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戰爭的經過(2)
日軍在這次進攻上,戰鬥傷亡雖少,但有很多患上霍亂等傳染病,軍馬也因炎熱和缺水而死亡,據說損失了一千匹馬。
中國的戰略
中國戰略為持久戰和消耗戰,中國不在沿海、沿江地區決戰,但又不節節抵抗,消耗並及引日本人又保持自己力量,是為「以空間換時間」的「磁鐵戰」。
日本驕狂軍閥揚言三個月內可使中國屈膝,但過了十五個月,戰爭尚無了期。
游擊戰
中國主力軍退到敵後,從事游擊戰。有山西組織「犧牲救國大同盟」、山東的「山東游擊隊」、華北的第八路軍、蘇、皖、浙邊區游擊隊、長江一帶的新編第四軍和香港的「港九大隊」。
汪兆銘背叛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本在北平製造中華民國臨時政府,以王克敏為傀儡,名義上統轄華北,以維持佔有區秩序,消滅國民政府的勢力,搜刮物資,「以戰養戰」,並施行親日教育。一九三二年汪兆銘任行政院長時,贊成抗日,但一九三三年長城之役後,認為中國不能力敵,要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人多指其親日。七七事變後,大戰快要爆發,汪更心急,多國游說汪與日談判。
汪說:抵拒侵略與不抵拒,並非矛盾,和平條件如無害於中國獨存,何必拒絕?
一九三九年三月,汪在河內遇刺,末終,再宣佈和平是中國獨存的要道。十一月廿九日,汪訂立《中日關係基本條約》。一九四四年,汪病死,南京殘局由陳公博、周佛海維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