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研究:南京大屠殺
一九三七年,早在抗戰一開始,日寇飛機就濫炸南京,前后達百餘次之多。其轟炸目標多是非軍事目標,南京最熱鬧、人口最稠密的城南一帶,受到的空襲最多。九月二十五日的一次轟炸最為殘酷,自上午九時半至下午四時半,日機先后五次共九十五架次,在南京上空共擲炸彈約五百枚,致使平民死傷六百余人。下關難民收容所一處亦不幸中彈,死者達百人以上。遭到轟炸的,除電廠、自來水公司、廣播電台等外,還有在屋頂上漆有紅十字的中央醫院。十一月二十日,日寇逼近南京,國民黨政府發表遷都重慶的通告,南京陷入一片混亂。
大大小小的官僚爭先恐后地逃離了南京,剩下的是無依無靠的老百姓。抗戰前,南京人口約百萬,戰爭開始后雖已開始向各地疏散,但能夠遠走他鄉的多是達官貴人、豪紳富戶,一般居民頂多投奔四郊,暫避戰火﹔加上前方各地的難民陸續逃來,因而南京的居民仍然不少。國民黨政府對這些彷徨無主的難民聽之任之,倒是一些"熱心公益"的美、英外籍人士,建議在南京成立"國際委員會",划定一定的區域作為難民區。國民黨政府接受了這一建議。
十一月二十五日,日軍分三路進犯南京:東路沿滬寧線,攻南京正面﹔中路循寧杭線,取溧水、句容,襲南京之背﹔西路自廣德、宣城、蕪湖,包圍南京。十二月初,三路日軍均已進抵南京外圍,與守軍發生戰斗。當時南京守軍有十幾萬,歸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指揮,但唐采用了將外圍陣地放棄,困守孤城的戰朮,坐以待斃。
十二月十二日,日軍主力猛攻雨花台,至正午,雨花台陷落。下午二時,又攻陷中華門,南京城被打開了一個缺口。下午五時,唐生智匆匆開了一個歷時二十分鐘的師以上將領會議,散發了一份油印的突圍命令,而他本人卻不顧自己立下的"與南京共存亡"的誓言,倉皇地渡江出走了。十三日,日寇佔領南京,從此一幅更為殘酷的圖景呈現在我們面前。
當日寇侵入南京時,城內剩下的居民,大多數都躲進了"難民區"。其剩有些人是公司、商店里的留守人員,有些人是市民,他們要看守自己的房物,因此,街道上已經見不到多少人了。可是前方潰散下來的散兵、傷兵、病兵,以及被炮火和日寇驅來的各地難民,扶老攜幼,從中山門、中華門涌進了南京城。他們來到南京后,敵人的炮聲、槍聲愈來愈緊,大家更感慌張,希望躲入難民區的"難民收容所",但又被拒絕﹔最后,則希望沖出城門,渡過長江。
于是,一部分人群涌向通向長江邊的中山北路,准備闖過挹江門到下關中山碼頭渡江﹔一部分人群涌向中央路,准備闖過和平門到燕子磯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