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菩薩,又作觀音菩薩、觀自在菩薩、光世音菩薩等,是從梵語的「Avalokitesvara」發展而來。從字面解釋就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 觀世人稱此菩薩名之音而垂救,故云: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之意。 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為德性,受苦受難者只要念誦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聲,前往拯救解脫」。
在佛教中,祂是阿彌陀佛的左側侍。是西方三聖之一。在中國,唐朝以前稱之為「觀世音菩薩」,後為避唐太宗李世民諱,改為「觀音菩薩」。關於觀世音菩薩的形象,南北朝多依經典作男子,唐以後常作女相。觀世音菩薩是佛教中最受崇拜的菩薩。觀世音的道場在浙江普陀山,和五臺山,峨嵋山,九華山合稱謂中國佛教四大名山。其中普陀山最大的寺院普濟禪寺中有一圓通大殿,供奉觀音 ,是最大的觀音殿。
觀世音菩薩也是東亞民間崇拜較為普遍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的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多,變化大。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
道教與一貫道亦十分尊敬觀音菩薩,在道教中稱為「觀音大士」,在一貫道中稱為「南海古佛」。 農曆的六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得道的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