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
大稻埕涵蓋建成區、延平區的全部,大同區的西南角一部分及城中區北門里,今日則為大同區範圍。
大稻埕命名由來,據傳是當時墾殖移民,曾公設一曝稻之大埕(埕者,場也),供收穫時期曬穀之用,而晨間時則作為農產物的交易場所。
咸豐三年,因「頂下郊拚」而逃至大稻埕落戶的泉州同安人,在淡水河舟利之便,劉銘傳刻意經營與郊商的努力下,曾繼艋舺之後,成為臺北最大的商業中心,也為臺北遺留不少「珍貴」的歷史。
迪化街
就歷史發展而言,迪化街是創造大稻埕的起點;以經濟繁榮觀點,它是全省布帛、中藥和南北貨最大批發、零售市場;在古老建築的維護,它是全臺北最完整的;兒人才培育的成就,它更是臺灣目前許多大企業家的發跡地。
南京西路
從清末,由靠淡水河一帶的六館街發展至今日,南京西路從未寂寞過。
天水路
與緊鄰的延平北路一段熱鬧景象相比,天水路顯得落寞許多,但由於該路曾為昔時建成區命名由來,再加上座落於該路四十九號被列為「危建」的瞿公真人廟,有段頗具戲謔的趣聞,而令人側目。
歸綏街
這條在日據時代中後期,因秦樓楚館林立、恩客絡繹於途而享盛名的老街,曾有段閃亮的日子。
貴德街
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來刻劃貴陽街,從清末不可一世的「洋樓街」,淪落為迪化街、西寧北路「後巷」之蕭條際遇,應十分貼切。
甘古街
是條因米穀而興起,也因米穀而沒落的街。
保安街
該街最醒目、年代最久的建築,是位於四十九巷十七號的慈聖宮,而該街的故事也從這裡開始。
涼州街
清季曾是富商豪族聚居的街道之一,目前該街還有座辜家建築,便是當時輝煌時代遺留下來的宅第,。
延平北路
與衡陽路、中山北路並稱為臺北三大銀樓街的延平北路。如今在「金」光閃耀下,已不容易讓人深刻感受,它就是曾在臺北文化發展史中大放異彩,創造璀璨紀錄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