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有超感應能力?
1995,鄧麗君5月遽世前,王菲已籌製整張翻唱鄧麗君舊曲的「菲靡靡之音」,鄧麗君去世,「菲靡靡之音」7月推出,時機上正巧成為王菲紀念鄧麗君,其實,王菲自己可能也想不透怎麼如此湊巧。
1999,9月21台灣大地震前,王菲已綠妥「只愛陌生人」專輯,這一次,王菲感應到天有異象了嗎?否則為什麼歌裡的含義如此「出世」?就在大地震來臨的九月,王菲推出了這張專輯,在時機上,又是一次巧合,讓人從王菲的歌裡,感受到天地人世的無常。
代表作首推「當時的月亮」。中秋月圓枝葉,一直是中國人團員的象徵,但是,在王菲的專輯裡,我們聽到的是感嘆「當時的月亮」。地震之後,聽這首歌唱到:「當時我們聽著........還好我沒將它喝完....」,彷彿是世紀末大地毀滅前的即景停格,隱隱然有一種涼意。
在林夕主掌詞意的這張專輯裡,王菲歌來彷如參透人世的精靈。「看當時的月亮,曾經代表誰的心,結果都一樣」;「一百年後沒有你也沒有我」;「沉迷過的偶像,一個個消失,誰曾傷天害理,誰又是上帝」,幾乎都是渺小的人們懾於時間、大地的力量,只得躲入禪境,叫人們看待人世何必認真?
林夕的歌詞有其靈巧之處,尤其善於擷取文學意象,化為歌詞意境,新鮮而有型,譬如「開到荼蘼」,取材自曹雪芹「紅樓夢」;「百年孤寂」則與西班牙文學大師馬奎斯巨著同名,巧妙建立想像空間與深度,為歌曲加分。
王菲這張專輯編排合度,「開到荼蘼」打頭陣,鋸箭式弦樂配置,像希區考克的驚悚電影配樂,提振聽覺;第二首「當時的月亮」起始兒歌般旋律,王菲踩著輕風一般的步代,有如化身天使;第三首「催眠」沉重的節拍響起,王菲如梵音般喃頌,進入她拿手的冥幻世界,她那幽靈穿梭般的唱腔,就像這張專輯的一首歌名,彷彿告訴世人,一切有如「過眼雲煙」,王菲早已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