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上)
  •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下)
  • 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下)


      明末,城市居民和手工业者进行了反对矿监税使的
    斗争。首先是万历二十七年(1599),临清的市民、脚夫
    万余人,反对宦官马堂滥收商税,残剥商民。随后湖北
    荆襄、武汉等地市民反对宦官陈奉,苏州市民和织工反
    对税监孙隆,北京西山煤矿工人反对矿监杨荣。驱逐矿
    监税使的斗争在各地城镇此伏彼起。
      农村中的斗争也在酝酿发动。天启七年(1627)陕西
    灾荒,官吏催逼赋税,激起民变。农民王二等攻入澄城,
    杀死知县。不久,王嘉胤、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各
    部齐起,成千上万的饥民参加农民军的行列。崇祯六年
    (1633)闯王高迎祥联络七十二营,众数十万。崇祯八年,
    各路起义军集会于荥阳,商讨战略,联袂东进,攻破凤阳。
    次年高迎祥战死,余部推李自成为首,仍称“闯王”,转
    战不利,暂时隐避于商洛山中。崇祯十二年,复出山,招
    集部众。张献忠亦再起于湖北谷城。时值河南灾荒,李
    自成军入河南,大批饥民从之如归, 有些知识分子也投
    入起义军队伍,出谋划策,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并整
    顿队伍,申明纪律,实行平买平卖政策。起义军队伍迅
    速发展,所向克捷,攻克洛阳、襄阳、西安等地,建号
    “大顺”。张献忠在成都称帝,建号“大西”。崇祯十
    七年初,李自成起义军从西安出发,占领太原、大同、宣
    府,明朝官吏将士望风归附。三月十八日,大顺军进入
    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见李自成起义、张献忠
    起义)。
      满族兴起 清朝入关 满族的先世是女真,分建州、
    海西、野人三部。其中建州女真从黑龙江流域逐渐向南
    迁移,定居于长白山之南。其领袖努尔哈赤,曾受明朝
    龙虎将军封号,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起兵,经多年征战,
    统一了建州各部,又对海西女真作战,灭哈达(1601)、辉
    发(1607)、乌拉(1613)、叶赫(1617)。在战争中创立八
    旗制度,将满族全体军民分别编入八旗。并创制文字,设
    官颁律。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称□,国号“大金”。接
    着,在萨尔浒打败了明军,攻取沈阳,席卷辽西。
      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继位后,攻灭蒙古察哈
    尔部林丹□,统一了漠南,又两次进军朝鲜,切断明廷
    与朝鲜的长期联盟。时明朝袁崇焕在山海关外筑城固守,
    皇太极避开明军的设防阵地,从其他关隘逾长城,入内
    地,攻掠河北、山西、山东。崇祯末,清军进攻松山、锦
    州地区。明督师洪承畴被俘降清,明朝在山海关外的要
    隘尽失。同时,皇太极努力整顿内部,建立内三院和六
    部,设立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任用汉族的官员将领,大
    力加强皇权,削弱满族皇室诸大贝勒的权力。崇德元年
    (1636)改国号为“大清”。
      皇太极死后,其子顺治帝(清世祖福临)即位,多
    尔衮为摄政王。多尔衮在明将吴三桂的接应下,率兵入
    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李自成弃北京西走,清
    兵长驱而入,破陕西、入湖广,连败大顺军,又败张献忠
    于四川。明朝的残余势力在南方组织抵抗,但内部矛盾
    重重,互相倾轧,不能有效地防御。清兵南下,南明督师
    史可法战死于扬州。清兵先后击破南京的弘光政权、浙
    江的鲁王势力、福建的隆武政权、广东的绍武政权。由
    于清兵的烧杀抢劫和民族歧视,激起了汉民族的激烈反
    抗,其中有反对剃发令的江南士民;有北方的吕梁军、榆
    园军;有西南地区李定国的农民军余部以及福建沿海郑
    成功的队伍。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与农民军合作,得
    以维持十余年。顺治十八年(1661)清军攻取贵州、云南,
    李定国战败,永历帝逃奔缅甸,被清军俘杀。
      康熙帝(清圣祖玄烨)继位后,从专权跋扈的鳌拜
    手中夺回了政权,但南方的反对势力尚未消除。吴三桂
    在镇压南明的战争中立了功,与耿精忠、尚之信起兵反
    清,史称“三藩之乱”。吴三桂等一度占据了长江以南
    以及四川、甘肃的广大地区,但经过八年战争,仍归失
    败,清朝终于确立和巩固了对全国的统治。
      清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清政府采取各种措施,恢
    复和发展经济:安抚流民、鼓励垦荒;实行更名田,将明
    代藩王和大官僚的土地给耕者永为世业;治理黄河、淮
    河、永定河,建立各种堤闸塘堰;推广番薯、玉米等高
    产作物;又减轻赋役,蠲免钱粮;发帑赈荒。康熙五十
    一年(1712)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元年(1723)推
    行“地丁合一”,将应收的丁银分摊入地亩之内,废除
    了历史上长期存在的人头税,减轻了贫民的负担(见摊
    丁入地)。又实行“耗羡归公”,将正税以外各地任意
    加派的附加税固定税额,由国家统一征收,作为补贴官
    员的“养廉银”。这些都使农业生产有所提高,手工业
    也有进步。江南棉织业很发达,棉布行销甚广,多为家
    庭作坊所产,已有包买商人。苏杭南京出现了拥有织机
    数百张的机户。云南铜矿,工人数十万,技术精良,分
    工细密,最高年产量达一千数百万斤。景德镇的瓷窑二
    三百区,工匠人夫数十万。此外,采煤、冶铁、制盐、伐
    木、造纸等手工行业均有一定发展。手工业的生产规模、
    资金数目、雇工人数、技术水平、产品质量,都达到了
    历史上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
    的发展。但是,先进的经济因素集中在长江和珠江的下
    游,广大的腹地、山区和边疆,经济、文化还很落后。整
    个中国,农业和小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仍占主要地位,封建的经济结构远未解体。
      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加强 清承明制,政治上多所沿
    袭。所不同的是有内务府管理宫廷,有理藩院管理少数
    民族。雍正时,又设军机处,取代内阁的职能,总揽政
    务。地方设巡抚、总督管辖一省或数省的军政。军队则
    以八旗、绿营为国家经制之兵,战时还组织团练乡勇。
      清朝平定三藩以后,把战略重点移到北方,和强大
    的准噶尔蒙古长期作战。康熙时,准噶尔领袖噶尔丹据
    有伊犁,占领天山以南,征服青海、影响西藏,又和喀
    尔喀蒙古冲突,打败喀尔喀三□,三□南奔。康熙二十
    九年,清军败噶尔丹军于乌兰布通。以后,康熙屡次亲
    征,深入大漠,噶尔丹势穷自杀。以后,策妄、策零相
    继为准噶尔□,屡和清廷抗衡。策零死后,诸子互相残
    杀,达瓦齐夺取□位。乾隆二十年(1755),清政府先后
    擒俘达瓦齐,打败阿睦尔撒纳,平定准噶尔。乾隆二十
    三年,清军入南疆,平定大小和卓之乱,统一天山南北。
      清朝入关以前,已和西藏发生联系。顺冶时,达赖
    五世曾到北京觐见清帝。康熙末,清廷设驻藏大臣,经
    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乾隆后期,廓尔喀入侵西藏,大
    掠日喀则,清军入藏驱逐廓尔喀军,制定西藏章程,进
    行政治、军事、财政改革。并定“金奔巴”(金瓶)制,
    达赖、班禅死后,其继承人用金瓶掣签决定,以防止贵
    族操纵擅权。清朝还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废
    除土司制度,设置行政官员。
      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
    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清朝中叶,国力中衰,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
    并严重,人口激增,天灾频仍,官府贪污腐败之风日盛,
    人民纷起反抗,包括秘密组织白莲教、天理教的反清斗
    争,规模不小,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
      明清的思想文化 明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特别推崇朱熹。他们编纂了许多解释儒家经典的书籍,作
    为儒生的教材。他们也留意古代典籍的搜集编篡。明成
    祖编纂《永乐大典》。共两万三千卷;清乾隆编纂《四
    库全书》,共七万九千余卷。
      明朝王守仁提倡“致良知”,主张“良知”就在人
    心之中,他的学说风靡明代后期的学术界。明末,李贽
    激烈反对理学,并怀疑孔孟学说的价值,给沉闷的学术
    界吹拂了一阵清新之风。明清之际,随着社会的大变动,
    出现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卓越的思想家,
    他们趋向经世致用,反对专制政治,提倡唯物主义,思
    想界呈现活泼的生机。清朝统治逐步稳定后,对思想文
    化加强控制,大兴文字狱,学术研究转向脱离现实。对
    古代儒家经典的诠释、考证,在文字、音韵、辨伪、校
    勘方面取得很大成就,这就是乾嘉时期的汉学(见乾嘉
    学派)。其中,戴震坚持唯物主义思想,主张“人欲”的
    正当性,指责理学家以“理”杀人。
      明清的戏曲、小说成就最为辉煌。明中叶以后,同时
    出现了以汤显祖《牡丹亭》为代表的一批优秀剧作,清
    初又有孔尚任的《桃花扇》,洪□的《长生殿》。小说
    则有明后期吴承恩的《西游记》,写唐僧取经;《金瓶
    梅》写市井的世态风俗。还有冯梦龙编的《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
    异》,以神鬼故事揭露社会病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刻画了科举制度下的知识界;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一
    个大家族的盛衰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矛盾(见明
    清小说)。
      在科学技术方面,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
    《农政全书》、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弘祖的《徐霞
    客游记》以及清代编篡的《数理精蕴》、《行水金鉴》、
    绘制的《皇舆全图》,都是中国科技史宝库中的瑰宝。
      明清(1840年前)的对外关系 明初,中国的航海
    业位于世界先进行列。三保太监郑和七次“下西洋”,到
    达东南亚、印度、阿拉伯以及东非各地,船队多达数十
    艘,大船可容千人(见郑和下西洋)。
      明中叶,日本的一部分武士、浪人和中国沿海的富
    豪勾结,长期侵扰中国东南各省,被称为倭寇。名将戚
    继光、俞大猷等领导军民,战斗多年,方得平息。明万
    历中,日本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朝鲜国王向明廷求援,明
    廷发兵败日军于平壤,日军退出朝鲜。
      16世纪初,葡萄牙人首先来到中国,以租借为名,占
    据澳门。此后,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接踵而来。明
    末,荷兰侵占台湾,17世纪中叶,郑成功率兵渡海,驱
    逐荷兰侵略者,夺回台湾。
      沙俄向东扩张,于明末清初跨越外兴安岭,达到黑
    龙江流域,清军和当地各族人民并肩抗击。康熙中,发
    生了雅克萨之战,俄军战败,沙皇遣使与中国谈判。康熙
    二十八年(1689)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
    俄两国的东段边界。雍正五年(1727)又签订了中俄《布
    连斯奇条约》,划定了两国的中段边界线。
      明清之际,西方许多耶稣会传教士来到中国,最著
    名的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他们在北京和各地
    建立教堂,传教宣道,同时带来了西方的科学知识。利
    玛窦曾和徐光启、李之藻等士大夫合作,汤若望、南怀
    仁则和顺治帝、康熙帝交往。但是西方文化并没有在中
    国扎下根。罗马教廷因礼仪问题,和清政府发生冲突,清
    政府禁止传教,并驱逐外国教士,活跃一百多年的传教
    事业遂告衰歇。
      18世纪,英国垄断了对华贸易。当时,中国的对英
    贸易长期出超,茶叶、生丝、土布大批出口,而英国的
    机制纺织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结构的抵制,难以打开市
    场。清政府将中外贸易限制于广州一口,外国商人来华
    贸易、交涉也必须通过行商作中介。英国先后派遣马戛
    尔尼使团和阿美士德使团来华,提出扩大通商,开放口
    岸的要求,清政府一概拒绝,中英在商务和政治上的矛
    盾日益尖锐。19世纪初,英国商人从印度贩运鸦片到中
    国,以抵消对华贸易的逆差,榨取中国财富。鸦片毒害
    中国人民。清政府三令五申禁止无效,不得不采取严格
    的禁烟行动。
      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起义 林则徐奉派为钦差大臣,
    前往广州禁烟。他雷历风行地收缴和焚毁了大批鸦片,要
    求英商不得在中国贩运毒品。英国却以破坏商务为借口,
    武装入侵中国。道光二十年(1840),英舰攻陷浙江定海,
    驶抵大沽口。清廷在威迫下发生动摇,将林则徐革职,派
    琦善赴广州谈判。琦善接受割地赔款的屈辱条件。清政
    府又不甘心不战而降,撤换了琦善,调集军队在广州、浙
    江两地和英军作战。广州三元里人民曾有力地打击英国
    侵略军(见三元里抗英斗争)。而清军纪律废弛,指挥
    混乱,两战均告失败。英军入长江,兵临南京城下。清
    廷被迫议和。道光二十二年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规
    定赔款,割香港,开放五口通商,协商议定税则等。第
    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从此,独立的
    封建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此后,外国为扩大侵略权利,于咸丰六年(1856)发
    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各以借口,联合派兵,占领广
    州,又北上至天津,胁迫清廷签订《天津条约》,清廷
    丧失了许多主权。第二年,英法公使为交换条约前往北
    京,竟带军队向清军驻防地区挑衅,遭到中国军队的还
    击。英法又以此为借口,大举进攻,于咸丰十年攻陷北
    京,清帝逃往热河。英法联军烧杀抢劫,焚毁了建筑宏
    丽、藏有大批文物珍宝的圆明园。清政府被迫接受《北
    京条约》。
      《北京条约》签订后,咸丰帝病死热河,六岁的同
    治继位,其生母慈禧太后与恭亲王奕□密谋,于回銮北京
    时发动政变,处死辅政王大臣载垣、端华、肃顺等(见
    辛酉政变)。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从此,她总揽大权,将
    近半个世纪之久。
      在两次鸦片战争之间,以洪秀全为首的太平天国农
    民战争爆发了。洪秀全接受了外国基督教的某些思想,劝
    人信拜上帝,宣传朴素的平等观念,在广西桂平紫荆山
    区传教,赢得大批农民信徒,形成了包括洪秀全、杨秀清、
    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的领导集团。拜上
    帝会与地主、官府冲突,于道光三十年(1850)底在桂平
    金田村起义抗清,建国号太平天国,尊洪秀全为天王。太
    平军击破清军阻拦,自广西北上,经湖南、湖北、江西、
    安徽,定都南京,并改名天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
    亩制度》,规定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建立兵农合一的社会
    组织和守土乡官制,企图达到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同
    时,分兵北伐、西征。北伐军到达直隶,遭清军阻击而
    失败;西征军遇到了曾国藩组建的湘军的顽抗。这时天
    京发生内讧,先是洪秀全与杨秀清不相容,韦昌辉利用
    洪杨矛盾,举兵杀杨。不久,洪秀全又杀韦昌辉。石达
    开奉调回京辅政,因遭猜忌,又领兵出走。这次内讧使
    太平天国元气大伤。幸赖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等与
    捻军、天地会配合作战,才能渡过难关,支撑住危局。太
    平天国后期,在军事上取得了若干胜利,打破了清军的
    江南和江北大营,取得了苏州、杭州。但曾国藩、李鸿
    章、左宗棠的湘军、淮军从四面八方进攻,成为太平军
    的劲敌。外国侵略者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和清政府勾
    结,枪口转向太平军。太平军内部则队伍散漫,纪律废
    弛,刑赏不公,战斗屡次失利。咸丰十一年(1861),安
    庆失守,太平天国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日益被动。同治三
    年(1864),洪秀全逝世,清军攻破天京,幼天王和李秀
    成突围,先后被俘,坚持十四年之久的太平天国农民战
    争遂告失败。
      列强对中国边疆的侵略 沙皇俄国对中国的边疆觊
    觎已久。在英法联军期间,它派军队沿黑龙江而下,迫
    使清政府于咸丰八年和十年签订了《瑷珲条约》、《北
    京条约》,侵吞了中国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大
    片领土。俄国在勘分中俄西段边界时,又夺取了巴尔喀
    什湖以东大片地区。当浩罕国的阿古柏侵入喀什噶尔时,
    俄国也趁机占领伊犁。清廷派左宗棠率兵出关,打败阿
    古柏政权,收复了大片领土(见阿古柏事件)。以后,清
    廷遣使与俄多次交涉,虽然收复了伊犁,仍丧失了不少
    领土和主权。
      英国以缅甸为基地,侵入云南。其译员马嘉理在云
    南被杀,英国借机讹诈,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不久又武装入侵西藏,遭到西藏军民的抗击。日本也效
    法西方殖民主义的行径,一度入侵台湾,勒索赔款。清
    政府为加强西部边疆和东面海疆的管辖,将新疆和台湾
    建为行省。
      列强还通过驻京外国使节、军事顾问、海关税务司
    加强对清政府的影响。清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及南
    北洋大臣,和外国打交道。在列强的影响、扶助下,清
    政府内形成了以奕□和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
    他们主张引进西方的枪炮、机器、科学技术以支撑摇摇
    欲坠的清朝统治,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工厂、矿山、轮船、
    电报、铁路事业;主持了对外国的谈判;并用购买和制造
    的枪炮船舰装备军队,创立了北洋舰队和闽江舰队(见
    洋务运动)。
      光绪九年(1883)爆发了援越抗法战争。法国侵略越
    南,并以此作为入侵中国西南的跳板。越南求援于清朝,
    驻越南的刘永福黑旗军英勇抗击法军,国内清军也进入
    越北,阻挡法军推进。法舰侵扰台湾,又入闽江,发动
    突然袭击,将中国的闽江舰队全部击沉。法国陆军进攻
    中国边防要隘广西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奋勇抗敌,大败
    法军(见中法战争)。军事形势虽已转为有利,清政府
    仍接受屈辱条件,停战议和,缔结了不平等的《中法新
    约》。
      新经济、新阶级、新思想 19世纪下半期,中国对
    外贸易迅速增长。中国主要出口丝茶,进口棉纱、棉布,
    外贸连年入超。纱布和其他商品大量输入,严重地打击
    了中国的手工业和家庭副业,剥夺了农民手工业者的生
    计,同时也刺激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造成劳动力市
    场和商品市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产生并初步发展。
    清政府引进外国的机器、技术,建立一批军事工业,如
    江南制造局、福建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这是封建政
    府的官办企业,也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工厂。
    稍后,航运、采矿、纺织等行业中出现了官督商办企业、
    官商合办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直隶开平煤矿、上海
    织布局等。这些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在企业性质、经营
    方式上有了进步,但官和商的势力在一个企业中并存,必
    然发生矛盾,使企业不能正常发展。纯粹商办企业最初
    在缫丝、制茶、碾米等行业中出现,后来推广到纺织、开
    矿等方面,但规模较小,资本不足,技术落后,发展缓
    慢。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也
    发生了变化。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工业,
    开始向资产阶级转化。他们既保持着浓厚的封建性和买
    办性,又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存在着矛盾。中国的无产阶级最早出现在外国人开办的
    工厂中,以后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力量日益壮大。在
    清朝灭亡以前,中国无产阶级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还
    没有独立地登上历史舞台,但已开展了许多次罢工斗争。
      中国的思想界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
    林则徐、魏源等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主张了解外国,仿
    造船炮机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此后,要求学习
    外国,进行变革的思潮日益发展,薛福成、马建忠、王
    韬、郑观应等大力提倡开工厂、筑铁路、办学校、译书
    籍,要求发展经济,增加出口,以及改善君主官僚和绅
    商民众的关系。有的还提出了立宪、议院的主张,为以
    后的维新运动作了思想准备。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机 光绪二十年(1894),朝
    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清政府应朝鲜之请,派兵入朝。羽
    翼渐丰的日本早已凯觎朝鲜并企图向中国挑衅,把这看
    成是发动侵略战争的好机会,立即派兵到朝鲜,与清军
    对垒。在两国并未宣战的情况下,日舰击沉了中国运送
    军队的商轮,迫使清军应战。清军在平壤设防,在日军
    的攻击下失败,退过鸭绿江。日军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占
    领辽东,攻陷旅顺、大连。北洋舰队被日舰邀击于黄海,
    多艘舰船被击沉,日舰也受到较大的打击。中国舰队退
    守威海卫。日本海陆军封锁海面并在山东登陆,中国舰
    船被困在军港内,遭到海陆两路炮轰,势穷力竭,全军
    覆没(见中日甲午战争)。
      慈禧太后和李鸿章始终抱对日妥协方针,乞求列强
    调停。在海陆军战败后,由美国干预,李鸿章赴日本求
    和,签订《马关条约》,赔款银二亿两,割让台湾,并
    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
      《马关条约》的签订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主
    战派官吏要求停止谈判,继续抵抗。康有为集合在北京
    会试的举人,向光绪帝(清德宗载□)上书,提出“拒
    和、迁都、练兵、变法”,形成浩大的政治运动。这时,
    孙中山组织了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建
    立合众政府”,并筹划在广州起义,因事机泄露而失败。
    台湾军民不愿脱离祖国,奋起反对日本占领军,在饷械
    俱缺,与祖国联系隔绝的艰苦条件下,进行了壮烈抵抗。
      战后,清政府无力支付战争赔款,只得向帝国主义
    列强大量借款,以关税、盐厘作为抵押品。李鸿章赴俄
    京祝贺沙皇加冕,俄国诱使他缔结《中俄密约》,取得在
    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各国纷纷效尤,强迫清政府
    接受多次铁路借款,夺取了中国津镇路(后改津浦)、芦
    汉路(即京汉路)、粤汉路和关内外铁路(即京沈路)
    的修筑权。帝国主义还垂涎中国矿产资源,纷纷成立公
    司,攫取各省的采矿权。
      光绪二十三年,德国借口传教士被杀,派军舰占领
    胶州湾,租借青岛,把山东作为其势力范围;随后,俄
    国军舰强占旅顺、大连,把东北作为其势力范围;法国
    要求租借广州湾,把两广、云南作为其势力范围;英国
    除视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外,又租借威海卫与九龙;日
    本则把福建作为其势力范围。帝国主义争夺势力范围,中
    国面临被瓜分的危险。美国为了与列强共享利益,提出
    “门户开放政策”,要求插足于列强的势力范围内(见
    租借地)。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在帝国主义瓜分危机的刺
    激下,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知
    识分子大声疾呼,要求变法自强,挽救危亡。他们主张
    学习外国,把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介绍到中国来,猛烈
    抨击中国的专制统治、科举八股、纲常伦理。各地纷纷
    成立学会,开办学堂,出版报纸,响应变法。光绪帝采
    用他们的主张,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四月,下诏宣布
    变法。康有为等建议发展农工商业,提倡私人设厂,奖
    励发明创造,改革军事和财政制度,精简机构,裁汰冗
    员,废除八股,创办京师大学堂,翻译西书,选派留学
    生等。这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主张,遭到顽固派的
    反对。八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康、梁逃
    往日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康广仁、杨深
    秀被杀,历时一百零三天的戊戌变法遂告失败。
      戊戌运动刚刚被镇压,以农民为主体并有城市人民
    参加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相继展开了。义和团起于山
    东北部,利用宗教迷信和武术发动群众,笼统排外,提出
    “扶清灭洋”的口号。他们被山东地方当局镇压,向直
    隶发展,渗入天津、北京。部分官僚力图操纵他们。为
    了镇压义和团,英、法、俄、日、德、美、意、奥八国
    组成联军从大沽口登陆,进攻天津、北京。义和团和爱
    国的清朝官兵抵挡不住八国联军的攻势。光绪二十六年
    七月,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逃奔西安。八
    国联军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烧杀抢劫,沙俄则乘机屠杀黑
    龙江以东的数万中国居民,并占领中国的东北。清廷派
    李鸿章、奕□乞和,签订《辛丑条约》,赔款银四亿五
    千万两,允许各国在北京附近驻兵,禁止中国人民进行
    反帝活动(见义和团运动)。此后,侵华各帝国主义国
    家间的矛盾更加激化。俄国和日本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
    了一场大战,英俄对西藏也展开了争夺。
      辛亥革命和清朝灭亡 清廷为了缓和国内矛盾,也
    标榜“新政”,改革政府机构,编练新军,设立大中小
    学堂,但成效并不显著。新形成的近代知识分子接受戊
    戌变法失败的教训,走上反清革命的道路。各地出现了
    革命的小组织,出版许多鼓吹革命的宣传品,著名的有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革命军》,陈天
    华《猛回头》、《警世钟》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在
    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推举孙中山为总理,以统
    一领导日益成熟的民主革命。同盟会创办《民报》,宣
    传反清革命,驳斥保皇党鼓吹立宪的论调,并发动了一
    系列武装起义,包括萍浏醴起义,粤桂滇边界六次起义,
    徐锡麟的安庆起义,黄兴领导的广州黄花岗起义。但起
    义均告失败。
      为了抵制革命,清廷宣布“预备立宪”,颁布《钦
    定宪法大纲》,各省成立咨议局,北京成立资政院,声称
    要实行“君主立宪”,成立“责任内阁”。但新内阁变
    本加厉地把权力集中到满族亲贵手中,连汉族大臣和立
    宪派也受到排挤。
      宣统三年(1911),清廷宣布铁路国有,强夺商民的
    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各地的保路运动,四川尤为
    激昂,数十万人罢市请愿,清军进行镇压。是年八月十
    九日(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占领武汉,组织军
    政府。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见辛亥革命)。资产
    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这次革命,依靠的是新军和会党。
    各地立宪派因在立宪、路权问题上对清政府不满,在革
    命高潮时也参加进来,但思想和政治主张与革命派有重
    大分歧,还有一些旧官僚军阀也混进反清阵营,于是革
    命内部发生了摩擦和权力争夺。
      独立各省的代表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布中华民国成立,
    又组织南京临时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
    政府手足无措,只得敦请已被罢黜但暗操兵权的袁世凯
    出山,任命他为内阁总理大臣。袁调动北洋军,进攻武
    汉,压迫革命派妥协。而投入反清阵营中的立宪派、旧
    官僚以至部分同盟会员也向袁世凯靠拢。革命派不能控
    制局势,只好作出让步,同意如果清帝退位,可由袁世
    凯出任大总统。袁随即逼迫隆裕太后在接受优待清皇室
    的条件下交出政权。1912年 2月清帝宣统退位,清王朝
    覆亡。
    -- Go Top --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创建、变质和演化
      ──中华民国(公元1912至1949年)

      中华民国的创建 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1日),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共和国的建立。南京临时政府只存在了三个月,但进行
    了许多重大改革。在政治和社会方面有:建元改历、限
    期剪辫、劝禁缠足,禁止刑讯、保障人权、禁止买卖人口、
    禁绝贩卖童工、保护华侨、严禁鸦片、改变称呼、废止
    跪拜、禁止赌博。这个政府还提倡廉洁奉公、任人唯贤
    等。此外,在经济、教育、新闻等方面也作了许多重大
    改革。
      1912年 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公布了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正式宪法制订之前的根本
    法。《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对人民权利和国家
    制度等均有具体规定。为了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约
    法》规定实行内阁制。
      不久,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政权,辛亥革命终于
    失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同盟会组织涣散,很
    多同盟会员主张“革命功成,革命党消”,孙中山也主
    张革命党人专门从事实业活动,而失去了对袁世凯的警
    惕。
      北洋军阀的统治 袁世凯依恃手中的北洋军,一方
    面逼清帝退位,一方面逼革命派让权。他当上了中华民
    国的临时大总统,开始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他专权跋扈,
    破坏《临时约法》,一步步把中华民国引向中华帝制。
      袁世凯破坏责任内阁,逼使内阁中的同盟会成员一
    一离去,代之以自己的亲信。1912年 8月25日,同盟会
    改组为国民党,并在1912年12月(初选)和1913年 2月
    (复选)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压倒多数。宋教仁积极为筹
    组国民党的责任内阁作准备,结果被袁世凯派人于1913
    年3月20日刺杀于上海车站。孙中山、黄兴等于当年7月
    发动“二次革命”,很快被镇压下去。
      1913年 4月,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召开。国会
    议员在失去自由的情况下,于10月 6日被迫选举袁世凯
    为正式大总统。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次年1月,
    宣布停止两院议员职务,一律遣返原籍。同时,设置政
    治会议,执行国会权力;又设约法会议,修改《临时约
    法》。1914年5月1日,宣布《中华民国约法》,把责任
    内阁制改为总统制,极力扩大总统权限。同日,正式废
    除国务院官制,设立政事堂,任徐世昌为国务卿,设左
    右丞,并逐渐恢复清朝旧制。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见
    中日“二十一条”交涉)。同时大造帝制舆论。先由其美
    籍顾问F.J.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继又由其亲
    信杨度等成立筹安会,极力鼓吹和筹办帝制。12月12日,
    袁世凯正式发表接受皇帝位令,并改中华民国五年为洪
    宪元年(见洪宪帝制)。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宣告独
    立,起兵讨袁。袁世凯因形势不利,被迫于1916年 2月23
    日宣布延期实行帝制。3月下令撤销“承认帝位案”,取
    消洪宪年号。他仍不放弃大总统的位置。结果遭到全国
    人民反对,各省相继独立。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袁世
    凯于1916年6月6日死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逐渐分化为直、皖二系,分
    别以冯国璋、段祺瑞为首。这一分化过程,大体上反映
    了美、日在中国的矛盾。
      黎元洪以副总统资格依法继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
    统,但实权掌握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于是又发生黎
    元洪(总统府)和段祺瑞(国务院)的争执。府院之争
    最后导致了1917年的张勋复辟。段祺瑞一方面支持张勋
    复辟,促使国会解散,黎元洪解职;同时又举兵讨张,以
    平定复辟的功臣自居,从而巩固了皖系军阀在中央政权
    的统治。冯国璋1917年8月以副总统资格代理大总统。其
    直系势力主要在江苏、江西、湖北、直隶等省。1918年
    9月,皖系军阀又操纵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段
    祺瑞则专任参战(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督办,直接掌握
    几个师的参战军(后改为边防军)。皖系军阀出卖中国
    主权,换取日本大量借款。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成为皖系统治由盛到衰的转折点。直系军阀利用人民群
    众的爱国情绪,利用皖系和其他派系的矛盾,在1920年
    7月直皖战争中迅速把皖系打败。
      五四运动和在其前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促成了马
    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从思想上、干部上为
    1921年 7月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中国共产党的
    成立,是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开辟了中国
    历史的新纪元,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一新。
      直系军阀在打败皖系军阀后,又在1922年 4月第一
    次直奉战争中打败了奉系军阀,独自掌握了北京的中央
    政权。直系在军事上积极推行吴佩孚的“武力统一”政
    策,在政治上连续逼走了徐世昌、黎元洪,为曹锟贿选
    创造了条件。吴佩孚于1923年2月7日血腥镇压京汉铁路
    工人罢工(见“二七”惨案),以及1923年10月曹锟由
    贿选当上了大总统,将直系军阀仇视民众、推行专制腐
    败统治的本质,在全国暴露无遗。
      “二次革命”被镇压后,孙中山于1914年在日本秘
    密组织中华革命党,1919年在上海重组中国国民党,在
    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帮助,找到
    新的革命道路。1924年 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
    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正
    式形成,成为中国革命高涨的起点。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全国掀起倒直运动,各
    派军阀也利用反直来扩大自己的势力。1924年 9月,苏
    浙战争开始,奉军又由东北源源入关,第二次直奉战争
    爆发。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曹锟被囚。在山海
    关的吴佩孚不得不率残部从大沽口沿海南下,直系主力
    退到长江流域。冯玉祥把所部改称国民军,驱逐溥仪出
    宫,电请孙中山北上,却又请段祺瑞到北京担任临时总执
    政。张作霖也到了北京。段祺瑞发表宣言,其中有“外
    崇国信”之语,意即承认一切不平等条约,因而受到帝
    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欢迎。1925年孙中山到
    北京。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倡导国民会议,并于3月
    1日在北京召开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以与段
    祺瑞在 2月1日召开的善后会议相对抗。1925年3月12日,
    孙中山因肝癌逝世。他的死引起国内外的哀悼,形成了
    一次广泛的政治宣传运动。不久,全国由五卅运动而掀
    起革命高潮。
      1926年 7月,广州国民政府组织的国民革命军开始
    北伐战争。当时,统治各地的军阀武装,可以分为四种
    势力:①孙传芳部。控制苏、皖、浙、闽、赣五省,共
    二十万人。由孙任五省联军总司令。②吴佩孚部。因北
    京政变而退到长江流域的吴佩孚,在汉口称十四省联军
    总司令,兵力亦有二十万人,占据湘、鄂、豫及陕西东
    部,控制京汉铁路。③张作霖部。总兵力约三十五万,占
    据东北各地、直隶(包括北京、天津)、山东,控制津浦
    铁路北段。④冯玉祥部。即从北洋军阀中分化出来的国
    民军。1926年初,冯去苏联考察军事,国民军在“三·一
    八”惨案后退出北京、天津,向西北退却。
      直系和奉系军阀勾结,共谋对付南方的北伐。北伐
    军采取先打吴佩孚,中立孙传芳,再打孙、张的方针,集
    中兵力进攻两湖的吴佩孚。经过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
    于1926年10月攻取武汉三镇。接着,北伐军对孙传芳部
    队进行包围,占领南昌,未经重大战斗又占领福建全省。
      1926年8月,冯玉祥由苏联回国,9月在五原誓师,任
    国民联军总司令。国民军除一部分抵抗由京包路西进的
    奉军外,全部进入陕、甘,向豫西进攻。
      11月间,张作霖、张宗昌、孙传芳举行天津会议。12
    月组成安国军。由张作霖任总司令,张宗昌、孙传芳任
    副总司令。北伐军趁敌阵势尚未布成之时,利用矛盾,迅
    速展开进攻。1927年 3月占领南京,并依靠工人起义进
    驻上海。孙传芳在长江下游的统治被摧毁,援孙的奉系
    军队也大败。就在这时,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在上海发
    动“四·一二”政变,血腥镇压革命群众,局势急转直
    下。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建国民政府(见南京国民
    政府)。
      “四·一二”以后,由广州迁往武汉的国民政府继
    续北伐。1927年 5月,北伐军在豫南大破奉军主力。冯
    玉祥的国民军也沿着陇海线取得很大胜利。但冯玉祥为
    “四·一二”的逆流所影响,6月10日和汪精卫举行郑州
    会议,接着又和蒋介石举行徐州会议,促成了宁汉合流。
    汪精卫回武汉后发动“七·一五”政变。
      蒋汪合流并未造成国民党的统一。南京(蒋)、武
    汉(汪)和上海(西山会议派)三个中心互争党权。蒋、桂、
    阎、冯四个集团互争军权。1927年 8月蒋介石以退为进,
    宣告下野,9月赴日本。但并没有使矛盾得到缓和。宁汉
    之间不久又启战端;北方的晋、奉之间和冯(玉祥)、张
    (宗昌)之间亦兵戈相见。蒋介石因此返国,于12月间
    恢复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职务。1928年 4月,蒋、桂、阎、
    冯四派联合展开了对奉系的“北伐”。
      张作霖1927年 6月于北京建立“安国军政府”,自
    称“大元帅”,任命潘复为内阁总理。这是北洋军阀统
    治时期的最后一届政府。在蒋、桂、阎、冯的联合进攻
    下,张作霖于1928年6月3日夜离京,秘密出关。列车于
    4日晨在皇姑屯被日本预伏的炸药炸毁,他回到沈阳后不
    久即死去(见皇姑屯事件)。张学良继任东北保安司令,
    并于当年12月宣布“易帜”(见东北易帜)。北洋旧军
    阀中的最后一个派系──奉系也从历史上消失。
      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蒋介石、汪精卫自1927年实行
    反共政策后,相继大肆镇压共产党和人民力量,中国共产
    党采取以武力反对国民党屠杀的方针。到1928年底,全
    国各地革命群众先后发动了一百余次武装起义(包括南
    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这些起义有的取得了
    一定的胜利,大多因准备不足和敌人的镇压而失败。但
    它们为建立农村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1927年10月,毛泽东开始在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建立根据
    地。到1930年,农村根据地遍及十几个省份,红军发展
    到十万人。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
    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政府成立,毛泽东任主席。
      国民党蒋、桂、阎、冯四大军事集团的临时合作,在
    打败奉系后解体。1929年 1月,蒋介石在南京召开军事
    缩编会议,企图削弱其他派系武力。同年 3月,他又一
    手包办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些都促使蒋、桂、
    阎、冯之间的矛盾尖锐化,蒋桂战争(3月)、蒋冯战争
    (10月)等连续发生。1930年冯、阎、桂三集团联合反
    蒋,百万大军在中原地区展开了大战。以汪精卫为首的
    国民党改组派和以谢持为首的西山会议派也参加了反蒋
    大联合,在北平召开国民党第二届中央扩大会议,成立
    以阎锡山为主席的国民政府,与南京的国民政府相对抗。
    由于张学良入关助蒋,阎、冯失败,攻入湖南的桂军亦
    退回广西,反蒋大联合瓦解(见蒋阎冯大战)。
      1931年5月5日,蒋介石集团包办的国民会议召开,通
    过了《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规定:“由中国国民
    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行使中央统治权;中国国
    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其职权由中国国民党中央执
    行委员会行使之。”这样就确定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国
    家制度。
      蒋介石虽然在中原大战中取胜,但反蒋派的国民党
    中央执行、监察委员在陈济棠的保护下,于1931年 5月
    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又成立了以汪精卫为主席的
    国民政府。“九·一八”事变后,对立的宁粤双方和解,
    蒋介石和汪精卫联合。1932年 1月,林森出任南京国民
    政府主席,汪精卫任行政院长;3月,蒋介石任军事委员
    会委员长兼军事参谋部参谋长。
      “九·一八”后,蒋介石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
    针,派十万以至几十万大军连续对苏区进行“围剿”。红军
    在前几次的反“围剿”中,由于执行毛泽东的战略战术而
    取得了胜利。但最后于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左”的
    错误而遭到失败。反“围剿”失败的红军战胜国民党军
    不断的追、围、堵、截,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转移到陕
    北(见五次“围剿”红军的战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日本侵略者向华北进逼,使它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
    日益突出,也使它与英美帝国主义的利益发生了严重的
    冲突。基于维护自身的统治,蒋介石对抗日的态度逐渐
    发生变化。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方针也有了
    重大的转变。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
    府和中共中央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同年
    12月,中共中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次
    年9月1日,中共中央向党内发出《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
    指示》。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
    救亡运动的新高潮。1936年12月12日由张学良、杨虎城
    发动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成为国共两党关系的一个
    转折点。蒋介石实际上答应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要
    求。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
    三” 上海事变相继爆发。8月14日,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
    宣言。 中国工农红军相继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和
    新编第四军。第二次国共合作终于实现。 
     国民党军队担负了正面战场的御敌任务,在平、津、
    沪、山西忻口、江苏徐州及武汉外围都进行了积极的抵
    抗。1938年春的台儿庄战役,毙伤日军一万余人。由于
    日军攻势猛烈,大片国土仍不免沦于敌手。日本侵略军
    所到之处,烧杀淫掠。1937年12月13日占领南京后,杀
    害中国军民三十余万(见南京大屠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担负了开辟敌后
    战场的任务,广泛开展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1937年 9月的平型关战斗,取得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击
    毁日军汽车一百余辆的胜利。此后,它们即分兵发动群
    众,在敌后广泛地建立根据地。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本采取以“诱降”为主的
    方针。同年12月汪精卫从重庆出走投降。1939年1月,国
    民党召开的五届五中全会虽然声言要继续坚持抗战,却
    制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
    针和办法。
      在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抗战,反
    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1940
    年8~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从而打破了敌
    人进攻抗战大后方的策划,鼓舞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
    信心。1941年 1月,发生了皖南事变,国共合作处于千
    钧一发之势。1941年 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正式成立,
    主张民主团结,以利抗战。
      日军为了巩固其占领区,继1939年的南昌战役、1940
    年的枣(阳)宜(昌)战役之后,于1941年又向国民党
    战场发动了一些小规模的战役。1月有豫南战役,3月有
    上高战役,5月有晋南战役,9月有第二次长沙战役,12
    月有第三次长沙战役。1942年 2月,国民政府为了保卫
    滇缅公路,组成中国远征军,支援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对
    日作战。同年 5月,日军发动浙赣战役。1941~1942年,
    是敌后解放区最困难的两年。中国共产党开展整风运动
    和大生产运动,渡过了困难。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在1943年发生重大变化。苏军在
    2月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英美联军在7月占
    领意大利南部,中、美、英 9月在缅甸开始反攻。1943
    年,解放区开始转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1944年,解
    放区战场开始反攻。到1945年初,全国已有十九个解放
    区,总面积约九十五万平方公里,人口九千五百五十余
    万,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发展到九十一万,民
    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
      国民党战场在1944年豫湘桂战役中大溃败,全国人
    民要求改组政府和改组统帅部。为适应新形势,中国共
    产党于1945年 4月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作
    了《论联合政府》的报告。
      1945年 5月,苏美英盟军取得了彻底战胜德、意法
    西斯的伟大胜利,使日本法西斯陷于孤立无援的严重困
    境。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
    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苏军进入中国
    东北各省。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
    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中华民国的经济和文化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
    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1912~1916年间,民国政府
    所公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共
    有八十六项之多。内容包括了矿政、农林、工商、渔业
    等各方面。北洋政府虽政治上反动,却无法改变资本主
    义发展的总趋势。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
    列强无暇东顾,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
    至1922年,即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后,才迟滞下来。同盟
    会的纲领中提出过“平均地权”的主张,后来并没有付
    诸实践。反之,统治民国的大小军阀掠夺了大量财富,集
    中了大量土地。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也在发展。北洋政府
    接收了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前后所办的军事工业。一些民
    用工业转到了北洋军阀手中。军阀、官僚还利用政治特
    权和优惠条件,创办了许多企业,由此获得巨大利润,形
    成若干“财阀”。不过官僚资本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还是
    缓慢和分散的。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当权者逐
    步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并在30年代以后形成了和国
    家政权结合在一起的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
    的国家垄断资本。
      在中华民国时期,与以上经济变化相适应,作为观念
    形态的文化,也有显著变化。以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
    青年》为标志而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
    导,向传统的封建文化展开了猛烈进攻。五四运动以后,
    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深入人心,白话文普遍推广。在教育、
    科学、出版等事业方面,尤其是在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
    领域,都有显著成就,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并追求民
    主自由的新型知识分子,在各个领域里成长起来,促进社
    会的进步。封建文化是坚持封建专制主义的军阀所一贯
    主张的。中国的法西斯文化则是国民党为加强一党专政
    由德、意贩来并和中国封建文化相结合而形成的。1943
    年蒋介石发表的《中国之命运》,既反对共产主义,又
    反对自由主义。文化思想斗争长期不断,在抗日战争胜
    利后的“建国”问题上更为突出。
      中华民国的结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抗日战
    争胜利后,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关心中国向何处去的
    问题。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纲领。中国国民党
    则要求恢复战前的一党专政的独裁制度。1946年1月,各
    党各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会议所通过的决议,确
    定了和平、民主的总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
    愿为其实现而努力。国民党在政协会议后不久,抛开会
    议通过的决议,在美国的帮助下,于1946年7月发动了对
    解放区的全面进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武装被
    迫自卫,全国内战再次爆发。中国共产党放手发动群众,
    在解放区普遍实行土地改革运动,并运用了正确的战略
    战术,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打败了国民党的军队。
      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
    议的号召,1949年 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
    告国民党在中国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结束。同年9月,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举行,选出了以毛泽东为主
    席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 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国都定于北平,改名北京。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的新纪元,结束
    了中国大陆由剥削阶级统治的制度,开辟了在社会主义
    道路上振兴中华的前景。
    (田余庆 戴逸 彭明)


    转贴自人民日报BBS论坛之强国论坛
    http://202.99.23.237/cgi-bbs/ReadFile?whichfile=1153624&typeid=14
  • 中国历史(下)--纪念8.15 (新八路: 2000-08-13, 10:30:14)35320 B (1/22/0)
  • ---Go Top---
    

    *****************************************

    强国论坛网址:http://www.qglt.com.cn/
    强国论坛信箱:qglt@peopledaily.com.c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