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海天遊縱> <回ttem87c> <回杰的攝影小站>
台灣公路行車指南http://www.thb.gov.tw/hw/guide.html
這是版主在大四修台灣文化欣賞時所做的報告,詳細的介紹了台南一級古蹟祀典武廟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歷史價值與目前保存與修復的狀況,如果有意要前往台南一遊,祀典武廟是值得讓你拿著這份資料細細探索,藉此瞭解古蹟建築之美的好地方。
版主為了大家閱讀方便,特以文字顏色來區分略讀與精讀
略讀:以 深藍 色顯示,適合純旅遊,不想太過於破壞腦神經者
精讀:以 暗紅 色顯示,適合想深度旅遊,好好的瞭解古建築者
版主建議!!如果想到祀典武廟旅遊者,可將此份報告列印出來,邊看邊對照,可以瞬間增加你對古建築認識的功力喔!此外,還特別加入一些附近小吃的介紹,讓你腦筋充實,小肚肚也充實!!
注意!!
附近為台南市違規停車拖吊重點區,所以您如果開車去,請務必停到赤崁樓停車場,或有停車格的地方喔!!以免被拖吊!!
簡介
祀典武廟,座落於赤崁樓南側,永福路與民族路交會口上,俗稱「大關帝廟」,又稱大武廟,歷史可遠溯至明鄭,殿宇高聳巍煥,大片朱紅山牆綿延不斷。是台灣地區保存最完整,也是最壯麗的古廟之一,門牌為台南市永福路二段229號,祀武聖關羽,為台灣地區國家第一級古蹟之一。
祀典武廟為台灣唯一列入官方祭典的關帝廟,位居全省關廟之首。廟內所主祀的「武聖關公」,一般敬稱為「恩主公」,是民間普遍信仰的神明,地位尊貴無比。直到今日,每逢祀典,地方官員都會親自與祭,以示崇隆。
傳統上,武廟與文廟的地位是相提並論的,所謂「於文廟以習其禮樂冠裳之盛,於武廟以作其忠誠勇義之氣」,即是指此。因此無論就歷史地位、文化價值來說,祀典武廟都足以與號稱「全台首學」的文廟分庭抗禮,無怪乎也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祀殿武廟在民國80年動土修護,84年完工,86年完成山牆旁紅面鋪磚及夜間照明等種種計劃的完成。版主撇步!!晚上的祀典武廟在夜間照明的投射之下有著另一種美感,值得晚上在走一趟喔!!
民以食為天,吃飽了再逛吧!!
******
有地圖喔!!******祀典武廟位於台南市一級古蹟最密集之處,相對的附近的小吃就非常的多,版主家就在附近,可以說是吃這些小吃長大的,所以聽版主的准沒錯!!
肉圓
:就位於祀典武廟的前庭,是以蒸的方式所煮成,淋上特製的醬料,配上老闆熬煮多時,免費相送的清湯,清淡中又有一種厚實的感覺,絕對讓你口齒留香,難忘不已,每日營業時間由中午開始,賣完為止,大約每天的下午五點左右就會賣完喔!!如果假日的話更是供不應求,有時四點多就賣完了!!版主建議!!要吃就不要拖太晚喔!!
清珍鴨肉羹
:位於祀典武廟的左前方,馬使爺聽隔壁,叫一碗米血加一晚鴨肉羹是最好的搭配,濃稠的羹之中,有實在的肉塊,我的朋友都愛吃,我都只吃這家寶路....喔不對!!是這家鴨肉羹喔!!
山根日本料理
:咦!當地小吃怎麼會有日本料理呢?因為實在是好吃又便宜所以版主不甘他被埋沒,特別介紹!!位於祀典武廟正後方,也就是赤崁樓的右前方,就在路邊,沒錯!!就像路邊攤一樣,營業時間由中午至晚上約十點,只要是吃飯時間(尤其晚餐),生意就好得不得了,如果老闆要你等一等,那是非常正常的,便宜的價格,高級日本料理的享受,絕對值得您試試!!
花枝羹、米粉炒
:在這附近有兩間賣米粉炒的,一家在赤崁樓對面,一家在赤崁樓正右方隔壁,版主偏好赤崁樓旁的那家,細細的米粉,香香的肉燥,脆脆的豆芽,那種多重的口感,就靠你自己把他吃出來!!,絕對有別於新竹的米粉喔!
不餓門廣東粥
:位於民族路上,赤崁樓右前方,特殊的門口擺著兩尊觀士音菩薩的木雕,所賣的粥用料豐富、實在,香味四溢,再配上一盤沙拉,絕對是一大享受!!吃飯時間生意也是強強滾,店內只有約二十多個座位,下午兩點到五點休息。
翰林茶坊
:台南最有名的茶坊連鎖店,在次赤崁樓右前方與左方各有一間,其所用的茶葉有別一般的茶坊,就連最普通的綠茶、紅茶都上好的茶葉,絕對可以喝得出其好喝的地方,不過價格是有點貴,外帶小杯綠茶18元,大杯25元。版主撇步!!依照版主天天喝的經驗累積,小杯的茶與冰塊的比例較適當,所以版主認為小杯的比大杯的好喝喔!!蝦米?不夠喝?!你不會買兩杯呀!!
版主又再撇步!!內用的價格起跳蠻貴的,約從60元起跳,而且樓上還有最低消費的限制,所以在樓上喝不如在一樓喝!在一樓喝不如外帶喝!!
石精臼小吃
:現已圍封起來準備蓋大樓了,但從前的小吃攤到那去了呢?都已經遷離至其他地方去了,根據版主追蹤,已知道一些小吃攤的下落,特此整理出來,如果你曾經吃過而想回味,或久聞大名想嘗試看看,下面會提供給大家找回這些一流小吃的線索.....
蚵仔煎、海產粥
:都遷至民族路三段,永樂市場的宮後街上。排骨酥
:遷至民族路與永福路路口,永福路上。
不要再流口水了!!要進入正題了喔!!
古蹟介紹
一、歷史篇:
祀典武廟歷史悠久,有學者推測是由明鄭寧靖王的關帝廟改建而來,
原來面向也可能是朝北,而不是今日的南向。◎ 明鄭時期
永曆15年(1661年),鄭成功率師東征,匡復台灣,即著手台灣之規劃,以台灣為東都明京,設天興(諸羅)、萬年(鳳山)二縣,並於普羅民遮城(台南)設置承天府,鄭經時則改隸於天興州及萬年州。
永曆19年(1665年),鄭經使建文廟於鬼仔埔,即今孔子廟,立真武廟於鷲嶺之頂,立明宗廟於承天府署西南,即今大天后宮,並於明宗廟東北角,承天府署之西南,建關帝廟、佛祖廳,即本廟的開始。
是時關帝廳坐南朝北,前有三川門,殿中塑關帝,為今廟之二帝,神龕上懸寧靖王所書「古今一人」匾,正殿之南為寧靖王一元子園。佛祖廳則在庭西階下,後為一間三列,前有四垂亭。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1683年),施琅提軍入台,明鄭覆滅,明宗廟及一元子園為施琅所佔有,稱為施厝衙,但關帝、佛祖二廳及三川門依舊。康熙23年7月,施琅為康熙皇帝斥為「恃功驕縱」,交出所佔土地一部份,即關帝廟以南至今永福路部份土地。
台南城的武廟有數處之多,然以在西定坊港口的「開基武廟」創建最早,俗稱小關帝廟。現今之祀典武廟,明鄭時稱「大關帝廟」創建年代雖非最早,然而規模最大,並享有祀典。
◎ 清代時期
康熙29年(1690年),武廟第一次重修,當時的清廷為消弭反滿思想,極力排斥以往將宋代抗金名將岳飛與關公並祀的作法,因此提昇關公地位,使其成為武廟唯一主祀。
巡道王效宗重建關帝廳,將廟門改為南向,設正殿,新塑關帝聖像作為鎮殿大帝。正殿之前再建拜殿、左右廡廊、初拜殿及三川門,三川門前為石埕,接廟前道路。正殿之北原三川門,則加建為後殿,祀關帝之父。佛祖廳兩側加建左右護龍,作為禪室及倉庫。康熙35年(1696年),以巡道高拱乾秩滿,陞授浙江按察使,建高公祠於廟埕左側,即今馬使爺廳。
康熙53年(1714年),台廈道陳璸重修。
康熙56年(1717年),里人再修,規制未易。
雍正3年,勒封關帝三代公爵: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製神牌供奉後殿,除5月致祭外,春秋二次舉祭,於是廟名定為祀典武廟,而後殿亦定名為三代廳。
雍正5年(1727年),主祀關公的武廟奉旨由官方主持祭典,從此晉升為官方祀典廟宇。列入祀典後,武廟不但有廟田可支付開銷,修建也完全由政府出面,因此大約15至20年便會翻修一次,廟貌始終維持完整。
乾隆3年(1738年),台灣道尹士俍重修。
乾隆30年(1765年),知府護巡道蔣允君改廟前埕東側高公祠為官廳,原有右護龍則改祀保生大帝等神祉。
乾隆42年(1777年),知府蔣元樞以乾隆皇帝改關帝之諡為「忠義」,大修本廟,工程最為浩大。完工後並留有建築圖、碑記等,十分難得。當時祀典武廟前後共4進,規模遠較今日更為完備。西側增建馬使爺廳,祀關帝坐玉兔馬及馬伕,右護龍則改祀保生大帝、天后娘娘,其餘依舊。
乾隆51年(1786年),林爽文之役時,關帝顯靈護城。
乾隆54年(1789年),護巡道楊廷理重修,加建戲臺於廟前石埕前緣。
嘉慶12年(1807年),知縣薛志亮捐俸倡修,本廟的維持,由官府移入鄰近六條街仕紳之手。
道光6年(1826年),眾士子改保生堂為西社,祀文昌帝君、文衡聖帝、孚佑帝君、奎斗星君、珠衣夫子等五昌君。是時,本廟聯合旁鄰的開基武廟、靈佑宮、廣安宮、倉神廟、祝融殿及赤崁土地等六廟,組成六和境。
道光15年(1835年),武廟等六街鋪戶聯合禾寮港街首二三境紳商,舉行武廟禳熒祈安建醮大典。
道光20年4月(1840年),六條街大火,本廟略受波及外,還有附祀的觀音壇,以及建醮時代表玉皇監醮的上帝壇。
道光21年(1841年),由紳商阮自元率眾鋪戶補修,恢復舊觀。
咸豐5年(1855年),朝廷加封關羽先代封爵,並頒賜御匾,題「萬世人極」,為本廟中唯一的欽賜御匾。
同治9年(1865年),因地震略有傾圮,由李登瀛率眾重修。
光緒13年(1887年),六和境紳林啟豐率眾大修,規制未變。
◎ 日據時代
光緒21年(1895年),日本明治28年,台灣改隸,官方不再祭祀,每年祭典改由紳商負責。
明治39年(1906年),由林英心等倡修,未完成中止。
明治43年(1910年),台南市實施都市計畫,有意拆除本廟,為六條街仕紳所阻,逼使道路改折向廟東,連接今民族路。
未幾,廟後道路再擴寬,佛祖廳北側禪室出租為店屋。昭和4年(1929年),續修,昭和8年慶成,廟前石埕東側官廳,在開路拆除之餘,改祀馬使爺,原有馬使爺廳則為里民所佔用。佛祖廳前的四垂亭改為拜殿,並於拜殿左右兩側開八卦門,再於八卦門上設欄杆,以開廟庭與店屋之間。
◎ 民國時代
民國72年12月,由內政部公告指定為台灣地區第一級古蹟。
民國75年,由內政部撥款,委託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負責規畫整修工作,79年9月規畫完成。
民國80年動土修護,84年全部完工。
二、祀典武廟整體形式之特色:
就祀典武廟而言,所謂整體形式,係指其藉由街道空間所由呈現的側面,這個
長達66公尺的側面,不僅頗能做為內部機能及空間的總體反應,並且非常清晰有力的呈現出一個三開間三進式的建築,如何地由單體構築到整體,再由整體中分出主次的關係。除此之外,側面本身並具有其獨自的特色,亦為祀典武廟整體體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整個祀典武廟側面形式的體驗,是與永福路所提供的街道空間密切的結合在一起,不論由南到北或由北到南,均是以運動的方式構成一包含時間要素的連續經驗。是故,靜態的比例分析並不能顯現側面形式的優越,加以永福路本身由南到北略呈傾斜之勢,導致側面形式動態的效果更為加強,復以路基本身較室內地坪高度降低不少,故側面的尺度要比室內由大木建構的尺度感誇張得多。
永福路與祀典武廟側面形式的關連性,除了上述三點:連續的體驗方式、動態的效果及尺度的誇張之外,還有第四點值得一提:永福路現今路寬由北端的7公尺逐漸擴大至南端的8公尺,這一段7∼8公尺的路寬,與祀典武廟側面的高度形成相當有利的比例,藉由以下數據來比較:
|
第一進 |
第二進 |
第三進 |
|
|
各進高度 |
7 |
12 |
8 |
|
路寬 |
7 |
7.5 |
8 |
|
比值 |
1 |
1.5 |
1 |
前後兩進約略相當的比例,使得中殿的尺度能在前後兩個相當而中性的空間感中,突出其對空間塑造的效果,加強了第二進建築的份量,這一個前後與中央的對比效果,因其與建築的內容密切相聯,故而顯得意義不凡。
祀典武廟側面形成的構成元素,基本尚可分為台基、山牆、屋頂三部份,
與一般三開間三進式廟宇的側面比較之下,可以發現:此式廟宇側面多半至為平淡,磚砌山牆直接落於地上,並不加任何處理,山牆的頂部則收於各落屋坡垂脊之下,形成高低起伏的曲線,整個側面幾乎呈現二度的型態,可說幾乎不做任何形式上的表現。祀典武廟側面三段式的構成,每一種形式要素均非常特別。就台基而言,由於兩山山牆之作法並不相同,加以放腳本身與各殿台基之高度均不相合,因此特別顯得格外離奇。類似如此放腳式的牆基,可見於大天后宮及台南水仙宮,究係是地方匠師風格,抑或是祀典武廟格局演變之遺跡,尚待再察。
祀典武廟山牆的最大特色在於其獨一無二的高度和長度,使得其特別能顯現出閩南式建築承重牆風格的厚重感。屋頂豐富多變的形式,是祀典武廟側面較此式一般廟宇豐富的主要原因。五落屋頂,形式各不相同,從山川燕尾到硬山馬背、歇山、歇山重簷及硬山燕尾,其象徵意義之表達,直接與各式屋頂形式繁複的程度相結合,故對於整體形式中,各進各落的區別與其間的尊卑秩序,具有一目了然的效果。是故,第二進建築重於第一進,第三進最次,而前兩進中再有正殿重於拜殿,山川殿重於初拜殿的分疏。
在側面形式的三種元素中,山牆與屋頂不論在形式上及語意上均呈現對比的狀態。就山牆而言,在66公尺的長度中,可分成前後兩段,前一段可在分為三小段,高度均維持在5.5公尺左右,高與長之比則則介於1:2∼1:3之間,因而具有水平延伸的效果,與屋頂基本上是三角形的型態,具有垂直的感覺成一對比。在各進之中,尚有各不相同的對比主題:第一進兩落屋頂做雙連峰的曲線造型,與山牆厚重的感覺成一對比;第二進屋簷自山牆挑出,立體的效果與山牆二度的型態亦成一對比;第三進則是一般常見的情形,由於山牆比例較近方形,這一塊5.5公尺下山牆上屋頂的分野便不明顯,位居組群最後具有收頭的效果。
祀典武廟側面形式的另一特色,在於其對於內部組織原則的細密反應,造成整體形式上繁複但卻分明的效果。但三開間三進式廟宇而言,其本質上乃是單體建築縱向排列的結果,然而藉由各進建築內容的不同,整體中將再有主次之分疏。本式廟宇側面形式,基於單元至整體縱深對稱的組織原則,具有表達內部組織原則的必然關係,祀典武廟的側面形式對此一主題做有非常嚴密的詮釋。
小結:
祀典武廟側面形式具有三項特色:一是三段式的構成,二是山牆和屋頂的對比效果,三是繁複分明的形式。因而在主次分明的次序中,可見韻律生動的效果,在韻律生動的形式下,亦不失構造的邏輯性。綜合此三項,似乎為此廟宇側面形式的表現作一典範,並使得其自身具有非常可看的價值。
三、以文字導覽其建築特色:
坐北朝南的祀典武廟,正身建築為
三進三開間,門面窄而進深狹長,具有一氣呵成、簡潔明快的特色。其中,第一進的三川門後設初拜殿,第二進的正殿前又設有拜殿,這種「雙拜殿」的格局配置,是台灣地區僅見的。整體而言,祀典武廟格局完整,殿宇氣勢雄渾,顯現台灣廟宇早期建築風格,細部木石雕飾也十分細膩動人。
有趣的是,雕飾題材多半以動植物與自然紋樣為主,武場人物較為少見。據說,這可能因為忌諱在「關公面前耍大刀」的緣故。此外,因歷史悠久、地位重要,武廟的題匾獻聯也格外的多,題獻者多為與府城歷史相關的重要人物,值得細覽。鑲嵌在廟壁兩側的各種石碑,則是歷代整修的記錄。細讀後,對武廟的歷史將有更深入的認識。
山牆
由民族路延永福路南行,只見右側一大片朱紅色山牆。這片綿密的完整山牆平均高5.5公尺,全長達66公尺。由南而北將祀典武廟各進各落建築連接一氣,整片高牆上僅開有小小的一門一窗,使得凸出於山牆外的正殿歇山重簷屋頂,氣勢格外憾人,顯現出武廟建築獨特的雄壯風格。
此外,武廟空間主軸上的3進5落屋頂風格互異:三川門是「三川燕尾脊頂」,初拜殿為「硬山馬背」,拜殿是「捲棚歇山頂」,正殿為「歇山重簷頂」,加上後殿「硬山燕尾脊頂」。這五種屋脊構成的天際線變化多端,時而上升,時而下降,宛如波濤起伏、雄渾壯闊,構成全台最壯觀的一道山牆。順著山牆起伏細細觀賞,不但可以看出不同屋頂間、剛柔並濟的曲線之美,更能一目了然的區別出各進建築的尊卑秩序:華麗高聳的第二進最尊,第一進次之,第三進殿後。繁複而分明,正是特色所在。
三川門
祀典武廟是以雕飾「量少而精」,氣勢「雄渾而奇」聞名,站在廟埕細看三川門,這種特色表露無遺。
三川門位居門面,一般廟宇無不極盡華麗的來加以裝飾。相形之下,武廟三川門便簡潔許多,讓人更領略到高聳的三川門所顯露出來的雄偉氣勢。三川門的雕飾數量雖然有限,細看卻相當精緻細膩:
簷飾:以剪黏為主。正脊置有「雙龍搶珠」,雙龍造型飛揚,火珠以獨角四不像馱載,較為少見。正脊左右段為「鰲魚吐藻」,五彩藻色、鮮紅魚身與中段青色雙龍相映照,格外鮮豔。正脊3段的收頭處則分別置有「龍頭」及「鳳首」。其他山水、人物、飛禽走獸,佈局擺設同樣恰到好處、令人讚賞。
木雕:是三川門的雕飾重點,其中又以「雀替」最為精緻。屋樑下隨處可見雕工流暢優美,計有夔龍、行龍、仙鶴、鳳凰、鰲魚等各種式樣。位於棟架間的「獅座」與「象座」,造型可愛,雕工渾然圓融。尤其象身條紋與顏色別出一格,益增氣氛,值得細看。
石雕:武廟用雕用料碩大,雕紋拙勁,夙有著名。三川門處的「抱石鼓」與「柱珠」可說是典型代表:抱鼓石基座特高,上下共三層,鼓面刻有「奇石靈芝」、「石榴多子」等圖樣,刀法蒼勁有力;鼓座正面的「麒麟」浮雕剛柔並濟,動靜有致,匠師功力俱現於此。柱珠的型態簡單、圖案大方,歷經歲月侵蝕後更見古樸。
門釘:全部共計360顆。這是列入官方祀典廟宇才有的殊榮,暗喻關帝為人間武聖,德配天地。
匾聯:位於三川門內與初拜殿樑下、四壁。其中如「大丈夫」、「人倫之至」、「日星河嶽」、「文武聖人」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匾。
正殿
初拜殿後為一狹長的中庭,。穿過廡廊時,可發覺其屋頂還設有
「古布幣形」擱樑架,以供慶典時搭棚之用。這種古老的磚作構件,如今較為少見。走入正殿,立刻感到一股肅穆的氣氛。神龕內鎮殿的關帝神像雙目低垂,身著綠龍黃袍,頭戴九旒冠,威武莊嚴,令人肅然起敬。
分侍左右的關平、周倉立像,一文一武,表情同樣生動傳神。此三座泥塑神像都是清康熙時的古物。位於神龕上方的「萬世人極」匾,上有「咸豐御筆之寶」印文,是難得的御匾。四處垂掛的楹聯則詳述關帝功業與忠義精神,讀後令人感佩。就木雕而言,除供桌、神龕特別講究,大片精雕細琢之外,整個正殿,包括拜殿部份的雕飾,數量雖然不算多,卻十分精緻。雕工上,浮雕和透雕配合使用,刀法流暢圓潤,兼具藝術感與華麗感。石雕方面,無論柱珠或雕龍御路石,均保持早期台灣石雕雄渾拙勁的風格,值得細細觀賞。
後殿
又稱「三代廳」。正中祀有關帝三代祖先牌位。兩旁陪祀的排位則是修廟有功或勤政愛民的前清官員。整體陳設簡單大方,僅有少量的雕飾。神龕上方「誕育聖神」匾額都匾蹄分別雕成半裸的金童、玉女模樣,表情嬌憨,生動親切,對照匾文,讓人不覺會心一笑。
觀音廳
位於後殿西側,內奉觀音大士,這是前清知府蔣元樞捐塑府城3尊觀音神像之一,側首傾聽,狀至慈祥。旁是駐生娘娘、土地公與十八羅漢。觀音廳的雕飾維持武廟一貫的風格:量少而質精。前簷下的龍形雀替,雕琢細膩,線條流暢,即是最好的說明。此外,廳裡同時出現有圓、方、八角、蓮霧等四種形狀的柱珠。細細比較,趣味盎然。
六和堂
「六合堂」是府城城防與治安變遷的歷史見證。
大約在清道光年間,府城郊商因航道淤塞,日益沒落。因此「廟境聯防」組織逐漸取代郊商,成為成防與地方治安的主力。當時武廟附近民眾亦以武廟為中心,聯合旁臨的開基武廟、開基靈祐宮等6境廟,組成「六合境」,訂立章程,聯境自保。並將武廟內原來侍奉雜神的廟堂改名「六合堂」,作為聯境辦事處,也是全城冬防指揮所。如今「六合堂」的聯境功能雖然已消失,堂內祀奉的「火神爺」,卻仍提醒居民小心火燭。「振聲社」南管樂團也定時在此練習,絲竹生悠揚,配合閒坐居民的朗朗笑語,形成一幅攸哉的畫面。感 想
本組此次探訪祀典武廟,是在武廟完全修復後,從某些地方可以看出其修復的痕跡,在
實地觀察與拜讀了武廟修復計劃書以及經由一些修復前的照片做比較後,可以明顯的看出有些地方做了很大的改變,雖然在計劃書中說是依照老照片加以復原,但如此的復原是不是又造成了對古蹟建築歷史演進的另一種破壞呢?另一方面在計劃書中亦無提及原建築為何種材料,以及修復材料的種類與取得,將無法使我們了解其材料是否會破壞原建築的原始材料,在看到煥然一新的武廟後,不經會對未來的古蹟修復捏一把冷汗。但武廟的修復也有許多值得稱讚的地方,例如對結構體的調查與修復,對某些還不需要重新上漆的木雕就不強迫修復、上漆以保持原貌,對一些妨礙廟中視覺觀瞻的物品的移除,協助其成立管理委員會以加強對武廟的管理與維修等等,這都對未來需要維修的古蹟形成了很好的示範作用。
祀典武廟在今年與赤崁樓共同啟用了夜間照明設備,為府城夜晚的夜空增添了一些光彩,但如此的設備還是招受到許多人的質疑,專家認為照明會對古蹟的原始結構造成破壞,而居民反應強烈的燈光對他們的夜間作息與睡眠造成影響,本組認為國外也有許多古蹟使用夜間照明的例子,只要注意光源種類的使用,要求其熱度與光照不要影響到古蹟,照明設備的安全性,架設的地方不要破壞到古蹟的結構,投射的角度不要影響到民宅,如此能賦予古蹟夜間時的新生命,可以說是全台南市民所樂於見到的,
本組特於半夜車輛稀少時前往捕捉在夜間照明下的武廟,希望大家能一起欣賞到祀典武廟不同於白天雄壯威武的夜間風采。在書面報告完成前,看到摘星山莊被拆毀一半後才被挽救的新聞,感慨民眾與政府對古蹟的認識不深,以致造成古蹟永遠無法彌補的破壞,雖然建商也是此次事件的受害者,但如果建商有古蹟保護的觀念,一開始就不應該覬覦摘星山莊的這一塊地,以破壞全國人民文化資產的方式來創造私人的利益,而政府更應盡速立法修正各種不合時宜的法律,希望今後不要再有 摘星山莊 成為 災星山莊 、 烏山頭 遺址成為 無山頭 遺址等破壞全國人民重要文化財的事情再發生。
文獻史料
黃靜宜,王美雪 台南歷史散步 遠流出版社 民國78年
何培夫 台南市寺廟木雕圖集 台南市政府 民國78年10月
台南市政府 台南市寺廟匾聯圖集 民國73年12月
何培夫 台南市寺廟簷飾圖集 台南市政府 民國75年12月
陳奇祿 台閩地區第一級古蹟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民國75年7月
何培夫 台南市寺廟神像圖集 台南市政府民政局 民國76年2月
劉寧顏 台灣地區第一級古蹟巡禮 台灣省政府新聞處 民國74年6月30日
林會承 台灣傳統建築手冊 藝術家出版社 民國84年7月
孫權文 祀典武廟修復計劃 台南市政府民國75年
(本篇報導是引述上面的各項資料,加以歸納、整理、引用,如有原作者或出版社認為有不適當之處,敬請E-mail給版主,版主會尊重原作者或出版社的權利)
特別感謝
亭堡 宏昇 瑾瑜 媺靜
這是大家一起辛苦完成的報告!!
以下是版主在課堂上幻燈片介紹時的手稿,是一些廟內的細部介紹,有空時版主會再將相關的照片post上去的!(不過幻燈片洗成照片很貴的溜!!版主會量力而為的!!)
<回海天遊縱> <回ttem87c> <回杰的攝影小站>
台灣公路行車指南http://www.thb.gov.tw/hw/gui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