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語文及文化讀書報告

Home

(資料整理中, 不便之處, 敬請原諒. 本人拙於文筆, 且人生經驗和所認識之知識尚淺, 望各位網友能多多包涵和指教, 也望能與諸位一起討論和交流意見. 謝謝 )

 

 

書名: 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趣談

作者: 馬重奇

出版社:導師出版社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一九九九年第二版

 

內容介紹:

全書共分十二章。本書介紹的內容包括:古代社會的婚姻習俗的發端和演變情況,對穩定社會和國家有舉足輕重作用的禮俗與宗法、姓氏與名號,古代的車、馬、飲食、衣飾和書等日用器物的知識;在寶貴的文化遺產上有天文、曆法、傳統節日等;在科技上的重要發明及發現、大運河工程、重要科學著作介紹;在藝術上的講述了風格獨特的書法、繪畫、音樂、建築、雕塑和陶瓷發展的概況;在宗教上古代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回教的基本教義、主要宗派以及對中國的影響;在教育上特別介紹中國古代太學與書院的興起、發展、沒落的歷史及其各自特點;在文學上有藝術形式與別國不同的先秦文學、兩漢文學、魏晉南北朝文學、唐宋文學、元明清文學和新文學,如《詩經》、《史記》、五言詩、《竇娥冤》、《狂人日記》等等;在學術思想上,有先秦顯學的儒、道、墨、法四大家、魏晉的清談學、宋明理學和新文化運動的思想概觀和演變。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有著燦爛的文化。她對人類的文明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其中引以為傲和著名的是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和活字印刷這四大發明。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它大大地促進了航海業的發展。火藥是古代煉丹方士在煉丹時無意中配製出來的,它被應用於軍事上,由南宋傳入阿拉伯國家和歐洲。中國發明了造紙術,從公元六世紀開始流傳到國外,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發展。印刷術起源於隨唐時期,其中畢昇發明的膠泥活字術是重大革新,此技術並傳到朝鮮、日本和歐洲等國家。東漢的太史令張衡還發明能演示天體運行和表示日期推移兩部分的渾天儀和能預測地震的候風地動儀。此外,中國古代還發明了農業上的輪作、算盤、十進制和醫學上的診脈法、針灸術。在中國古代科學著作上,北魏的賈思勰所著的《齊民要術》、宋代 括所著的《夢溪筆談》、明朝宋應星所寫的《天工開物》和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尤為重要。

作者給我們介紹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知識,包括古代的婚姻、禮俗、宗法、姓名、器物、天文、曆法、科技、藝術、宗教、教育、文學以及學術思想,是為了使我們對中國文化有一個概括的而全面的認識,培養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的興趣和感情。雖中國文化的範疇寬廣遼闊,非這本書所能包羅,然而卻給我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了一個概括的認識,值得我們一看。

 

本書特色:

全書共分十二章。包括社會、天文曆法、科技、藝術、宗教、教育、文學和學術思想八方面,基本涵蓋了中國文化的各個主要層面。在詞彙或語句方面,字句通俗易懂,每章章的末均對一些難懂的詞語加上注釋,在不常見的字記上亦加上注音,對於較繁複的概念和資料,則以表解形式來說明。書中更有很多彩色圖片,圖文并茂,能加深讀者對中國文化的認識和提高閱讀的興趣。由於本書主要是資料性介紹,部分讀者在閱讀此書時可能會感到有點乏味,如能適當地加插些漫畫形式的介紹,相信會更能提高讀者閱讀的興趣。

 

讀後感:

為何中國遠落後於西方?

早在一千年前,中國處於盛唐,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水平,都領先歐洲諸國,美國更尚未成立;直到近二、三百年,中國的科技與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歐洲則自工革命後飛躍發展,遠遠拋離中國。

在近幾百年中,西方壓倒東方,決不是因為中國人不比歐洲人聰明。古代中國科技那引以為傲的指南針、造紙術、火藥和活字版印刷四大發明不是肯定了中國人的聰明才智嗎?就連西方學者也公認中國的科技在明代以前一直領先全球。

但是,中國為什麼會在近二、三百年間被西方遠遠拋離呢?人們對此眾說紛紜,有不少國人把國家的衰落,全歸咎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迂腐與保守,以至出現「五四」時期的「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等思想。中國被西方趕上,有文化、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等原因。然而,我以為阻礙了科技的發展和財富的創造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我國當權者長期以來不重視私有產權的經濟制度。

很多歷史學家指出,歐洲的科技知識長期落後於中國,卻早於中國出現工業革命,帶動經濟飛躍發展,一個主要原因是歐洲自十五世紀後,逐漸發展了一套有利創造財富的價值觀、政治制度和經濟體制,促成了劃時代的變革,其核心思維,是承認及保障私有產權,這個觀念是中國所欠奉的。不難想像,當我們辛勤耕耘的成果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時,我們還會一絲不苟、全心全意地去工作嗎?

私有制產權制度的確立,使生產者從切身的利益出發,多勞多得,積極參與改良生產工具和努力提高生產技術,使發明創造迅速應用到日常生活和經濟活動上,有效的提高了生產力。生產力的提高又增加了政府的稅收,改變了統治者對知識科技的無知和敵視,並逐漸重視和發展科學技術、法律制度,科學技術的提高和法律制度的完善又能大大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反之,中國封建統治者把法律當成是皇家的專利,人民的土地財產沒有足夠的保障。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統治,提出保障私有產權的概念,但隨後軍閥混戰,私有產權制未能落實。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毛澤東曾信誓要落實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保護私有產權,並一度把土地分給農民,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很快又再把土地沒收;繼而按共產主義的一套,極力反對私有制,頓時使私有制在我國沒有立足之地,那時國家的生產力不是幾乎停滯不前嗎?

中國過去五十年的發展經驗證明了,要調動生產的積極性,要爆發生產者的創造力,要振興科技,要加快生產力的發展,要國家富強,就要先保障生產者的私有產權。年近千禧,保護私人財產終於被寫上我國的憲法,這對於保障生產者的私有財產權邁出的一大步。我不是反對社會主義公有制,但我想,我們現今不必要為公有制還是私有制而爭論,當今最重要的是加強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尤其是知識產權。人民的生產力將會隨著私有財產權越受重視而大大提高,更為我國在下一世紀的科技及經濟發展奠定更穩固的基礎,在二十一世紀振興中國則可計日而待也。

 

改革教育制度

古代的士人為了追求功名利祿,不得不先通過重重的科舉考試,當中不少士人花上半生的青春,還是名落孫山。在香港,每年也有不少學生為了考進大學,而拼命地在重重的考試中掙扎,甚至重讀再重讀。當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落第的時候,我們在嘆息自己為何屢戰屢敗的同時,會疑惑:「讀書就是為了考試嗎?」

香港現行教育制度的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過分以考試為主導,其教育目標彷佛只有一個,就是入大學,校長、教師、家長、學生的眼睛都盯著大學入學試課程。從小一到大學,設下多個考試關卡,為了考好大學入學試,大家要先應付中學會考篩選,為了應付會考,大家要爭取入名中學,因此在小學學能測驗爭取好成績。為應付小學學能測驗,大家又千方百計爭取入名望高的小學,使不計其數的中學生、小學生變成考試的奴隸。學生的學習被扭曲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學校教學亦以應付考試為最高原則。小學教育以至中學預科都十分著重向學生傳授書本上的知識,老師往往要求我們背誦,而作個人分析的則只佔少數。

學校的應該是培養和訓練我們的分析能力、批判和發問能力的地方,但這樣「一對眾」的單向灌輸,不但沒有關注我們這方面的能力發展,更加重了我們對教師的倚賴性,試問這樣的教育怎能培養出具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的年青一代呢?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的時間佔了我們的大部分時間,學校只懂給我們繁重的功課,忽略了我們對社會大事的關心和德育的培養。學校為了追趕教學進度,每周只有兩堂的體育課,往往忽略了學生在體育方面的發展和需要,許多學生不是都為了應付繁重的功課和考試而疏於運動,變成「文弱書生」了嗎?難道只培養出「文弱書生」的教育制度不算是教育上的一大敗筆嗎?

香港每年都有不少學生因為受不了學校的功課壓力而自殺輕生,當中有成績不理想的,也有品學兼優的。我們既對那些輕生的學生感到惋惜,也覺得改革香港以考試為主導的教育制度已是逼在眉睫的事了。學校在孩子的成長歷程中,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惜,如今填滿我校園生活的,卻是那讀不完的書、做不完的功課、考不完的試,難道我們上學就是為了背書和考試嗎?不!我們渴望的,不僅是課本上的知識,我們更需要輕鬆愉快的校園生活!我們不要為了考試而讀書的填鴨式教育制度,我們要的是德、智、體、美、群全面發展的教育! 我們期望香港的教育制度能盡快改善,真正能培養出有獨立思考和分析能力、有創意和德、智、體、美、群全面發展的人才。

雖然香港的教育有待改進,但我們作為學生,不應只管去哀嘆教育制度的失敗,甚至為了逃避現實而輕生,而應該要安守本份、刻苦勤奮,不斷求進,精益求精,因為我們的學習態度才是最重要的。

 

總結:

《中國古代文化知識趣談》這本書啟發了我對中國為何在近二、三百年間遠落後於西方,和對香港教育制度等問題的思考。讀了這本書後,不但使我對中國古代文化有了一個更概括而全面的認識,而且更加深了我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令我更肯定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成就。我們年青一代應該要熟悉自己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並培養出對我國文化遺產的感情,繼續繼承並發揚我國優良的文化傳統,以接受世界文化的挑戰。我深信,二十一世紀以後,中國文化必會成為世界文化中的一顆北極星。

~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