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青少年輔導實務
國立台灣大學講師
李開敏觀點(一):兒童青少年生命中未解決的創傷/悲傷經驗(附件一)
觀點(二):韌性、復原力的故事(附件二)
觀點(三):輔導正向改變的歷程(Satir模式介紹)(附件三)
附件一
兒童依附關係的經驗是依附對象的(1)availability(2)sensitivity(3)reliability(4)predictability(5)responsiveness而不一,這五項又需視父母形體及極情緒兩方面是否可近、可靠、可測,如是,兒童的安全感自然較高,否則孩子會處於極大的不安全感中。
Ainsworth發展出的依附行為有五類:(1)安全依附(2)不安全、焦慮且矛盾的依附(3)不安全、焦慮且迴避的依附(4)不安全、焦慮且混亂的依附(5)不依附。
協助兒童處理悲傷和失落,依附理論及發展的觀點均十分重要,以便評估父母間、親子間的關係特質,以及這對家庭和兒童發展的影響。
對兒童青少年提供適時,近便、安全、不評斷的支持性悲傷輔導,可採用個別、團體、班級各種不同的形式,美國加州一項研究指出86﹪到90﹪被送進醫院戒斷毒癮的青少年患者曾經歷過失去生命中的意義他人,悲傷輔導教導他們酒毒的麻醉只是讓他們的悲傷暫停,但實際上阻礙了復原的過程。加州另一項調查指出300位因暴力監禁的青少年中96﹪遭到意義他人亡故,而每位青少年經歷的失落平均有六件。學校心理衛生人員對失落悲傷的主題值得警醒與重視。
(Casita韌性小屋結構圖取自"復原力與生命韌性進階研討會"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