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一學期的易經導讀,才對易經的世界有了深刻的認識,去除了這個令人望之卻步的古文外衣,我看到的是商末周初先民生活的寫實狀況。
那個時代,是個屬於階級秩序分明的時代,天子是天子,諸侯是諸侯,士大夫是士大夫,而庶民則永遠祇能成為庶民,永遠不能有跨越階級的非分之想,由卦爻辭中所出現的大人、小人之分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兩者之間的差異,比如說︰
否之六二:包承。小人吉,大人否亨。生肉,在當時應是相當難得珍貴食材,廚房中有所剩餘,對於貧困庶民來說是再寶貴也沒有了,對這家庶民的謀生能力也是一大證明,因此才會吉,而對於再位者則是希望廚房中的食材能夠盡量的利用,否則等於是對資源的一種浪費。
師之上六:大君有命,開國承家,小人勿用。當大君論功行賞時,只有具有貴族地位的人能開國承家,而地位貧賤的庶民雖然也同樣有功勞,卻不能因此有所得。
大有之九三:公用亨于天子,小人弗克。天子饗宴賓客時,同樣也只有諸侯能夠受邀參與,而不具貴族身份的庶民則只有被拒絕於門外。
這些都在在顯示當時是個擁有相當嚴格階級制度的封建社會,天子希望他的力量及尊榮能夠永遠流傳下去,因此大大提昇了他自己以及週遭親友的地位,把自己與庶民之間的鴻溝再更加拉大,使得原本出生地位低的人永遠爬不上來,但真正有才能的人不可能完全出現在貴族之中,就此而埋沒了許多原本可以闖蕩出一番事業的人才,也因此而扼斷了讓社會進步的動力。
但大家都知道,事實上這個社會並沒有維持得太久,很快的春秋戰國時代就來臨了,我們可以在當時的歷史紀錄及學術著作中看到痕跡,因為經過歲月的侵蝕,原本天子所持有的威信已經漸漸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真正有能力有野心的諸侯,這些諸侯為了擴張自己的力量,開始向各地廣招能人賢才,如此一來,長久維繫著貴族與庶民間鴻溝的階級才因此而被跨越。
孔子當時所想要挽救的大概就是這個制度吧,所以他才會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論,這正好違背了當時的風氣,當他提出證明理論時,來被他的學生子路罵迂腐呢。
但是時代的潮流卻沒有停步的跡象,許多貴族甚至開設一個地區專門供養知識份子,以促成知識的蓬勃發展,也間接促成了當時開放自由的學風,諸如齊國的臨淄,魏國的大梁等等。當時的學風自由到諸侯為了要充分了解知識份子的理論,甚至能與其面對面的促膝長談。因此而造就了當時百家爭鳴的盛況,也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事實上,我個人最喜歡的時代,除了現代,就要屬戰國末期了。
雖然易傳仍然是以解釋易經的型態出現,但是其中仍然滲入了許多戰國後期至秦末漢初的豐富哲學思想,我們在易傳之中看到的是當代哲學思想的大融會,尤其是道家的思想,諸如在繫辭第一章大談陰陽,在第二章又大談變化等等,這些都脫離不掉道家的哲學,這個影響,直到漢武帝的時代才告終結,我們在漢武帝的前兩任皇帝,及文帝與景帝,都看得到道家文化影響之深,在武帝罷黜百家的前一段日子裡,我們還看到司馬光的父親司馬談在論六家旨要之中大大稱讚道德家呢。
回小愚茶坊
回易經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