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與台灣總統大選的異同
2000/03/30

 


☉吳玉山

 俄羅斯的代總統普丁毫不令人意外的贏得了在星期日舉行的總統大選。

 雖然國內對於俄羅斯的了解不多,但是俄國和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當中有許多相似之處。二者都有一位主導政治發展的強人,俄羅斯是葉爾辛、台灣是李登輝。葉爾辛由一九九○年掌權到一九九九年年底,李登輝是由一九八八年到二○○○年,時期幾乎相同。他們兩人都將原本間接選舉的總統改成了直接選舉,大幅增強了總統的權力,但是也都讓一位總理(行政院長)來直接統領政府,並對國會負責,也就是都創造出一個半總統制的格局。在兩個國家都出現過了府會不和、國會不能接受總統所任命總理的現象,但是總統的意志總能壓倒一切。在俄羅斯和台灣,都有一個相當有力量的反對黨(俄羅斯共產黨和民進黨),它們在每次的選舉都擁有百分之二十到三十選民的支持。反對黨都大力攻擊政府和黑金的聯繫,而以清流自許。但是在兩個國家,大部分的選民對於讓主要的反對黨上台執政都有相當大的疑懼。

 當然俄羅斯和台灣也有很大的不同。俄羅斯的經濟在葉爾辛時代持續萎縮,又受到金融危機的重創,現在的國民所得總值只有十年前的一半,而台灣則持續經濟繁榮,並且成功的渡過了東亞金融危機。葉爾辛健康狀況始終不佳,其統治能力普遍受到懷疑,而李登輝身體硬朗,從沒有人懷疑過他的體力和意志。葉爾辛所推出的接班人普丁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情報頭子,在選前七個月才正式登上政治舞台,而李登輝的接班人連戰則是歷練豐富的行政首長、現任的副總統。這樣看起來,台灣的執政黨比俄羅斯執政黨條件好得多,怎麼可能葉爾辛倉卒決定的接班人會輕易勝選,而國民黨的候選人連戰卻被民進黨的陳水扁所擊敗?

 這裡主要的因素有兩方面。一個是俄羅斯的反對黨-共產黨-太過於耽溺於其基本教義派的支持,對於中間選民的爭取不力。俄羅斯是當年蘇聯的骨幹,這使得許多俄國人仍然緬懷過去超強的光榮,不以蘇聯的解體為然。經濟改革又帶來社會上很大的痛苦,因此共黨始終能吸引相當多選民的支持。這些人讓共黨無法擺脫極左的陰影,因此不能夠獲得中間選民的支持。反觀陳水扁在競選的時候,大步向中間靠攏,相當程度減輕了選民的疑懼。因此共黨的朱加諾夫只獲得了百分之二十九的選票,而陳水扁則有百分之三十九。另外一方面的因素是葉爾辛陣營沒有分裂,而國民黨陣營則有連戰與宋楚瑜爭奪泛國民黨系的選票。所以普丁拿到了百分之五十三的選票、贏得選舉,而宋楚瑜雖然得到百分之三十七的選票,加上連戰的百分之二十三,共有百分之六十,卻還是雙雙落敗。為什麼國民黨會分裂,而俄羅斯的執政黨不會分裂呢?其實在俄羅斯也有一個宋楚瑜,他就是在一九九八年八月俄羅斯爆發金融危機時由外交部長出任閣揆的普利馬可夫。此人在一九九九年年初的時候是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普遍被認為會是葉爾辛的接班人。但是由於他處理金融危機成功、功高震主,因此在五月時被葉爾辛換下,而代之以時任內政部長的史契帕辛。然後史契帕辛又由於不能夠得到葉爾辛的信任,在八月時被聯邦安全局長普丁所取代。葉爾辛安排接班的步驟如此紊亂,普利馬可夫又如此孚人望,為什麼沒有出現執政陣營分裂的局面呢?

 答案是車臣戰爭和葉爾辛的策略性辭職。在去年八月,想獨立的車臣游擊隊進入鄰近的達吉斯坦,要擴張勢力範圍,然後在莫斯科就發生了一連串的公寓爆炸事件,所有的箭頭都指向車臣恐怖份子。於是總理普丁決定犁庭掃穴、一舉殲滅車臣的武裝力量。這個舉動讓民族主義昂揚的俄羅斯人民大為振奮,普丁的聲望急速爬升,支持他的團結黨在十二月國會大選大有斬獲。但是車臣戰事一定會曠日持久,到了原訂今年六月應該舉行總統大選的時候恐怕已經不是政府的利多。於是葉爾辛當機立斷,在去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突然宣布辭職,而以普丁以總理兼代總統。由於俄羅斯的憲法規定在這種情況下總統選舉必須在三個月內舉行,因此總統選舉的時間訂在三月二十六日,足足提早了三個月,葉爾辛此舉是想利用國會勝選、車臣戰役進行順利,而普丁聲望大漲的時刻趕緊進行總統選舉,以增加勝選的機率。

 葉爾辛做了此一「戰略性的辭職」,讓反對黨在國會失利後幾乎沒有喘息的機會。它們在幾星期之內就必須提出自己的總統候選人,蒐集到足夠數目的簽名連署,並且在特定銀行開戶、繳納保證金。另一方面,普丁和政府黨掌握了聯邦的行政資源,可以好整以暇的準備總統選戰。葉爾辛的戰略性辭職一方面增強了普丁陣營的力量,一方面使得反對勢力難以集結。最重要的是,普丁的聲勢阻止了普利馬可夫的出馬。結果葉爾辛陣營維持了團結。國民黨不是沒有可能藉「開邊釁」來增加政府支持度的動作。去年七月所提出的「兩國論」就有可能造成這樣的效果。但是到了選戰末期中國大陸的壓力沒有將選票落到連戰身上,卻反而將連的票兩分到宋楚瑜(和平票)、和陳水扁(抗議票)的陣營。最構成國民黨致命傷的就是李登輝被宋和扁營塑造成連皮扁骨,於是連的支持崩塌,他的支持者當中不能接受扁當選的投了宋、不能接受宋當選的投了扁。連的失敗可以說是中間力量的崩潰。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和俄羅斯相比較,在去年年底葉爾辛的辭職確實讓所有人清楚的知道他是全心全意支持普丁的。這和普丁的勝選當然有很大的關係。台灣的國民黨雖然占盡優勢,但是內部分裂,而反對黨又走了中間路線,結果造成政權易手。 俄羅斯的葉爾辛善於利用民族主義,又以辭職破釜沈舟,塑造普丁的聲勢,壓制了普里馬科夫出線的可能,因此團結的面對反對黨的挑戰,最後成功的贏得了選舉。俄羅斯和台灣的兩個例子有相同和不同之處。把它們加以比較可以讓我們對兩者都獲得更深刻的了解。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

(本文剪自中時電子報)

[ 回上頁 ] [ 回俄國新聞精華 ] [ 回首頁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