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手記 吳信如
「只有多樣性才能解決多樣性的複雜問題」,這是「複雜科學」的一個主要研究法則,而環境生態問題正是符合這項研究原則的最佳例證。由於環境生態問題的多樣性與複雜性,使得這一個研究領域在短短的二十年間,迅速的躍上各門自然與社會人文科學的「暢銷熱門排行榜」,也成為所謂「科際整合」的最佳討論主題,並進一步帶動了相關民間團體、利益團體、甚至政黨的成立與蓬勃的發展。「台灣觀點」第二期:生態思潮的衝擊,就是根據這樣的問題結構與特色,並在台灣的時空背景下所設計的「跨學科生態環境的思考與對話」,面對多樣性的問題,任何定於一尊的看法都是偏頗的,更不可能有標準答案或唯一典範。我
們希望以這種多元性的呈現,讓讀者同時有更遼闊的思考空間。
本期主題討論題目「會診台灣邁向二十一世紀的生態危機」,由於考慮題目與跨學科對話焦點上的限制,我們採取多面向的分類討論,而不以上期交叉討論的方式來進行。作者分別從幾個實際的層面:法律、科技、政治以及經濟共同思考台灣目前以及未來所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些不同的面向之間,作者們也刻意地強調出科際討論的承接點,並非劃地自限地各說各話。
我們在設計主題分析的文章時,乃是以生態環境問題對於學科或社會政治領域的衝擊及影響出發,邀請幾位有相關研究的同學根據此一規畫的脈絡,展開廣角的分析探討。談到生態環境問題,我們就必須先「追本溯源」地從生態學的研究來分析什麼是「環境變遷」,以及環境變遷對生態界的威脅,然後才能進一步討論到其因應策略。「生態學研究與全球環境變遷」一文,作者以豐富的資料與圖表、嚴謹的論述呈現生態學研究國內外環境問題的深入面向,以及台灣生態研究的現況反省,更難得的是用字遣詞也顧慮到其他學科閱讀者的吸收,是一篇典型的科普作品,也是值得鼓勵的撰稿方向。
西方在討論生態環境問題時,往往會以其宗教與神學背景作為倫理面的支持基礎。「生態神學與台灣的未來」一文,可以讓大部份非基督教讀者瞭解基督教神學如何討論現代的環境生態問題,並提出其在台灣現實的施力點。
基於生態學研究的所提出的警訊,以及在宗教倫理面的反省,也促成了西方工業國家生態運動的產生,並進一步成立了生態政黨,「從西歐生態政黨的形成過程看台灣綠黨的產生」一文簡要地敘述了西歐生態政黨形成的經過以及原因,並藉此觀察最近成立的台灣綠黨,對於台灣綠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提出個人的看法。除了生態政黨之外,工會團體也與當前的生態環境危機有正面或負面的互動影響,「台灣與德國工人運動中環境保護議題化的分析」一文對於工人運動與環境議題或環境運動之間的關係作了深入而批判性的探討,相對其他文章來說,更可以看出作者獨特的觀點。
至於新聞評論部份,關於台灣修憲問題部份的兩則評論,原本乃是Mannheim以及海德堡兩地同學小型研討會的報告以及討論,因此在形式上與其他單篇評論有所區別。此外,本期文化藝術版特別邀到一篇關於台灣音樂家的傳記,本土音樂家在政治上有意的打壓之下,對於生長在台灣的人來說,比對國外的音樂家更為陌生,相信本文可以讓大家認識台灣音樂家的艱辛的發展歷程與傑出的創作成果。
另外,台灣觀點從本期開始特別增闢讀者投書一版,對於前期任何文章有任何看法或意見,或是在德國學習過程中與台灣問題有相關的一些看法或意見,都歡迎大家繼續踴躍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