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爾辛效應的新版詮釋
1999/05/21

  出處: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周陽山

 俄羅斯國會上周剛就葉爾辛總統的彈劾案進行表決,雖然支持彈劾的國會議員超過半數,旦卻未達三分之二的特別多數,結果並未成功
。緊接著,日昨(五月十九日)對新任總理史契帕辛行使同意權,結果卻以二百九十七對五十五的壓倒性同意票通過。為什麼在短短的幾
天裡,俄羅斯國會的態度會有這麼大的轉變?難道主導安全部隊,又一手壓制車臣獨立活動的史契帕辛,真有這麼強的民意支持度?或是
說,俄羅斯國會議員雖然對葉爾辛有著高度的不滿,卻又高度認同葉爾辛在政府的代理人(總理)?

 答案恐怕不是那麼簡單。絕大多數的俄羅斯國會議員事實上既不喜歡葉爾辛(否則不會有過半數議員支持對其彈劾),同樣的也對史契
帕辛不抱好感。但是如果他們拒絕史契帕辛的話,根據俄羅斯憲法規定,只要總理的人選三次未獲國會同意,葉爾辛總統將可解散國會,
宣布大選,迫使國會讓步。更何況,如果國會拒絕史契帕辛的話,葉爾辛可能會提出更難為國會所接受的人選,換言之,總統與國會之間
的對抗恐將會加劇。試想:一九九三年葉爾辛與國會的對抗中,最後竟然是以「總統炮轟國會大樓」收尾。這在西方憲政民主國家中視為
違憲「政變」的舉措,在俄羅斯實不無可能再度發生。以葉爾辛個人機謀多變的性格看來,除非國會真能精誠團結(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
),否則只有退讓一途了。

 俄羅斯國會不得不讓步的另一項原因,在於現行俄羅斯憲法是為葉爾辛個人「量身定做」,國會和總統之間的制衡關係根本是「不平衡
」的。基於此,國會既無法彈劾葉爾辛,也難以在總理同意權上與其抗衡,則選擇退讓倒是明智之舉。因為葉爾辛個人的好惡反而會成為
俄國人民檢證其政績的重要指標。過去一年裡,葉爾辛已經撤換了三位總理,俄羅斯的社會經濟情勢則是每況愈下。美金與盧布的兌換率
也從一比六降至一比廿五。俄羅斯民主化的沈痛代價,已是沈難解。葉爾辛個人的身體狀況也有如日薄西山,病入膏肓。而今,俄羅斯人民只有期待總統的任期趕緊結束,總統與國會的對峙局面及早終結。俄國國會希望新總理史契帕辛能夠至少做滿未來一年,也多少反映著俄羅斯人民的悲涼處境和卑微期許。拜託葉爾辛,為著國家的安定,不要再換總理了吧!

 過去,「葉爾辛效應」指的是「民選的俄羅斯總統」要比「國會選出的蘇聯總統(戈巴契夫)」,擁有更高的民意基礎。將其引伸到台
灣,則是「民選的台灣省長」比「間接選出的總統」,擁有更高的民意基礎。現在,台灣省長不再民選了,「葉爾辛效應」彷彿也成為歷
史的名辭。但是,對於俄羅斯人民而言,新版的「葉爾辛效應」卻有不同的意涵與指涉,那就是:

 一、一個民選的總統,可以用武力(大炮)對抗民選的國會。「國會主權」的精神在俄羅斯已成明日黃花。

 二、一個民選的總統,可以任意撤換總理與內閣,也可以置整個國家的安定與人民的福祉於不顧。

 三、一個民選的總統,可以要求特地「量身定製」合他個人需要的憲法,讓他實質上不受制衡與監督。

 這才是新版的「葉爾辛效應」,也是多少新興民主國家的共同困境與潛在危機!

(作者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 回上頁 ][ 回俄國新聞精華 ][ 回首頁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