一 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 威仪。

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六和者∶

一者见和同解 ,二者戒和同修,

三者身和同住,四者口和无诤,

五者意和同悦,六者利和同均 。

三学者∶戒学、定学、慧学。 六度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

十愿者∶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 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日常功课,敬依《净修捷要》、《宝王三昧忏》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不疑虑,不夹杂,不间断,求生净土,广度有情。 黄念公《无量寿经》跋云∶

「苦乐忻厌,生佛感应之理,阐发尽致,显密性相,事理因果之义,赅括无遗。是以志向大乘者在所必读,有心救世者 在所必弘也」。

慨自世风日下,人心陷溺,同业共感,劫运空前,群感切肤,咸思挽救。然而 劫由业成,业由心造,欲回劫运,须正 人心,世风未转,劫运难回,苦因不拔,苦果难出。本经菩萨修持以下,直至三十七品,剀切指示浊世致苦之由,与出 苦之方,深悲极慈,重重诲勉。其间历叙众生以三毒五恶之业,招辗转痛烧之报,俨然为今日灾劫写照,欲令众生观果 知因,洗心易行,改往修来,离苦得乐。若仅知持名,不明纲宗,既昧往生正因,难收感应效果。是以本经於礼佛现 光之前,又复揭示∶

『佛所行处,(指佛陀教育推行之地区)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 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 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 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

以上经文,盖法不异佛,佛不离法,此经诵持处,即佛光照摄处。果能受持读诵,信解行证,必获开慧灭业,延寿增福之 效。普遍流通,实有移风易俗,矫正人心之功,是以前清开国,特重此经,宫庭课诵 ,著为定例,故得人知自戒,上下 相安。会疏有云∶

『此经乃七难消灭之真言,天下太平之秘诀,实为确论,非妄言也。』

华藏同修莲友深感莲大士念公之启示,决志依教奉行,启建「华藏净宗学会」,请净空法师主其事,常年共修净业, 共习大经,以资提倡,上报四恩,下济三苦,是诚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 也,敢不宝此际遇。愿我缁素同修共勉之。

己已元旦净业学人韩瑛和南於华藏佛教图书馆 (此文为净空法师所作)

二、现已成立的净宗学会∶

(一)、美国∶

1.达拉斯佛教会(净空法师创立)

2.洛杉玑净宗学会

3.费城净宗学会

4.美国净宗学会

5.纽约净宗学会

6.密西根净宗学会

7.亚特兰大净宗学会

8.休士顿净宗学会

9.西雅图净宗学会

10.奥斯汀净宗学会

11.圣荷西华藏净宗学会(净空法师创立)

12.麦迪生净宗学会

13.华府(华盛顿)净宗学会

(二)、加拿大

1.加拿大(温哥华)净宗学会

2.多伦多净宗学会

(三)、澳大利亚

1.澳洲(布里斯本)净宗学会(净空法师创立)

2.西澳(柏斯)净宗学会

(四)、英国

1.英国佛教教育基金会

2.英国净宗学会

(五)、西班牙

1.西班牙净宗学会

(六)、新加坡

1.新加坡净宗学会

2.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七)、马来西亚

1.马来西亚净宗学会

2.马六甲净宗学会

3.沙巴净宗学会

4.淡杯净宗学会

5.古晋净宗学会

6.新山净宗学会

7.柔佛净宗学会

8.加影净宗学会

9.苯珍净宗学会

10.双溪大年净宗学会

11.怡保九洞净宗学会

12.昔加末妙音净宗学会

(八)、台湾

1.华藏净宗学会(净空法师创立)

2.华藏视听图书馆(净空法师创立)

3.冈山净宗学会

4.花莲净宗学会

5.观自在净宗学会

6.嘉义净宗学会

7.三重净宗学会

8.桃园菩提净宗学会

9.彰化净宗学会

10.佛陀教育基金会(净空法师创立)

11.妙音净宗学苑

12.高雄净宗学会

13.深坑净宗学会

14.台中净宗学会

15.汐止净宗学会

16.台南净宗学会

(九)、香港

1.佛陀教育协会

三、净宗学会的政治立场

世界各地的净宗学会虽各自独立,但它们大体上都是以华人社群为基础的纯正佛 教教育组织。秉持「在教言教」的 原则,各净宗学会达成共识,均坚持以下政治立场∶

1、不参政、议政及参与任何有政治意味的活动。

2、不非法结社、集会,不游行示威。

3、不赞成任何分裂祖国的活动。

4、始终如一地支持祖国统一大业,及任何有利民族融洽、宗教和谐及人民安和乐 利的举措。

5、出席诸如「世界宗教和平会议」等同类型的国际会议,向各宗教领袖介绍佛陀教育及中华传统文化,但不发 表任何具有攻击性的言论和演说。

6、提倡在平等立场上,以对话、和谈解决宗教、种族及一切社会纠纷;根本解决 一切问题的方法依旧是学记所 说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人类应推行「全球 多元文化教育」。

7、提倡环保,珍爱资源,尊重生命。以身作则,维护生态平衡。

8、提倡各国各族人民都应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9、各文化、各宗教、各民族应求同存异,共存共荣,共同发展。

10、加强各族群之间交流,增进友谊;各个社团之间都应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取所长,为创造安和乐利的 社会而奋斗不息。

四、各自独立的运作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各地所成立的净宗学会或在净空法师倡导下专修净业的 佛教团体共有近五十所。各个净宗 学会皆以完全独立的管理模式运作,在人事及 财务上不存在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净空老法师也不主张成立一个统 一的国际性 机构来发号施令。他只要求各净宗学会之间能够永作法门兄弟,互相协作,密切配合,淡化形式上的做 作,注重实质上的修为;时时刻刻牢记「学为人师,行为 世范,信愿念佛,归心净土」的修学目标,为把佛陀教育 事业及净土法门发扬光 大而努力。具体来讲这些团体在管理方面有以下共同特色∶

1、所有团体都是在所在国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合法组织活动。

2、所有团体都是遵守佛陀教诲律仪的佛教教育组织。

3、所有团体都是独立的个体,不从属於任何国际性组织。

4、所有团体的董事会和领导人都由其会员内部民主选举产生,并由该团体所在地居民或该国公民担任,在人事上遵 循「本土化」的指导思想。

5、基本上所有团体都聘请净空老法师为其导师。

五、净空老法师的理念

「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随缘念佛」

二十个字是老法师修学教化的基本理念。老法师诲人不倦地以此来劝化他人,自己亦终身奉行不渝。自一九五 九年开始在台湾讲经弘法以来,迄今已有四十年。自始至终,老法师不厌其烦 地阐释「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众 生至善圆满的教育;释迦是一位义务的社会教育 工作者;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世所必须」等思想,让社 会大众重新认识佛教,并且也极力提倡孝道、师道和中华传统文化。在四十馀年的弘法历程中,法 师的足迹遍 布世界各地,尤其在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法缘非常殊盛,所到之处极受当地社团、学校及四众弟子的尊敬和 爱戴。净空老法师的思想体系蕴含丰富,博大精深,现试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其加以说明, 俾使我们能对老法师的思 想有一个粗浅的认识∶

(一)、以教育弘扬佛法

【1】、成立佛陀教育基金会

在净空老法师倡导下,一九六二年起便创设「华藏法施会」以印送佛经善书,无条件赠送给需要的人。一九八五 年一月「佛陀教育基金会」正式在台北成立。基 金会秉持「促进道德,推展佛慈,阐发伦理」的宗旨,多年来以 赠送经书及佛教 音像制品、举办佛学讲座、捐助奖学金等为主要弘法方式。先後翻印《大藏经》 及佛教历代祖 师大德著作、儒家《四书》、《五经》等善书及一切与提升善良品 质、恢复心性、昌明道德、改善社会风气、弘扬 中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目前,佛陀教育基金会的经典及音像制品赠送范围已由原来的亚洲、美洲地区扩展至 澳 洲、非洲和欧洲地区的许多国家。单单在一九九八年,世界各国接受佛陀教育基金会赠送法宝的团体就达到两百多个, 所赠送的经典总数达到两万八千多箱一百七十馀万册。数十年来,「华藏法施会」及佛陀教育基金会已累计赠送经 典善书千馀万册,佛菩萨及祖师大德像数百万张流通全球。

【2】、佛教是教育

按净空老法师的指导思想,凡是新的净宗学会成立,首先所要进行的会务重点便是印赠经书、流通音像制品,展开佛 教的「正名」活动。净空老法师经常说∶「佛教沦落为宗教,并且被纳入低级的宗教(西方观点中的多神教),是 一件非常可悲的事,作为一名现代的佛教弟子,所首先应该明白的就是搞清楚我们和佛陀 之间的关系。我们称佛为 「本师」,他老人家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他和我们之间 是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非常明显的教与学的关系,而不像其 他宗教那样存在所谓的「父与子」的关系或「主与奴」的关系。佛教的教学是非常艺术化的教学,每一尊佛像,每一种 仪式,每一个供养具都是非常好的教学工具,都有无限深广的表法意趣。如果我们进入任何一座寺院,在天王殿首先所 看到的是一尊袒胸露乳,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塑像,它代表的是——如果想学佛、如果想作菩萨,第一步便要从「欢喜大 度」修起。要学会包容别人、体谅别人、时时笑面迎人,不生烦恼,对任何人都能平等看待,这样,我们才有资格进入 佛门薰修。由此看来,这「微笑运动」还是佛教首先提出的呢。

另外,「四大天王」、「四大菩萨」、「十八罗汉」等所有塑像;供香、供花、供果等种种供奉仪式,各有其表法深意。 如果我们现在只是把佛菩萨当成偶像加以崇拜,以为多烧几支香,多磕几个响头,便能得到佛菩萨的保佑,便能升官 发财,这是迷信!这简直是对佛菩萨教学的侮辱!任何事情是以因果而存在的,如果不明白因果的事实真相,不按照 佛教导我们的理论方法去学习,只是一味的盲目崇拜,这完全与佛教化的宗旨相违背,也完全脱离了佛陀教育的本怀。 所以,老法师四十馀年来,一直推行「佛教是教育」的理念,并在一切场合、聚会和演讲中对此概念加以阐述和论证, 使闻者无不颔首称是。所以由「净宗学会」的命名中,我们即可以看出法师的一番苦心,虽然此名在二战後即由夏莲居 老居士提出,但一直以来,并未落实到实际修学生活中,净空法师所推行的「教育 」理念才真正把夏老居士的理想变成 现实。

【3】、在祖国各地设立奖学金

在普通社会教育方面,净空老法师也作出非常引人瞩目的成绩。一九九三年法师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及南京市第一中学(净空法师早年母校)五校第一次设立「华藏奖学金」。一九九八年老法师又在另外三十 所学校设立「孝廉奖学金」。在这短短五年中,法师在祖国各地大学、师范大学(学院)中学所设立「华藏奖学金」 及「孝廉奖学金」的学校共达八十八所(其中师范大学(学院)三十所,大学(学院)二十九所,民族及医科学院(大 学)两所,中学二十四所,小学三所),每年单单用於颁发奖学金的款额就达二十万美元。由奖学金的分配情况,我们 可以明显地看出,师范大学(学院)是「华藏」及「 孝廉」两奖学金的主要受惠者。

净空法师十分赞同《礼记~学记》中所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思想,法师认为教育可以救国,教育可以兴国。教育事 业的发展与国家的文明进步、社会秩序的安定祥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有著极其重要的关系。而教师素质和道德水平 的高低是取得这些成果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

虽然,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丧失与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传播形成强烈的反差,但依老法师的思想∶ 只要我们在教学上下功夫,给少年儿童从小灌输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从小就对自己国家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和自豪 感;并逐渐教育青年人拓开心量,包容他人,对於传统优秀文化积极继承和发扬,使它们「古为今用」;对於外来文化采取 有取有舍「洋为中用」的态度,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一定会充满希望。

当然,虽说教师是从事这些工作的中坚分子,但必须有赖政府的支持和社会贤达的配合。让净空老法师十分欣慰的是我们 国家在这个方面已做了很多很多,并且「弘扬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一 直以来就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和提倡。

(二)、以讲学培养人才

【1】、人才是佛教发展的保证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一九九一年中国佛教教育工作(上海)座谈会上,曾说过一句令国际佛教界至今 不能忘怀的话,那就是∶

「在当前和今後,中国佛教最重要的事情,第一是培养人才,第二是培养人才,第三还是培养人才 」!

其言之恳、语之切、心之真令在场者无不为之动容。自朴老的上海讲话发表之後,举国上下掀起了一股重视和培养佛 教接班人的热潮 。这股热潮至今仍然在神州大地上激荡著,发挥著不可思议的神奇作用。各类佛学院如雨後春笋般的 在红墙绿瓦中矗立起来,一批批的寺院管理和弘法人才,也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大江南北大大小小的寺院中。毋庸置疑, 这次会议为中国佛 教的发展和法门中兴奠定了十分深厚的基础。尤其让外界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自「文革」之後,中 国佛教界在政府支持下,能在极短时间内,运用极其有限的师资和资金,在颇为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一大批颇有素质的 佛教後继人才。

净空老法师对於这个成果非常认同和赞叹,於世界各地讲经弘法时亦常常提到。对於祖国的佛教教育事业,净空老法师一 直以来寄予无限厚望和满腔热忱,老法师十分希望有朝一日能在祖国的大地上教书育人,课徒醒众,但由於种种原因, 这种美好的理想一时无法变成现实。於是,老法师遂走向国际弘法的道路,并於一九八五年移居美国。居住美国期间,由 於在团结种族、祥和社会、提升道德方面贡献卓著,一九九五年被美国德州州政府及达拉斯市政府分别赠予「荣誉州民」及 「荣誉市民」的称号。但「叶落归根」的观念仍然占据著老法师的思想,遗憾的是因缘一直不是那样纯熟和遂人所愿罢了。

【2】、创办「弘法人才培训班」

一九七七年老法师应邀於香港弘法,八七年起应邀於新加坡弘法,於此两处法缘深厚,每年几乎是例行往返讲经弘法。

一九九五年五月,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净宗学会诚邀老法师来新讲经,并主持「弘法人才培训班」的日常教学工作。当老 法师得知第一届所有受训法师都来自祖国大陆时,欢喜之情溢於言表。能为祖国佛教界培养一批讲经弘法人才、能将自己 所学奉献给祖国佛教事业,是老法师多年来的心愿。

第一届九位法师圆满结业後,在老法师的殷切期望和鼓励下欢喜而归。「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届弘法人才培训计划的 成就,在国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要求赴新培训的申请信雪片似的飞来,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商量後,遂决定将培训名额 大幅度增加。这样,依来信先後录取的原则,来自国内各省市的三十位法师,在一九九六年底参加了第二届培训班。

紧接著第三届和第四届分别在九七年九月和九八年三月成功开办。截至目前,弘法人才培训班共开办四届,接受了来自祖 国大陆、美国、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地的法师居士七十馀位(其中来自国内的法师共六十八位),这些法师现已分 别在各自的寺院或应邀至各地正法道场讲经弘法。弘法人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无疑为中国佛教注入一股强有力的新生力 量,在一定层次上改善了佛教界说法人才奇缺的困境。

【3】、开办「华严班」

一九九八年中,净空法师应邀在居士林开讲《华严经》,对於这部「佛门第一经 」的开讲,四众弟子感到无比欢喜。

为此,居士林特意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在国内铸造了两座铜塔运至林内安置(此二塔目前是世界最大之铜塔),并命名为 「华严双塔」,以纪念《华严经》在新加坡开讲。同时,为了继承华严经义及对整体佛教经藏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华严班」 遂在各方大力支持下正式启动。

进入华严班学习的共有十二位法师,其中决大多数曾经参加过前几届的讲经培训,并且百分之九十来自祖国大陆。目前他们 除了每日听经、做讲记、做注解、进行佛学讨论外,还编辑杂志、学习英语和电脑,并按次序定期升大座习讲。

【4】、筹办「佛陀教育学院」

九八年底,在新加坡创办首间佛教学府「佛陀教育学院」的计划,正式被净空老 法师和李木源居士提上日程。

目前,所有文字资料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并已提交给新加坡教育部审批。「佛陀教育学院」以「学为人师,行为世 范」为办学宗旨,准备开设三级教学课程,即预科班(一年)、正科班(三年)和研究班(三年 )。

学院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理论等方面稍有别於一般的佛教院校。教学计划将分单元逐步进行,一个单元课程 学习结束後,经过导师验收许可,学生才能进行下一单元的课程。学习方式基本上以攻读一部经论为主,围绕自己所 选学的这部经典展开必要的探讨和研究,所涉及其他所有经论都为其辅助,中途不得随意转换所学课程,一门深入, 长时薰修。以这种教学方式为指导原则,以撰写讲记、心得报告和小座习讲、大座复讲为考试和实践,所有听众都可 根据自己的观点提出建议,进行批评。

课业结束後,以提交命题论文为阶段成绩评估。老法师希望通过这种中国传统的私塾教学方式,能为祖国佛教界培养 一批宗教兼通,解行并进,有修有证,并能运用现代科技设备为弘扬佛法服务的高素质法门精英。

(三)以真诚增进交流

【1】、多元世界多元文化

「世界是多元的,种族是多元的,文化、宗教也是多元的……」,这是净空老法师多年来所提倡和推行的团体、族群、 社会以及各类宗教、文化实体之间的相处 、对话、交流的基本思想概念。「只有拓开心量,念念为别人著想,念念为 遍法界一切众生著想,念念不忘自己是义务社会教育工作者的身分。这样,我们的视 野才能日益扩展,我们的心胸才 能日益扩大,我们起心动念才是真诚,才是正念 ;如果有丝毫的私心和不平等心,就不能与佛陀的教化相应,不能把 多元文化、多元种族、多元宗教的理念落实。」又说∶「真觉了者,众生即是自己;善知识 者,法界即是家园。

虚空法界与自己其实就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所以,佛陀才说出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慈悲是佛教导的中心理念」。 这是老法师对出家弟子及学生们的要求。

【2】、真诚是相互交流的出发点

随著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不管人与人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还是宗教与宗教之间、 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的交流和往来已在 所难免。对抗和猜疑,甚至采取暴力手段绝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用 什麽样的心态?什麽样的方式方法去和对方交流?

这是老法师思考多年的问题。问题的产生看起来颇为复杂,也值得每个人去动脑筋思考,但老法师的答案却简单得 让人吃惊,他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两个字「真诚」。「以真诚心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则种种难题会迎刃而解」。

讨论起来,任何事情似乎单纯而易於下手,但实行起来似乎就不是想像的那麽简单和如愿。但在老法师的「教育」理念下, 宗教、种族、文化等一系列的问题都可以在十分融洽的气氛中进行。从古至今,我们可能没有看到过不同宗教的信仰 者在同一个屋顶下作祷告、读同一本经书、唱同一首赞美诗,但是我们却看到各 个不同国家和地域,不同宗教和种族 的人们其乐融融地在同一间教室上课。

很多宗教虽然是国际性的,但其国际性是相对范围内的国际,是十分有针对性的国际,它们所划定的界限依然十分狭隘, 依然有颇多的排他成分。各个宗教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去评论他人,但在「教育」的理念下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如果以教育 的理念为出发点,我们便站在一个相对高度上,以同一个立场推心置腹地进行交流和对话,彼此之间坦诚布公、无成见、 无顾虑、真诚以待,这样交流才有成果,对话才有收获。

【3】、求同存异共存共荣

在澳大利亚昆士兰,每个月有一次由昆士兰少数民族事务局尤里局长所主持的「 多元文化论坛」,各个不同的族群、 宗教、学术界的领袖们同聚一堂,闲话交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以共同创造和谐、繁荣、安乐、福 祉的社会为目的,各各作出真诚的贡献。净空老法师在澳期间,应邀出席并就论坛所提出的问题发表看法,提出期望。

在该论坛上,大家围绕特定的主题展开辩论,交换意见,然後向政府提出解决宗教冲突或种族矛盾的方法。依老法师 的观点,每一种文化,每一种宗教,每一个族群都有其优良美好可取之处。虽然各种文化和宗教所产生的背景与发展 不同,但如果细心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之间一定有相同点或相似之处。老法师提议我们完全可以将此作为出发点, 在这个基础上求同存异,共存共荣,共同发展。并且,彼此之间假若能够互相帮助,互取所长,在真诚和尊重的基础 上展开交流,既不蛮横相互干涉内部事物,又不运用一切非理性手段去解决问题,则我们的世界一定会和平无战事, 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安定繁荣。以此因素,老法师深切期望能在澳洲创办一间「多元文化大学」,或在当地大学内 开办「多元文化学院」、「多元文化学系」,来培育全球从事多元文化教学和推广此一大事因缘的专业人才。

【4】、尊重传统反对渗透

净空老法师的交流理念其实与周恩来总理的外交思想不谋而合,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周总理在一九五五年万隆 会议上曾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开展国际交流。这五项原则(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 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在当今社会仍然闪烁出煜煜光华,被国际社会所遵从,甚至已成为联合国宪章 的基本条例。

它们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公正平等,不亢不卑的立场和崇尚和平的观念。「我们如果以真诚心来践履这五项原则, 收到的效果则会更为显著,种种矛盾也就不称之为矛盾」老法师感叹地说,「这种好的思想观念,我们每一个 种族、文化和宗教团体都有义务把它继承下来,发扬光大」。

老法师讲经时常说∶

「不同的文化、族群和宗教之美,正如我们身体上的每个部位,它们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妙用。头有头之美、头之 用,手有手之美、手之用 ,但是本末不能倒置,不能因为头戴帽子便强迫手也戴帽子,这样有违自然天性,也有 违生存法则,会搞得不伦不类。不同的宗教与文化有其不同真善美的妙作,不可以差强人意甚或以强制手段去 灌输自己的文化、生活方式或处事原则给别人,不可凌驾於别人之上,认为只有自己的东西才是最好的,全世界 都得向我学习,这种观念从著手处已经错了。各个族群都有其优秀传统,传统的东西才能真正体现出这个民族的特色, 也能体现出它文化的长处和妙处,都应该保留和发扬光大。」

翻开近代史,我们看到在二战时代,强权政客打著维护世界和平,为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旗号,四处推销自己的人生观、 价值观、甚至人权和法制模式,完全不考虑其他国家的国情和历史文化,完全不懂得尊重别国的思惟方式和人民意愿, 只想以自己一元文化、一极格局来强加别国,统治世界,这怎麽能行得通呢?所谓「得道者昌,失道者亡」, 他们势必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巨大的代价。

老法师还常常譬喻说∶

「我们炎黄子孙所接受的是圣贤的教导,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文化之广博绝非他国人所能测度。中国文化就 好像是一间独具特色的千年老店,而有些国家,如美国就像是一群小摊贩,他们没有历史渊源,大家推举一个人来代表 这个团体是正确的。但如果是一所老字号的老店,它自有其承传管理的法则,不能任人宰割,不能轻易舍弃传统,也不可 贸然取法他人的经营模式,而自毁优良传统文明,岂非可惜。因此不同的文化,我们不可厚非,应当平心看待,我们没有 控制人、事、物的意念,没有占有人、事、物的心行,世界一切是完美的,不同文化更是多彩多姿,美不胜收」。

老法师在演讲中常申述此一观点,既表明了立场,也维护了中华文化和整个民族的尊严,并且也称扬赞颂一切不同异族 文化的真善美慧,令在场者赞叹不已。

【5】、访问伊斯兰教中心

九八年底,在净空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的率领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及净宗学会六十多位法师和居士,首次对新加坡 伊斯兰教中心及所属慈善福利机构进行了访问,并向该中心老人院及孤儿院住众结缘红包、赠送礼品,另外发出五十 份助学金申请表格供新加坡马来族贫困学生申请。此举立即在新加坡社会各阶层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地华文报《联合 早报》、《新民日报》及英文报《海峡时报》都做了详细报导,并且报章评论及社会人士在访问结束两三个星期之後, 还津津乐道地谈论此事。

看到政府及民众如此珍视宗教融洽和种族交流,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已计划在适当时候也对基督教、天主教和印度教等其它 宗教团体进行友好访问。期望能以此抛砖引玉,引导各宗教、各民族加强交流,鼎力维护社会安定,种族和谐。

(四)以慈悲利益社会

【1】、慈悲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毋庸置疑,佛教是以推行和平和慈悲为其主导思想的特殊教育。净空老法师经常教导弟子和学生们,要拓开心量, 包容一切,并且时时提及佛教所要求的慈悲不仅仅是对家人、朋友、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它还包括了我们的 对手、敌人、动物、植物和一切我们能看见或看不见的有情生命。佛教的慈悲观主要是建立在「物我一体」, 即「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的理论基础上。它的立足点坚定精纯,是佛弟子勇猛精进的推动力。

佛教深明因果关系,不但坦然面对我们现前所报得的一切顺逆境遇,还放眼在我们过去的造作和未来的果报上。佛 门有一句「百年修得同船渡」的老话,假如我们能明了此事的真相,我们自然会善待和珍惜所遭遇的一切因缘, 和言软语,结欢喜缘,不再斤斤计较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不会执著於个人的得失取舍,完完全全跳出「小我」 的圈子,成就「大我」的功德。不但如此还要有一种「所有众生皆是我过去父母、未来诸佛」的想法,尊敬爱护一切 众生,处处替他们著想,为他们谋福祉,这样,佛教所要求的 慈悲才算是做到了第一步。

当然,在慈悲的表现方式上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以自己的财力、物力、劳力在生活上帮助众生,使他们重树信心, 度过难关,这是慈悲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如果能给予他们佛法的利益,让他们明白今天所受苦报或善报的原因, 并能告诉他们离苦得乐或获得幸福快乐的方法,这是慈悲的深入和拓展。在这点上净空老法师确实为我们树立了 一个极好的榜样。

【2】、说法四十年慈悲利人天

净空老法师自讲经弘法以来,足迹已遍及亚洲、澳洲、美洲各地,四十馀年来老法师以讲经弘法为唯一正业, 横说竖说无间断说,教化劝导无以数记的东西方有缘众生,使他们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人生,超越瓶颈, 满怀信心,满怀希望的迎接新的生活。这四十年来,在弘法生涯中老法师走过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不平凡历程。 那是一种孤寂和艰辛的历程,是一种一时不能被人们理解和支持的历程;当然,那也是一段磨炼身心,看破放下, 得大自在的历程。我们现在只看到老法师不管走到何处 ,总是被鲜花和掌声包围,总是有那麽多的拥护者和追随者, 总是在人们热烈渴求和极度崇敬的目光中走向法座。但我们又有谁想过老法师那轻松微笑背後所饱含的沉重∶ 那是一种全心全意为众生著想的沉重,是一种鞠躬尽瘁代佛宣化、让正法永住世间的沉重,那也是一种念念不忘 众生苦、念念帮助有缘出离轮回的沉重。老法师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明月清风焉能比其朗润」的情操造就了他处处随 缘、处处报恩、处处为公、处处利众的思想,在这种思想观念下的一举一动,便无不体现出无尽的悲心和无私无我的 坦然胸襟。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老法师讲经弘法近四十年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克服一切障碍困难,护持讲习不中断的韩 □ 正士(韩馆长)。韩馆长是在老法师最需要帮助时,开始发心,并全家人鼎力以赴成就老法师的弘法事业的。 当时离开法藏莲社,何去何从,老法师眼前一片茫然。就在这时,在馆长盛情邀请下,老法师开始暂住在她家里, 但谁能想到这一住就是十七年!这在常人眼里是不可想像、不可思议的事,遭别人的误解和非议也并不奇怪, 但奇怪的是馆长竟然全部忍受,不但毫无怨言,反而对老法师的照顾更加周到,对佛法的护持更加虔诚。

如果稍有头脑思惟,我们便不难发现馆长对老法师的护持,并不是冲著老法师这个人来,而是她真正明了正法久住的 重要性。对佛法的尊重和对弘法人才的爱护,是对众生慧命负责,是对法运兴衰饱具忧患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这样,在 这种「为护法而生」的力量及「舍我其谁」的气慨推动下,才有她千方百计,四处奔走,借、租讲堂让老法师的讲演 得以中继。

这种护持,常人谁能做得到?难怪老法师感慨的说∶「我这棵菩提树苗是经方老师选种,章嘉大师孕育,李炳南老 居士栽培,然後移植到此地(指台北)接受韩馆长三十年的照顾,三十年的灌溉 。这棵菩提树长成、开花、结果了, 她的功德圆满,阿弥陀佛就来接引她往生, 这是我们亲眼所见,从这里我们能真正体会到护持正法的功德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因缘,才有不可思议的成就」。

老法师对师友之深情始终念念不忘,并以此耳提面命教导学生,知恩报恩他完全做到了。净空老法师已步入古稀之年, 在这个常人或尽享天伦或坐以待旦的年岁里,老法师却将无量众生的生死大业一肩挑,处处以身作则,一年三百 六十五天里讲经说法从不中断。

九八年十一月中旬,老法师得重感冒已有数日,随侍弟子及护法同修数次劝他休息几日,可老法师一句话也不说, 在讲经之前甚至比平时提早搭好衣,准备好经本,正襟危坐,等候侍者到来。

那几日是新加坡四众弟子永难忘怀的时光,早餐开示半小时,晚间大座两小时老法师一次也没有耽搁。尤其在晚间 大座时间,听众们所看到的是老法师浮肿的双眼和不断掩面剧烈咳嗽的病相,但一等咳嗽稍停,便立刻神采奕奕,谈笑风生 地进入正题。

那几个晚上很多法师流泪了,很多居士流泪了,一千多人的讲堂鸦雀无声,那实在是一种颇为悲壮的场面,从那以後, 跟随老法师修学的年轻法师们再也无颜轻易称病,再也无人轻易请假。

【3】、捐款捐物救灾救心

九八年秋季,所有的中国人和全世界华人的眼睛都聚焦在祖国长江流域和东北松花江、嫩江流域。成千上万的人民 子弟兵和灾区人民一道浸泡在百年不遇的洪水中,用自己的身体铸起一道道「钢铁长城」来保护人民的家园和生命财产。

「视 众生苦为己苦」的老法师在焦虑中彻夜难眠,虽然,他知道在祖国各族人民的同心协力下,一定可以战胜水灾, 但身为华夏儿女又岂能袖手旁观?八月中旬,在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的大力号召下,新加坡佛教居士林和净宗学会 发起了为祖国灾区捐款捐物的热潮,短短半个月中,即筹集到新币十五万元,交由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转交给灾区人民。 而捐款救灾的行动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著,後来老法师和李木源居士又分别将所筹救灾款额五十馀万新币,分数次如 数交由中国大使馆转交灾区。中国驻新大使馆一等秘书彭安海先生同随同人员专程至居士林接受捐款,并访问净宗学会, 转达了特命全权大使陈宝鎏女士及中国灾区人民的谢意。

後来,当老法师得知东北灾区已近寒冬,可灾区人民过冬棉衣仍然不能及时供给到位时,老法师再一次号召四众弟子们 修大布施、修大慈悲、修大喜舍,尽力协助东北受灾人民度过难关。在老法师的感召下,十万套过冬棉衣和棉裤 的款额很快便筹齐,然後,老法师委托本溪崔玉晶居士具体负责经办此事。

崔玉晶居士除了尽力办好老法师交待的事情之外,还出资给每位灾民结缘人民币一百元和面粉 一袋。灾区人民的燃眉 之急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解决,老法师感到无比欣慰。祖国毕竟和他心连著心哪!

老法师在水灾後的这些举措,不但在物质上大大缓解了灾民的困境,而且使他们在精神上也得到极大的鼓舞。灾民们 一颗颗曾经绝望的心被温暖了,一种重建更美好家园的信心之火被点燃了。

【4】、灾区建校播种希望

在这次松嫩流域水灾中,大片农田农作物被淹没,房屋被毁坏,很多学校不能再复启用,就连大庆油田也遭受无妄之灾。 净空老法师认为灾区重建和灾民安居工程,中国政府已经做得非常圆满,但是在学校重建方面他可以尽心尽力地予以协 助。老法师认为学校是播种希望的地方,是现代文明和文化知识的摇篮,任何重建工程可以推迟,但学校的重建进度, 一分也不能延误。

於是,老法师的案头又摆上一份援助灾区重建中小学校的计划。在老法师的亲自督导下,为东北灾区捐建十所慈光中学, 二十所孝廉希望小学的计划已经在井然有序地进行著。不久,我们即可看到,凝结著老法师无限悲心的一所所新学校,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逐个建成。

【5】、祖国结缘由来已久

其实,稍作回顾,我们便不难发现,净空老法师对祖国各界的支持,尤其是对佛教界、文化教育界及各地灾区的支持 与资助,早在八十年代便已开始。

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五年间老法师曾给国内各大寺院、佛学院居士林赠送《大藏经》达八百多部。

一九九一年国内华东等地遭受特大水灾,老法师倾全力与华藏佛教图书 馆、华藏讲堂共捐资二十五万美元救灾。

一九九二年中国佛教文化教育基金会成立,老法师为基金会捐资四万美元。一九九三年,老法师在南京金陵刻经处及上 海佛学书局印赠《佛学大辞典》一万部,与全国所有佛学院的学员结缘。同年,老法师还捐赠《四库全书荟要》三十三套, 每套五百巨册,给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及各省市高校图书馆。一九九四年,老法师在新加坡捐资六万新币支持祖 国「万村书库」工程。一九九七年法师返回阔别五十年的故乡,给庐江中学赠送一百台586电脑,次年又为庐江中学 新建图书馆捐资六人民币十万元……

(五)以专修专弘求生净土

【1】、净土修学以孝亲报恩为基础

在《观无量寿佛经》中佛陀对修学净土的人提出了三个基本条件,即我们通常所 说的「观经三福」,这三福第一条是 「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也就是说,净土宗的修学是以遵行孝道和师道为入门第一要求。

净空老法师经常说∶

佛法是师道,但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一个连父母都不孝养的人,我们怎能相信他对社会大众的 真诚;一个连老师都不尊敬的人,我们怎能相信他对有情众生的诚敬。当然,孝道所要求的是,不但要「养父母之身」还 要「养父母之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泉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是,如果我们能以此为基础再将它加以拓展,不但 孝养自己的父母而且还孝养别人的父母,尊敬一切有情生命、爱护一切无情事物、慎重一切因缘际遇;除此之外,还尊敬 我们过去世无量劫以来的父母眷属,甚至珍惜我们生存和生息的环境,珍爱一草一木,这样孝道才能做得彻底、做得圆满。

由此看来,儒家讲孝道是将它限定在一个家庭或一个族类的小界限内进行;而佛家讲孝道是将它放在一个永永无穷的因果 链中,并拓展於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这个无限广袤的范围之内。所以,每一个佛教修学者每天课诵时都有发四弘誓 愿,它首先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这是一种极度广阔的心襟,这也就是佛教所提倡的知恩报恩思想,说实在的报恩思 想也就是儒家孝道的无限延伸。

当然,话说回来,净土宗修学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孝亲尊师,报四重恩,佛教其他宗派又何尝不是如此。佛教初传进 中国时,所以能完全被这个东方大国所接收,除了它圆满的教理教义,高度智慧的人生态度等原因之外,尊师重道, 孝亲报恩 思想的提倡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2】、一门深入是最直截的解脱方法

净空老法师在早年对禅宗、天台、华严、唯识、三论等佛教其他经教几乎都有涉猎,当时由於所亲近的老师都学养深厚 且德高望重,所以老法师契入十分快捷,佛学基础也打得非常扎实,研究极有心得。老法师经常说,在亲近方东美先生时 「我知道了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在追随章嘉大师的年月里,「我明了了『看得破,放得下』这六个字的真谛」。

所以,後来老法师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按老师的要求把以前所学全部放下。老法师那时深深地体会到纵然千经万论,部部 皆能大开圆解;八万法门,门门都能直趣般若,但学佛者在下手时一定要遵循一门、一条路而入,也只有这样心才会专, 心专一,自然定力日增,智慧日长。持之以恒,不管在佛学知识上,还是在修行见地上都会有明显的成就。

自「佛陀教育学院」的创建计划开始逐步落实之後,学院的课程安排便完全按照老法师的思路进行,这也是为什麽学院 实行单元教学制模式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中只有这种模式比较接近於中国传统的私塾式教学方法,也只有这种方式才适合 於运用在佛教教育之中,当然,它也符合「一门深入,长时薰修」的原则。

老法师对於一般佛教学院安排课程时参照社会大学的教学理论不以为然,因为老法师经常说∶

「佛教学校与社会学校办学的目的迥然不同。譬如社会医学院的教育目的是培训学生将来当医生,法学院的目的是培训 学生将来当律师,而佛学院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将来作菩萨成佛。社会教育的理论方法、课程设置及管理 模式等一系列东西,绝对不能适应佛教教育,如果这样,我们不但会浪费人力财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会断送很多人的法身慧命。 这种事情我们千万不能做。所以我主张佛陀教育学院采用单元教学制,并且强调一门深入的重要性是有原因的。 古来祖师大德都是依这种方式而开悟而成就的,我们今天为什麽不能在佛教教育上有成就,主要原因就是我们丢掉了好方法, 而拿来了世间一些捆绑我们双手双腿的绊索,一句话我们在舍本而逐末,怎麽会有收获呢?」

【3】、净土法门最切合现代社会根基

净空老法师决定此生专修专弘净土是在亲近李炳南老居士之後(李炳南老居士是灵岩山印光大师的传人)。

当时受李老居士的影响,在台湾地区修学净土法门的人约有二十万左右。李老居士的教学非常活泼,他老人家观机逗教, 随缘施化, 并且言行相应,心口一如,倍受当时教内外的尊崇。

在亲炙李老居士的十年中,净空老法师的思想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他认为作一个「似乎什麽都知道,但是又什麽都 不通」的通家或佛学家并不能解决生老病死等人生根本问题,也不能帮助有情众生出离六道轮回。

依据佛陀「正法时期,戒律成就;像法时期,禅定成就;末法时期,净土成就」的教诲,在我们现代,净土法门 最能应机,也最能在根本上帮助众生,於是老法师有了尽形寿弘扬净土法门的决心。

现代社会,在东西方任何国家和地区,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受用日益丰富,但生活节奏却日趋紧张, 生活心态逐日苦闷。佛教教育在这个时代无疑是解决人们精神和心理问题屈指可数的门径之一,当西方人在无奈中呐喊 「上帝死了」时,独有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色彩的佛教,在西方人渴盼的目光中进入他们的生活中。

但是,由於佛教各个宗派侧重不同,修学方式各异,华严、天台、唯识等宗并未叩开西方的大门;而禅与净土却很快被许 许多多人接受了。但我们知道,禅宗修学一定要有明眼人的指导才能有所成就,而我们又有多少明心见性和将要见性的 禅师远度重洋呢?

这个问题我们大家谁都心里有底。但净土修学就不会存在这样的难题,也不会有太大语言上的障碍和环境上的限制 。 净土修学可在动中、静中、工作中、休息中随时随处,不拘形式,随意而就。它只要求修学者具足真信、切愿, 然後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即可带业往生,不退成佛。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在不断转型,如果能在这个多变的群体 中保持一颗真心不变,保持出离六道的意念不变,保持念佛修学,看破放下的精进不变, 假以时日我们绝对不会说没有 收获。

所以老法师经常说∶净土法门虽难於产生信心,但却易於修学,所以,只要大家肯干、真干,不怀疑、不间断、不夹杂, 一门深入,常时薰修,把每一个心念都转换成「阿弥陀佛」,这样我们一定会成就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