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筆勾﹝識斷﹞
北宋真宗、仁宗時代,有位范仲淹﹝公元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吳縣人。進士出身。做過樞密副使,後任參知政事﹝宋代以同平章事為宰相,參知政事為副相﹞。他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語,便是他的名言。
范仲淹作參政時,很注意官員的政績優劣,對任職者有自己的考評。那時外地各「路」﹝宋代的行政區域,分天下為若干路,管轄府、州、縣,約當現今之省﹞的監司﹝宋置諸路轉運使,兼司按察,謂之監司﹞,權大責重,人數也不少。他每次取來官員名冊,查閱那不稱職的監司,見到某人正是那才德欠缺的,就一筆勾銷,表示要換人接替。
同朝有位大臣富弼﹝公元一○○四─一○八三,字彥回。仲淹死後三年為相﹞,官任制誥﹝替皇帝撰寫詔書之職﹞。很欽仰范仲淹的為人,常以長輩之禮敬事他。看到他一筆劃過,忍不住委婉進言說道:「大人倒只是輕鬆地用筆一勾,哪知道這珠砂大筆一勾,卻要使一家大哭了。」
范仲淹答道:「我也考慮過了呀。但只讓一家大哭,比起那一『路』﹝此路應作一省解,非一條道路也﹞大哭,其輕重又如何呢?」於是凡勾掉姓名的,都一一撤換了。
【原文附參】:范仲淹為參政,患諸路監司不才,乃取班簿,視不才監司,每見一人姓名,一筆勾之。富弼素以丈事仲淹,謂曰:六丈則遺一筆,焉知一家哭矣。仲淹曰: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遂悉罷之。﹝見:宋、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第七卷、七之一、范文正公仲淹﹞
【編者私語】:監司一家,不過數口;他按察的一「路」百姓,卻有萬千人口。如因監司一人之不肖,致萬千人口受害,不能謂平,不能不處置。蒞仲淹一筆勾,雖令一人一家遭不幸,卻廣替萬千人解倒懸,仍是仁心仁術也。《論語•子路篇》子曰:「有人說:『我做首長,他無所樂,只有我說的話沒有誰敢反對,這才是樂處』。假如他的話說錯了,決定偏了,又無人敢於反對,不就幾乎一言而邦國喪亡了嗎?」﹝譯意﹞監司按察一省之政,如果舉措乖戾,影響就很重大。倘若因才具欠缺而不稱其職,自應另換賢能。若因品德鄙劣而作惡營私,更應撤職查辨。再者、監司是方面大員了,下臺後想不致於餓飯;比起那萬千平民,因當政者措施失當而啼饑號寒,其重輕簿厚,自不可以道里計。豈可為免一家哭,忍教萬家遭映?成語所芸「一筆勾」「一家哭」「一路哭」,同是出自本篇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