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戴天子(三)而在兗州東郡,曹操亦在與部下商議是否應該奉戴天子。
「現今天子正在洛陽舊都,我認為這正是大好時機。只要我們能夠奉迎天子, 這對我們的形勢十分有利。諸位意下如何?」 各將領均表示反對: 「現今關東尚未穩定,而且皇上身邊將領自持護駕有功,難以控制。 我們又何必自找麻煩?」 但有王佐之才的荀彧卻有不同的意見: 「昔日晉文公奉戴周襄王而稱霸中原, 漢高祖為楚義帝發喪伐項羽而天下歸心。自董卓亂政,將軍首起義兵勤王。其後董賊挾帝西遷, 將軍因關東未平而不能西顧。今天子駕幸舊都,若然我等能奉迎天子, 以後便能以朝廷之名討伐四方。我們豈能白白放棄這大好機會?」 曹操於是決定西迎獻帝。 其實袁、曹兩營中各人分析皆有道理。奉迎天子的確有利有害,問題在於利害之間的比重。 袁紹本身因為系出名門,兼且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於是便認為無須借助朝廷之名亦能完成霸業。 相反,曹操本為宦官之後,無論在名望或實力而言均與袁紹有一段距離。所以擁戴天子對曹操而言是利多於害。 曹操迎接天子後,以洛陽殘破,不宜再作國家首都為理由,建議獻帝遷都至自已勢力範圍的許昌。 當時劉協在曹操保護下,首次能夠安定下來,本不欲再離開洛陽。但事實上洛陽已失去作為國都的資格, 於是惟有同意遷都。
「究竟曹操是個怎樣的人呢?」漢獻帝劉協不斷在心中想著: 「他是否真的忠於漢室?抑或像董卓一樣只想挾天子以令諸侯?」 其實他自己早有答案,只是不願去相信吧! 在漢末亂世中,真的有興復漢室之心的人便只有劉備。但這並不表示他對獻帝有絕對的忠誠, 只是劉備一直以漢景帝玄孫自居,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光武帝一樣,中興漢室。 我們可以從日後劉備在曹丕篡漢後,便立即自導自演一場群臣擁立為帝的戲中見到他的野心並不小於其他軍閥。 當獻帝到達許都後不久,便委任曹操為大將軍。在名義上,天下所有武將應聽其號令。 而曹操亦乘勢剷除獻帝身邊對自己有害的將領。另一方面,他又以功利拉攏一些公卿大臣。 為了方便將軍府與朝廷的溝通,曹操特別以荀彧為侍中、守尚書令。在安撫袁紹方面, 曹操特意要求獻帝委任紹為太尉。但卻因此得罪了袁紹。原來在官制上,太尉乃是三公之一, 可說是位極人臣。但在實際上,大將軍才擁有最大權力,三公亦雖聽命行事。袁紹自命出生名門世家, 又豈能甘心屈居於宦官子孫曹操之下呢?於是決定拒不受封。曹操知道此時實力與袁紹尚有一段距離, 決不能與其決裂。於是把大將軍之位讓予袁紹,而自任司空、行車騎將軍事。 這件事雖然不可說是引起日後兩人在官渡大戰的主因,但亦可說是導火線之一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