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

艋舺昔稱龍山區,現為萬華區,是臺北市的發祥地,其地名源自平埔族划著獨木舟(番語為"莽甲"),來與漢人交換物品,岸邊群舟蟻集,交易地被稱為「莽甲」或「艋舺」。

道光年間,艋舺商船雲集,帆影林密,郊商發達,因而躍為臺灣第三大都市,故有「一府二鹿三艋舺」之稱。

咸豐三年,一次的「頂下郊拼」,艋舺人雖趕走了同安人,但也元氣大傷,復因該地居民排外甚烈,外商紛紛將商店改設大稻埕,促成大稻埕的繁榮,而艋舺也再淡水河淤積下,商業一蹶不振,再加上臺北城的興起,更促使艋舺一步步走向衰敗之路。昔日的繁華,而今只能留在夢中。

貴陽街

三百多年前,臺北市的貴陽街就已形成街肆。

臺北市「最老」的街道和艋舺「最早」的街道,是先民胼手胝足開拓艋舺的起點,更是日後艋舺躍居臺灣第三大都市的重要街道。

日據時,原名蕃薯市街的貴陽街,被給名為與蕃薯發音相近的「歡慈市街」,並因鄰近凹斗仔街(今華西街)的銷魂窩,而被劃入「遊廓」(即指酒家、妓樓、娼寮)之內,而該街多為日本妓院,居也以日人居多。

市區改正時,該街改稱「入船町」,因日人集中該街,以致其建築從閩南式的紅磚,改為日式黑瓦樓房。如今,當時的繁華已因人去樓空而沒落,但仍有一長排日據時代遺留時的仿洋式間建築,和許多傳統雜貨小販、糕粿店、金紙香舖••••等,緊守徒有空跫迴盪的過往歲月。

西園路

從清乾隆年間沿續至今,擁有近二兩百年歷史的西園路,為艋舺地區僅次於歡慈市街(今貴陽街)最「老」的街了。

這條老街的開闢,完全得歸功於龍山寺的興建。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出身的三邑人,在現廣州街鳩資興建龍山寺,使歡慈市街(今貴陽街)至龍山寺之間,遂步興起龍山寺街、舊街、新店頭街(後兩街即今西園路一段),促進郊行的發達。

舊街昔日是「郊商」及商舖集中的地方,早期以販染料植物「大菁」及金指、中藥店為多,商業繁盛僅次於貴陽街。

該街也因龍山寺的落成而崛起,故有許多和寺廟相關的行業聚集在此,例如販賣與雕刻各式禮佛用具的大小佛具店;又如華美的刺繡,都是現代難得見到的獨特景觀。

廣州街

從清代至今一直是艋舺(萬華)人的生活重心。數不清的日子裡,隨著艋舺的興衰,該街的許多角落,都烙下豐富、精彩的故事。

乾隆三年(一七三八),首先開墾艋舺的泉州府晉江、惠安、南安(合稱「三邑人」)的移民,將龍山寺蓋在廣州街的現址起,該街便與艋舺人解下不解之緣。

行抵廣州街二百六十五巷三號,可望見一座矗立在各式現代建築中,依然顯得非常獨特氣派的黃氏宗祠「種德堂」,表現出黃氏曾在艋舺首屈一指的地位。

華西街

提到華西街,極易讓人想到女人、蛇和觀光夜市

道光、咸豐年間,離淡水河碼頭不遠處的凹斗仔(今華西街北段),成為船隻牆桅林立上的船夫,與碼頭工人的落腳處。於是酒家、妓樓、娼寮便一間間次第開張起來。

現在的華西街,不但有「胭脂巷」和幾棟氣派「大厝」,更因開闢為觀光夜市,成為有名的「蛇街」,許多中外人士專程至該街吃蛇肉、喝蛇湯。

康定路

以成衣批發市場聞名的康定路,清代已開闢,惟當時與艋舺繁華區有段距離,文化、商業均不興盛,僅有位於該路八十一號,曾對艋舺、大稻埕的興衰有著關鍵性影響的清水巖祖師廟,為其過往留下一些歷史。

時至今日,康定路上的祖師廟,雖未使該街成為最熱鬧的街肆,但總庇佑著該路段在艋舺沒落後,依然能成為成衣批發市場,和五金攤商、新舊腳踏車買賣的主要匯集地。

西昌街

該街是清末艋舺繁榮後期興起的商業街,當時因沿線有首屈一指的船頭行、染房、南北雜貨及釀酒業,而頗富盛名,曾是艋舺殷商聚集之地, 也因殷商的善事而留下一段佳話。

該街闢建的方式,與艋舺其他老街類似,均是因廟的興築,逐步形成街肆,使其興起的廟為地藏王廟。

逃不過艋舺商業衰退的潮流之下,西昌街昔日的「富貴」氣勢已不再,如今最為人記得只有該街二百二十四巷的「青草街」和專賣服飾百貨的「夜市」了。

桂林路

從清代的義倉所在地和官吏住宅區,演變至現在被戲稱的「賊仔市」,桂林路的古今際遇,判若天淵。

如今桂林路最為世人熟悉的,是該路五十七、六十五巷的艋舺舊貨市場。由於以前相傳有些來路不明的貨品充斥其中,所以又被戲稱「賊仔市」。

近二十年來,各式中古電器變成交易最大宗。至今這舊貨市場,延伸至桂林路與康定路附近,成為腳踏車和五金器材的天下。

環河南路

清代時,緊鄰淡水河沿岸的環河南路曾在艋舺輝煌歲月中,留下一篇精彩的「碼頭風雲」。

清末,艋舺雖已沒落,但風水秀麗、遠山傍水的艋津,依然是臺北人流連徘徊之所。當時每屆暑期,沿岸幾家刨冰的棚屋,結上一盞燈籠,入夜,「冰」市如晝,河岸夜色更加炫目,竹棚屋小姐招攬遊客,又出租小艇,使艋津的夜晚熱鬧如白晝。

民國十八年,日商在河岸經營水上餐廳「牡蠣船」,售日本料理兼酒食,每艘船有四十席左右,繫靠岸邊,最盛石有三艘,幾使艋舺成了不夜城。不久,更出現一艘巨大洋船「剛都拉」,擺出西餐、咖啡,並有西樂助興。這艘洋船還有上、下樓之分,算是豪華餐廳,使得第一水門至第二水門沿岸,更形綺麗。

可惜,民國二十年的一次颱風,吹垮了水上餐廳,只剩下一艘破舊的牡蠣船,戰後還存放了好段時間。艋津夜色,從此暗淡。 環河南路的掌故軼事,也隨著淡水河的潮來潮往,隱沒於往昔的歲月中。

大理街

大理街在臺北市諸多老街中,沒有炫耀的事蹟值得稱述,但由於該街一百七十五巷三十七號「私立愛愛院」,曾有段歷史頗長,溫馨感人的故事,且當事人之一的愛愛院院長清水照子依然健在,並默默地接續這段故事,而使大理街增添幾許傳奇性的色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