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避免的一戰(三)當袁紹南征的消息傳至許都,滿朝公卿大臣均大驚失色。而曹操的部下將領亦顯得坐立不安。 曹操為了穩定軍心,他裝出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說:
「我從年青時便與袁紹相識,十分清楚他的性格。雖然他擁有稱霸天下的壯志,但他的才智卻不足以平定亂世。 此外,袁紹表面上英勇無匹,實則膽小怕事。他的部下雖不乏才智之士,但亦因為袁紹優柔寡斷而弄至互相排擠。 試問在這種人領導下的軍隊又怎能對我們做成威脅呢?」 雖然曹操的說話十分有理,但怎樣說對手始終是雄霸河北四州的袁紹,試問諸將又怎能真正安心呢? 其實曹操自己亦明白這次大戰是關乎曹氏一族的存亡,所以他早在數年前已積極備戰。在建安二年, 曹操便因為要制定對付袁紹的策略而與荀彧、郭嘉二人密談。
「自從我奉迎天子到許都後,袁紹曾多次表示不滿,他日必定興兵來犯。我本欲以朝廷名義征伐袁紹, 奈何兵力有所不及。兩位認為應當如何?」 郭嘉笑說:
「莫非司空大人忘記了楚、漢相爭的故事嗎?當年項羽的兵力十倍於 高皇帝,但他最後亦落得垓下慘敗、烏江自刎的下場。這是因為高皇帝以智勝項羽, 所以戰爭的勝負是不可只用兵力來衡量。就以現今形勢而言,我個人認為袁紹有十大失敗的因素, 而司空大人則有十大至勝因素。」 曹操好其地問:
「我有十大至勝因素?」
「對!首先,袁紹為人喜好門面功夫,而司空大人則一切從簡,此為道勝。其次袁紹若興兵來犯, 則有以下欺上之嫌。而明公奉戴天子,出師有名。此乃義勝也。自桓、靈以來,政令失於鬆散, 袁紹不能更正且變本加厲。而明公政令嚴謹。此治勝也。袁紹外表求才若渴,實則十分忌才。明公用人不疑, 唯才是用。此度勝也。袁紹為人多謀,但缺乏主見,往往錯失時機。而明公則制定策略後即坐言起行, 絕不猶疑不決。此謀勝也。袁紹為人喜好虛名,浮誇之士皆爭相投之。而明公則注重實際, 所以有真才實學的人都願意效力。比德勝也。袁紹雖然小事精明,但大事糊塗。明公則處處以大事為重, 能夠壓制自己的感情,此仁勝也。袁紹臣下互相傾軋,影響國事。而明公御下有道,群臣皆同心協力, 此明勝也。袁紹是非不分,而明公明察秋毫,比文勝也。袁紹性好虛張聲勢,不懂用兵。而明公精通兵法, 往往能夠以少勝多,比武勝也。紹有此十敗,明公又何須擔憂呢?」 曹操聽後笑道:
「奉孝,你實在太誇獎我了!」 當將作大匠孔融知道袁紹南征的消息後,便問荀彧:
「袁紹坐擁河北四州,帳下謀士如許攸、審配等甚多,更有勇猛大將顏良、文醜為先鋒。這一戰我們真有勝望嗎?」 荀彧胸有成竹說:
「袁紹為人優柔寡斷,臣下多互相猜忌。顏良、文醜皆是匹夫之勇,實不足為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