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六在哥廷根有關台灣的行動紀要

 

 

 

 

作者:鄧安文(作者現就讀於哥廷根Goettingen大學數學系)
 



九六年三月至六月間,在哥廷根舉辦了一系列有關台灣的活動,除了在三月間所辦理配合全德國各地台灣鄉親的行動之外,在哥廷根的幾位鄉親,也自發陸續辦理三場演講,其日期、內容及主講人分別為:(一)三月二十一日的"Der Demokrati-sierungsprozess von Taiwan seit 1949"(自一九四九台灣民主化的過程),主講人為鄉親盧榮杰先生。(二)五月六日的"Gesellschaftliche Rolle und rechtliche Stellung der Frau in Taiwan"(台灣婦女社會及法律地位),主講人為德國友人Annett Voemen。(三)六月十四日"Taiwan und die UNO"(台灣與聯合國),主講人為就讀馬堡(Marburg)大學漢學系的Heiko Czichy。活動的推展,在多方的奔走下才敲定。筆者有幸在此三場演講擔任主持人的角色。在寫活動檢討書的心情下,就提提活動中的種種互動。

打從鄉親黃耀宗參加三月初在Bonn被僑聯所「搞飛機」的抗議示威後,感嘆良多,決定要以活動的形態,在哥廷根繼續抗議中國的軍事挑釁。此時,筆者也自學校外事處(Auslandsamt)所舉辦的國會之旅回到哥廷根,在幾次討論後,先決定三月二十一日辦演講的初步事宜。目標一致,既進哥廷根德國人對台灣的認識。透過電腦E-Mail傳遞有關中國軍事蠻悍的過程中,當時尚攻讀數學博士

的綠黨人士Michaell Autenrieth主動表示願意協助活動的推動。透過他,我們與哥廷根綠黨黨部直接接觸,活動場地的申請,基於手續的問題,也由附屬綠黨的學生組織Gruene Hochschulgruppe代為處理。抗議中國的E-Mail信件,也透過Michell Autenrieth以及其他熱心德國友人轉到德國議會、德國總理辦公室以及各政黨中央黨部。日本友人西山崇宏也將抗議信翻譯成日文,轉寄日本外務省。遠在瑞士蘇黎世的羅馬尼亞籍教授Telemann將抗議信轉到美國的政論雜誌主編。

其間,我們與哥廷根國際特赦第1117小組聯繫上,在該小組開會之際,到場表明台灣的處境之後,該小組決議支持我們的活動,並願意在演講會場提供中國戕害人權的書面資料,凸顯主張人權的立場。

三月十四日上午,外事處主任Loreck女士首肯,願意實質以經費部份補助的方式,支持首場演講活動。

哥廷根台灣鄉親的動員,也在同時進行,三月十四日下午在學生宿舍ROKO-Heim交誼廳,在近十位鄉親在場決議下,成立了行動小組,並於三月十六日假學生餐廳前穿堂辦理攤位,除了配合德國各地鄉親的簽名運動之外,同時也發動對德國總理

Helmut Kohl的一人一信運動,二十一日的演講也如原先計畫推動。

活動推展中,到底產生如何的互動?在事態未明之際,不少人觀望,有人還言道,這不過是少數人的活動。據學校的統計,在哥廷根大學註冊的中國人約八十人,台灣人也是如此的數目。不過哥廷根大學許多科系與中國各大學有學術交換計畫,除了八十位註冊學生外,也有不少中國教授,當中不乏共產高幹之徒。不可諱言,在重要關頭中,台灣鄉親中,也不乏立場不清之輩。所幸活動辦理是在迅雷不及掩耳之際進行,在潛在的矛盾未凸顯前,重要的活動準備工作早已完成。

在近三小時的攤位活動,一人一信活動就將近有一百五十位參與,大部份參加者為德國公民,這就是要透過德國公民質問德國總理其不當的中國政策。以德國人慣談的「人權」,以及過去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血腥鎮壓記錄,又提台灣民主總統大選的事實,就要以不卑不亢的姿態,贏得德國人士對台灣的認同。五百人左右簽名表示對抗議活動的支持。隔壁攤位有關PKK的,卻乏人問津。在進行攤位活動中,也瞭解,其實若干鄉親早在二月之際就收到德國各地辦理抗議活動的資料,是基於何種因素,這些鄉親再三猶豫?至今筆者不能瞭解。哥廷根同學會會長也適時到場,表示願意經費補助。

三月二十一日,鄉親盧榮杰演講,他以詼諧口吻表示,台灣並不一定要買成德國潛艇,但德國政府應該起碼對台灣道義支援。德國若能賣台灣潛艇,也能抒解失業問題。盧鄉親從四百年前的台灣談起,其間,他也批評國民黨的種種政策,以及過去壓制民主發展的事實,他更表示,台灣獨立為他的意識型態,他認為,若中國對台灣用武,將造成中國內部連鎖反應,此將為中國大分裂的開始。

整個演講相當成功,讓德國人瞭解台灣絕非蔣介石下的Nationale China。行動的初步目標也算大抵達成。在主、客觀因素皆利此活動的情勢下,辦成活動,總算不辜負這麼多台灣鄉親的支持以及外國友人的協助,行動小組也功成身退。

隨後學期開始,第二、三場的演講,均在外事處活動地點Foyer internationaler Begegnung 舉行。借外事處的資源辦事,理應事半功倍才是。但其中筆者至今未明,為何有關的張貼海報,經常突然地消失,有人在暗中抵制嗎?廣告效果因而大打折扣。在此要提曾在大學德語班擔任主任的Tuetken女士,不僅活動場場必到,而且特別做義務宣傳。在Foyer internationaler Begegnung工讀生群,對活動的支援非常熱心。透過鄉親黃耀宗及陳妙芬的居中穿針引線,幾場演講都能如期辦理,居功甚厥。

同學會也提供了數套政令宣傳的幻燈片,經細心挑選,尚可找出可看的片子。在辦理第三場有關聯合國的演講之際,同學會也不約而同的另地舉辦粽子大會。這就不免聯想到三月初僑聯「搞飛機」的那件事。雖說進入聯合國在台灣幾乎是超黨派的共識,同學會主事者不會不知,將政府補助款如此地巧妙花用,實在令人不解。

如今在德國媒體,台灣不再是焦點,各種的矛盾,也在新聞淡化中浮現出來。事隔雖已數月,回顧整個事件進行發展,卻更清澈明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