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年,日人大江氏在圓山開設一處觀賞花木兼動物的所在,供眾遊覽,為民營小 動物園。第二年,台北廳為紀念日皇大正即位,將之收買改為官營動物園,積極充實 園內動物,是為台北市立動物園之濫觴。 開幕之初,展出動物有70種148隻,週日的參觀人數可達800人,在台北市僅17萬人口 民國33年底,台灣全島進入戰爭狀態,各地頻遭空襲,動物園因恐猛獸在欄舍毀損後 逸出傷人,遂將其處死。據當年市府人員描述,熊等動物係以電殛,均拍照存證,但 今皆散佚。唯一可見之第一手資料為當年之槍枝執照記錄34年3月3日以7發子彈擊斃 二獅。動物園的第一個時期就在戰火中灰飛煙滅。 由於社會變遷、時代進步,人們的休閒需求日高,對動物知識的探索日廣,圓山舊址 不敷使用,因此乃於民國62年籌劃興建新動物園;75年遷至現址新建園區,10月31日 開幕;民國76年元旦正式開放供公眾使用,台北動物園從此邁入新的里程碑。 動物園反映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夢想。隨著動物園的拆遷,台北市民的自然之夢也由 基隆河畔的小山丘,移往景美溪畔的河灘與溪流。圓山之夢已成往事,而每日清晨長 臂猿的鳴叫與黃昏的獅吼卻仍持續在新園的山谷中迴旋。就讓我們循聲編織新的美夢 吧! --本文摘錄自「台北市立動物園全球資訊網-園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