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
 

書名:A Critique for Ecology
作者:Robert Henry Peters
出版: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p336.

 
 
作者:陳恆安(Muenchen大學數學系科學史)
 

本書作者除生態學專業著作之外,亦發表多篇以科學哲學觀點探討生態學本質的論文。於1991年出版的A Critique for Ecology 中作者對於生態學提出極高標準的要求,在追求一個精確的科學理論的前提下,批判了當代生態學理論中的種種弱點及不足之處,但在另一方面亦期盼生態學在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危機能提出應對的策略。

本書首章以實例說明生態學作為一門專業學科的弱點與危機,例如,缺乏精確的預測能力、並以科學哲學的角度提出生態學理論應具有的內涵,或者說,評斷理論的其他指標,諸如理論的正確性,適用範圍,可檢測性及是否具啟發性。作者認為科學包含了理論(精確量化的預測能力)和非理論的策略部份,也就是能幫助提高預測能力的方法。

接下來對於非理論的策略部份,本書提出四個重點,分別為:1. 套套邏輯(tautology) 2. 概念或專有名辭的運用(operationalization of terms and concepts) 3.解釋性的科學(explanatory science) 4. 歷史的解釋與理解(historical explanation and understanding)。其中,套套邏輯只是提出了邏輯推論的所有可能性(range of possibility),而科學理論則透過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o-decutive-method)形成一個具有一定條件限制的解釋及預測工具,它處理的是較特定的範圍(range of probobility)。其次,生態學使用了非常多的專有名辭,而大部份都只是一些定義不明確的觀念(concepts),諸如,生態系(ecosystem),物種多樣性(species diversity),生態上的適應(ecological adaptation)與競爭(competition)等。這些概念的運用雖然引導出許多實際的研究,但是仍舊缺乏實驗的檢証,使得生態學提不出有效的資訊,而停留在半成熟的階段,即soft science。此外,對於非預測的科學,作者討論了化約論(reductionism),因果關係(causality)和對找尋機制(mechanism)的研究態度。最後作者區分出科學解釋和其所謂的歷史的解釋(例如對不符合理論預測的現象賦與特設,ad hoc,的假說)。

詳細解釋種種非理論部份在生態學中扮演的角色,目的在於提醒研究者,不能因為這些因素在建構理論中占有相當程度的重要性而忽略科學理論的最高要求 ---- 精確量化的預測能力。

本書另一個重點在以所提出的標準,以許多實例,特別是圍繞在”競爭“這個觀念下的生態研究,來說明目前生態學理論的建構過程及所陷入不自知的危機。此外,作者也以目前生態論文寫作的模式,即在論文的導論,方法,結果和討論各部份中,舉出許多研究者或寫作者常犯的邏輯謬誤。筆者認為這個章節具有相當的實用性。

雖然,本書對科學所提出的標準 --- 精確量化的預測能力,對當今的生態研究而言,仍是一個難以達到的理想。並且對於生態學本質的詮釋並不全然圍繞在預測的能力。但是以嚴格的態度面對所從事的研究工作,並了解學科的本質,對每個從事學術研究的工作者,都是值得注意的此外,無論對生態學本身或科學哲學感性趣的讀者都能從本書找到相當豐富的相關文獻。

 

相關文獻:

 

1. Bramwell, A. 1989. Ecology in the 20th Century: A Histo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本書著重歐美的生態運動與其背後的哲學基礎。

2. Chalmers, A.F. 1982. What is this Things called Scienc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St.Lucia, Queensland. (2.ed) (1994, 3.ed.Wege der Wissenschaft: Einfuehrung in die Wissenschaftstheorie, Springer. In Deutsch)簡單扼要地介紹主要的科學哲學派別,德文版另附較詳細的德文文獻。

3. Hull, D. L. 1974. Philosophy of biological Science. Prentice-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生物學理論與法則的區分:有機論,化約論及目的論在生物學中扮演的角色分子生物學與演化學的理論結構。

4. Mayr, E. 1988. Toward a New Philosophy of Biology. Cambridge. ( Eine neue Philosophie der Biologie. Piper. In Deutsch)作者為當代演化生物學大師,本書探討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於數學與物理學的學科的可能性,從而揭示生物學的本質,特別是有關演化學。

5. Pitt, J. C. 1988. Theories of Explan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此為論文合集,包含多位作者關於科學解釋的論文,其中 C. G. Hempel 和Oppenheim 的Studies in Logic of Explanation 十分值得一讀。

6. Trepl, L. 1994. Geschichte der Oekologie: von 17. Jh. bis zur Gegenwart. Athenaeum.作者係 TU Muenchen 景觀生態所教授,書中勾勒出從自然史以至當代對生態系統的研究的發展,並旁及各時代的科學哲學理論。

7. Verschuuren, G. M. N. 1986. Investigating the Life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Pergamon Press. Oxford. 本書十分簡要地介紹科學哲學的基本概念,並以生命科學為例,解釋科學理論的結構。

8. Wuketits, F. M. 1983. Biologische Erkenntnis: Grundlagen und Probleme. Gustav Fischer. (UTB 1232).作者為系統演化論(Systemtheorie der Evolution)的提倡者之一。本書主要處理生物科學方法,亦論及部分控制論,系統理論與生物物理學的問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