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1 Taiwan Erathquake
台灣集集大地震 (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凌晨1點47分)


南投縣災情報導
1999年9月22日
草屯蔣家四口 活埋12小時生還
竹山暗城 如經戰火摧殘
埔里人問:花多少錢救我們
記者紀文禮/草屯現場報導
草屯鎮蔣芳琇一家四口活埋在一樓長達十二小時,竟奇蹟似的老小全部平安脫險,全賴懷有四月身孕的蔣芳琇冷靜應變,才保住大家的性命。
蔣芳琇說,她家全樓裝有自動照明設備,因此一時不用摸黑,她為母親、孩子戴上安全帽,自己也戴上一頂,並為被玻璃割傷的小女兒包紮,然後將廚房餐桌搬到最靠內側的牆角,四人剛躲進桌下,整棟樓房就轟然一聲完全陷入黑暗。
蔣芳琇表示,時間慢慢度過,大人小孩都很冷靜,小孩連哭一聲都沒有;中午十一時許她聽到先生大聲呼叫前,很清楚的聽到外面有搜救人員的腳步和大喊聲音,但是她怎麼大聲喊,就是沒人回應,沒想到先生卻能一下子就聽到,覺得就像心電感應一般。救難人員花費近四個小時打穿一道橫樑及一面倒覆的牆,終將四人安全救出。
記者葉長庚/竹山報導
南投縣竹山鎮在大地震中一夕變色,屋舍倒的倒、塌的塌,滿目瘡痍,災情比警方統計的還要嚴重,但沒電、缺水、挖土機不足、救難人員不夠,數萬鎮民昨天晚上仍露宿各國小操場和空地,等待外界救援。
大地震後,竹山鎮有一千餘棟房屋已不堪居住,竹山警分局表示,災情以桂竹、延平、社寮、廣興、瑞田等里最嚴重,如遭戰火摧殘,慘不忍睹;對外交通僅孤往雲林縣林內鄉的道路暢通,其他到南投市的名竹大橋斷了,往鹿谷鄉的道路成為隆起、下陷的波浪路,通往草嶺的一四九線也因坍方中斷。
此外,竹山鎮電信不通,全鎮加油站全面停擺,飲水不足、入夜一片漆黑,為了擔心餘震的殺傷力,全鎮數萬居民沒有人敢住屋內,各國小運動場,廟宇空地和廣場,處處可見民眾搭的帳蓬。
竹山鎮民都說,不知何時生活才能正常,不知何時才能擺脫餘震的威脅,不知何時才能免於露宿街頭的恐懼;臨時救災中心設在竹山分局旁,其實竹山分局本身也被震得滿地碎石磚,一室的黑暗,同樣需要援手。
竹山鎮集山路三段與一五一甲線路口的竹山延平加油站,被「隆起」約一層樓高,整座加油站被頂得變形;路旁電桿傾倒、電線散亂一地。延平里十一鄰鄰長張宗賢說,里民已大多疏散至延平國小運動場,有人睡在車上、有人搭帳蓬,他抱怨斷水、斷電、斷糧,一整個上午沒人搭理。
竹山鎮祖師路、集山路、竹山路整排數百棟房屋倒的倒、塌的塌,很多房屋一、二樓陷入地下,更多房屋傾斜四十五度如同「跪」在路邊,這三條災情慘重的道路,部分路段已「封路」,因為如有餘震房屋隨時可能倒塌,居民均已撤離。祖師路上的竹國大飯店傾斜又下陷,讓人看了心驚肉跳,但全鎮這種嚇人的房屋有兩百八十二棟。
祖師路居民蔡奇鎮說,昨天凌晨突如其來的大地震,瞬間猛烈搖晃,停電後一片漆黑,大家束手無策,暗夜中他想喊救命竟喊不出來,瞬間如天崩地裂,根本來不及躲,一整夜都在餘震的驚惶中度過,嚇到天明。
住在竹山鎮集山路三段五百九十七號的李周良說,他們一家人雖然及時逃生,但隔避五百九十五號他弟弟李信雄、弟媳王淑蘭和孩子,在房屋下陷兩層樓時未及逃出,昨天黎明後他們動員挖土機挖掉弟弟整棟房子,並在牆上打洞,搶救十幾個小時,仍無消息,隨著時間的過去,家人的心情越來越沉重。
竹山鎮竹山路二十七號起三棟房子倒成一堆,居民表示,聽說主人去台中了,已成年的孩子昨晚睡在家中,因房屋倒成一堆,無路逃出,曾聽到裡面呼喊救聲,但沒有救護人員,無法施救;竹山鎮搶救人員和搶救器材奇缺,像這樣尚未搶救的災區仍不知多少。社寮里玉山新城近卅人失蹤,仍在搶救中,警方表示罹難人數尚難正確統計。
記者雷顯威/埔里現場報導
「原先在電影、電視看到的地震情節,怎麼也想不到會發生在自己身上,還好憑著直覺,馬上選擇從宿舍衝出來,逃過一劫」。南投縣埔里警分局長王鴻烈昨天回憶凌晨的強震,仍餘悸猶存。
自然的災害,顯然擋不住親情的關心,住在外地的埔里人,擔心鎮內親人的安全,仍然想盡各種辦法要趕回故鄉,結果讓原本柔腸寸斷的交通,不僅難以負荷過量的交通,在草屯通往埔里的道路,也不時可見驚險鏡頭,讓人為之捏一把冷汗。
不過,在一片哀鴻遍野,滿目瘡痍的災難現場中,也有讓人感到溫馨的場面。例如服務於埔里基督教醫院的醫護人員,在處理傷患能量有限的情況下,為了要多照顧救活一條人命,對於鎮內送來的傷患,都無條件收容,醫生、護理人員累得手都抬不起來。同樣的,在埔里宣教的外籍宣教士,也不分國籍、種族,一樣捲起衣袖,不吃不喝加入服務的行列。
更讓人動容的是,一名七十歲的老人,在鎮公所後方住宅的地下室,被警方救起臨上直升機前,仍念念不忘的告訴警方人員,瓦礫中還有生還者。
鎮民說,政府援助科索夫難民花了三億美金,他們現在倒要看看,這次李登輝總統要拿多少錢出來,協助災後重建。
【1999/09/22/聯合報 】

[回上一頁][下一則報導]

921大地震災情回顧
回首頁





本網頁內容取材自《聯合新聞網》•經由本網站重製

Designed by Matthew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