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新生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夢想與芻議

洪德仁

 

1998年3月1日在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廣場,北投社區的兒童獅隊嬉戲以及熱鬧的爆竹聲中,「北投溫泉博物館」喜氣洋洋的開工迎春,台北市陳水扁市長、民政局李逸洋局長與社區居民一起動土的一刻,正是北投居民推動「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指定古蹟案」、「北投溫泉親水公園摧生案」等相關整建修復工程,逐步執行落實、歡喜圓夢的時光,另一方面也是大家共同省思重建北投溫泉文化的關鍵時刻。

回顧自1896年,日本人平田源吾先生在北投創立「天狗庵」溫泉旅館,正式開啟了北投和台灣溫泉的開發與利用。走過一百年時光,北投經歷了溫泉鄉和溫柔鄉的滄桑歲月。而北投溫泉文化最重要的地標:北投公共浴場所以能夠由荒廢、即將被拆除的命運,蛻變成被指定為三級古蹟,並整建為北投溫泉博物館,竟然是經由孩童的一封陳情書引發而起,在台灣的歷史上,可謂無獨僅有。這個實例完全超出一般人的想像,原來,參與社區,關懷鄉土文化,孩子們也可以出一分力。

1995年初,在一次鄉土教學活動中,當北投國民小學老師帶領學生,到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時,大家發覺這棟典麗、富涵人文特色、又具有歷史意義的建築物,不久之後將被拆除,參加的兒童都感到可惜與不解,個個氣憤難平,「這麼漂亮的房子為什麼要拆掉?」「保留下來,不要拆公共浴場!」「抗議,抗議,我們要去抗議!」

1995年─就在北投溫泉邁進新世紀時刻,孩子的天真的稚氣卻化成動力,孩子們寫了一封陳情書給有關單位,要求保留公共浴場,雖然師生遭受若干挫折,希望幾近幻滅。但也因而促成受到感動、震撼的社區大人們組織「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持續的努力,加上台北市政府陳水扁市長及各級長官、學者專家的大力指導和支持,終於在199642日台北市市政會議通過提報為三級古蹟,1997220日內政部正式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199831台北市陳水扁市長、民政局李逸洋局長與社區居民一起為「北投溫泉博物館」喜氣洋洋的開工迎春動土。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北投溫泉博物館原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位於捷運淡水線新北投車站前的北投公園內,興建於大正2(1913)年,由日治時代的台北廳所建,占地七百坪,為二層建築。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整體外觀,一樓磚造,採用英國維多利亞式樣的基調,二層木造,在主要構造體和外牆裝修上,引用英式雨淋板和洋風語彙作較綜合性的表現,類似作法在當時並不罕見。北向主要入口處的門廊,三支煙囪及半圓高窗等,也都是洋風建築的常用手法,在在的流露出設計者基本上把這座建築的外觀作為「洋風建築」設計的意圖。

一層浴場內部空間的設計,採用拱廊彩繪玻璃為主,傳達的是歐洲的西式空間感覺。最具特色的一大型古羅馬式的浴池,圓拱列柱圍起的浴池與兩側牆上的鑲嵌彩繪玻璃,提供了極為明亮華麗的沐浴氣氛,頗有「浴之氣爽然」的趣味。浴池外觀呈規矩的長方形,加上外圍拱廊的意象,流露出華麗的歐洲羅馬浴場的空間構思。

二樓木造,是休閒交誼的場所,採用日本傳統方式建築,開敞的大廳裡鋪著榻榻米,主樑下方立著界定榻榻米空間的紙門,與室內的各項陳設互相呼應,樑上則架高窗引入光線兼可通風換氣。浴客可以在這樣的大通鋪交誼,也可以坐在藤椅上可以品茶用餐,或下將棋、圍棋,或到東南角的房間去打打桌球,或是拉開紙門到露台、角樓欣賞北投溪沿岸的山光水色。

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一樓原有235坪,二樓有190餘坪;1923年,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裕仁來台,增建特別休息所,前廳分四間,每間22坪,增建後的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共455坪,是當時全日本最富盛名,規模最大的公共浴場。孫中山先生也曾於1913年蒞臨泡澡。公共浴場遐邇聞名,一年浴客多達五萬人,平均每日一百餘人,深受地方人士的喜愛,視為重要休閒活動,公共浴場也帶動整個北投溫泉鄉的興盛與發展。

 

浴之氣爽然

據已故的台灣古蹟、文獻研究大師林衡道教授回憶,他小時候曾由學校老師帶同學搭乘淡水線火車到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泡澡的情形,他說:火車到了新北投車站下車,再走二百公尺,就到了溫泉公共浴場,門票一角半,一個人分一個籠子,可以放衣物,樓下是浴場,當時在日本浴場是男女合場,而在此處男、女分開大浴室。日本人洗溫泉不只洗一次,一天在這裡泡個七、八次以上,洗到全身痱子統統洗乾淨為止。洗溫泉後肚子餓,可以到樓上,有午餐供應,三毛半和火車便當同價,也供應零食,如森永牛奶糖、煎餅、大瓶汽水及小瓶玻璃汽水;二樓是大通舖,可以坐著、躺著休息,也可以在這裡下象棋、玩圍棋、打撲克、聊天,到了天黑涼爽了,才坐火車回台北。

到了戰後,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也一直是民眾休憩的理想場所,目前四十歲以上的北投居民多曾在此泡澡、游泳、玩水;這棟建築也是民眾重要的喜慶、聚會場所,如耆老河洛歌仔戲藝術總監陳德利先生,於1949年就在公共浴場二樓的大禮堂舉行結婚儀式。而許多四、五十歲的北投居民則有另類經驗,當年就讀中、小學時,每逢10月31日「蔣公華誕」時,學校老師都會帶領同學,到這裡二樓的「中山堂」大禮堂,向蔣介石相片鞠躬祝壽,並領個恩賜壽桃,高高興興回校繼續上課。

所以,以台灣幾個溫泉鄉如知本、礁溪、關子嶺來說,都沒有一棟像「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可以表現溫泉文化的建築,這棟建築更是北投人僅剩的一個歷史的共同記憶。所以,我們深刻的體驗到:若能藉由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指定為古蹟,並整建為北投溫泉博物館作為基礎,逐步擴展到溫泉親水公園的興建、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建構,以及親山、親水、親近大自然的理念的推動,相信這正是古蹟活用、老建築新生的開始,也將是社區民眾親手建構一個有尊嚴、有特色、可以稱之為「故鄉」的生活家園的新契機。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Eco museum)有別於傳統的博物館概念,已往我們所認知的博物館功能,大約不外乎收集、陳列展示、教育、研究等,而生活環境博物園區除了具備這些功能外,更重要的,它是居民生活休憩的場所,也是知識、資訊的交換場所,甚至於是地區生活、文化發展的核心場所。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是1971年,Henril Riviere在國際博物館會議(ICOM)提出的創意,已成為世界最新的博物館的概念之一,試想一下,人類的文化遺產不應僅限於古人遺留的東西,現在的素民生活點滴、藝文材料,也許就是明日博物館最珍貴的典藏品。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是以社區居民為中心的博物館,可說是動態的生活空間、歷史的博物館,它的範疇非常廣泛,它不僅要做好「物」的收集,更進一步希望保留生存於本地區的時間、空間和人心互動的各種原貌,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也就是一座「時間博物館」、「空間博物館」、「人心之華博物館」。以時間博物館觀點而言,博物館除了緬懷過去、關懷現在,也盼望展望、規劃未來的生活。就空間博物館,舉凡地區內的自然、文化資產,例如地質、景觀、動植物、氣候、水文、民俗、古蹟、聚落等,都屬於關切議題。當然,居民是這個生活環境一份子,居民的自我認識、成長,人與人、人與大自然的倫理,家庭倫理與社會和樂安祥的營造等,組成了人心之華博物館。

 

組織模式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組織模式,包括兩大部份:

  1. 核心博物館(Core museum):又稱中心博物館,是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中心樞

紐,負責整體園區的規劃、研究、保育、保存、展示、收藏、教育、資訊交流、販售、聯繫其他

衛星博物館等功能。以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為例,由北投溫泉公共浴場整修的「北投溫泉博

物館」及其鄰近的分館─「北投文化館」,做為展現出地方特色的「鄉土博物館」,讓居民和

外來觀光客認識北投的重要場所,從認識、瞭解鄉土,進而產生認同感,轉化成對鄉土的情懷,

這將成為策劃新的生活文化的新活力。同時,我們也盼望北投溫泉博物館及其策劃、研究、管理

中心做為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核心博物館,肩負上述樞紐功能,以整合北投地區的各項資源,

成為一個富有生命力的有機體。

  1. 衛星博物館(Satellite museum):又稱周邊博物館,臨近核心博物館的重要地區性自然、

  2. 文化資產據點,如自然景觀、地質、動植物、氣候、水文、歷史古蹟、民俗、聚落、產業、

  3. 工藝工坊等,它們的地理位置,可在同一行政區域內,也可在不同行政區域,而是以居民自

  4. 我認同的生活圈、文化圈為範圍。

 

居民是博物園區的主人

所以,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不同於台灣的九族文化村模式,也不同於大家熟悉的迪化街、三峽的現地聚落保存。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是以當地居民為博物園區的主人翁,並作為博物園區活動的中心,這與傳統博物館有如時鐘停擺的展示方式有所不同。事實上,傳統博物館的展示方式,與我們有著巨大的隔閡,例如:1.時間的隔閡,博物館典藏品可能是數百年、乃至數千年器物,而非現代人熟悉的器物。2.生活的隔閡,典藏品大多是以往皇室、王公貴族、巨賈文人使用的珍品,絕非凡夫俗子生活器具。3.展覽櫃的隔閡,讓參觀者難以實際感受,參觀者僅止於參觀,而無法融入為參與的角色。

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正是積極的將現在變化中的社區,直接的展示在參觀者眼前,並讓他親身體驗。生活環境博物園區不但包含室內的展示空間,更包含戶外、野外的生活大環境,而核心博物館僅是一個研究、教育推廣、資訊提供中心,甚至只是一個提供服務設施的資訊網路而已,這樣民眾可以直接由現有的環境中參與、體驗當地文化、自然資產,讓參觀者、居民與生活環境完整的展現、融為一體。

 

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

我們曾經在1997年底進行一項「北投溫泉文化問卷」,調查關於北投溫泉文化改造後的功能,249名本地受訪者認為北投溫泉文化應與鄉土教學結合(230人,92.4%),並以服務社區居民生活為主(226人,90.7%), 服務外來觀光客為輔(160人,64.2%);這項結果可見得,社區意識在北投的萌芽和鄉土教學的落實紮根,社區居民親手打造屬於自己的公園和博物館,也盼望做為引以為傲的溫泉文化新生的開端。

所以,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是以提供北投居民的生活、文化設施的機能為目標的博物館,繼承、保存北投即將失去的文化資產,振興恢復地區的歷史文化,做為將來北投都市發展與生活的規劃,這也是居民藉由快樂學習、成長,可以實際體驗、參與的博物園區,以開創永續發展的生活文化和可以引以為傲的生命體驗。

另一方面,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希望以北投溫泉博物館、親水公園為中心,結合陽明山地區之地熱景觀據點及溫泉點,建立溫泉生活環境博物園,以暖暖溫泉洗掉喧囂都會生活的疲憊與壓力,讓大台北都會區的市民在就近瞭解溫泉文化的同時,進而對台北盆地的自然環境增加瞭解與愛護。

 

得天獨厚的資源

北投溫泉谷地往北可以遠眺大屯山,向下可以觀賞溫泉溪流與谷地中磺煙裊裊、浴客遊園;向西又有觀音山靜臥淡江,點點帆影,晚照夕陽;東面則有紗帽山綿延起伏,與大屯山連成狀麗景色,提供了溫泉鄉獨一無二的視覺景觀與空間位置。此外,北投溫泉鄉臨近地區也擁有豐富的各式各樣資源:

  1. 北投溫泉博物館、親水公園:包括地熱谷、北投溪、北投公園、兒童樂園、兒童迷宮(防空壕區) 及戶外演藝場。
  2. 人心之華博物館:社區終生學習中心、社區福利服務機構(北投親子生活館、長春服務中心)、文化館 。
  3. 地質景觀:地熱谷、大磺嘴、貴子坑、軍艦岩。
  4. 宗教區:寺廟,例如普濟寺、善光寺、不動明王寺、杏林巷寺廟區;教堂,例如中和街教會、北投教會、聖母無原罪天主堂。
  5. 凱達格蘭族群遺跡:台北市凱達格蘭文化中心、凱達格蘭族群聚落番仔厝、原住民聚會教堂。
  6. 北投石及復育。
  7. 歷史古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周氏節孝坊、普濟寺、石造拱橋、天狗庵原址、台灣銀行招待所。
  8. 老街古厝:淡北古道及沿途古厝、學仔內、番仔厝。
  9. 石碑:岡本翁頌德碑、「皇太子渡涉碑」、「皇太子行啟紀念碑」、畜魂碑、村上彰一翁碑、漢番界碑。
  10. 鄰近博物館、美術館:如台灣民俗北投文物館、禪園。
  11. 陶瓷工坊及遺跡、其他美術及工藝工作室。
  12. 溫泉街及溫泉旅館,如:星乃湯、吟松閣、瀧乃湯。
  13. 無形文化財,如:社區才藝表演、那卡西表演、盲人按摩技藝及音樂表演、摩托車限時專送、北投美食。
  14. 北投特產:橘子、高冷蔬菜、鹹草。
  15. 台語片的好萊塢(台灣電影工業歷史景觀) 。
  16. 捷運淡水線新北投車站及台灣鐵路局時代的老的新北投車站。
  17. 關渡平原、淡水河及遊憩設施。
  18. 植物景觀:百年老樹及溫泉地區特殊植被。
  19. 其他:磺溪整治、奇哩岸遺址、奇哩岸石及打石場、陽明山國家公園。

 

北投溫泉文化區

為了營建、規劃整體的北投溫泉文化區,繼續推動指定古蹟,保存歷史性建築,也是我們努力以赴的重點。現階段初步成果有:

  1. 已公告指定為三級古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
  2. 已公告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普濟寺、北投教堂、台灣銀行眷屬招待所、草山溫泉公共浴場、吟松閣。
  3. 已公告指定為台北市紀念性建築:石造拱橋
  4. 已公告指定為台北市歷史性建築:梅庭、中山路4號館舍。
  5. 立碑紀念:天狗庵原址。
  • 6.正在台北市政府民政局審議中:瀧乃湯浴場、逸村、基隆海關北投檔案室、不動明王寺、七虎球場、禪園、向陽學苑、草山貴賓館等等。
  • 還北投單純、真實面貌

    長久以來,一直給予協會指導的國立師範大學歷史系溫振華教授曾提出:「社區的歷史觀」的概念,強調從小社區體驗、參與鄉土歷史的過程的重要性。我想北投人從一封小朋友的陳情書,所喚起的社區意識和參與過程,除了彌補了歷史的空白,也經由北投溫泉公共浴場的保存,北投溫泉博物館、溫泉親水公園的構思,發展成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夢想與芻議,或許可視為落實「社區的歷史觀」的一項初步實驗與實踐。

    在北投溫泉博物館開工典禮中,北投居民以歡喜心情迎接盛會,更以心目中最珍貴的禮物呈獻給台北市民,我們捐贈出:北投溫泉博物館的規劃內容、北投鄉土文史資料和老相片,並有市民陳守信先生伉儷捐贈日治時代北投大屯燒瓷器茶具組,加上北投、大屯國民小學小朋友賣力表演的「北投四季吟」、「北投溫泉博物館開工介紹脫口秀」與「祥獅猷瑞」等精彩節目,這樣別開生面的歷史性一刻,讓我們深刻的體會到:北投真正的未來在於挖掘不盡的鄉土寶藏和北投人老老少少關懷家園的情懷,雖然北投溫泉鄉歷經一段繁華與滄桑,但隨著北投人的覺醒,現階段也許是還給北投單純、真實面貌的最好時機。

     

    參考文獻:

    1. 中國工商專科學校(1997)。台北市第三級古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之調查研究。台北市。
    2. 中國工商專科學校(1997)。台北市第三級古蹟北投溫泉公共浴場之規劃研究。台北市。
    3. 呂鴻文(1998)。我的未來不是夢。北投社雜誌,8,8。
    4. 林振春(1998)。社區的意義。載於林振春編著:社區營造的教育策略,頁13-51。台北:師大書苑。
    5. 洪德仁(1997)。戀戀溫泉新故鄉。載於洪德仁編著:戀戀北投溫泉,頁97-101。台北:玉山社出版社。
    6. 洪德仁(1997)。戀戀溫泉新故鄉─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推動終生學習的經驗。1997社區終生學習國際研討會會議實錄,頁171-19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
    7. 洪德仁(1997)。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芻議。北投社雜誌,7,7-8。
    8. 洪德仁(1998)。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夢想與芻議。歷史文物,8(1),69-74。
    9. 洪德仁(1998)。童心童夢。北投社雜誌,8,5-6。
  • 8、洪德仁(1998)。溫泉鄉之愛──鄉土文史研究與社區互動的實務經驗。在地的花朵•台灣在地文史工作研討會論文集,頁49-57。南投:台灣省政府文化處。
    1. 堀 憲二(1993)。日本聚落保存─從傳建地區到ECO-MUSEUM 。第五次古蹟修護技術研討會專輯。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 郭中端、堀 憲二(1996)。北投溫泉親水公園暨鄰近地區溫泉整體規劃。北投社雜誌,2,7-9。
    3. 郭中端(1997)。生態•博物館。北投社雜誌,7,5-6。
    4. 許陽明(1996)。北投溫泉鄉的建構與經營。北投社雜誌,2,3-4。
    5. 許陽明(1997)。「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的建構與步驟。北投社雜誌,7,3-4。
    6. 陳肇夏(1994)。大地的氣息─火山溫泉與地熱。台北:內政部營建署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7. 諸葛正(1997)。博物館與地域活性化。台灣手工業,63,68-75。

     

    作者簡介

    洪德仁,1955年出生於台北市北投區,台北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愛泡溫泉,喜好鄉土人文,是一個耳鼻喉科開業醫師。在學習鄉土中,與諸多好友一起參與社區活動,推動北投溫泉文化的再生與重建,營建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目前擔任台北市八頭里仁協會理事長,編著有:《戀戀溫泉》,《戀戀北投》,《戀戀北投溫泉》,《台灣溫泉情結》等。

     

    地址:112台北市北投區中央南路1段45號之1

    電話:2892876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