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林火山小說館 ]

                  要把金針度與人
作者﹕李敖

代序——要把金針度與人

    ——從《中國芒著精華全集》談怎樣讀書
    ■你李敖讀書讀得最多,真是中國第一嗎?
    □最近香港報上說﹕“李敖很可能是五十歲以下的當代中國人之中,讀書最多而又最有
文采的人。”前年童軒蓀信上說﹕
    “去年炎夏,居浩然自波士頓西來,在敝寓住了五天,這五天裡上下古今談了一番,他
卻特別推崇你老兄,說是‘念書大多,我們不可及’。”……這些話,都非過譽,在讀書方
面,我讀書之多,的確可說中國人無出其右。
    ■當代中國人以外的中國人,就是所謂古代中國人,總有比你讀書讀得多的吧?
    □古代中國人讀書讀得最多的無可考,唐朝詩人杜甫說他“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其實古書字大,萬卷書並沒有多少。清朝陳夢雷說他“讀書五十載”、“涉獵萬余卷”,
由他編出的《古今圖書集成》(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四冊)看來,陳夢雷讀書之多
,該在古人中考第一。陳夢雷是清朝進士,他的淵博,被皇家王爺看中,叫他編了全世界最
大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集成》。《古今圖書集成》是根據中國一萬五千多卷經史子集
的典籍編成的,前後用掉了四年半的時間(一七○一-一七○六)。全書共有一萬卷、六匯
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一十七部,初版本有五千零二十大冊,一億四千四百萬字,分裝五
百七十六函。這部大書,“凡在六合之內,巨細畢舉,其在十三經、二十一史者,只字不遺
;其在稗史集者,亦只刪一二。”它的體大思精,確屬空前。陳夢雷可說是苦命的人,三藩
之亂時,正趕上他回家探親,被靖南王耿精忠脅迫造反,不干就殺他爸爸,他沒辦法,只好
合作,不料造反失敗,又被他的好朋友李光地出賣——不肯證明他的清白;又被張冠李戴,
誤會成“行賊偽命”的陳P,所以罪上加罪,被發配到東北做奴隸。過了十六年後,趕上康
熙皇帝東巡,把他召回來,叫他陪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誠親王讀書,在這段優游的歲月裡)他
“目營手檢,無間晨夕”,終於編出了這部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康熙皇帝死後,苦命
的陳夢雷又開始苦命了。他所依靠的皇三子誠親王失勢,繼位的康熙皇帝的第四子——雍正
皇帝,自然對哥哥的親信們大加整肅,陳夢雷則首當其沖,又被“發遣邊外”,送到了東北
。這時陳夢雷已七十多歲了,他死在乾隆六年(一七四一),活了八十多歲。由以上杜甫和
陳夢雷都讀萬卷書的標準看,杜甫的讀書成績就不如陳夢雷,因為陳夢雷把他的讀書成績用
編了大書做為嘉惠別人的展示,可是杜甫就沒有這種效果了。
    ■你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是不是有上承陳夢雷這種心願呢?
    □還不止此。在十二世紀,一個偉大的中國有心人鄭樵,在隱居山林、謝絕人事的專事
寫作裡,曾立下“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雄心大願,但他五十九歲死去,沒有完成。如今,
八百年過去了,這種雄心大願,有賴干新時代的有心人和新時代的出版形態來完成了。新時
代的有心人要做“集”舊中國“天下之書為一書”的新嘗試。它的形態所決定的方向,必然
是劃時代的方向。
    ■這個方向的指標,就是《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嗎?
    □就是。它的完成,該歸功於遠流出版社的王榮文。王榮文是中國出版史上最有創造性
大手筆的小兄弟。五年前,他和我合作,出版《中國歷史演義全集》,創造出中國出版史上
劃時代的大轟動。四年以後,他寫信給我,說﹕“香港那邊,台灣這邊,都整理了無數的國
學材料,但幾乎還沒有一個人為現代讀者整理出一套可以讀得下去、讀得懂、包含各方面文
化精華的中國名著全集。”因此他相信﹕“如果能把中國的東西整理出一個定品”,該是一
件最值得做的事。這件事,就是出版《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王榮文把這一件最值得做的事
逼我來做,要我來“表現這幾十年來海內外研究中國成績的總和”,我相信他把人找對了。
我的確是主持這一工作的最佳人選。記得十九年前,我與徐複觀對簿公堂,兩人一邊打官司
一邊喝咖啡,談得非常開心。徐複觀心血來潮,說了一段真心話,他說﹕
    “你李先生真是怪人,你念古書,念得比我們還多還好,你卻主張全盤西化!如果你來
宣傳中國文化,你宣傳的成績一定比我們都好!”徐複觀說得沒有錯,我真是對中國文化最
有理解的人。最大的原因是我真的會看古書,會利用古書、活用古書,古書本是朽腐,除非
你能化朽腐為神奇,看古書對現代人沒什麼用處。不幸的是,據我所知,看古書的人,很少
不陷入泥淖的,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變成搖頭擺尾的老夫子,思想迂腐而泥古;愈來愈混
蛋(年輕時小混蛋,年老後老混蛋),因此我倒了胃民從不鼓勵人看古書了。但是,如果有
好的選本,再有“讀書得間”的訓練,古書中畢竟還有一點披沙揀金的好處,可以給我們活
用,問題是誰來主持這一化腐朽為神奇的工作呢?王榮文看出來非李敖不可,李敖也看出來
非李敖不可,於是,工作便這樣敲定了﹕王榮文找對了人,李敖找對了書,徐複觀的一個好
夢,居然在十九年後,在我無改全盤西化的大前提下,居然成真了。

“讀書得間”的重要
    ■我們相信你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中提供了“好的選本”,但是,你所說“再有
‘讀書得間’的訓練”,又怎麼提供呢?
    古話說“鴛鴦繡取憑君看,不把金針度與人”,你可不可以多說一點始未,把“金針”
“度”給大家呢?
    □“讀書得間”是在讀書時能夠讀出書中的“竅”、領會出字裡行間的學問來。英文中
toread between the lines,就正是此意。讀書要有這種本領,讀古書更要有這種本領。硬
讀古書不行的。許多用功的人,終身“白首窮經”,可是因為方法不得當,結果只變成“有
腳書櫥”。最後事倍功半還算是好的,因為他們經常徒勞無功。很多人讀了一輩子書,結果
變成老學究,就是一個證明。所謂古書不能不講求方法的硬讀,因為古書中,有許多只是書
生理想,並非社會現象,書生在那兒托古改製,你在這邊信以為真,你就上當了。又有的古
書中,只是道德法律,也非社會事實,古代的社會事實既有距離,現代的你卻盲目相信,你
又上當了。所以讀古書,首先要“辨偽”,辨偽以後,就要區分出來什麼書是書生理想、什
麼書是道德法律、什麼書是社會事實。把這些分辨開,再融會貫通、互相印證,才算。‘讀
書得問”。“讀書得間”以後,從而著述,才算“為往聖繼絕學”。否則的話,只是堆砌材
料、暴殄文字而已。
    ■“讀書得間”是不是就是要把書讀活,把死書讀活?這種讀活,多讀書是否會有幫助?
    □不一定。中國的知識分子讀書多的卻也不少,但是愈讀愈混蛋的,卻愈來愈多,這都
是因為讀死書的緣故。很多人的基礎,根本是“呆子”,後來念幾十年的書,變成了“書呆
子”,辛苦半生,如此而已。我從前有位老師叫姚從吾,是遼金元史專家,非常用功,最後
死在書桌上。但是他太笨了,他看書,就好像一只狗熊進到玉米園裡,折一根玉米夾在腋窩
下,左摘右丟,弄了一夜,出園時還只是腋窩下那一根。——他們看過的東西隨時扔掉了!
所以讀書無法使他們頭腦變好,反倒變壞。
    ■這樣說來,這種人似乎選錯了行?
    □選錯了行。
    ■可是他們也有著作呢,怎麼辦?
    □《隋唐嘉話》裡有這樣一段﹕“梁常侍徐陵之於齊,時魏收文學,北朝之秀。收錄其
文集以遺陵,今傳之江左。陵遂濟江而沉之。從者以問,陵曰﹕‘吾為魏公藏拙。’為了避
免這種人“堆砌材料、暴殄文字”,他們的著作,實在該適度予以水葬才好!

一般讀書情況
    ■古今中國人中,一般讀書情況是怎樣的?
    □大致可分兩派﹕一派是老學究村夫子派。他們白首窮經,一輩子讀了一些古書,可是
他們的方法訓練太差了,又無法接觸到現代新學問,所以用新知治舊學的一套,他們一竅不
通。他們雖然一輩子嗜讀古書、勤讀古書,但可笑的是,他們卻讀不懂古書,無法分析古書
,也無法綜合出結論和真相。另一派是疑古派。他們是新一代的學者,不但博覽群書,並且
會“讀書得間”,處處發現古書可疑、古事可疑。他們的典範作品是編輯“古史辨”和“辨
偽叢刊”等,對古書的解釋,他們的功勞很大,成績也頗可觀。但是疑古派也難免有著兩大
缺點﹕第一是疑古過度,往往犯了以書就我的毛病,大膽假設有余,小心求證卻往往不足;
第二是不太能用現代新學問(如天文學、原始社會學)做鑰匙,側面印證古書可信的部分,
以致犯了全面抹殺古書的毛病。他們常說這本古書是假造的、那個古人無其人等等,其實不
然。
    ■請舉一個例。
    □以《周禮》(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三冊)為例﹕《周禮》原稱《周官》
,是漢朝劉歆改名《周禮》的。傳說是周公創立的理想政製,所謂“周公致太平之跡也”。
因為它是中國政製書中最細密的一本,所以被視為珍寶。《周禮》將官職分為天官(中央政
府)、地官(地方行政)、春官(神職)、夏官(軍事)、秋官(司法)、冬官(器物製
作)六類。列舉每個官職的名稱、職製、人數和職務內容。從這些官的背景上看,它顯然是
後代的政治理想,寄托在理想化了的周朝身上而發揮的。《史記》封禪書中雖然提到過《周
禮》,但《周禮》的出現,卻在西漢未年,又因為它的製度與諸經不合,所以被人懷疑是劉
歆偽造的,是偽造獻給王莽,以利於王莽的改製的。但是,從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角
度來檢查《周禮》,發現倒頗有一些古代的材料,而那些材料,尚不是後人可以憑空偽造出
來的。因此,《周禮》從這些材料的提供上,倒很有研究的價值。因為《周禮》是四萬五千
八百零六字的精密政製著作,所以古人改革政治,就因它而立說,宋朝王安石變法,便是一
例。《周禮》是中國政製的烏托邦,它提出了不少理想,值得重視。疑古派以劉歆偽造《周
禮》而把《周禮》一筆抹殺,我就不相信劉歆可以偽造出用現代新學問可以印證出來的古代
現象。

疑古派的穿幫
    ■疑古派的大膽假設,死無對證,總可自成一說吧?
    □不然,死可有對證呢!以《孫子》(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二冊)為例,
就可證明了。孫武(前六-五世紀)
    是春秋時代吳王闔廬的客卿,是兩千五百年前的軍事家,他的著作《孫子》共有十三篇
,後來發生了混亂,杜牧說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事實上,《孫子》只有五千九百
一十三個字,這就是高誘所說的“兵法五千言”,高誘在曹操之前,可見曹操刪書之說,是
不對的。因為《孫子》發生了混亂,孫武也就在疑古派眼中,出了問題,他的身世,遭到懷
疑。其中最主要的有兩種﹕第一種是懷疑根本沒有這個人;第二種是懷疑他和戰國時代的孫
臏為一個人。像錢穆就是靠後一種說法成名的。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古
墓裡,出土了古代兵書,內有《孫子》,證明了這種懷疑,都是站不住的。出土的古書竹簡
中,有漢武帝元光元年(前一三四)的歷譜,可以斷定這批竹簡是兩千一百年前就已流傳的
文獻;又由於竹簡中用字不避漢朝皇帝的諱,又可以斷定竹簡的古書,都早於漢朝。再往上
推,秦二世在位三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上距戰國,不過四十多年,四十多年又值秦始
皇統一思想,沒人有閒工夫造假書,所以竹簡中的古書,都是戰國以前的原裝貨,應無疑義
。所以《孫子)確有其人其書,已是鐵證,只是古本今本有異文耳!古代流傳的《孫子)書
——即今本,和古墓出土的《孫子》書——即竹簡本,有三分之一是相同的;其他一百多處
不同的,也多是虛字和假借字,不算重要;另有一千多字的不同逸文,包括“吳問”、“四
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程兵”、“孫武傳”六篇,可補今本《孫子》的不
足。古書死有對證,竟有趣如此!以這一死有對證的另一當事人孫臏為例,更可再對照一下
﹕孫臏(約前三八○-約前三二○)的身世,在《史記》裡說得很明白。《史記》說﹕“孫
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武既死,後百余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這明明
是說孫武有孫武的“兵法”,孫臏有孫臏的“兵法”。但是後來孫臏的“兵法”失傳了,由
曹操在注《孫子》時,已經只字不提孫臏的情形看,可能在漢朝未年,孫臏的“兵法”就已
見不到了。就因為如此,所以後人就附會起來了。認為孫臏即孫武這個人、孫臏“兵法”即
《孫子》這部書,一切都二合一起來了。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二號
漢墓出土,竹簡中赫然有《孫子》,也赫然有孫臏“兵法”。千古疑案,自此分明!(參看
《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二冊)疑古派這種笑話,在《尉繚子)上,又有了外一章。尉
繚(前四世紀)的《尉繚子》,是一部被小看了的著作。但在一九七二年四月山東臨沂銀雀
山一號、二號漢墓出土竹簡中,有古書《尉繚子》。《尉繚子》一直被許多大牌學者如錢穆
等人懷疑是後代假造的書、是偽書,並且說得頭頭是道。但是這批竹簡一出土,證明了真金
不怕眾口爍,大牌學者也者,不過大言欺人而已(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二冊)
。以上所說,無非是說老學究村夫子派固然不會讀書,疑古派雖然比老學究村夫子派高明,
也難免被死有對證一番。——這大概是古人死不瞑目,因而如王安石所說的“死尸能報仇”
了。

俞樾“土法煉鋼”
    ■這樣說來,古今中國人中,一般讀書情況是不怎麼高明
    □大體上說,實在不敢恭維。當然有些個人是不乏會讀古書的,像俞樾,就是最突出的
一位。俞樾是清朝進士,咸豐年間因為。“命題割裂”,被革職為民;又因為“故裡無家”
,就在江蘇蘇州住下,後來到各他講學三十年。他“生平專意著述”。每一年下來,都“有
寫定之書,刊行於世”,中國像他這樣勤勉而每年有成績出來的作者,實在少見。他活了八
十六歲,全部著作收入《春在堂全集》(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六冊)。俞樾的名著
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古書疑義舉例》出得最晚,寫得
也最爐火純青。這書共七卷,把古書疑義分類寫成八十八條,用前無古人的科學方法,使人
們知道如何認識古書。劉師培說這書“發古今未有之奇”,可謂定評。這書後來引得劉師培
、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等的仿作補作,影響極為深遠,俞樾雖然能夠“讀書得間”,但
是,他因為沒有現代新學問的光照,全部的努力,仍是支離的“土法煉鋼”的成績而已。這
一教訓,清楚的告訴了我們,沒有現代新學問的光照,讀古書也有瓶頸的。此中最主要的原
因是﹕中國傳統下來的書的結構與素材,都有嚴重的問題。

工具書與方法學
    ■結構方面,好像都是擠成一團,頭緒很亂、很難讀,是不是有工具書就好一點?
    回工具書是任何知識分子所必備的書。像辭典、年表、年鑒、百科全書、手冊、索引,
以及一些必備的“非書資料”(nonbook material)等。在研究和閱讀上,雖然有所謂“個
人需要”
    (individua needs)的不同,但就運用工具書一點上,卻沒有各行各業的分別。所以
工具書在所有書中,應該列為第一優先。選擇工具書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容易找到”
(easy to find)
    你所需要的答案;一個是“容易了解你容易找到的”(easy to find what you find)
答案。不合於這兩個標準的工具書,都不算是好的工具書。盡管它很有名,可是它卻使你頭
痛。若舉一例﹕《康熙字典》便是,這書實在犯了難我的毛病。(但這種毛病,發生在笨頭
笨腦的古人身上,猶可說也;發生在現代人身上,就太不可說了。你看看張其昀監修,林尹
、高明主編的《中文大辭典》,你會驚訝的發現,這部以抄襲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為骨
架的書,竟也發生《康熙字典》式的毛病,你說這些老古董多笨!)辭典以外,工具書中的
“年表”一類,縱貫古今中外大事,可提供給人清楚的頭腦和時伺的觀念。中國舊式的編年
一類書,因為采取甲子干支紀日,時序檢核,十分麻煩。又以歷數屢變,常常需要推算,可
謂不科學已極,所以都不能用。我看中國傳統留下來的工具書都不合用。總之,從工具書上
去讀書,是有它的限度的。要“讀書得間”,工具書不夠。現代新學問反倒是最重要的。我
以《儀禮》參看《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第二十四冊)為例。儒家提倡禮治,關於禮的典籍,
流傳了三種“經”和一大堆“記”,三種經是《儀禮》、《周禮》和《禮古經》。其中《禮
古經》失傳了。《儀禮》和《周札》傳說是周公作的,實際是戰國人的作品。《儀禮》是宗
教儀式、政治儀式的總集,今本包括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燕禮、大射、
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喪服、士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少牢饋食禮、有
司徹十七篇。多半都是士的禮。這些都是古代禮的節目單。古代的貴族們一舉一動都有一套
規矩,這些規矩又因地位不同而不同,踵事增華,使當事人自己也搞不大清楚。於是就請專
家們來幫忙,這種幫忙,叫做“相禮”(輔導別人行禮);這種專家,就叫儒。相禮相得多
了,就累積出節目單來,到時候照本宣科,可以省事,這種節目單的總集,就是《儀禮》。
節目單最多的時候,多達五十六篇,後來丟了三十九篇,只剩十七篇,就是流傳到今天的
《儀禮》。《儀禮》是十三經之一,歷來把它神秘兮兮的捧著,其實從民俗學、人類學、社
會學來看,毫無神秘可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只因它列名於經典之中,而經典早已在歷
代中國人的意識裡,形成了崇高神秘的地位,大家不敢深究,並且限於治學方法,也無法深
究。從而對古人的觀點與真相,簡直無法了解,眾說紛紛,其實只是附會或猜謎而已。由於
近代方法學的進步,用這些問架,移做整理古書,效果竟有意想不到的神奇。古人的說經也
好、解經也罷,種種無法求得的答案,多可用新方法學迎刃而解。

分類與走運
    ■這樣看來,中國傳統下來的書,它的本來面目好像都給做了手腳了,讀這些書,還
得先來一番撥雲霧而見青天的功夫才行?
    □對了。中國傳統中的一團雲霧,先在圖書分類上,你就先思過半矣。中國書的分類,
最流行的,是四部(經、史、子。集)分類。四部分類從東晉以後通吃,變成了典型的圖書
分類規範。但是稍一留心,就知道這種分類是相當荒唐的。以四部中第一部“經部”為例,
“經部”的一部分,近於百科全書式的總集,應分入總類、文學類、歷史類,其他部分(像
《論語》、《孟子》),應分人“集部”(個人集子);以第二部分“史部”為例,體裁上
分正史、編年、別史、雜史、載記等,全無道理與必要,其他詔令應分入法律類,時令應分
入天文類,目錄應分入總類;以第三部分“子部’為例,老莊申韓等家,其實與《論語》、
《孟子》無別,都應分入“集部”,其他譜錄中草木蟲魚應分入植物類、動物類,類書應分
入總類,小說應分入文學類;以第四部分“集部”為例,“經部”、“子部”分過來的書,
多可分入哲學類、法律類、文學類。……總之,四部分類,大體上說,“經”“子”“集”
多是一類,“史”是另一類,四部分類實在只是兩部分類。分類、分類,分了半天類,最後
只分了兩類;所謂分類,分了等於沒分,這叫什麼分類!以《孟子》(參看《中國名著精華
全集》第十七冊)為例,孟軻自命是孔丘的傳人——“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他說﹕“由孔
子而來,至於今百有余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這是
十足以聖人自命了。所以他的結論是﹕“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嚴這又是十
足以道統自承了。雖然這樣,在身分關系上,孟軻卻只不過是孔丘孫子子思的學生中的學生
而已。但是,到了唐朝,韓愈推崇孟柯是直承道統的人物,到了宋朝,他配享到孔廟;到了
元朝,他被封為亞聖;到了明朝,因為明太祖不喜歡他,吃了一點蹩;後來就一直風光,直
到今天了。《孟子》一書共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個字,在內容上;理直氣壯固多,理不直氣
壯也不少。中國人推理不合邏輯,受孟軻的影響應該不少。這部有影響的書,在圖書分類中
 ,在北宋以前只是子書,宋仁宗後,才升段為經書,真是愈來愈走運了。走運雖然走運,但
卻成了中國圖書分類胡來的一個樣板,中國人在思考上一塌糊涂,由此暴露無遺.

源遠流長的大功德
    ■一月二十五日的《中央副刊》上,有一封俞大維口述的《給女作家陳荔荔的一封
信》。其中說﹕“我因年老眼花,幸有長子揚和寄來帶有燈光的放大鏡,強能看書。我發現
讀了幾十年的書,卻往往有許多地方未能看懂。真是可笑又可悲!
    人愈老愈有奇想,年輕時看書看不懂,我認為腦筋有毛病。現在看書看不懂,我認為書
有毛病。陳寅恪先生一九一二年第一次由歐洲回國,往見他父親(散原老人)的老友夏曾佑
先生。曾佑先生對他說﹕‘你是我老友之子。我很高興你懂得很多種文字,有很多書可看。
我只能看中國書,但可惜都看完了,現已無書可看了。’寅恪告別出來,心想此老真是荒唐
。中國書籍浩如煙海,哪能都看完了。寅恪七十歲左右,我又見到他。他說﹕‘現在我老了
,也與夏先生同感。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
 我很懊悔當時沒有問他到底是那幾十種書。”對俞大維這些話,你有何看法?
    □我覺得夏曾佑的感慨是很有見地的,難怪陳寅恪後來和他同感。他們兩位,都是博極
古書的人,最後竟有這種高明的覺悟,是很可注意的。蘇雪林《文壇話九》中記聞一多,也
有類似的情況。蘇雪林說﹕“別人鑽故紙堆,愈鑽愈著迷,終於陷溺其中不能自拔,便要主
張中國文化是世界第一。聞一多早年時代何嘗沒有這種冬烘臭味?可是,現在的他卻是奇怪
,竟與從前的自己走著完全相反的道路。三十三年五四前夕,聯大一部分學生舉行了一個歷
史晚會,張奚若、吳 、雷海宗均有演說。聞氏曾說﹕‘剛才張先生說辛亥革命是形式上的
革命,五四是思想革命,正中下懷。中國這些舊東西我鑽了十幾年了,一個一個字都弄透了
,愈弄就愈覺得“要不得”,現在我要和你們“裡應外合”地把它打倒。’他又在某一次對
友人說﹕
    人家見我終日讀書,‘以為我是蠹蟲,卻不知我是殺蠹的芸香’,‘你想不到我比任何
人還恨那故紙堆,正因恨它,更不能不弄個明白。’”夏曾佑、陳寅恪、聞一多的覺悟,都
是真正深知“中華文化”後的覺悟。陳寅恪說﹕“中國書雖多,不過基本幾十種而已,其他
不過翻來覆去,東抄西抄。”俞大維“懊悔”當時沒問陳寅恪“到底是那幾十種書”。我想
,我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的問世,已代他們解決了這個問題。由於我的精挑細選,我
的確已“把中國的東西整理出一個定品”,我化朽腐為神奇,終於給中國人提供了一點披沙
揀金的好處,“集”舊中國“天下之書為一書”,這真是源遠流長的大功德了!
                                                 (一九八四年一月三十日下午)



總類

    紀昀﹕《四庫全書簡明目錄》
    紀昀(一七二四一一八○五),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河北獻縣人。他是生在
官宦之家的小神童,在三十歲前,他“講考據之學,所坐之處,典籍環繞如獺祭”。他的功
力,是非常過人的。三十歲後中進士,“以文章與天下相馳驟”,極負盛名。四十五歲時候
,因為親家做官虧空,要被抄家,他秘密通知親家準備,事發被譴戍,在新疆住了三年。
    一七七三年清朝乾隆皇帝開四庫館,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編書抄書陣容。由皇六子永?
做正總裁,紀購為頭牌編纂官,動用四千三百零三人,編出每部九億八千萬字的《四庫全
書》,共編了同樣的七部。
    紀購從四十九歲到六十二歲,十三年間,把他一生學問都貫注在《四庫全書》上。其中
有八年時間,他寫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二百卷,是研究中國圖書的空前絕後名著。為了
給這部提要做部名著精華,在提要沒出版前,他先寫了《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也是
一部名著。
    紀昀八十二歲死去,留有《閱微草堂筆記》等書。他的一生“目逾萬卷,胸有千秋”,
所以反倒很少寫別的書了。

阮元﹕《C經室集》
    阮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字伯元,號芸台,江蘇儀徵人。他二十五歲就中了進士
,做官時提倡學術,在浙江完成《經籍纂詁》、在江西完成《十三經注疏》、在兩廣完成
《皇清經解》。
    阮元認為“聖賢之道存於經,經非訓詁不明”,“古今義理之學,必自訓詁始”,這是
很實事求是的治學態度。阮元八十六歲時死去,他在提倡學術的影響上,既深且久。在浙江
立詁經精舍,有教室五十間之多;在廣東立學海堂,也是有名的學術重鎮。
    《四庫全書》在開館編書抄書的時候,曾由清朝乾隆皇帝下令,叫各省於半年內搜羅書
籍集中中央,當時光浙江一省,就送上四千五百二十三部書。阮元比紀昀小四十歲。在紀購
死後,他在浙江,又陸續搜集《四庫全書》沒收的書一百七十五部,寫成了《C經室經進書
隸》(也叫《四庫未收書提要》、也叫《四庫未收書目提要》)五卷,以補《四庫全書》的
不足。
    他這部未收書提要,原未分類,後經傅以禮於一八八二年加以重編、補正,成為四庫提
要後第一名著。

英廉等﹕《禁毀書目》
    一七七三年,清朝乾隆皇帝開四庫館,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編書抄書陣容。他動用四千
三百零三人,花了八年的時間,編出第一部九億八千萬字的《四庫全書》(文淵閣),後來
又編了同樣的六部。(四庫全書)是包含三千四百七十種、七萬九千零一十八卷、三萬六千
三百冊的叢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
    在編《四庫全書》以前,首先要人民提供藏書做底本,但是人民怕文字獄,都不敢提供
。經乾隆皇帝保證,‘書中即有忌諱字面,並無妨礙”。千方百計,勸誘人民提供藏書。可
是一旦提供出來,乾隆皇帝就露出真面目,就一邊發揚文化,一邊摧殘文化了。一七七六年
乾隆皇帝下諭﹕“明季諸人書集,詞意抵觸本朝者,自當在銷毀之列”;一七七八年又下諭
﹕“如有收藏明末國初悖謬之書,急宜及早交出。”隨著就展開一波又一波的禁書運動。估
計全毀書目在二千四百五十種以上,抽毀書目在四百種以上。這些書目今天都不全了,但從
殘余之中,還可看到一片殺氣,足令我們猛省。
    這部《禁毀書目》,就是統治者統一思想迷夢的一部清冊,後代的中國人,別忘了祖宗
做的孽!

張之洞﹕《張文襄公全集》
    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九),字香濤、香岩、孝達,號壺公、無競居士,河北南皮
人。他是清朝進士,任督撫大官三十多年,在兩湖最久,曾經創辦京漢鐵道、萍鄉煤礦、漢
陽鐵廠等,很有成績。光緒未年,他做到軍機大臣。七十三歲死去。
    張之洞是清末名臣,他感於世變日亟,不能不努力以求突破,他設立學校、提倡實業、
鼓吹放小腳,都是他求新求變的一面。他在義和團鬧事的時候,甚至違抗清廷殺外國人的亂
命。與兩江總督劉坤一等成立“東南互保”,更表現出他的頭腦,要比當時許多封疆大吏高
明多了。
    雖然這樣,張之洞仍舊為格局所限,在《勸學篇》裡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謬
說,成為文化思想上的一種反動主流,流弊直到今天,還沒停止。
    張之洞為告訴初學者“應讀何書”和“書以何本為善”,特由繆荃孫幫忙,寫了《書目
答問》。這書有刻本頗多。
    一九三一年,範希曾把《書目答問》補正(包括補正原書的錯誤和遺漏),是為南京國
學圖書館鉛印本,最為實用。

胡應麟﹕《少室山房全集》
    胡應麟(一五五一∼一六○二),字元瑞,號少室山人,又號石羊生、明瑞,浙江蘭溪
人。他小時候就喜歡歌詩。二十六歲中舉人。三十八歲已寫了十八部書、一百五十卷。他從
十五歲起,到五十二歲死去,除了花部分時間照料親人、應考科舉、小事游歷外,都集中於
著述。
    胡應麟在讀書風氣不高的晚明時代,是朱彝尊所說的“讀書種子”。晚明讀書風氣不高
,一方面是“束書不觀”高談“實踐”的性理派;一方面是不讀漢朝以後的書的複古派,相
激相蕩之下,學問是不扎實的。胡應麟在這種風氣裡挺身而出,主張又精又博的學問,是很
難得的。他呼吁﹕“凡著述貴博而尤貴精,淺聞吵見,易兔空疏;夸多炫靡,類失鹵莽。博
也而精。精也而博,世難其人。”他自己也身體力行,“不敢以鴻碩自居,不致以空疏自廢
。”他寫《四部正訛》一書,上承宋濂的《諸子辨》,擴大檢討重要的古書,為古書辨偽,
就是功力極深的一部著作。古書辨偽工作早發於劉知幾、柳宗元,由胡應麟、姚際恆接了力
,最後光輝後照,直到今天,他們的功勞,我們應該長記。

姚際恆﹕《庸言錄》
    姚際恆(一六四七∼一七一○後),字立方、善夫,號首源,安徽徽州人。他是清朝康
熙、雍正時代的一位學者,一位倒媚的學者,他“一生坎坷”,雖然“手著幾等於身”,但
是他的名字。卻著存若亡、半明半顯。紀昀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沒有好評,紀昀說﹕
    際恆生於國朝初,多從諸耆宿游,故往往剽其緒論。
    其說經也,如闢“圖”“書”之偽則本之黃宗義,闢《古文尚書)之偽則本之閻若璩,
闢《周禮》之偽則本之萬斯同,論小學之為書數則本之毛奇齡,而持論彌加恣肆。至祖歐陽
修、趙汝梅之說,以《周易》十翼為偽書,則尤橫矣。其論學也,謂周、張、程、朱皆出於
禪,亦本同時顏元之論。
    至謂程、朱之學不息,孔孟之道不著,則益悍矣。……(雜家類存目六《庸言錄》)
    這是很不公道的。姚際恆就在這種“別黑白而定一尊”的局面下,給擠出局了。直到清
末張之洞出來,把姚際恆的《古今偽書考》視為“簡便易看,為讀諸子之門徑”,他才死後
走運,被人肯定起來了。

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
    陳夢雷(?∼一七四一),字省齋,福建福州人。他是清朝進士,“讀書五十載”“涉
獵萬余卷”,這種淵博,被皇家王爺看中,叫他編了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古今圖書
集成》。
    《古今圖書集成》這書是根據中國一萬五千多卷經史子集的典籍編成的,花了四年半
(一七○一∼一七○六),共有一萬卷、六匯編、三十二典、六千一百一十六部,初版本有
五千零二十大冊,一億四千四百萬字,分裝五百七十六函。
    陳夢雷可說是苦命的人,他在三藩之亂時,正趕上回家探視,被靖甫王耿精忠脅迫造反
,不干就殺他爸爸,他沒辦法,只好合作;不料造反失敗,又被他的好朋友李光地出賣——
不肯證明他的清白;又被誤會成“行賊偽命”的陳P,所以罪上加罪,被發配到東北做奴隸
。過了十六年後,趕上康熙皇帝東巡,把他召回來,叫他陪皇帝的第三個兒子誠親王讀書,
在優游的歲月裡,他“目營手檢,無間晨夕”,終於編出了這部體大思精的名著。
    康熙皇帝死後,苦命的陳夢雷又開始苦命了。他的靠山皇三子失勢,繼位的是皇四子—
—雍正皇帝,自然對哥哥的親信們大加整肅,陳夢雷首當其沖,又被“發遣邊外”,這時他
已經七十多歲了。他死在乾隆六年,活了八十多歲。

永?等﹕《四庫全書》
    一七七三年,清朝乾隆皇帝開四庫館,成立了全世界最大的編書抄書陣容。他動用四千
三百零三人,花了八年的時間,編出第一部九億八千萬字的《四庫全書》(文淵閣).後來
又編了同樣的六部。(四庫全書》是包含三千四百七十種、七萬九千零一十八卷、三萬六千
三百冊的叢書,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
    為了編四庫全書,數不清的人付出了血汗的代價,文字獄接二連三,文字麻煩也此起彼
落,甚至總纂官之一陸錫熊,為了到東北校書,凍死在關外;總校官陸費墀,為了“書有偽
謬”,被下吏奪職,還要死後抄家,賠裝訂費。——給皇上辦事,事豈好辦哉?
    《四庫全書》雖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叢書,但因為只有七部,流傳不廣。所以只見其大
,不得其用。中國知識分子用的,還是其他的叢書。張之洞《書目答問》說﹕“叢書最便學
者,為其一部之中,可該群籍,搜殘存佚,為功尤巨。多讀古書,非買叢書不可。”叢書的
重要,由此可見。從版本上看,《四庫全書》並非佳構;但從卷佚上看,它卻是天下第一。

劉勰﹕《文心雕龍》
    劉勰(?∼四七三),字彥和,山東莒縣人,是梁朝人。他“家貧不婚娶”,是一個虔
誠的佛教徒,晚年並舍身出家,改名慧地。。他這部《文心雕龍》,引論古今丈體及其作法
,又和唐朝劉知幾的《史通》、清朝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並稱中國文史批評三大名著。
    《文心雕龍》凡五十篇,可以分為三部分﹕前五篇,矚於通論;次二十一篇,屬於文體
論;未二十四篇,屬於修辭學。這部書全出以駢儷文,但用不善說理的駢儷文寫出這種作品
,真非易事。
    《文心雕龍》寫成以後,大家並沒重視。劉勰乃去找《四聲譜》的作者沈約,請沈約推
薦,可是無法見到。乃等在沈約家門口,裝作賣書的,引起沈約的注意。最後終蒙加以揄揚
,才變成名著。
    《文心雕龍》是中國有史以來最精密的批評的書,它“體大《體統》、《紕繆》、《弛
張》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計關於研究法者共三十四篇,編纂法者共十三篇,此外
尚有自敘一篇,為全書旨趣所在。而慮周”,全書重點有兩個﹕一個是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
文風;一個是主張實用的“ソ謀卦諼塵  鋇穆涫滴姆紜A踣陌訝 康氖槎嫉背晌難 槔?看
,所以本書的立論,也就極為廣泛了。一般人把它看成文學的書,是不對的。

劉知幾﹕《史通》
    劉知幾(六六一∼七二一),本名劉子玄。五十歲時,因為玄字要避唐玄宗的諱,所以
以字行,江蘇銅山人。他小時候就聰明過人,十二歲就讀完《左傳》,十七歲的時候就把歷
史書讀光了。他在自述中回憶道﹕
    始在總角,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當時聞者共責
,以為童子何知,而敢輕議前者,於是赧然自失,無辭以對。其後見張衡、範曄集,果以二
史為非,……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
    以這樣一個聰明絕頂、心境孤獨的人,終於在他五十歲的時候,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史學
方法的巨著——《史通》。
    中國有“史”書很早,可是有“史學”卻是後來的事。第一部開山的“史學”專書就是
這本《史通》。全書共五十二篇,除《史通》因為大膽批評到有關聖人的傳說不可信等主題
,一直被封殺,直到宋朝以後,才慢慢抬頭。名著之不幸,有如此者!

章學誠﹕《章氏遺書》
    章學誠(一七三八∼一八○一),字實齋,浙江會稽人。他生在清朝乾嘉考據的盛世,
但卻超出考據國外,提倡新的史學和方法。
    中國古代有史官、有史書,但卻沒有什麼史學和方法。最早的史學方法,姑且可說是孔
丘的“約其文詞,去其繁重,以製義法”。在這些原則下,出來了《左傳》跟《史記》。孔
丘以後,唐朝的劉知幾(《史通)作者)、宋朝的司馬光(《通鑒考異》作者)、李心傳
(《舊聞證誤》作者)、清朝的章學誠(《文史通義》作者)、崔述(《考信錄)作者)等
出來,相繼給史學方法加深了枝葉,其中最有成績的,就是章學誠。
    《文史通義》出版在一八三二年(道光十二年),分內篇五卷,外篇三卷。內容包括易
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誌等。全書的重點是“六經皆史”說,並指出單純
的編纂和考證不算史學,史學得有個人見解才成。章學誠認為六經不過是些古史史料,並不
是“載道之書”,這種見解,根本推翻了“守六經以言道”的傳統的錯誤觀點,給九十年後
的國故整理與疑古風氣,提供了理論基礎。
    章學誠主張“學為實事,而非為空言”。所以他的見解,“頗乖時人好惡”,直到他死
後,才更被人重視。

俞樾﹕《春在堂全書》
    俞樾(一八二一∼一九○六),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他是清朝道光年間的進
士,咸豐年間因為“命題割裂”,被革職為民;又因為“故裡無家”,就在江蘇蘇州住下,
後來到各他講學三十年。他“生平專意著述”,每一年下來,都“有寫定之書,刊行於世”
。中國像他這樣勤勉而每年有成績出來的作者,實在少見。他活了八十六歲。
    俞拋的名著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古書疑義舉例》
出得最晚,寫得也最爐火純青。這書共七卷,把古書疑義分類寫成八十八條,用前無古人的
科學方法,使人們知道如何認識古書。劉師培說這書“發古今未有之奇”,可謂定評。這書
後來引得劉師培、楊樹達、馬敘倫、姚維銳等的仿作補作,影響極為深遠。
    俞樾的高足有章炳麟、陳漢章。章炳麟後來搞革命,故意寫信向他“謝本師”,免得他
被牽累。俞樾說﹕“炳麟,吾徒也。吾愛炳麟深,此炳麟之所以報恩歟?”陳漢章後來是北
京大學教授。俞樾的學生很多,《清史稿》說“日本文士有來執業門下者”,可見他的拉風
情況。

章炳麟﹕《章氏叢書》
    章炳麟﹕(一八六八∼一九三六),字枚叔,曾改名章絳,字太炎,以顧炎武又名顧絳
也,浙江余杭人。他是俞樾學生,國學造詣奇高,後倡革命,以“蘇報”案坐牢三年,同案
的“小弟”
    鄒容庾死。出獄後,東渡日本,主編《民報》,有功革命極大。民國成立後,又被袁世
凱軟禁,絕食幾死,並謂“吾死以後,中國文化亦亡矣!”一九二二年,組織聯省自治促進
會。一九二五年,創刊《華國》雜誌。一九三四年,遷居蘇州錦帆路,與李根源、金松岑等
組織國學會講學。一九三五年另設章氏國學講習會,發行《製言》月刊,提倡讀經救國,一
時從者甚眾﹕
    章炳麟的有名學生很多,如黃侃(季剛)、朱希祖(逖先)、錢夏(季中、玄同)、周
樹人(豫才、魯迅)、周作人、沈兼士、汪東等。影響所及,至為深遠。他實在是學界的大
龍頭。
    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中說章炳麟是,‘清代學術史的押陣大將”,“這五十
年是中國古文學的結束時期。……
    恰好有一個章炳麟,真可算是古文學很光榮的結局了!”章炳鱗的地位的確如此。中國
國學與古文,在被時代三振前,在敗部的蕭條裡,章炳麟做了最精彩的個人演出,他死以後
,真有許多東西隨他“亦亡矣”!

梁啟超﹕《飲冰室合集》
    梁啟超(一八七三∼一九二九),字卓如,號任公,別署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
    梁啟超是神童,十三歲就考取秀才,十六歲就中了舉人。十九歲起拜比他大十六歲的康
有為做老師,學於廣州萬木草堂三年,對中學西學,有進步性的看法。二十二歲到北京,熱
心文化、政治活動。二十三歲聯合各省舉人一百九十人上書論時局、請變法。二十四歲在上
海辦《時務報)。二十五歲到湖南講學於時務學堂,做蔡鍔等老師。二十六歲戊戌政變失敗
,逃往日本,幾年之間,前後辦《清議報》、《新民叢報》等等,把古文體裁解放,文字生
動感人,筆桿影響之大,無人可及。
    辛亥革命後,梁啟超回國,北京萬人空巷式的歡迎他。他創辦《庸言雜誌》,參加進步
黨,做過總長。一九一五年冒大險反對袁世凱稱帝,參加護國戰役。一九一七年又參加再造
共和之役,雖與他老師康有為敵對,在所不惜。一九一八年後,專心在思想學術上歸根,在
導向工作方面,成績極高。先後在北京高等師範、清華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南京東南大學
講學。一九二九年誤於庸醫,死在北京。



哲學類

    李耳﹕《老子》
    春秋時候(前五七○左右),一位“名耳,字聃,姓李氏”的哲人,被稱為老子。
    英國哲學家羅素到中國來的時候,有人向他介紹“老子”,並翻譯了幾段給他聽,他聽
了大為驚嘆,幾乎不相信中國古代思想家竟有這樣的奇妙言論!
    《老子》言論的奇妙,有思想史常識的人,都一致同意。但是《老子》一書,行文大古
奧,造句大離奇。其中許多高深的哲理,都蘊藏在這種古奧與離奇之內,想要對哲理登堂人
室,必得先通過這一關不可,這下子就難倒許多人,使許多人望而卻步,不得其門而入。
    歷來想打破這一關的人很多,有的從文字學入手、有的從訓詁學入手、有的從校勘學入
手、有的從文法學入手、有的從箋注入手、有的從義理入手。……各類解老、喻老、說老之
書,歷朝各代都有。但真能適合現代人讀,且用新方法加以闡述者,倒不多見。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中國大陸出土了帛書《老子》兩種,提供了極好的
幫助。它們證明了過去的許多校勘學、訓詁學,都錯了,這倒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

孔丘﹕《論語》
    孔丘(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字仲尼,山東曲阜人。他被尊為孔子。
    《論語》主要是記錄孔丘言行的一部書,也附帶記錄他的弟子的言行。它的成書,不在
一時,也不成於一人。班固《漢書》藝文誌說《論語》是“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
門人相與輯而論纂”而來的;趙翼《陔余叢考》說﹕“語者,聖人之遺言;論者,諸儒之討
論也。”先秦古書中引孔丘的話,引就引了,但不提《論語》。《論語》兩字的出現,是以
後的事。崔述《洙泗考信錄》列舉《論語》累積成書的證據,是可信的。
    《論語》傳到西漢時候,已經有三種本子,就是“古論語”、“齊論語”、”魯論語”
。後來前兩種失傳了,“魯論語”也殘缺了。最早的《論語》本子,已經如此,後代本子的
失出失入,當然更不消說了。
    《論語》既然不過是孔丘的語錄、孔門師徒的談話錄,所以它的形諸文字,就不可只就
字面上拘泥,而該想到談話當時的情況。當然那種情況我們不能深知,記錄也容易有錯誤,
所以我們讀《論語》、研究《論語》,應該帶著閒適的心情去看它的真與偽、它的一致與矛
盾,而不該抱著嚴重的讀經態度,去想“道貫”它。

列御寇﹕《列子》
    列御寇,被稱為列子,是春秋後期人,比孔子晚七八十年。比莊子早一百年。他住在鄭
國,鄭國宰相子陽曾送他吃的,他不要,後來子陽為人所殺。他好像是跟當道不合作的。
    《漢書》藝文誌中有《列子》八篇,但是現在傳下來的《列子》八卷,卻不是《漢書》
藝文誌著錄的,而是魏晉的人偽造的。當然偽造的時候,也會根據一些流傳下來的古代材料
,所以它的內容,就是一部“大鍋炒”。在它裡面,有先秦各家的思想、有秦漢時代的名物
,甚至還有一點佛書故事,很是駁雜,但它的主調還是老莊思路。它在《楊朱篇》中所表現
出來的楊朱思想,甚至比《孟子》中的“為我”、比《呂氏春秋》中的“貴己”、比《淮南
子》中的“全生保真”還激烈,已經超出《莊子》盜跖篇之上,所以《列子》在了解中國思
想,尤其是魏晉思想上,有它重要的地位。
    《列子》被歸入道家,道教把它統戰成自己的經典。唐朝時候,尊稱為《沖虛真經》;
宋朝時候,又加尊稱為《沖虛至德真經》,其實《列子》只是《列子》,它不該是道教的宣
傳品。

莊周﹕《莊子》
    莊周(約前三六九∼?)被稱為莊子。
    《莊子)一書,《漢書)藝文誌說有五十二篇,如今所存,只有三十三篇。中分內篇七
、外篇十五、雜篇十一。
    《莊子》哲學的特色是它的“出世主義”。這種出世,雖與世俗處,卻“獨與天地精神
往來。……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一派超然物外的狀態。
    在人生哲學方面,《莊子》中的意見是“達觀主義”。對人生一切壽夭、生死、禍福、
是非、善惡、得失、貧富,一概達觀、一概歸到命定。而這種達觀的獲得,則倚靠超出“形
骸乏外”的“出世主義”。這種主義,使人雖在人世,卻如同不在人世一樣,這樣放大眼光
,可達到“萬物與我為一”的效果。所謂•,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未,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
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
者視之,萬物皆一也。”……這種物我一致的極致,就是《莊子》思想的極致。就文體而言
,《莊子》的文字極為優美波譎,是古文中的珍品。

荀況﹕《荀子》
    荀況(約前三一五∼約前二三六)被稱為荀卿、荀子。
    荀況是戰國晚期的大思想家,他生在趙國,住在齊國與楚國,做的是祭酒和蘭陵縣(山
東庫縣)的縣太爺,後來終老在那地方,活了八九十歲。
    荀況有兩個有名的學生——韓非和李斯;一部有名的書——《荀子》。這書共有三十二
篇,它最早是漢朝劉向整理出來的,取名《孫卿書);再由唐朝楊?重新整理,定名《荀
子》。書雖然體大思精,可是一直很倒楣,在孟軻做為孔丘接班人的標準下,和荀況自己的
 兩位不討人喜歡的接班人的影晌下,它一直被冷落。結果只看到思想粗糙的《孟子》一路風
光,思想精湛的《荀子》卻沒取得應有的重視。這對荀況是非常不公平的。
    兩千年後,我們重新檢定荀況的地位,發現他真不愧是給先秦百家齊放思想集大成的人
。他寫《非十二子篇》,從社會賢達陳仲、史鰍,到墨家的墨翟、宋榗,到法家的慎到、田
駢,到名家的惠施、鄧析,到儒家的子思、孟軻,他都一個個點名批判。此公的氣魄,於此
可見。至於他在《天論》中的進步見解,那種戡天、參天的氣魄,更是空前絕後的。

呂不韋﹕《呂氏春秋》
    呂不韋(?∼前二三五)是戰國後期的大商人,是“陽翟大賈”(陽翟在河南禹縣)。
他經商到趙國的邯鄲,正巧踫到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公子,立刻用生意眼判定這個公子“奇
貨可居”,便燒他的冷灶。後來這公子繼位,就是秦莊襄王,呂不韋投機成功,當了丞相。
莊襄王死後,秦始皇繼位,繼續請他做丞相,前後掌權十多年,食客三千人,家僮萬人。
    《呂氏春秋》是呂不韋的食客為他編的書,有二十六卷,一百六士篇,二十萬字,內容
是把先秦各家的思想綜合,變成一套拼盤式的學說系統。先秦各家的思想,本來是各搞各的
 ,經呂不韋這樣一統戰,就全部變成他的“思想食客”了,他自然得意非凡。他把書掛在城
門上,懸賞能夠改一字的,贈千金,由此可見他的氣派。在哲學派別上呂不韋屬於雜家,一
部書什麼都一網兜收,當然要雜啊!
    呂不韋自認這書“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而它“備”的方法,卻很有技巧。它經常是
用許多寓言、故事、歷史來把理論帶進場,以反覆設喻來引人入勝。《呂氏春秋》實在是一
部妙書。

劉安﹕《淮南子》
    劉安(前一七九∼前一二二),江蘇沛縣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劉邦在打韓王信的
時候,經過趙,趙王張敖獻上美人,過夜留下“龍種”。一年後,趙王被誣謀反,美人被連
累,關在牢裡。大概這時候生下私生子劉長,美人轉托審食其轉告劉邦,劉邦不理,美人自
殺。劉邦就把他最小的兒子劉長封做淮南王,當時只有兩歲。後來劉邦死了,漢文帝即位,
二十二年後,又搞誣人謀反的把戲,抓了劉長,把劉長關在囚車裡,劉長自殺。劉長死後十
年,他的長子當了淮南王,就是劉安。劉安做淮南王做到五十九歲,漢武帝又搞誣人謀反的
把戲,於是劉安又自殺。這三世蒙冤、三代自殺的史實,是中國帝王政治、宮廷黑暗中的一
大悲劇。不幸跟帝王之家有生殖器關系的人,遭遇真太不公平了!
    這種三代自殺的不公平,最後流傳到民間,民間就傳說劉安不是自殺的,而是得道升天
了。不但他升天,他家的雞狗都升天了。“一人得道,雞犬同升”的傳說,就來源於此。
    劉安是學問很好的人,“為人好讀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他和他的門客著了一
部包羅萬象的大書,就是《淮南鴻烈》,就是後來的(淮南子)。

揚雄﹕《太玄》
    揚雄(前五三∼一八),字子雲,四川成都人。他“少而好學”,“博覽無所不見”,
文筆雖好,口才不行。因為他口吃。
    揚雄四十歲後,到了京師做官。王莽當政,揚雄“求免於禍”,寫過《劇秦美新》的馬
屁文章。但他雖然決心避禍,禍還是到了家門。在劉歆兒子劉鋇陌缸永錚 沼詒磺A 健?
 治安人員來抓他的時候,他在天祿閣樓上校書,乃跳樓自殺,差點摔死。後來查出他只不過
教劉斃垂 鄭 ぐ瓷姘福 瞬渙肆酥錶   約海 裝姿イ帽喬嘌壑滓懷 ?    揚雄晚年又
老又窮,喜歡喝酒。“有好事者,載酒從游學”,傳下他的名著《太玄》和
《法言》。他七十一歲時死去。
    揚雄努力的方向,在使儒家與道家合流,使陰陽家靠邊站。西漢思想在初期是道家與陰
陽家合流,中期是儒家與陰陽家合流,鬧出一片讖緯災異之學,搞得烏煙瘴氣。揚雄有鑒於
此,乃著書立說,想把主流帶入新方向,他的用心,是很難能的;他的努力,是很可憐的。
    揚雄也是辭賦家,但他晚年鑒於辭賦無用,反對起來了。

桓譚﹕《新論》
    桓譚(前二三?∼五六),字君山,江蘇徐州人。他父親是漢成帝時候的太樂令,他在
音律方面,因此就很內行。他“性嗜倡樂,簡易不修威儀,而?非毀俗儒,由是多見排抵”
。除了音樂以外,他又“博學多通,遍習五經,皆詁訓大義,不為章句。能文章,尤好古學
”。
    在王莽篡漢的時候,“天下之士,莫不竟褒稱德美,作符命以求容媚”,但是桓譚“獨
自守,默然無言”。玉莽給了他不說話的自由,讓他做掌樂大夫。
    漢光武當政後,桓譚上疏請求改革政治,請求禁止“富商大賈”“中家子弟”放高利貸
,請求注意“同罪異論”“刑開二門”
    的司法黑暗。後來又上疏請求不要迷信讖緯。漢光武是迷信訟緯的,發怒要殺他,他“
叩頭流血”,才得免死。此後忽忽不樂,不久就死了。
    桓譚在那種馬屁與愚昧的時代裡,敢於不講話,也敢於講話,的確是位了不得的前進思
想家。可惜他的遺著《新論》二十九篇失傳了。這篇“形神”是非常難得的一篇劫余,其中
討論“人死如燈滅”的哲理,直接影響到後來的範縝。在中國的思想家裡,桓譚的確是最優
秀的一位。

王充﹕《論衡》
    王充(二七∼一○○),字仲任,浙江上虞人。他是後漢的大學生,家裡很窮,買不起
書,很多書,都是站在書店裡看來的。
    王充的時代,思想都是儒家的一統局面,他能在這一統的局面裡,脫穎而出,寫出《論
衡》來表示異議,實在是很優秀的。
    王充是中國漢朝思想界的明星,正如宋恕在《六齋卑儀》中所稱道的“曠世超奇出上虞
,論衡精處古今無”。王充的偉大,在於他風格獨具,思想不遵傳統的繩墨,勇於疑古論今。
    王充的思想,在《論衡》裡完全流傳下來。例如在《奇怪篇》中,我們可以看到他懷疑
稷母履大人跡而生,而說﹕“貴人之氣,更稟賤物之精,安能精微?”又在《論死篇》中,
我們可以看到他論死生,則以死者現神,必著殮時之衣;人即有鬼,豈衣服之仍形?他如
《書虛篇》中疑孔顏同登泰山、以望閶門之事;《感虛篇》中疑杞梁之妻哭城城崩之偽;
《語增篡》中疑武王伐紂、兵不血刃之有問題;《譴告篇》中疑災異之無關人事;《商蟲
篇》中明言蟲災之生,乃因人謀不臧;並更明言當時學風的妖妄。……這些驚世駭俗的許多
卓見,都是《論衡》中的不凡的思想,值得我們特別重視。

王符﹕《潛夫論》     王符(約八三∼一七○),字節信,甘肅鎮源人。他是姨大太生的,
他的家鄉“俗鄙庶
孽”(有看不起姨太太生的風俗),從小就被人輕視。他“少好學,有誌操”,長大後又“
耿介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他在不得意中,“隱居著書三十余篇,以譏當時失得。
不欲彰顯其名,故號曰《潛夫論》。”《潛夫論》這部書,完整的流傳到今天。
    王符是迷信時代裡的一個反對“妖妄”的人。他努力提倡“以人為重”的哲學,他說﹕
“凡人吉凶,以人為主。……在於天者,不可知也。”又說﹕“書稱‘天工人其代之’。王
者法天而建官,故明主不敢以私授,忠臣不敢以虛受。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偷天官以私己
乎!以罪犯人,必加誅罰,況乃犯天,得無咎乎?”比起那時代的迷信大霧來,這些都是進
步的天人思想。
    王符生當東漢黨銅的亂世,對政治的黑暗情形,他有激烈的抨擊。他說﹕“今漢上之廣
 博,而曾無一良臣。”在一個良臣都沒有的局面下,“其官益大者,罪益重;位益高者,罪
益深。”
    統治者“任其私智,竊弄君威,反戾天地,欺誣神明”。這些大膽的言論,千載之下,
還令我們崇敬。

仲長統﹕《昌言》
    仲長統(一七九∼二二○),字公理,山東鄒縣人。“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
”二十歲後在各地游學,跟他交朋友的,“多異之。”那時袁紹的外甥高干禮賢下士,很拉
攏他,他卻說﹕“君有雄誌而無雄才,好士而不能擇人,所以為君深戒也!”
    不久,高干垮台,大家都說仲長統有眼光。
    仲長統“性m儻,敢直言,不矜小節,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他自述人生的大
願是﹕
    安神閨房,思老氏之玄虛;呼吸精和,求至人之仿佛。
    與達者數子,論道講書,俯仰二儀,錯綜人物。彈“南風”
    之雅操,發清商之妙曲。消搖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
    不受當時之責,永保性命之期。如是,則可以陵霄漢、出宇宙之外矣!豈羨夫入帝王之
門哉!
    可見他的抱負和境界。仲長統的著作有《昌言》三十四篇,十多萬字,可是大部分失傳
了。他的思想主要在“人事為本,天道為未”。在迷信的大霧中,顯然是前衛的。

柳宗元﹕《柳河東全集》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山西解縣人,被稱做河東先生。
    柳宗元二十一歲就中了唐朝進士,被派管理中央圖書;五年後又考取博學宏詞科,又整
理中央珍藏(做集賢殿校書郎),所以他博覽群書,功力很不錯。
    後來他做了監察御史、禮部員外郎,正要得君行道時,唐順宗病倒,傳位給唐憲宗,他
就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在山瘴裡一過十年,再轉到廣西的柳州,過了四年,以四十六歲的年
紀,死在柳州。柳州人懷念他,為他立了廟。
    柳宗元是很有正義感的人,他在政治上垮台,和他贊助太學生的活動,以及“內抑宦官
,外製方鎮”的立場有關。他在居廟堂之高的時候,曾經禁止宮市和苛捐雜稅;他在處江湖
之遠的時候,曾在柳州解放奴婢,為奴婢訂出可以贖身的辦法。從他寫的《捕蛇者說》等文
字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對苦難人民的同情和對黑暗政治的憤恨。
    此外,柳宗元的思想也極為開明,他反對迷信。他的游記,又寫得簡淡雋永,是中國文
章中的典範之作。

周敦頤﹕《周子通書》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字茂叔,人稱濂溪先生,湖南道縣人。他的舅父鄭向
把他帶大,鄭向是宋朝大官,所以周敦頤也有官做。三十八歲那年,他為了一件冤獄同王逵
爭執,他說﹕“殺人以媚人,吾不為也!”就辭職不干了。
    三十歲後他繼續做官,程?見到他,覺得他“氣貌非常人”,遂叫兩個兒子(十五歲的
程顥、十四歲的程頤)拜他為師。他晚年退隱林泉,築室在廬山下的小溪旁,名濂溪書堂。
    周敦頤的主要著作是《太極圖說》。《太極圖說》脫胎於宋朝初年道士陳轉的《無極
圖》,是儒道混合的作品,以道家的內衣,披上儒家的外套。再加上他的主敬理論又是佛家
的法門,所以周敦頤的思想,是典型的三教混同思想。朱熹後來為周敦頤辯護,說周敦頤是
純儒家的,這是朱熹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曲解。事實上,宋朝的理學家,都是這種“三不像”
的產物。周敦頤在這方面,由於朱熹的刻意加工,成了這種“三不像”的最佳人選。朱熹在
《伊洛淵源錄》和《近思錄》中把周敦頤放在第一,其“理”在此。

張載﹕《張子全書》
    張載(一○二○∼一○七七),字子厚,人稱橫渠先生。他原籍河南開封,因父親在四
川做官,未能歸葬,就在陝西鳳翔落籍;成為趔縣橫渠鎮人。
    張載是宋朝進士。做過縣太爺,也做過京官。五十六歲時候,因為在太常禮院與人議禮
不合,就辭職了。在回陝西的路上,就發病死了。
    張載年輕時候,曾經學習軍事,有誌收複失土。他十八歲那年,去見範仲淹,範仲淹卻
告訴他﹕“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顯然勸他走“偃武”的路子。他此後走向“修
文”,這是一個重要的轉折。
    在輩分上,張載是程顥、程頤的表叔,但他卻覺得自己對《周易》的研究,趕不上二程
,他在講學之時,公開告訴人們﹕
    “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輩可師事之。”他這種氣度,頗有古印度人士的服善之
道。
    張載在宋儒中,不是最聰明的,但卻是最用功的,朱熹說他“苦心力索之功深”。在“
苦心力索”之下,他主張“民吾同胞,物吾與也”。這種民胞物與的心懷,比起他在理學上
的許多莫名其妙來,值得我們特別欣賞。

程顥•程頤﹕《二程全書》
    二程是程灝和程頤,河南洛陽人。程顥(一○三二∼一○八五),字伯淳,人稱明道先
生,宋朝進士,一生小官做了不少。他在政治上是反對王安石的守舊分子,並且“新法之初
,首為異論”的,就是他。由於先登巴士反對王安石,大大提高了他的知名度。王安石說﹕
“公之學如上壁,言難行也。”可見這種道學家的水平,實在不怎麼樣。比他小一歲的弟弟
程頤(一○三三∼一一○七),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後來被找去做宋哲宗的老師,他要
求坐著講課,“以養人主尊儒重道之心”。但是當宋哲宗大了,他被趕走,以六十四歲的年 
紀,送到四川去編管;宋徽宗時候,甚至查禁他的著作。他只好遷居,並且停止講學。他對
學生說﹕“尊所聞,行所知,可矣!不必及吾門也!”
    二程在性格上小異,哥哥溫和,弟弟嚴厲;在思想上大同,並沒什麼根本的歧義。《二
程全書》中的語錄,大部分都不分是哥哥說的還是弟弟說的。可見大同的情況,已經難解難
分。
    朱熹雖然沒見過二程,但他真的是他們的好學生。他把他們發揚光大,成為所謂正統,
通吃五百年!

胡宏﹕《知言》
    胡宏(一一○二∼一一六一),字仁仲,福建崇安人。他是名儒胡安國的兒子,是程頤
學生的學生。胡安國在政治派系上和秦檜接近,因為他“頗重秦檜之大節”。但當秦檜當權
的時候,胡安國家的老大胡寅、老二胡宏,都對秦檜表現了不合作主義。胡宏為反對秦檜,
不肯做官,不但寫措詞嚴厲的情緒秦檜,還“優游衡山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晝夜”
。他上書宋高宗,說廷臣“不能對揚天心”、“皆為身謀”,以致大家不努力把被金人俘虜
的宋徽宗、宋欽宗接回來。但他不知道﹕這根本就是宋高宗自己的原案啊!——那兩位前任
皇帝若回來,宋高宗自己,又怎麼做皇帝呢?
    胡宏在政見上懸格甚高,但在學說上,卻比宋朝道學家開通得多。他反對二分法“天理
”與“人欲”,也反對二分法“聖人”與“眾人”,這種前進思想,難怪要遭到朱熹的大力
攻擊。朱熹寫“胡子知言疑義”,一方面從八大段攻擊胡宏,他方面又斷章取義,這種作風
,正反證了胡宏學說中真的有了道學家討厭的成分。翻出《朱子大全》一對照,倒真是一件
 妙事。

陸九淵﹕《象山全集》
    陸九淵(一一三九∼一一九三),字子靜,自號象山翁,人稱象山先生,江西金溪人。
他的祖父好佛老,爸爸卻是個儒家禮儀的熱心推廣者。陸九淵三十四歲中進士,在家鄉講學
。三十七歲時候,呂祖謙約他和朱熹會於鵝湖寺,大開辯論,“論辨所學多不合。”過了五
年,朱熹請他到白鹿洞書院講學,他“講君子小人喻義利一章,聽者至有泣下”的。四十九
歲以後,在象山五年,有幾千人去拜訪他。五十五歲死去。
    陸九淵在中國思想家中,有罕見的大氣魄,他沒有專書留下來,有人勸他寫書,他說﹕
“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又說﹕“學苟知道,六經皆我注腳。”這種大氣魄,是很難能可
貴的。
    他又說﹕“東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聖人出,亦
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於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此心此
理,亦光不同也。”就憑這種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認識,他認為歷史上的聖人,只有孟子
和他在精神上是相應的。他把孟子發揚光大,最後成就了“心學”。在中國思想史上,自成
一獨特影之

陳亮﹕《龍川文集》
    陳亮(一一四三∼一一九四),字同甫,人稱龍川先生,浙江永康人。出身農家,“生
而目光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在宋朝與金人議和,
大家都喘口氣的時候,他始終是鷹派。他一再上書,要求振作。他認為皇帝“今乃委任庸人
,籠絡小儒,以遷延大有為之歲月”,令他“不勝憤悱”。這種說真話,給他惹來不少的後
遺癥。
    陳亮前後下獄三次。第一次被人檢舉喝醉酒說錯話,被捕後,辦案人員“笞掠〔陳〕亮
無完膚,誣服為不軌”。被宋孝宗知道了,說了一句“秀才醉後妄言,何罪之有?”才算免
了牢獄之災。另外兩次都是莫名其妙的被牽連。《宋史》說他“自以豪俠屢遭大獄,歸家益
厲誌讀書,所學益博”。
    陳亮很看不起“天下之士”,他說他們“熟爛委靡,誠可厭惡”。他自己要”推倒一世
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不妨為一世英雄”。陳亮一生,雖然沒有事功,但他的際遇
之慘之奇,卻是古今罕見的。

葉適﹕《水心集》
    葉適(一一五○∼一二二三),字正則.人稱水心先生,浙江永嘉人。二十九歲中進士
,在金人的高壓下,他力勸宋朝皇帝收複失土,他說﹕“二陵之仇未報,故疆之半未複,而
言者以為當乘其機、當待其時。然機自我發,何彼之乘?時自我為,何彼之待?非真難真不
可也,正以我自為難、自為不可耳。於是力屈氣索,甘為退伏者於此二十六年。”這種鷹派
思想,影響了韓佣冑的北上用兵,結果仗打敗了,他雖然反對韓 械拿敖   僑勻幌床?
 清,被奪職去官。
    葉適在政治上是好戰的,在思想上也是好戰的。陳振孫說他除了“孔子之外,古今百家
,隨其淺深,無得免者”。可見他的議論之多!
    葉適在思想上最精采的,是他拆穿了朱熹之流對道統的捏造,他不承認“曾子——子思
——孟子”的繼承孔子說法,他說﹕“曾子不在四科之目,……舍孔子前宗孟軻,則於本統
離矣!”他又攻擊朱熹他們都是“出入佛老甚久”的非儒家,例如“程氏誨學者必以敬為始
”,就“非孔氏本旨”,這種議論,真是痛快痛快。

劉基﹕《誠意怕文集》
    劉基(一三一∼一七五),字伯溫,浙江青田人。他是元朝進士,在江西高安做縣太爺
。他為人正直,惠愛百姓,“發奸摘伏,不避強御。”他看不起統治者,他寫《賣柑者言》
說統治者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說他們“民困而不知救,……坐糜廩粟而不知恥”,
因此惹得官也做不成了,閒居在家,他五十歲時候,加入朱元璋的革命陣營,朱元璋對他禮
賢下士,稱他為“老先生”。他對明朝開國的功勞,最像漢朝開國的張良。一三七○年,明
朝封他為“誠意伯”。第二年,他六十一歲了;告老回鄉,但是猜忌成性的新統治者又不放
過他,使他不能隱居。六十五歲那年,還是不明不白的死了。劉基死後,他的兒子劉茂說他
“以生民休戚為憂喜,以大道晦明為榮辱”;《明史》說他“慷慨有大節,論天下安危,義
形於色”,很可看出他的心胸和抱負。
    劉基因為“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後來變成了傳說中的陰陽術數的
大箭垛,許多迷信的書,都冒他的名做的。其實正好相反,劉基是一個反對迷信的人。

陳獻章﹕《白沙子全集》
    陳獻章(一四二八∼一五○○),字公甫,號石齋,人稱白沙先生,廣東新會人。他年
輕時候,搞的是程朱派理學。後來困學知變,“盡窮天下古今典籍,旁及釋老稗官小說”,
又“築陽春台,靜坐其中,數年無戶外跡”。在三十九歲後進京,明朝的大學祭酒刑讓很賞
識他,“揚言於朝,以為真儒複出,由是名震京師。”
    陳獻章的入學法門是“以靜為主”,“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明史)說他—
—
    嘗自言曰﹕“吾年二十七,始從吳聘君學,子古聖賢之書無所不講,然未知入處。比如
白沙,專求用力之方,亦卒未有得。於是舍繁求約,靜坐久之,然後見吾心之體隱然呈露
, 日用應酬隨吾所欲,如馬之卸勒也。”其學灑然獨得,論者謂有鴦飛魚躍之樂,而蘭溪
姜麟至以為“活孟子”
    了。
    這位“活孟子”,是程朱派理學中“心學”的大將,他在程朱派的理學主流下,獨挽狂
瀾,上承陸九淵,下啟王守仁,使程朱理學的清一色,在明朝打出兩個太陽。他的長處在教
人獨立思想,短處在禪味過重未免失之太玄了一點。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
    王守仁(一四七二∼一五二八),字伯安,號陽明,浙江余姚人,大家稱他陽明先生
(陽明是本縣一個山的名字)。
    王守仁一生的歷程,自稱﹕“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
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正德丙寅是一五○六年,
他已經三十五歲了。
    那時候,他因上書直諫,被廷杖,並滴遣到貴州的龍場驛(在貴陽西北七十裡,屬修文
 縣),在困境中得到徹悟。這三年的磨練,使他建立了自己學說的基礎。
    自宋到明,中國的學統全在程朱學派手中,王守仁卻上追陸九淵,認為陸學才是儒家的
真傳,遂形成“陸王哲學”。王守仁的學說叫“心學”,也叫“陽明學”,重點是“心外無
理”,“心即理”。王守仁認為朱熹他們心、理二分是錯的。他宣稱﹕“吾心即物理,初無
假於外也。”他也反對朱熹先格物窮理的步驟,認為先知而後行,就會終身不行,也就終身
不知。所以他提倡“知行合一”,認為“知行不可分作兩事”.凡是不行的,“不足謂之知
”。這在思想境界上,的確是一大突破。

王廷相﹕《王氏家藏集》
    王廷相(一四七四∼一五四四),字子衡,號浚川,人稱浚川先生,河南儀封人。他“
幼有文名”,二十九歲中明朝進士後,開始做官。他一邊做官,一邊“究心國家典章時政機
宜。……以正學術”。為了揭發宦官的黑暗弄權,他被人反咬一口,坐了牢,但沒有證據證
明他不法。出獄後,降級改敘;繼續做官。為了替盜林木的百姓講話,又被罰俸。他六十一
歲死去,死前三年,還因“朋比阿黨”的罪名,被趕出朝廷,“斥為民”
    《明史》說﹕“廷相博學好議論,以經術稱。於星歷、輿圖、樂律、河圖、雒書及周、
邵、程、張之書,皆有所論駁;然其說頗乖僻。”但是現在我們檢查他的遺作,卻發現“其
說乖僻”中,有很多進步的言論。他對傳統的、世俗的一些看法,有他獨立的見解。他既反
對程、朱、陸、王的理、氣、太極、性、知、行等的思想,又反對董仲舒的天人思想,又反
對邵雍的象數思想,又反對上行、災異、鬼神、風水等的迷信思想。他公然說﹕“五行生克
出自異端邪術,古今大惑莫甚於此。”公然說風水是“邪術惑世以愚民,……不孝之事莫大
於此”。這種革命性的“乖僻”言論,是古今少有的。

何心隱﹕《何心隱集》
    何心隱(一五一七∼一五七九),本姓梁,名汝元,字柱乾,號夫山,江西永豐人。他
三十歲前,走科舉的路,後來追隨顏鈞(山衣),走上顏鈞“欲有為於世,以寄民胞物與之
誌”。顏鈞是王守仁(陽明)學生的學生的學生,何心隱就是三傳弟子。
    何心隱辦了一所他理想中的學校,格於舊勢力,後來解散了。在他四十二歲的時候,由
於壞政府抽稅,引起民變,官方怪他,把他定了絞罪,後改充軍貴州。他的朋友程學顏商請
浙江大員胡宗憲調用他,因而出獄。四十三歲隨程學顏上北京,得罪了炙手可熱的當朝大吏
,乃改名何心隱,逃到南方。“從此蹤跡不常,所游半天下。”一五七六年、一五七七年,
官方兩次緝捕他,都被他逃脫,但是一五七九年,他終於在祁門被捕。被捕後,他“千言萬
語,滾滾立就,略無一毫乞憐之態,如訴如戲,若等閒日子”。最後在湖廣巡撫王之垣面前
,坐而不跪,公然說﹕“公安敢殺我?又安能殺我?殺我者,張居正也!”王之垣痛笞他,
最後被打死在獄裡,年六十二歲。
    何心隱案是中國舊社會迫害異端的一個顯例。何心隱由反對地方官到反對當朝宰相,爭
取人權與講學自由,最後竟遭慘死。他的身世與血淚,最令我們欽敬。

李贄﹕《李溫陵集》
    李贄(一五二七∼一六○二),字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福建晉江人。他小時候,家裡
很窮,母親死了,跟著父親過活。二十六歲中舉人,三十歲後到河南做小官。四十歲前踫到
河南災荒,兩個小女兒都活活餓死了。五十一歲做雲南姚安知府,在宦途二十多年後,於五
十四歲辭官,“托跡禪林”,把家變成禪院。在湖北麻城等地,開始講學。因為許多婦女和
僧侶聽他的議論,遂被戴上“左道惑眾”、“大壞風化”等帽子,在七十五歲那年,為湖北
佬驅逐,並把他家給燒了。他流亡到河北通州,最後還是難逃大劫,給事中張間達劾他非聖
無法,明神宗下令把他關到監獄。他七十歲時曾說過﹕“吾當蒙利益於不知我者,得榮死詔
獄,可以成就此生。”六年以後,他終於以七十六歲的年紀,被“不知我者”關在牢裡,自
殺在牢裡,完成了“榮死詔獄,可以成就此生”的語讖。
    李贄是十六世紀以前中國第一思想家,他的思想自由而解放,並且他的人格也灑脫高超
,有殉道氣魄。他從五十六歲到死,二十多年,“朝夕讀書,手不敢釋卷,筆不敢停揮。…
…
    日日如是,關門閉戶,著書甚多,不暇接人,亦不暇去教人。”這種努力,是殉道者的
努力,最令我們敬佩。

顧炎武﹕《亭林先生遺書匯輯》
    顧炎武(一六一三∼一六八二),字寧人,人稱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
    顧炎武從小過繼給未婚守節的“堂嬸”王氏,王氏是中國的全套舊女性﹕未婚守節、斷
指療姑、得貞孝牌坊,最後在明末清初時期,以“我雖婦人,然受國恩矣。沒有大故,必死
”的信念,在六十歲時候,絕食十五天而死。遺命顧炎武“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
無忘先祖遺訓”。從此顧炎武自三十三歲到七十歲死去,都不肯做清朝的官,“刀繩俱在,
無速我死!”
    他曾多次不惜一死來拒絕,最後終於完成了一個偉大的不合作主義者。
    顧炎武最恨一般知識分子的逃避現實。他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
 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又說﹕“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昔之清談
談老莊,今之清談談孔孟。……以明心見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實學。”這種沉痛與氣魄
,真是古今罕有。
    顧炎武以“體國經野之心”,去“登山臨水”,每次用兩匹馬、兩匹驢馱著書,到處研
究他的實學。他一生標榜“博學於文”“行己有恥”,在這兩方面,他都立下偉大的風範。

李?﹕《二曲全集》
    李?(一六二丸∼一七○五),字中孚,號二曲,別署“二曲土室病夫”,陝西周至人
。他小時候,父親為明朝殉難,沒錢繳學費,老師都不收他。他母親氣起來,說﹕“元師遂
可以不學那?經書固在,亦何必師!”她不信邪,叫他在家自己念,終於自修成為大學者。
    他三十六歲,母親死了,他把母親和父親的一顆牙埋在一起,守了三年喪後,四十一歲
那年,徒步向河南出發,到襄城四周找他父親遺骨。當然找不到。但這種精神,感動了襄
城 的縣太爺張允中,縣太爺為他父親立了烈士祠,又在舊戰場上蓋了一座招魂冢,以安慰他。
    這時候,已是清朝康熙九年(一六七○)的冬天了,明朝崇偵皇帝已殉國二十六年了。
也就是說,清朝已經統治二十六年了。對這個他所不贊成的政權,李?始終不肯合作。
    有一次,大官人特備車馬,接他去見皇上。他不肯去,躺在床上裝病。大官人叫人抬他
的床,一起出發,李?氣得不吃飯,相持了六天,最後逼得他要拿刀自殺,大官人才算死心
,放棄送他去“召見”。
    李?七十六歲時候死去,成功的做到了他的不合作主義。

金人瑞﹕《唱經堂才子書》
    金人瑞(一六○七∼一六六一),原名采,字若采,明朝亡後,改名人瑞,法名聖嘆,
江蘇吳縣人。他小時候,家裡很窮,親友也少,十歲才念書,又因為體弱多病,所以不能同
小朋友們玩,就獨自一人,整天讀書。
    金人瑞從小讀書得間,常在書本中得到新義。長大後,王應奎說他“穎敏絕世,而用心
虛明,魔來附之。……下筆益機辨瀾翻、常有神助”。這簡直說他的才情,是鬼使神差的)。
    徐增說﹕
    聖嘆無我與人相,與則輒如其人﹕如遇酒人則曼卿轟飲,遇詩人則摩詰沉吟,遇劍客則
狼公舞躍,遇棋客則鳩摩布算,遇道士則鶴氣橫天,遇釋子則蓮花繞座,遇辯士則珠玉隨風
,遇靜人則木訥終日,遇老人則為之婆婆,遇孩赤則啼笑宛然也。以故稱聖嘆善者各舉一端
,不與聖嘆交者則同聲詈之,以其人之不可方物也。
    這樣一位“穎敏絕世”的偉人,最後竟因向黑暗政府請願,以“搖動人心倡亂,殊干國
法”罪名,被處死刑。死刑執行前,他游戲人間,從容赴難,他的灑脫曠達,真是魔附神助
了。

顏元•李b﹕《顏李叢書》
    顏元(一六三五∼一七○四),子易直,號習齋,河北博野人。他父親是朱家養子,他
也生在朱家。十五歲結婚,但為了要學仙,不肯同房。十六歲“知仙不可學,乃諧琴瑟”。
十九歲朱家有訟案,他被捉進牢裡,在牢裡看書自修。出獄後做農夫、習武藝、學中醫、當
教書匠,樣樣都來。由於父親失蹤,在祖母死時他代行父職,不折不扣的行了不近人情的喪
禮(朱子家禮),弄出一場大病。這時別人告訴他,說他父親根本就不是朱家的人,這時他
也覺悟到這種喪禮“有違性情”,因此起了反動。後來他離開朱家,回鄉歸宗,萬裡尋父。
五十七歲時候,南游河南,發現“人人禪子,家家虛文”;乃對程朱之學更起反動,相信“
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孟”,“不願做道統中的鄉願”了。
    顏元此後力反程朱的守靜與虛學,他說﹕“率天下入故紙中,耗盡身心氣力,做弱人病
人無用人,皆晦庵(朱熹)為之也!”他努力提倡實用主義,他的偉大精神,一如墨子。
    李b(一六五九∼一七三三),字剛生,號恕谷,河北蠡縣人。他是顏元的學生,也是
“顏李學派”的傳人。

戴震﹕《戴氏遺書》
    戴震(一七二四∼一七七七),字東原,安徽休寧人。是清朝乾隆時候舉人,做過四庫
館的纂修,賜同進士出身。
    戴震是清朝的大學者,在思想方面的主要著作是《原善》、《孟子字義疏證》、《緒
言》(《緒言》和《孟子字義疏證》有很多重複,該是後者的初稿)。其他在聲韻方面、歷
算方面、地理方面、經學方面,他都有淵博的論述,給中國的考證學,樹立了登峰造極的境
界,後來的王念孫、王引之、段玉裁,都是這一學風的傳人。
    戴震主張純粹用客觀的方法研究古書,由聲音文學以求訓佑、由訓詁以求義理,從實事
求是、從細心做學問求真,他說﹕“知十而皆非真,不若知一之為真知也。”他認為宋儒的
學問是不行的,他們只會“空言說理”、“輕憑臆解”、“譏訓估之學,輕語言文字,是猶
渡江河而棄舟揖,欲登高而無階梯也。”
    要渡江有船、登高有梯,沒有捷徑,還得從實學硬功夫做起。
    戴震在思想方面,反對不近人情的理學,認為儒者“以理殺人”和酷吏“以法殺人”並
無二致。這種思想,是前無古人的新思想,最值得我們敬佩。

焦循﹕《焦氏叢書》
    焦循(一七六三∼一八二○),字裡堂,江蘇甘泉人。是清朝乾隆時候舉人,後來閉戶
家居,研究經學、數學、天文學,很有成績。他在雕苑樓裡著書,足不進城者十多年,他的
專心,由此可見。
    焦循的思想中,有一些開明的成分。例如他對性的問題,認為大家都“每以精深言之”
,結果說過頭了。其實“性無他,食色而已。飲食男女,人與物同之”。又如他對訂婚,反
對有強製性,因為一般習慣都從幼年訂婚,一方有了死亡疾病,他方就要守節或起糾紛,這
是不妥的,也是不合古禮的(當然,焦循像一般中國知識分子一樣,也有矛盾的一面,他一
方面寫《貞女辨下》來“為議貞女者危之”,一方面寫《李貞女詩》來歌頌守望門寡的女
性)。又如他對異端的態度,主張包容,反對“執己之一端,不能容人”。他說﹕“人異於
己,亦必己異於人,互有是非,則相觀而各歸於善,是以我之善觀彼以摩彼之不善,亦以彼
之善觀我以摩我之不善也。故任P撰《王儉集序》雲﹕‘攻乎異端,歸之正義。’義者,宜
 也。歸之於宜,何異之有!”這都是很開明的態度。

嚴複﹕《侯官嚴氏叢刻》
    嚴複(一八五三∼一九二一),字又陵,也字幾道,福建福州人。他少年時候,學的是
中國老東西。十四歲考入福建馬江學堂學海軍,二十二歲在英國留學四年,二十六歲做天津
水師學堂總教習(教務長)。四十一歲中日甲午戰敗,他感於中國之弱,根本在思想學術上
就不行,於是發憤譯介西方思潮,並發表《論世變之亟》、《原強》、《救亡決論》、《闢
韓》等文章,為西化與維新打下理論基礎。
    一八九六年,嚴複譯赫脊黎《天演論》,影響晚情思潮極大,又譯亞當•斯密的《原
富》(一八九八∼一九○○);約翰•穆勒的《自繇論),後改名《群己權界論》(一八九
九);斯賓塞的《群學肄言》(一八九八∼一九○二);《穆勒名學》(一九○○∼一九二
○);孟德斯鳩的《法意》(一九○○-一九○五);甄克斯的《社會通詮)(一九○二)
;耶芳斯的《名學淺說)(一九○八)等。他的翻譯,事實上是把原作改寫或借題發揮,摻
入己見,別具一格。
    嚴複後來任編輯局總纂。辛亥革命後,任北京大學校長。袁世凱稱帝,強挽他支持,成
了“籌安六君子”,他沒有勇於否認,是他一生中最大的敗筆。
    嚴複是中國近代化變局中的先知,但是時代走得比他快,結果他落後了,反倒成為保守
派,這真是個人與時代的一幅諺

康有為﹕《萬木草堂叢書》
    康有為(一八五八∼一九二七),字更生,號長素,廣東南海人,是二十世紀中國第一
思想家。他年輕時受廖平影響,努力研究《公羊傳》,以何休注為基礎,專求微言大義,進
而有所發明,自成一家。
    康有為最重要的著作有三﹕第一、《新學偽經考》(一八九一),認為劉歆要幫助王莽
篡漢,用孔子語氣偽造了經書,湮滅了孔子的微言大義。這書使人知道舊的學說全不可信。
第二、《孔子改製考》(一八九六),認為經書是孔子假古人的言論而按自己的想法寫成的
,理想化了古代政治之後,再托古改製。這書使人知道孔子乃是一位維新派,是改良主義者
。第三、《大同書)(一八九三),認為社會依據亂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演進,以“春秋
”的三世說,說明“禮運”的小康即升平世,大同即太平世。目前只是據亂世,應先走改革
路線以至小康,最後再到大同。
    康有為了生參與兩次政變,一次是戊戌政變(一八九八),一次是丁巳複闢(一九一
七),都是政治上的失敗者。他的晚年,顯得落伍而落寞,以辦《不忍》雜誌和寫毛筆字度
過。他對書法極有功力,著有《廣藝舟雙楫》傳世。

譚嗣同﹕《譚嗣同全集》
    譚嗣同(一八六五∼一八九八),字複生,號壯飛,湖瀏例陽人。他的父親是清朝大官
,最後做到湖北巡撫。他十三歲跟著父親到甘肅,二十歲跟著新疆巡撫劉錦棠到新疆,以後
十年間,浪跡於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安徽、浙江各省,見聞很多。
    譚嗣同二十九歲時候,中國甲午戰爭打敗,他熱心救國運動,組學會、養人才、研究新
政,非常活躍。三十三歲時候,參與戊戌政變,被西大後非法殘殺於北京菜市口,成為“戊
戌六君子”中最感人的一位。
    譚嗣同的思想,從舊學中加進佛學,又從佛學中加進西學,他死前兩年認識了康有為、
梁啟超,受了他們極大的影響,思想的視野上更寬了。他完成了最主要的著作——《仁學》
,對人生的取向,有了融會貫通的結論。這種結論,使他在戊戌政變時可以不死卻甘願一死
、可以逃亡卻寧願坐待,最後從容的,。我自橫刀向天笑”而去,完成了偉大心靈的一生。
《仁學》出版於他死後,因為是禁書,所以刊行於日本。他的遺作,近年在大陸迭有發現,
所以對了解他,有了進一步的幫助。

墨翟﹕《墨子》
    墨翟被尊稱為墨子,或說是春秋時候宋人,或說是魯人。司馬遷說墨子和孔子是同時人
,或者稍後;孫詒讓說墨子比孔子還早。
    墨子是熱心救世的人。班固說“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就是說墨子住的地方,煙囪還
沒燻黑,就跑去救世去了。
    墨家的救世,比起儒家來,動人得多。孟子一方面明知“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
為之”,一方面卻血口噴人,罵墨子“是禽獸也”。這未免大不公道,也太偽君子了。儒家
高高在上,以不耕而食為君子,以學稼為小人,一心要“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生活起
居,都要乘輿代步、從者眾多的大排場,這樣的救世者,比起“赴火蹈刃,死不旋踵”的墨
家來,是應該臉紅的。孟子不但不臉紅,竟還罵墨子是禽獸。這又算什麼呢?
    墨家的門徒很多,但他們過的,不是“有酒食,先生撰”的生活,而是“短褐之衣,藜
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的苦行生活。他們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一群人物,他們比
起儒家的門徒來,後來是沒落了。這種沒落,是中國真人的沒落。

公孫龍﹕《公孫龍子》
    公孫龍(約前三二五∼約前二五○),戰國後期趙國人(《史記》中有兩位公孫龍,一
位是孔丘學生,是春秋時人;一位是孔丘六世孫孔穿時代的思想家,是戰國時人)。他在公
元前二人四年,曾到燕國游說,勸燕昭王別打仗;後來在趙國平原君家作客二十多年,見過
 趙惠王、鄒衍、孔穿。他是戰國時代的雄辯家,辯論比賽的結果,總是“孔穿不應”、“子
高弗應”,誰也贏不了他。雖然贏不了,可是大家不服,所以《莊子》說﹕“辯者之徒,飾
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民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尤)也。”
    公孫龍是中國思想中的彗星。中國思想,最薄弱的是邏輯,在思想方法上,常常氣壯而
不理直,推理推了半天,結果把理推到一邊去了。這時候公孫龍出來,用邏輯方法,把一般
的比喻,來了一番使人吃驚的新解,自然就不同凡響了。例如《論語》中談堅白,(“不曰
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但這種堅白觀念,到了公孫龍手裡,就發展出
邏輯的討論。這種思想方法上的細密,除了《墨子》外,是古人所不及的(紀元前五世紀,
希臘的季諾(Zeno)跟公孫龍有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這是一件最有趣的事)。公孫龍的出
色,也正在這裡。

顏之推﹕《顏氏家訓》
    顏之推(五三一∼五九一後),瑯琊(山東林沂)人。他的一生,歷經戰亂,他在湘東
王蕭繹幕中服役的時候,為侯景所敗,做了俘虜,在囚送滲中,幾乎死掉。蕭繹被擁立成梁
元帝時候,叫他管理中央的圖書。後來西魏軍打江陵,圍城二十一天後城破,蕭繹認為自己
完了,文化完了。乃盡燒圖書,蹈火自焚。顏之推又成了俘虜,最後留在北齊做官。北齊被
北周所滅時候,他又一次做了“亡國奴”。飽更憂患的經歷,使他在老死以前,寫下一部望
子成龍的名著,就是《顏氏家訓》。顏之推很看不起無用的知識分子,他說﹕
    吾見世中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及有試用,多無所堪。居承平之世,不知有
喪亂之禍;處廟堂之下,不知有戰陳之急;保俸祿之資,不知有耕稼之苦;肆吏民之上,不
知有勞役之勤,故難可以應世經務也。又說﹕
    吟嘯談學,諷永辭賦。事既優閒,材增迂誕。軍國經綸,略無施用。故為武人俗吏所共
嗤詆,良由是乎!
    此公的境界,由此可見一斑。

呂坤﹕《呻吟語》
    呂坤(一五三六∼一六一八),字叔簡,號新吾,河南寧陵人。他是明朝進士,做到山
西巡撫等高官。
    呂坤關心世道人心,他認為“人心者,國家之命脈也”。他在一六一六年八十一歲時候
,刊行了這部寫了三十年的稿本,就是正人心的一部有力書籍。
    《呻吟語》的意思是“病時疾痛語也”。他認為人的身心常在病中,他自己“三十年來
,所誌呻吟語,凡若干卷,攜以自藥”。臨死前兩年,才決定把這部切身修養的著作,公之
於世。
    《呻吟語》全書共分六卷,包括性命、存心、倫理、談道、修身、問學、應務、養生、
天地、世運、聖賢、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廣喻、詞章十六部分。這書在呂坤生前印的
,只是兩卷的摘要本,叫《呻吟語摘》;他死後印的,多是六卷的全本,共有兩千零七十三
條,可算集修養的大成。
    呂坤很得人佩服。明朝的吏部尚書孫丕揚,以八十老翁,他做刑部尚書。清朝道光皇帝
,甚至把他從把在孔廟裡。在舊道德的修養上,呂坤的成績,的確可為典範。




宗教類

    孟軻﹕《孟子》
    孟軻(約前三七三∼約前二八九),字子輿,在戰國中期,生在鄒國(山東鄒縣)。
    孟軻自命是孔丘的傳人一“乃所願則學孔子也”,他說﹕
    “由孔子而來,至於今百有余歲。去聖人之世,若此其未遠也﹕
    近聖人之居,若此其甚也。”這是十足以聖人自命了。所以他的結論是﹕“如欲平治天
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哉?”這又十足以道統自承了。雖然這樣,在身分關系上,孟軻卻
只不過是孔丘的孫子子思的學生的學生而已。
    孟軻的地位是累積起來的。到了唐朝,韓愈推崇孟軻是直承道統的人物。到了宋朝,他
配享到孔廟。到了元朝,他被封為亞聖。到了明朝,因為明太祖不喜歡他;吃了一點蹩,後
來就一直風光,直到今天了。
    《孟子》一書共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個字,在內容上,理直氣壯固多,理不直氣壯也不
少。中國人推理不合邏輯,受孟軻的影響應該不少。
    《孟子》在北宋以前只是子書,宋仁宗後,才升段為經書,真是愈來愈走運了。
    《孟子》中最精華的思想,乃是它的政治哲學。孟軻主張義利之辨,此利乃指自私自利
,不是民生樂利,孟軻從不反對民生樂利,把兩種利混為一談的,不足以知《孟子》。

董仲舒﹕《春秋繁露》
    董仲舒(前一七六∼前一○四),號桂岩子,河北冀縣人,是漢武帝時代的博士。他上
課時候,要“下帷講誦”,他的學生,甚至要“傳以見次相授業”(間接教來教去),“或
莫見其面”。早年時候,他的專心,可以“三年不窺園”;晚年時候,他“去位歸居,終不
問家產業,以修學著述為事”,很受人尊敬。
    在這種師生關系中,一個學生害了他。有一次漢朝祖廟著了火,董仲舒寫了稿子,發了
議論,主父偃偷了這篇稿子,上奏漢武帝。漢武帝拿給大家看,董仲舒的學生呂步舒,不知
道這是他老師的作品,大發議論;說這篇東西“大愚”。漢武帝一聽,火了,於是把董仲舒
關起來,論以死刑。後來雖給特赦了,但他再也不敢談災異了。
    董仲舒打著儒家的招牌,耍著陰陽家的把戲,用陰陽四時五行種種迷信怪說,逢迎主上
,以期得君行道,結果卻變成了統治者為虎作倀的幫凶,成了助長專製政治的第一罪人,也
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統一思想的第一罪人,這種跟統治者與虎謀皮的知識分子的
迷夢,在夢醒時分,除了落得虎口余生外,什麼都與春秋代謝了。

韓愈﹕《韓昌黎集》
    韓愈(七六八∼八二四),字退之,河北昌黎(唐朝的昌黎是今天的通縣)人。他是唐
朝進士,官癮很足,可是時升時降,官運卻不怎麼樣。唐憲宗聽說鳳翔法門寺的護國真身塔
裡有釋逸文佛的指骨,特派宮人三十六名去奉迎,滿朝大事鋪張的時候,韓愈大表反對,並
說東漢皇帝信了佛以後都短命。皇帝大怒,把他貶到廣東潮州。到潮州後,他上表謝不殺之
恩,並歌功頌德一番,所以只待六個月,就放回來了。
    韓愈是儒家思想的擁護者,他寫《原道》,說道統“堯以是傳之舜,舜以是傳之禹,禹
以是傳之湯,湯以是傳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之孔子,孔子傳之孟軻,軻之死,不得其傳
焉”。字裡行間,嚴然以道統自任。他是公然主張“抵排異端,攘斥佛老”的,他在思想上
的心態,是非常明顯的)
    韓愈雖然在思想上不過如此,但在文章上,卻卓然成家。中國文章自魏晉以後,一作文
就是“四六體”——四句六句對偶而成的駢體文,滿篇堆砌,矯揉造作,非常討厭。韓愈出
來,主張秦漢古文,“師其意而不師其詞”、“唯陳言之務去”,造成“文起八代(魏晉六
朝)之衰”的局面。雖然他的文章,討厭之處也不少,但比起八代的來,總算是進步了。

朱熹﹕《朱子大全》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人稱朱子或朱文公,安徽婺源人。
    朱熹是宋朝理學的集大成者,他一方面在理學理論上建立大功夫,一方面在經典整理上
施展細功夫,這樣巨細不遺的全盤功夫,使他創造了“道統”的布局,而成為繼往開來型的
大人物。
    糟糕的是,他這些經典整理上的細功夫,實際上,並不是科學的、客觀的研究,而是玄
學的、主觀的武斷。他的許多著作,目的只是用來武斷的以供創造“道統”之需。例如他不
加辨別,就硬說《大學》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說《中庸》是子思所作,等等等
等,全是沒有證據的胡說。但這種胡說,居然以《四書》的形式,挾“道統”以俱下,大大
的影響了後代的中國人。對於、孟而言、對後代中國人而言,都給弄錯了導向。嚴格說來,
這真是一種罪過;難怪清朝大儒顏元要高呼“必破一分程朱,始入一分孔盂”了!
    朱熹又反對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他把“道統”延伸到史學方面,又強調正統說。他
寫了《資治通鑒綱目》六十卷來支援這種說法。總之,此公的頭腦,實在有大多的歧途,但
他又給後代中國人的頭腦輸入太多的錯路,這真是不幸。

僧硝﹕《弘明集》
    僧硝(四四四∼五一八),本姓俞,原是江蘇彭城人,後世居建業(江蘇江寧),他從
小就喜歡到廟上去,不肯回家,後來終於做了和尚。他跟“一時名匠”法穎做徒弟,研究佛
學,“竭思鑽求,無懈昏曉”,成了名和尚。他收“白黑門徒一萬一千余人”,其中包括王
公大人公主貴嬪,風光無比。
    在南北朝時候,佛教和反佛教之爭,變成了熱門,佛教遭到儒教和道教的夾擊。僧硝站
在佛門弟子的立場,編了一部《弘明集》來衛道、來“為法御侮”。在他編這部書的時候,
為了對照,也收了反面的論文,於是這種反面的思想,也跟著借光,保存到今天。其中最有
名的,就是範縝的《神滅論)。
    範縝(四五○一五一五?)字子真,他不信鬼神,寫《神滅論》,勇於反對佛教迷信。
梁武帝蕭衍以帝王之尊,親自寫文章罵他,並發動朝野七十多人寫文章圍剿他,但是範縝不
買賬,他的論敵也承認“無以折其鋒銳”。在這場大辯論中,可以看到許多中國人的思想水
平和思想方法,所以這部論集,自然有它歷史的地位。

慧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慧能六三八∼七一三),本姓盧,廣東新興人。他本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樵夫,因為聽人
念《金剛經》,有所領悟,就去找禪宗第五祖弘忍,弘忍先叫他打雜八個月,然後發現他有
慧根,就把衣缽傳給他。就這樣的,他以二十出頭的少年,就當了撢宗第六代的祖師爺。
    慧能是反對繁瑣佛經的,他說“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
又說﹕“佛言隨其新淨即佛土淨,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西方人心不淨亦有罪(人夫夫心,
不會打)。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
    他甚至認為習禪打坐、出家修行,都沒必要,他說﹕“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
,道即通流,心若縛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伸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這些言論,在佛教中,都是革命性的言論。這些言論的基礎都在反對形式,重視精神上
的明心見性、精神上的開啟與頓悟。
    佛經本來就是大量抽象名詞的排列組合,本來就缺乏明確的含義。慧能以後的禪宗,在
沖破這種汗牛充棟上,很革命,但沖到後來,仍是用抽象代抽象,只是簡化一點而已。所以
,不論是口頭禪或野狐禪,其禪則一也。

佚名﹕《太平經》
    道教是純粹中國的宗教,它托身在老子,把老子“太上老君”起來,但老子的思想,實
在和它扯不上,真正跟它扯上的,是陰陽家和迷信家。這些大家們,從為秦皇漢武求仙長生
起,就沒老實過。到了後漢,張陵(道陵)先在江西龍虎山隱居,後在四川雞鳴山修練,自
稱得“太上老君”秘傳,行符水禁咒之法,得長生不老之術,著道書二十篇,是為道教定形
之始。
    張陵的孫子是張魯,“造作道書,以惑百姓。”張魯以外,張修、張角也都是道教的元
勛及人物。他們傳教的道書﹕才能詳知,但是一部叫《太平經》的,終於慢慢定形了。
    這部《太平經》,來源說是於吉得到的神書,原來只有兩卷,後來你也加我也加,變成
了一部一百七十卷的大書,成為道教最早的經典。雖然這部經典,並不為後來道教信徒所重
視,但它的歷史意義,極有價值。從這部黃巾之亂的聖經裡,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民間的許多
思路,看到中國土生土長的民眾怎樣追尋、怎樣迷信、怎樣提出他們的呼聲和要求。所以讀
讀《太平經》,我們倒真可得“道”呢!

葛洪﹕《抱樸子》
    葛洪(二八四∼三六四),字稚川,丹陽句容(江蘇江寧)
    人。他生於迷信世家,他的祖宗就仙裡仙氣的,他自己,又認到了一位仙裡仙氣的老泰
山,又從老婆那邊傳到了不少“玄業”。葛洪為人,又丑又不善言辭,穿得破破爛爛,但是
對信仰很執著、很樸實,大家稱他做抱樸之士,他就著書,自號“抱樸子”。
    葛洪在石冰之亂時,曾有過一段武功。亂後,他“不論功賞,徑至洛陽,欲搜求異書以
廣其學”。後來看到天下太亂,“欲避地南土”;又聽說交趾產丹,可供他提煉,就要求去
做地方小官。皇帝認為太委屈他了,他說﹕“非欲為榮,以有丹耳。”
    就出發了。
    葛洪為人“博聞深洽,江左絕倫。著述篇章富於班、馬,又精辯玄噴,析理入微”。他
自述寫《抱樸子》的原因是﹕“道士弘博洽聞者寡,而意斷妄說者眾。……今為此書,粗舉
長生之理。……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葛信神仙之書,不但大而笑之,又將謗毀真正。故予
所著子言黃白之事,名曰內篇,其余駁難通釋,名曰外篇。”他在八十一歲時死去,所謂長
生,也不過如此。死時雖然“顏色如生”,但畢竟還是死了。葛洪的死,是中國長生理論家
的最大幻滅。

佚名﹕《山海經》
    《山海經》是中國的書裡最怪的一部,自古就被看做一部荒誕不經的書,共十八篇,三
萬多字,傳說是夏禹、伯益作的,其實不是一人一時的作品,而是戰國後期定形出來的一部
中國各地傳說。
    《山海經》分山經和海經兩大類,以河南洛陽為中心,向四方擴展成海內、海外、大荒
等經。它的內容包括山川、動物、植物、礦物、藥物、巫醫、神祗、祭把、遠方異國等等。
敘述的方法很細膩,例如說天下名山,夏禹所經歷的有五千三百七十座,走的路有六萬四千
五十六裡,這樣煞有介事的細膩方法,是一般古書望塵莫及的。
    《山海經)在《漢書》藝文誌中放在刑法家之首,自漢朝到明朝,都被當做地理類的書
,一直到了清朝,才被列入小說類,但是從民俗和神話觀點上看,它倒有著極大的價值,顯
然不是什麼小說。明朝胡應麟早就說它是“古今語怪之祖”,它顯然不是地理書也不是小說
書。《山海經》中一大特色是它的巫術意味,例如佩戴一種鹿蜀怪獸的皮毛,可以多生貴子
;佩戴一種柬施(反犬旁)怪羊的皮角,可以以惡治惡;吃下一種 ?豕治 娜猓 梢越〔?
如飛,都是有趣的例子。這都是民俗和神話的史料。

佚名﹕《易經》
    不論是龜卜或筮卜,卜出來的結果,累積起來,每在新卜之事與所現之兆相同的時候,
就可以就累積的結果來援用,不必再重複了。這種卜的方法,比以前方便,所以叫“易”;
因為流行在“周”朝,所以叫《周易》。
    因為《周易)只不過是卜筮手冊,所以除了這個意義以外,原來沒有別的。可是,在
《周易》本文以外,後來冒出了《易傳》,《周易》的本文叫“經”,解釋“經”的叫“傳
”。“傳”該是幫忙解釋明白的,但是《周易》的“傳”卻愈幫愈忙,於是問題就多了。
    《易傳》有十篇,又叫《十翼》,就是十篇輔翼文章的意思。從漢朝到唐朝,大家對
《十翼》都沒有異議,認為是孔子作的。到了宋朝,歐陽修首先懷疑,現在證明非孔子所作
,已是定說了。《十翼》包括﹕一、錄上傳(《周易》六十四卦,每卦有“象辭”,就是斷
定這卦意思的話,《彖傳》就是解釋“彖辭”的話),二、彖下傳,三、象上傳(又叫“大
象”,是總論一卦之象;這種總論叫做“爻辭”),四、象下傳(又叫“小象”,是分論六
支之象,支是八卦表示的形象),五、系辭上傳(系辭是總論《周易》的話),六、系辭下
傳,七、文言傳(文言是解釋二卦經文的言語,是專說乾坤二卦的),八、序卦傳(解釋六
十四卦為什麼要排成這種次序),九、說卦傳(解釋八卦的方位、意義〔如乾、健也〕和取
象〔如乾為馬〕,十、雜卦傳(解釋卦名)。

呂才﹕《陰陽書》
    呂才(約六○○∼六六五),博州清平(山東聊城)人。他從小好學,“善陰陽方伎之
書”。唐太宗時候,發生了音樂上的疑難,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扯不清楚。唐太宗要大家推
薦專家來解決,呂才就被推薦上來。呂才又為唐大宗解決(三局象經)中的疑難,最後升到
“太常博士”。
    唐大宗認為《陰陽書》流傳得“謬偽淺惡”、“穿鑿既甚,拘忌亦多”,就叫呂才與學
者十余人“共加刊正,削其淺俗,存其可用者”。最後新編成五十三篇,加上舊的四十六篇
,一共一百篇,“詔頒天下”。這部一百篇的《陰陽書》,全文失傳了,只在《舊唐書)中
保存了“敘宅經”、“敘祿命”、“敘葬書”三篇(《新唐書》中也保存了,內容有出入)
。僅從這三篇裡,我們就可看到無神論者呂才,在反對迷信上面的努力。他大膽否定了卜宅
吉凶的迷信、否定了命定的迷信、否定了陰陽葬法選日選時選地的迷信。這種前進與開明,
求之古人,真是少見!
    呂才的多才,還不止此,他又作過“方域圖”、“教飛騎戰陣圖”、“文思博要”、“
姓氏錄”、“隋記”;參與“白雪歌詞”、“本草”。他真是多方面的專家,在中國古人中
,他有點像阿基米德。

趙吉士﹕《寄園寄所寄》
    趙吉士(一六二八∼一七○六),字天羽,一字恆夫,晚號“寄園主人”,安徽休寧人
。他生於明朝崇幀元年,清朝順治時曾經中過舉人。
    這是一本筆記,書名五個字中,有三個“寄”字,第一個“寄”字是他住處的名字,第
二、三個“寄”字同義,第二個是動詞,第三個是動名詞做目的語用。他認為宇宙萬物都有
所“寄”,譬如日月星辰寄於天、人的五官寄於面,所以他的家叫“寄園”,他的筆記叫
《寄園寄所寄》。這部筆記,是他人生如寄的一點成果。
    筆記是一種雞零狗碎的札記式文體,在中國文學的地位很特殊,有記史的、有記掌故的
、有記神怪的,內容十分複雜,涉及範圍也很廣泛。這本書也不例外。全書分為“囊底”、
“鏡中”、“倚杖”、“捻須”、“滅燭”、“焚塵”、“獺祭”、“豕渡”、“裂眥”、
“驅睡”、“泛葉”、“插菊”等十二”寄”,所記有正經的忠、孝、悌、義、正氣、廉介
,有孔丘所不語的鬼、怪、人妖,有指正“習語”、“稱謂”錯誤的文字,以及官場洋相中
使人“樂然複笑,笑之中有箴規焉”的幽默故事。




社會科學類

    佚名﹕《尚書》
    《尚書》的意思是上古帝王的書,是中國最古的歷史,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
分是帝王的號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體上說,平時的叫“誥”,戰時的叫“誓”
,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謨”。
    《尚書》是五經之一。它被稱為經,始於《荀子》勸學篇,到了漢朝,才開始以經的面
目流行。五經中《尚書》的問題很多,因為它出現了兩種版本,鬧得烏煙瘴氣。
    第一種版本——秦始皇燒書時,秦博士伏生把尚書藏在牆壁裡,就逃難了。漢文帝時候
,挖開牆,發現只剩二十九篇,他的學生就用當時的文字(隸書)流傳下來,叫做《今文尚
書》;第二種版本——漢景帝時候,魯恭王翻修自己的宮殿,拆毀了孔子的舊宅,在牆壁裡
發現了用晚周民間別體字寫的《尚書》,經過孔安國的整理,發現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叫
做《古文尚書》。可是因為語言和文字的困難,大家都不太懂。直到成帝時候,劉向劉歆父
子先後在皇家圖書館把兩種版本校勘,才重新推出,結果因為權位之爭,鬧出今古文之爭。
其中摻進王肅做的偽書,冒名頂替一千年之久。直到清朝學者出來,才算理出它的面目。

管仲﹕《管子》
    管仲(約前七一九∼前六四五).字夷吾,安徽穎上人。他年輕時候很窮,但是踫到一
個知已——鮑叔牙。兩人在齊國內亂時,分別在公子糾和小白兩個繼承人身上押寶,結果管
仲押的公子糾失敗,管仲被關起來;鮑叔牙押的小白成功,變為齊桓公。鮑叔牙深知管仲有
才干,乃請齊桓公放管仲出來,並用之為相。結果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就了大的功業。
管仲後來回憶說﹕
    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
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
肖.知我不這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
,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
,知我者鮑子也!
    在管仲名下的這部《管子》,包含的思想很雜,有儒、道、名、法、縱橫、兵等各家,
並包含管仲死後的史實,當然不是管仲所作,該是祖述其說的戰國稷下學派所作。朱熹說﹕
“其書恐只是戰國時人收拾〔管〕仲當時行事言語之類著之,並附以他書。”是可信的。

晏嬰﹕《晏子春秋》
    晏嬰(?∼前五○○),字平仲,萊之夷維(山東高密)人。他一生跟過齊靈公、齊莊
公、齊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因為他有這種美德,所以柳宗元把他列為墨家。柳宗
元《辯晏子春秋》說﹕
    司馬遷讀《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為書。或曰﹕“晏子為之而人接焉。”或
曰﹕“晏子之後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徒有齊人者為之。墨好儉,晏予以儉名於世
,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為己術者。且其旨多尚同、兼愛、非樂、節用、非厚葬久喪者
,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其言問棗及古冶子等尤怪誕,
又往往言墨子聞其道而稱之,此甚顯白者。自劉向、歆、班彪、固父子,皆錄之“儒家”中
,甚矣!數子之不詳也。蓋非齊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則其言不若是。後之錄諸子書者
,宜列之“墨家”,非晏子為墨也,為是書者墨之道也。照柳宗元說法,人是晏子的,書是
墨家的,這種見解是很高明的。雖然晏子在墨子之前,但是《晏子春秋》這部書,寫的卻是
墨家的思想。晏嬰是中國偉大的政治家,他的言行,開了墨家的先河,他給墨家選中了做尾
閭,是可能的。

慎到﹕《慎子》
    慎到(約前三九五∼約前三一五),《史記》在《孟子苟卿列傳)後面帶了他一筆,說
他是“趙人”,“學黃老道德之術,因發明序其指意”,“著十二論”。《莊子》說﹕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子慮,不謀子知,於物無擇,與之
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驕、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
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
,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
不得已;冷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珸髁無任,而笑
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愲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
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
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大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元用知之累,
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
豪杰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
    這些話特別強調了慎到接近道家的一面。事實上,慎到是出於道家而入於法家的,《荀
子》說他“尚法而無法”、“蔽於法而不知賢”,其實他是早期的法家。

申不害﹕《申子》
    申不害(約前三八五∼前三三七),河南滎陽人。《史記》在《老子韓非列傳》後面帶
了他一筆,說他是“故鄭之賤臣。學術以干韓昭侯,昭侯用為相。內修政教,外應諸侯,十
五年(前三五一∼前三三七)。終申子之身,國治兵強,無侵韓者”。
    法家中有三派﹕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秧重“法”。《韓非子》有一段話
,說到這點﹕
    問者曰﹕“申不害、公孫鞅,此二家之言,孰急於國?”
    應之曰﹕“是不可程也﹕人不食,十日則死;大寒之隆,不衣亦死。謂之衣食孰急於人
,則是不可一無也,皆養生之具也。今中不害言術,而公孫鞅為法。術者,因任而授官,循
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也;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
於民心,賞存乎慎法,而罰加乎好令者也,此臣之所師也。君無術則弊於上,臣無法則亂於
下。此不可一無,皆帝王之具也!”
    申不害也是早期的法家。《史記》有“著書二篇,號曰申子”的話,《漢書》有“申子
六篇”的話,但這些全本都失傳了。《戰國策》中有申不害為親戚討官做的故事,韓昭侯不
答應,要他堅守法治原則,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公孫鞅﹕《商君書》
    公孫鞅(約前三九○∼前三三八),是衛庶公子,故叫衛鞅;又被秦封於商,也叫商鞅
 。他年輕時候,就有“奇才”,後來見到秦孝公,他向秦孝公第一次說以“帝道”,秦孝公
昏昏欲睡,怪他是“妄人”;第二次說以、‘王道”,秦孝公仍不感興趣;第三次說以“霸
道”,秦孝公愈聽愈朝前靠,聽得有味,“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聽了幾天,還要聽。
    於是公孫鞅得君行道,大變其法。他的基本理論是﹕
    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
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諸至德者,不和子俗,成大功
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公孫鞅的變法,
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又最成功的一次變法。雖然他自己最後被兔死狗烹,車裂以殉,但這一事
跡,在中國,卻是罕見的紀錄。
    《商君書》是後人輯錄公孫鞅的言行,而做出來的一部書。原有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四
篇。

韓非﹕《韓非子》
    韓非(約前二八○∼前二三三)是戰國時代韓國的國姓爺,可是沒有機會得君行道,於
是他寫了十幾萬字的書,以抒抱負。這書流到秦國,被秦始皇看到了,秦始皇表示但恨不見
古人。秦始皇的行政頭子李斯說韓非不是古人,乃是他的同學。於是,秦始皇就向韓國發兵
搶人,就這樣的,韓非到了秦國。但在秦國,韓非君是得了,道卻被別人行了,-最後李斯
用了韓非的理論,卻把韓非給害死了。韓非死後十二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韓非的書是中
國法家思想集大成的著作,它代表中國思想中“禮”“法”之爭中法的立場。對統治者說來
,法治比禮治更來得深切著明、來得實際。雖然在正統上,法家思想因為反對儒家思想而飽
受評議,但對統治者說來,“外儒內法”卻是他們所優為之的。結果呢?中國的統治者,最
會掛儒家的羊頭、賣法家的狗肉,變成了最虛偽的二重人格的惡棍。
    韓非原來被尊稱韓子,宋朝以後,因為尊稱儒家的韓愈,就把韓愈稱為韓子,把韓非稱
為韓“非”子,這種尊稱搶奪戰,構成了中國思想上的一大特色。在儒家掛帥下,一些非儒
家的人與書尚能知名、尚能幸存,得力於中國人雖尊孔,但也崇古,在崇古的條件下,非儒
方面的人與書,早期的尚被容忍,只是要被“非”化而已。

賈誼﹕《賈長沙集》
    賈誼(前二○○∼前一六八),河南洛陽人。他十八歲就以博學屬文出名,那時天下初
定,有這樣人才很難得,就被河南大守請去做門客,進而推薦他給漢文帝。漢文帝任他做博
士,當時賈誼只有二十二歲,是最年輕的。
    賈誼雖然少年得誌,但得到一個限度,就不得了。這個限度就是有為與無為之爭。賈誼
主張政治改革,要改歷法、易服製、更官名、興禮樂,他說﹕“移風易俗,使天下回心而向
道,類非俗吏之所能為也!俗吏之所務,在於刀筆筐筐,而不知大體。”但是,“俗吏”的
力量還是很大的,大到可使漢文帝不能破格重用他。在他二十五歲時候,終於被外放到長沙
。一年後,漢文帝找他回來,“不問蒼生問鬼神”,叫他教小太子讀書。後來小太子騎馬摔
死了,賈誼傷感異常,三十二歲那年,也短命死了。
    賈誼的政論和辭賦,都是很有名的,他在政治思想史上和文學史上,有雙重的地位。
    賈誼的身世,構成了一個象徵,那就是中國政治中,“青年才俊”的發展,有它一定的
瓶頸。中國政治以老人政治為本位,年輕人想奪棒子,成功的機會是很少的。

崔?﹕《政論》
    崔?(?∼約一七○),字子真,河北啄縣人。“少沉靜,好典籍。”他出身在書香之
家。祖父崔?是班固級的大學者;父親崔璦是馬融級的大學者。崔?在父親死後,“隱居墓
側”,不肯做官。他是一個清高的人。
    東漢桓帝時候,要選“至孝獨行之士”,崔?被看中。後來他“論當世便事數十條”,
寫了一部《政論》,很有名。仲長統主張這部書“凡為人主,宜寫一通,置之座側”。可見
對他的推崇。
    崔?對政治的批評,是很敏銳的。他批評西漢文帝除肉刑是所謂德政之說,有這樣露骨
的話﹕
    昔高祖令蕭何作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斬趾、斷舌、梟首,故謂之具五刑
。文帝雖除肉刑,當劓者笞三百,當斬左趾者笞五百,當斬右趾者棄市。右趾者既殞其命,
笞撻者往往至死,雖有輕刑之名,其實殺也。當此之時,民皆思複肉刑。至景帝元年,乃下
詔曰﹕“笞與重罪無異,幸而不死,不可為民。”乃定律,減笞輕捶。自是之後、答者得全
。以此言之,文帝乃重刑,非輕之也;以嚴致平,非以寬致平也。必欲行若言,當大定其本
。……
    這是何等敏銳!何等氣魄!

荀悅﹕《申鑒》
    荀悅(一四八∼二○九),字仲豫,河南許昌人。《後漢書》說他“年十二,能說春秋
”。漢靈帝時候,宦官當道,有誌節的知識分子都隱居了,荀悅也隱居起來。漢獻帝時候,
曹操當政,荀悅和他從弟苟或,還有孔融等,“侍講禁中,旦夕談論。”
    雖然想施展抱負,可是謀無所用,乃做《申鑒》五篇。
    荀悅思想的主旨,一方面是反對迷信惑眾,一方面是反對土地私有,他對刑罰的立論,
是主張“統法”,他說﹕     賞罰,政之柄也。明賞必罰,審信慎令,賞以勸善,罰以懲惡。
人主不妄賞,非徒愛其
財也,賞妄行,則善不勸矣;不妄罰,非矜其人也,罰妄行,則惡不懲矣。賞不功謂之上善
;罰不懲謂之縱惡。在上者能不止下為善,不縱下為惡,則國法立矣,是謂統法。他這裡提
出“罰妄行,則惡不懲”的說法,不失為一種進步的法律觀念。
    在政論以外,荀悅還是一位歷史家。漢獻帝認為班固的《漢書》失之“文繁難省”,乃
令苟荀另作《漢紀》三十卷,“辭約事詳,論辯多美。”《漢紀》是編年體的史書,花了三
年完成(劉知幾說花了五六年,說錯了)。

王安石﹕《王臨川集》
    王安石(一○二一∼一○八六),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他從小隨父親宦游各
地,見聞不少,頗知民間疾苦。二十二歲中進士,做地方官十八年,他拒絕做高官,聲名動
朝野。宋仁宗時候,他曾上萬言書,未被重用;宋神宗時候,重用他推行新法。他從四十九
 歲起,當國八年,厲行改革,由於舊派大臣司馬光等反對和客觀條件限製,新法有成有敗。
為了新法的推行,他有信答比他大兩歲的司馬光,說﹕“如君實(司馬光字)責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為,以膏澤斯民,則某知罪矣!如曰今日當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
非某之所敢知。”就是明指中國的事,“一切不事事”的守舊,是他不敢領教的。
    王安石在政治以外,古文與詩詞也卓然成家。他的文字比起舊式知識人來,思想細密得
多。對他的萬言書,方苞就說﹕“歐、蘇諸公上書,多條舉數事,其體出於賈誼‘陳政事疏
’。此篇止言一事,而以眾法之善敗,經緯其中,義皆貫通,氣能包舉,遂覺高出同時諸公
之上。”可見在思想上,他是超出時代的。
    王安石死後,他的政敵蘇軾代皇帝寫敕文,說天意“將以非常之大事,必生希世之異人
。使其名高一時,學貫千載,智足以達其道;辯足以行其言,瑰瑋之文,足以藻飾萬物;卓
絕之行,足以風動四方”。對王安石說來,正是公論。

鄭思肖﹕《心史》
    鄭思肖(一二○六∼一二八三),又名所南,字憶翁,自稱三外野人,福建連江人。他
是宋朝的大學上舍生,應過博學宏詞科。元兵南下時候,他上書救國,沒有結果。宋朝亡後
,他變成一個激烈的隱士,不結婚,用不斷的言行,表示他對故國的懷念。“不知今日月,
但夢宋山川。”他不論坐臥,都面不向北方,因為北方已經淪陷了;他畫蘭花,都不畫土,
因為“地為番人奪去”了。
    鄭思肖七十八歲死去,臨死前請他朋友唐東嶼寫一牌位,上書“大宋不忠不孝鄭思肖”
,原因是自認不能死國,為不忠;不能有後,為不孝。他死後三百五十六年,忽然在枯井中
發現了一部密封的書,原來是他寫的。據陳宗之《承天寺藏書井碑陰記》說﹕
    崇頑戊寅歲,吳中久旱,城中買水而食,爭汲者相塾詰饋V  巳眨 刑燜呂巧椒靠?
 眢井,鐵函重櫃,銅以堊灰。啟之,則宋鄭所南先生所藏《心史》也。外書“大宋鐵函經”
五氣內書大宋孤臣鄭思肖百拜封什字。……楮墨猶新,古香觸手,當有神護。
    這就是《心史》的來源。清朝閻若璩說《心史》是姚士?作的偽書,自屬可信。只是鄭
思肖真人複生,他所作所為,也必然如此了。

鄧牧﹕《伯牙琴》
    鄧牧(一二○七∼一三○六),字牧心,浙江錢塘人。出身書香之家,“家世相傳不過
書一束”。少年時候,他很喜歡《莊子》《列子》等書。青年以後,“視名利薄之”,乃“
遍游方外,歷覽名山”。常常“杜門危坐”,並且每天只吃一頓飯。
    宋朝仁了以後,鄧牧隱居在浙江大滌山的洞霄宮,“遙蕩於無何有之鄉”。著有《洞霄
詩集》和《洞霄圖誌》,還寫了一冊論文,就是《伯牙琴》。
    鄧牧雖然隱居在道教的寺觀裡,但他的思想,卻是“三教外人”,是混同了孔教、佛教
、道教後的新藝綜合體,並且有他獨特的卓越成分。
    鄧牧在統治者專製下反對暴政,他說﹕
    天生民而立之君,非為君也,奈何以四海之廣足一夫之用邪?故凡為飲食之侈、衣服之
備、宮室之美者,非堯舜也,秦也;為分而嚴、為位而尊者,非堯舜也,亦秦也。後世為君
者歌頌功德,動稱堯舜,而所以自為乃不過如秦,何哉?……彼所謂君者,非有四日兩喙、
鱗頭而羽臂也;狀貌咸與人同,則夫人固可為也。今奪人之所好,聚人之所爭,“慢藏海盜
,冶容海淫”,欲長治久安,得乎?這種大膽的革命性言論,在中國歷史上,真是太難能可
貴的了!

黃宗羲﹕《梨洲遺箸匯刊》
    黃宗羲(一六一○∼一六九五),字太沖,號南雷,人稱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
    黃宗羲的父親黃尊素是明朝東林黨人,被魏忠賢害死。十九歲的他,進京訟冤,他找到
刑求他父親的特務們.親自動手報仇,或刺傷、或刺死。
    黃宗羲是明朝大儒劉宗周(藏山)的學生,劉宗周在明朝亡後,以六八老翁,絕食而死
,給了黃宗羲偉大的身教。黃宗羲從事反清複明的活動十多年,最後失敗,在四十六歲以後
,專心著作講學,到八十六歲死去,前後近四十年之久,成績極為豐富,舉凡天文、地理、
樂律、歷算、政治、史學、詩文,種種方面他都有著作,並且很精采。
    黃宗羲一生最精采的思想表現,是他的政論。他在五十三歲時候發表《明夷待訪錄》,
嚴厲抨擊君主專政,他說﹕“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他反對忠於一君一姓,而要忠
於天下與萬民。這種言論,不能不說是石破天驚的。
    黃宗羲的遺著,在清朝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有杭州群學社的石印本二冊,書名
《黃梨洲遺著》,收有十種;在清宣統二年(一九一○),又有上海時中書局鉛印聚珍版本
二十冊,書名《梨洲遺箸匯刊》,收有十九種,是比較完全的版本。 
唐甄﹕《潛書》
    唐甄(一六三○∼一七○四),初名大陶,字鑄萬,後改名甄,號圃亭,四川達州人。
《清史稿》說他﹕
    甄性至孝,父喪,獨棲殯室三年。以世亂不免還葬,遂葬父虎丘。順治十四年舉人。選
長子(山西長子縣)令,下車,即導民樹桑凡八十萬本,民利賴焉。未幾,坐逃人詿誤,去
官。僦居吳市,炊煙屢絕,至采枸杞為食,衣敗絮,著述不輟。始誌在權衡天下,作《衡
書》,後以連蹇不遇,更名《漢書》。分上下篇,上篇論學,始“辨儒”,終“博觀”,凡
五十篇;下篇論政,始“尚治”,終“潛存”,凡四十七篇。上觀天道,下察人事,遠正古
跡,近度今宜,根於心而致之行,非虛言也。寧都魏禧見而嘆之曰﹕“是周、秦之書也,今
猶有此人乎!”卒,年七十五。
    唐甄的《漢書》是他積三十年心血而成的作品。在書中;他大膽指出﹕“天子之尊,非
天帝大神也,皆人也!”又大膽指出﹕“自秦以來,凡為帝王者,皆賊也!”這種反對君主
專製的言論,在中國歷史上是石破天驚的。三百年後看起來,更覺得他持論的勇邁。

林則徐﹕《信及錄》
    林則徐(一七八五∼一八五○),字少穆,福建侯官人。他是清朝進士,在湖廣任總督
時,向道光皇帝上陳鴉片問題,得到皇帝信任,乃在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做上欽差大
臣,查禁鴉片,最後發生鴉片戰爭。
    中英鴉片戰爭(一八四○∼一八四二),是中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一談中國近代史
,大家都從鴉片戰爭講起,也就因為它是中國開始“近代化”的先聲,一個轉換的起點。
    自鴉片戰爭後,中國大夢方覺,自感“天朝”聲威,不足以懾夷狄的“船堅炮利”,而
夷狄更是“不可理喻”,“曉以大義”並無效果。因而激動了民族自覺,開始委曲求全,接
受西方文明。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的籌辦洋務,乃至康有為、梁啟超等的戊戌變法,
都是這一自覺的顯例。所以鴉片戰爭的失敗,關系中國近代化的遲速,極為深遠。
    林則徐在戰敗後做了替罪羊,謫戍到新疆伊犁。他又先知式的看到“終為中國患者,其
俄羅斯乎?”從這本書裡,可以看到這位完知的遠見,和他從防英國到防俄國的一段過渡。

龔自珍﹕《龔自珍全集》
    龔自珍(一七九二∼一八四一),更名鞏祚,字虹人,號定屝,浙江仁和人。他十二歲
時候,就跟外祖父段玉裁學“說文”,後來對金石、官製、目錄、地理等學,功夫根深。他
在道光年間中了進士,官做到禮部主事。他的文章出眾,學問淵博,《清史稿》說他“才氣
橫越,其舉動不依恆格,時近m詭”。在那個時代,他的思想算是相當的前進,清末康、梁
一輩的維新之士以及革命先進,大都受了他的影響。
    龔自珍的詩文很奔放,與當時那批拘泥於模仿的桐城派,決然不同,因此飽受當時腐儒
和衛道之士的攻擊。他們罵他是“野狐禪”,即使是比較開明一點的人,也把他當做怪人看
。但是好終究是好,到了同治、光緒年間,他的詩文就大大流行起來了。
    龔自珍五十歲時死去,死得不明不白,傳說他跟親王奕繪的小老婆顧春私通,因而被刺
。其生也疏宕,其死也雄奇,他的一生,真算得上是“化作春泥更護花”了。
    龔自珍的主要著作有《尚書序大義》、《大誓答問》、《尚書馬氏家法》、《左氏春秋
服杜補義》、《左氏決疣》、《春秋決事比》、《定庵詩文集》等書。

鄭觀應﹕《盛世危言》
    鄭觀應(一八四一∼一九二三),原名官應,字陶齋,廣東香山(中山)人。他生於鴉
片戰爭時代,覺醒於英法聯軍時代,在成年以後,為了救國,放棄科舉,改行從商,努力學
習西方語文、了解西方富強之道。在清末洋務運動中,鄭觀應曾多方面的參與,他寫過不少
有關富強的文字,一八六二年,他出版《救時揭要》,後來三十年問,陸續增訂,最後成為
《盛世危言》。
    《盛世危言》全書共分十四卷,一至四卷為“富國”、五至七卷為“開源”、八至十一
卷為“強兵”、十二至十四卷為“節流”,共一百零二篇。有些篇後還附有英、法、德、俄
等國有關資料和張之洞、薛福成等人有關文章。
    一八九二年,鄭觀應在這書初刊自序中寫道﹕
    六十年來,萬國通商,中外汲汲,然言維新、言寧舊、言洋務、言海防,或是古而非今
、或逐未而忘本,求其洞見本原、深明大略者,有幾人哉?孫子曰知已知彼,百戰百勝,此
言雖小,可以喻大。應雖不敏,……乃知其治亂之源,富強之本,不盡在船堅炮利,而在議
院上下同心、教養得法。興學校、廣書院、重技藝、別考課,使人盡其才;講農學、利水道
、化瘠土為良田,使地盡其利;造鐵路、設電線、薄稅斂、保商務,使物暢其流。……
    這些議論,自然是兩年後孫文上李鴻章書的張本。孫文是鄭觀應的老鄉,也是朋友。鄭
觀應影響孫文,自不待言了。

孫武﹕《孫子》
    孫武(前六∼前五世紀)是春秋時代吳王閻廬的客卿,是兩千五百年前的軍事家。他的
身世,一直遭到懷疑。其中最主要的有兩類﹕第一類是懷疑根本沒有他這個人;第二類是懷
疑他和戰國時代的孫臏為同一個人。像錢穆就是靠後一種說法成名的。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
 ,山東臨沂銀雀山的古墓裡,出土了古代兵書,證明了這種懷疑都是站不住的瞎扯淡。
    孫武的《孫子》共有十三篇,杜牧說曹操“削其繁剩,筆其精粹”,事實上,《孫子》
早有五千九百一十三個字,就是高誘所說的“兵法五千言”。五千多字,又有什麼好刪的,
高誘在曹操之前,可見曹操刪書之說,是不對的。
    古代流傳的《孫子》書(即今本),和古墓出土的《孫子》書(即竹簡本),有三分之
一是相同的;其他一百多處不同的,也多是虛字和假借字,不算重要;另有一千多字的不同
逸文,包括“吳問”、“四變”、“黃帝伐赤帝”、“地形二”、“程兵”、“孫武傳”六
篇,可補今本《孫子》的不足。
    《孫子》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它在十八世紀就被翻譯到歐洲去。二十世紀的美國將軍,
也把它當做世界五大兵學名著。

孫臏﹕《孫臏兵法》     孫臏(約前三八○○∼約前三二○)的身世,在《史記》裡說得
很明白。《史記》說﹕
“孫子武者,齊人也。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閡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
……孫武既死,後百余歲有孫臏。……臏亦孫武之後世子孫也。……世傳其‘兵法’。”這
明明是說孫武有孫武的“兵法”,孫臏有孫臏的“兵法”。但是後來孫臏的“兵法”失傳了
,由曹操在注《孫子》時,已經只字不提孫臏的情形看,可能在漢朝未年,孫臏的“兵法”
    就已見不到了。
    就因為如此,所以後人就附會起來了﹕認為孫臏即孫武這個人、孫臏“兵法”即《孫
子》這部書,一切都二合一起來了。不料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一號、二號
漢墓裡,發現了一批竹簡。竹簡中赫然有《孫子》,也赫然有孫臏“兵法”,千古疑案,自
此分明!
    孫臏“兵法”中,已經有了很進步的整體戰觀念。孫臏說﹕“威王問九,田忌問十,幾
知兵矣,而未達於道也。”可見“達於道”是“知兵”的更高一層目標。沒有這種目標,兵
事只是殺人放火而已、只是不義之師而已,這就舍本逐未了。

尉繚﹕《尉繚子》
    尉繚(前四世紀)的《尉繚子》,是一部被小看了的著作。它一直被視為假書,不被重
視。
    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的一號、二號漢墓裡,發現了一批竹簡,由於竹簡
中有漢武帝元光元年(前一三四)的歷譜,可以斷定這批竹簡是兩干一百年前就已流傳的文
獻。又由於竹簡中用字不避漢朝皇帝的諱,又可以斷定竹簡的古書,都早於漢朝。再往上推
,秦二世在位三年,秦始皇在位三十六年。上距戰國,不過四十多年,四十多年又值秦始皇
統一思想,沒人有閒工夫造假書,所以竹簡中的古書,都是戰國以前的原裝貨,應無疑義。
這批竹簡中,竟赫然有古書《尉繚子》。《尉繚子》一直被許多大牌學者如錢穆等人懷疑是
後代假造的書、是偽書,並且說得頭頭是道。但是這批竹簡一出土,證明了真金不怕眾口鑠
,大牌學者也者,不過大言欺人而已。
    如今《尉繚子》出土了,我們當然要恢複它在古書中的應有地位。《尉繚子》已確定是
梁惠王年間(前三七○一前三三五)的作品,它的價值,是大可肯定的了。它代表那個時代
的兵學思想,它的出土,為我們邁進了一大步。

佚名﹕《睡虎地秦墓竹簡》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發掘了十二座秦朝的墳,其中第十一號墓,出土
了一千一百五十五支竹簡(另有殘片八十片),其中大部分是中國最早的法律文書。中國的
完整法律文書,過去只能早到唐律,唐律以前,雖經輯佚,只有片段可尋。這次大量的秦律
出土,把中國法律重新延伸了上限,它的意義之大,自不尋常。
    《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法律文書,包括“編年紀”、“語書”、“秦律十八種”、“
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八種。其中有很多有趣
的和令人怵目驚心的紀錄。例如百姓的狗跑進禁苑追捕獵物,這種狗要打死;在專設警戒區
打死的,要整只繳上去(“皆完入公”);其他禁苑打死的,狗肉可“貪污”,只繳上狗皮
就得了(“食其肉而入皮”);又如對商人、開旅館的、贅婿等人,派去當兵,竟囑咐司令
官不必可憐這種人,犒賞戰士的時候,不要給他們吃肉,只給他們吃三分之一斗的飯就好了
。……這些紀錄,都是研究古代中國人意識形態的最好資料。

長孫無忌﹕《唐律疏義》
    長孫無忌(?∼六五九),字輔機,河南洛陽人。他“貴戚好學,該博文史,性通悟,
有籌略”。他跟唐太宗年輕就認識,後來幫唐太宗打天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像中,他就圖
列其中。唐太宗死後,他因守正不阿,被誣謀反,被逼自殺。十五年後(六七四),才得平
反。
    《唐律疏義》是唐高宗永徽四年(六五三)由長孫無忌進呈的,時間是唐太宗死後四年
。實際上,它的內容是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七三七)與律令同時頒布的律疏。唐朝的律令
,前後頒布多次(律有七次,令有十多次),長孫無忌進呈的是“律疏”,“律疏”變成“
疏義”是以後的事。所以,把《唐律疏義》看成是唐高宗時候的永徽律,而不知它是八十四
年後的唐玄宗開元注釋書,就大錯特惜了。
    世界法系中,有中國法系、羅馬法系、英美法系、回回法系。中國法系獨自成為一系。
這一法系,在清朝未年以前,都獨立存在著。在這種存在裡,《唐律疏義》一部書,一直是
它的經典。它不但影響了後代中國的法律觀念,並且影響了遠東各國。它的體大思精,值得
我們回味。

汪輝祖﹕《汪龍莊先生遺書》
    汪輝祖(一七三○∼一七九一),字煥曾,號龍莊,晚號歸廬,浙江蕭山人。他十六歲
起,就“練習吏事,前後入諸州縣幕,佐人為治,疑難紛淆,一覽得要領,尤善治獄”。     
他後來成為進士,做了湖南寧遠的縣太爺,他是一個心地非常仁慈的好官,問案時候,
會跟罪人一起哭起來。做縣太爺將近四年,他得罪了大吏,丟了官,下台返鄉前,老百姓竟
“官邑走送境上,老幼泣,擁輿不得行”!可見他感人之深。
    汪輝祖這樣一個大大的好官,有人稱贊他一齊不取等等,他反倒不高興。他說﹕“為淑
女蹇修,而稱其不淫,可乎?”(“你以不是蕩婦贊美一個好女孩,可以嗎?”〔她當然不
是蕩婦,我當然不是壞官,好官本是應該做的啊!〕)
    汪輝祖後來“閉戶著書數萬卷”,著有《元史本證》、《讀史掌錄》、《史姓韻編》等
,他主張“讀書貴通大義,凡所謂論述,期實有濟於用”。他寫的《佐治藥言》、《續佐治
藥言)、《學治臆說》等,替老百姓爭人權,最是感人。他說他生得力,在“吃緊為人”四
字,他一生努力自度度人,的確是知識分子的最好榜樣。

佚名﹕《秋審小看》
    研究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光看中央的法律條文是空洞的,必須從法條中印證實務。所
以,光看《唐律疏義》、《宋刑統》、《元典章》、《大明律例》、《大清律例》是不夠的
,必須設法找到那些地方上辦案人員的紀錄,才能親切落實。
    我收藏有一部《秋審小看》的原稿,是清朝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到十八年(一八九
二)浙江、安徽的一些地方刑事案件紀錄。包括浙江的﹕
    麗水、太平、奉化、仙居、西安、江山、常山、松陽、仁和、富陽、昌化、山陰、孝豐
、金華、蘭溪、緒雲、慶元、景寧、永康、新城、諸暨、永嘉、武義、龍游、天台、黃岩、
鎮海、武康、湯溪、淳安、上虞、歸安、東陽、平湖、郭縣、長興、義烏、金華;
    安徽的﹕
    渦陽、英山、廣德、懷遠、靈壁、阜陽、定遠、蒙城、六安、宣城、舒城、壽州、全椒
、泅州、毫州、太平、太和、宿州、義城、建平、廬江。
    全書都是一位有心人的筆記,用毛筆寫在棉紙上,裝訂在高一九•一、寬一四•三公分
的小冊上。因為案件涉及的面是省級的,所以作者必然是省級的一位公務員。從這本難得的
手稿裡,我們可以看到不少奇聞軼事。

佚名﹕《周禮》
    《周禮》原稱《周官》,是漢朝劉歆改名《周禮》的。傳說是周公所創立的理想政製,
所謂“周公致太平之跡也”。因為它是中國政製書中最細密的一本,所以被視為珍寶。
    《周禮》將官職分為天官(中央政府)、地官(地方行政)、春官(神職)、夏官(軍
事)、秋官(司法)、冬官(撂物製作)、六類。列舉每個官職的名稱、職製、人數和職務
內容。從這些官的背景上看,它顯然是後代的政治理想,寄托在理想化了的周朝身上而發揮
的。《周禮》是中國政製的烏托邦,它提出了不少理想,值得重視。
    《史記》封禪書中雖然提到過《周禮》,但《周禮》的出現,卻在西漢未年,又因為它
的製度與諸經不合,所以被人懷疑是劉歆偽造的,是偽造獻給王莽,以利於王莽改製的。
    但是,從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的角度來檢查《周禮》,發現倒頗有一些古代的材料
,而那些材料,尚不是後人可以憑空偽造出來的。因此,《周禮》從這些材料的提供上,倒
很有研究價值。
    因為《周禮》是四萬五千八百零六字的精密政製著作,所以古人改革政治,就因它而立
說,宋朝王安石變法,便是一例。

戴聖﹕《禮記》
    在流傳的禮的典籍裡,《禮古經》失傳後,一部分內容收在一大堆,“記”裡。“記”
到後來,只剩下三十八篇大戴記和囚十九篇小戴記。大戴是戴德,小戴是戴德的侄兒戴聖,
傳說是他們作的。因為小戴記內容易懂,所以學它的人較多,就成了《禮記》。《禮記》進
了十三經,但大戴記就在十三經外了。
    《禮記》共有九萬九千零二十字,其中有許多篇,是給禮做闡釋的。禮有“文”和“義
”的不同,“文”是節目單中的節目,“義”是節目理論。像書中的“祭義”就是祭禮的理
論,“婚義”就是婚禮的理論。
    除了這些禮的理論外,還有一些跟札沒有直接關系的理論,像《大學》、《中庸》、 
《儒行》、《學記》等,也收在《禮記》之內。其中《大學》、(中庸》兩篇,被宋朝的朱
熹看中,抽出來,跟《論語》、《孟子》合而為《四書》,成了儒家的教科書,一直影響到
今天。
    《禮記》歷來也被神秘兮兮的捧著,其實從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來看,毫無神秘可
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

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
    李覯(一○○九∼一○五九),字泰伯,江西人。他是北宋的大思想家。二十三歲著
《潛書》。二十四歲著《禮論》。三十五歲教書,跟他上課的好幾百人。四十一歲時候,範
仲淹向朝廷推薦他,說﹕“李覯著書立言,有孟軻、揚雄之風義,……斯人之才之學,非常
儒也。”他在五十一歲死去,被稱為“盱江先生”。
    李覯是主張經世致用的大思想家,他主張言利,說“人非利不生”、說“焉有仁義而不
利者乎?”在樂利的前提下,他主張耕者要有其田、不做工不得吃飯、統治者要無私財、和
尚道士要還俗去做生產者。……
    正因為他的立場是經世致用的,所以,他在哲學思想上,也同步發展著。例如他看《易
經》,他就要人不要把《易經》帶入象數性命等迷信,而要把它變成“急乎天下國家之用”
的書。
    李覯比王安石大十一歲,他之於王安石,就像施洗者約翰之於那穌。胡適《記李覯的學
說》中未能考訂出他們根本是認識的,是一件疏忽,因為王安石《答王景山書》中,早就說
他們認識了。

倪國璉﹕《康濟錄》
    中國是一個地大物不博的國家,再加上人口眾多,歷朝各代的中國人民,經常遭到荒年
的壓力。因此,如何應付荒年,就變成了關心民瘼的主題。
    宋朝董P礎毒然幕蠲袷欏啡 恚 霸諛纖穩酥 鮒瀰校 釙杏謔滌茫 ク砥 男災飢?
 談。”元朝張光大跟著寫了這書的續集,明朝朱熊跟著寫了《救荒活民補遺書》三卷,陳
龍
正又跟著把上三書訂補出《救荒策會》七卷。此外,明朝朱 礎毒然謀靜蕁範 恚 嫠?
人 們如何在荒年時找野生植物充饑;周孔教、張陛各寫《救荒事宜》一卷;清朝初年俞森寫
《荒政叢書》十卷。陸曾禹寫《救荒譜》。俞森、陸曾禹都是浙江杭縣人。
    到了乾隆時候,倪國璉把《救荒譜》做了節本,再由群臣們訂正,在全國蝗災那年(乾
隆四年,一七三九)進呈給皇帝,由皇帝賜名《康濟錄》,雖然不再有救荒字樣,但骨子裡
,是典型的救荒手冊。
    就這部書裡,可以看到中國人民多麼苦,和中國“仁政”的一面(《康濟錄》原作當然
是陸曾禹,這裡從俗用倪國璉)。

洪亮吉﹕《洪北江先生遺集》
    洪亮吉(一七四六∼一八○九),字君直,一字稚存;號北江,晚年號更生,江蘇陽湖
人。他是一位史地學者,到了四十五歲,中了進士,做了小官。五十四歲時候,清朝高宗死
後半年,他上書成親王痛論時政,說仁宗“宵小熒惑,視朝稍晏”。第二天就給抓起來,第
三天就要以大不敬斬立決。第四天仁宗免他一死,把他發配新疆伊犁,“交將軍保寧嚴加管
束”,一百多天後救回。絕域生還,乃自號更生居士,在家鄉著書授徒,九年後死去。
    洪亮吉一生關心民間疾苦,關心實際問題。他駁斥迷信思想,反對世俗的鬼神論。又揭
發貪污的真相,說人民的造反,乃是官逼的,官吏“賦外加賦,橫求無藝,……不逼至於賊
不止”。
    洪亮吉的人口論,與馬爾薩斯(Thomas Robert Malthus)
    的竟不謀而合。他的完成在一七九三年,比馬爾薩斯的還早五年,雖然不如洋人的細密
,但是洋人的理論是有師承的、有傳統的,洪亮吉的卻是土法煉鋼的。可惜他的先知言論不
為人所重視,最後徒托空言以“見外”而已。悲夫!

佚名﹕《儀禮》
    儒家提倡禮治,關於禮的典籍,流傳了三種“經”和一大堆“記”,三種經是《儀禮》
、《周禮》和《禮古經)。其中《禮古經》失傳了。《儀禮》和《周禮》傳說是周公作的,
實際是戰國人的作品。
    《儀禮》是宗教儀式、政治儀式的總集,今本包括士冠禮、士昏禮、士相見禮、鄉飲酒
禮、燕禮、大射、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喪服、士喪服、既夕禮、士虞禮、特牲饋食禮
、少牢饋食禮、有司徹十六篇,多半都是士的禮。
    《儀禮》是古代禮的節目單。古代的貴族們一舉一動都有一套規矩,這些規矩又因地位
不同而不同,踵事增華,使當事人自己也搞不大清楚。於是就請專家們來幫忙,這種幫忙,
叫做“相禮”(輔導別人行禮);這種專家,就叫儒。相禮相得多了,就累積出節目單來,
到時候照本宣科,可以省事。這種節目單的總集,就是《儀禮》。節目單最多的時候,多達
五十六篇,後來丟了三十九篇,只剩十六篇,就是流傳到今天的《儀禮》。
    《儀禮》是十三經之一,歷來把它神秘兮兮的捧著,其實從民俗學人類學、社會學來看
,毫無神秘可言,只是很好的史料而已。

辜湯生﹕《張文襄幕府紀聞》
    辜湯生(一八五七一一九二八),字鴻銘,別署漢濱讀易者,福建同安人。他是英屬馬
來亞擯榔嶼的華僑,早年留學英國、德國,得到文學、工學學位。一八八○年後,在新加坡
英國殖民政府任職。後來跟馬建忠一夕談,深感當為祖國效命,第二天就辭職,然後蓄辮易
服,回祖國了。
    辜湯生從二十八歲(一八八五)起,入張之洞幕府,為張之洞主持英文譯述,歷時二十
多年,他說張之洞對他“雖未敢雲以國士相待,然始終禮遇不少衰”。張之洞死後,他以二
十多年間見聞所及,寫成《張文襄幕府紀聞》,對晚清掌故禮俗,多有生動的記述。另以英
文寫《中國的牛津運動》(The Story of a Chinese Oxford Movement)一書。德國漢學家
衛禮賢(RichardWihelm)把它譯為德文,名叫《中國反對歐洲觀念之理由》,指定為哥廷
根大學哲學系學生必讀參考書。民國以後,辜湯生又用英文寫成《原華》(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一書,一名《春秋大義》,宣傳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辜湯生晚年在北京大學教書,被人看做“老怪物”。但他的特立獨行,卻是一個不世出
的榜樣。

桓寬﹕《鹽鐵論》
    桓寬(前一世紀),字次公,河南上蔡人。漢朝自武帝起,大搞統製經濟,用桑弘羊之
說,設榷酤(酒官賣)鹽鐵(鹽鐵官賣)之法。漢昭帝時,召集天下賢良、文學六十多人開
會,辯論得失。最後由傾向儒家的桓寬編成紀錄,就是六十卷的《鹽鐵論》。
    中國歷史上是一個不太重視財經的國家。中國人的財經之道,也只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之類的理想與常識。至於如何才能無不均之事,中國士大夫一來疏於研究,二來也無計可
施。中國士大夫喜歡放言仁義而恥言功利,一涉及財經之學,便目為聚斂之事,所謂“與其
有聚斂之臣,寧有盜臣”是也。故在中國歷史上,除非法家健者或得君專而又有魄力者,不
敢在財政上有所舉措。所以中國的財政常常不能配合行政,即有所配合,也必須借儒家之名
以行。且行時往往賢者回避,以致小人當道,把財經弄出不少問題。
    從《鹽鐵論》一書裡,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財經思想的水平,使我們知道中國人對財經
問題的見解,不過如此。




語文學類

    許慎﹕《說文》
    許慎(約五八∼一四七),字叔重,河南郾城人。他是漢朝的古文學家,以博通經籍聞
名,大家推服他,稱他做“五經無雙”。許慎在公元一○○年左右,完成了一部書——《說
文》。這書本是打筆仗的書,是用來駁斥今文學家解經的說法的,不料書中對中國文字的整
理,顯出了它的另一層意義。從此以後,它就成為中國第一部以偏旁編排的字典了。
    《說文》全書分三十卷,五四○部,共收九三五三字。它決定了兩千年中文字典的形式
,同時在文字學、語義學等方面,又有著最具影響力的功勞。許慎寫這部書的重點、在說朋
為什麼一個字要那樣寫,他要找出每個字的原始意義,再從原始意義上說明它那樣寫的理由
。就這樣的,這書收存了小篆和晚周的許多文字,使我們可以溯源尋根,從而解決進入古典
的許多問題。
    《說文》就是《說文解字》,它的真正的價值,直到清朝才被認定出來。其中以段玉裁
、桂馥、朱駿聲、王筠等學人功勞最大。丁福保匯集歷代注家於各字之下,成《說文解字詁
林》一書,最方便實用。

陳彭年等﹕《大宋重修廣韻》
    文字學在中國古代叫“小學”,因為讀經書要先識字,所以叫“小學”。“小學”分兩
大類﹕一類是字義,一類是字用(字和辭的聯綴用法)。字義中有一個附庸,就是“音韻”
。在傳統中,“小學”是“經學”的附庸,“音韻學”是“小學”的附庸。中國字典有三類
編法,從意義上分類的,有“爾雅”、“方言”、“釋名”;從字形上分類的,有《說文》
、《玉篇》;從讀音上分類的,有《切韻》、《集韻》、《廣韻》。
    《廣韻》原為隋朝陸法言所著,宋朝陳彭年、丘雍等花了五年工夫重修的,全名叫《大
宋重修廣韻》,它是世界上最早也最完整的一部“聲音的書”。
    《廣韻》共五卷,分二○六部,收了二萬六千一百九十四個字。它把每個字都先說明意
義,再注上聲音,然後把許多同音字,排成一組,放在後面。它收的字,超過《說文》、
《字林》、《玉篇》等書,所以它是宋朝以來的最通用的一部字典(後來的《康熙字典》收
了四萬七千零三十五字,字更多了)。
    《廣韻》的另一價值在它保存了魏晉以來的許多古音,在對中文溯源尋根上,很有幫助。

馬建忠﹕《馬氏文通》
    馬建忠(一八四四∼一九○○),字眉叔,江蘇丹徒人。他年輕時候,憤外患日深,乃
專究西學,派赴西洋各國使館學習洋務,提出有關洋務運動的種種意見,很得李鴻章的賞識
。此後在洋務上、在朝鮮事件上,他都有很大的功勞。
    《清史稿》記馬建忠說﹕
    建忠博學,善古文辭,尤精歐文,自英、法現行文字以至希臘、拉丁古文,無不兼通。
以泰西各國皆有學文程式之書,中文經籍雖皆有規矩隱寓其中,特無有為之比擬而揭示之,
遂使學者論文困於句解,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乃發憤創為《文通》一書,因西文已有
之規矩,於經籍中求其所同所不同者,典證繁引,以確知中文義例之所在,務令學者明所區
別,而後施之子文,各得其當,不唯執筆學為古文詞有左宜右有之妙,即學泰西古今一切文
學,亦不難精求而會通焉。書出,學者皆稱其精,推為古今特創之作。這就是中國第一部文
法書的由來。
    馬建忠另有《適可齋記言記行》一書,記錄他救國的言論和為國家辛勤的日記。他在五
十六歲時,為李鴻章連夜翻譯俄國七千字的來電,突然熱癥死去。而他的哥哥馬相伯(《馬
氏文通》的合著者),卻活了一百歲。




自然科學類

    佚名﹕《周髀算經》
    《周髀算經》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數學書(但李約瑟說它比《九章算術》晚兩百
年)。書名“周”字指“天邊的一周”;“髀”字指“表竿”。據李約瑟考證﹕
    因為《周髀算經》課文中有涉及呂不韋的地方,故有人斷言,其著作年代不能早於西元
前三世紀。但這種關於呂不韋的引用文句,也有被前漢著作家加入的可能,真相如何,尚難
確定。反之,在另一方面,這書的著作,也不能後於它的首先注釋人趙君卿時代。趙君卿生
存年代,雖不能確知,但一般均認為系後漢夫年(可能系三世紀時)前後的人。這書的內容
,第一章第一節就有周公與商高(商朝的舊貴族)
    的對話,討論到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就是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定理。第二節就有
表竿。圓、正方形的使用、高與距離的測量。第二章以後討論日影與測量等,包括太陽歲動
的計算、使用水準為日影獲得水平面的方法、一年二十四節氣各氣日影的長度表、由觀測日
出日落以決定子午線的方法、各恆星的南中、二十八宿、十九年周期,以及其他天文學上的
一些論題。
    《周髀算經》除了這些外,它在迷信盛行的時代裡,居然能掙脫迷信的污染,只談天地
不談玄,這真是它的偉大了。

張衡﹕《張河間集》
    張衡(七八∼一三九),字平子,河南南陽人。《後漢書》說他﹕
    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大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子世,而無
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闢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
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擬班固《兩都》,作《二京賦》,因以諷諫。精思傅會
,十年乃成。這是文學家的張衡。又說﹕
    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常耽好《玄經》,謂崔璦曰﹕“吾觀‘太玄’
,方知子雲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漢家得天下
二百歲之書也。複二百歲,殆將終乎,所以作者之數,必顯一世,常然之符也,漢四百久玄
其興矣。”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遂乃研核陰陽,妙盡(缺
一個字,不會打)機之正,作渾天儀,著《靈憲》、《算罔論》,言甚詳明。這是科學家的
張衡。
    張衡又創造了自動車、指南車、自飛木鳥等等,對科學的理論與實際,都有建樹。當然
格於時代,張衡的科學理論,摻入不少玄學的成分,這是不足為病的事,若懸今之格,以求
全古人,古人就都完蛋了。

沈括﹕《夢溪筆談》
    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浙江杭州人。他三十二歲中進士,三十六歲後
在昭文館編校書籍、考訂禮儀,四十二歲掌管天文歷法,四十三歲考察農田水利,四十五歲
從事軍事外交,五十八歲遷居京口夢溪,寫《夢溪筆談》、《忘懷錄》。《茶論》等書,六
十五歲死去。
    沈括是中國有史以來稀有的通才,他對文學、語言、藝術。天文、歷法、數學、科技、
生物、史學、考古等等,都有獨到的研究,他的淵博與細膩,可說古之所無,今之罕有。他
一生中,著作很多,可惜大半都失傳了。但是,《夢溪筆談》的有幸流傳下來,卻多少可使
我們知道他晚年見解的片段。沈括晚年隱居,“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叢。……所與談者,筆
硯而已。”所以就名之曰“筆談”了。《夢溪筆談》一共二十六卷,另有《補筆談》二卷、
《續筆談》一卷,總計六百零九條。他的淵博精到,從這些條目中,可見一斑。
    沈括在政治上支持王安石,因而遭到老頑固們的攻擊。他晚年隱居,專心著述,也是別
有懷抱的。

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
    吳其浚(約一七九五前∼約一八四八後),字淪齋,河南固始人。他是清仁宗嘉慶二十
二年(一八一七)一甲一名的進士。清宣宗道光年間,先後督湖北、江西學政。《清史稿》
說他在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偕侍郎磷魁赴湖北按事,總督周天爵嫉惡嚴,用候補知縣
楚鎬充督署讞員,製非刑副供,囚多死,為言官論劾,大冶知縣孔廣義列狀訐之,訊鞫皆實
,複得楚鏞榷鹽稅貪酷,及天爵子光岳援引外委韓雲邦為巡捕事,天爵論褫職戍伊犁,革光
岳舉人,鏞荷校,期滿發烏魯木齊充苦役,巡撫伍長華以下降黜有差。命其浚署湖廣總督,
尋授湖南巡撫。後來他又參與剿平“逆匪鐘人杰”等禍亂,又調任雲南巡撫、雲貴總督。後
又調福建、山西,“時稱其清勤”。在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退休。
    《植物名實圖考》是他退休兩年後(一八四八)出版的,它是李時珍《本草綱目》後,
以植物學的專科取舍,編成的一部名著。全書共收植物一七一四種,記載每一種的形色、性
味、用途和產地,“為本草特開生面”,“而思以愈民之瘼”。吳其浚一生做官,宦跡半天
下,卻有如此成就,他真是有心人了。

佚名﹕《相馬經》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
貴文物,最難得的是,其中有十二萬字以上的帛書(因為那時紙還沒發明,只寫在帛上,故
叫帛書)。帛書中有一部失傳已久的《相馬經》,這是中國動物學、畜牧學的重要文獻。
     《相馬經》在帛書上共七十六行、五千二百字,其中錯字與殘缺有五百字(有二百字可
以查補,有三百字無法處理),因為這部古書缺少相當的今本可以查對,所以一些內容,我
們無法完全了解了。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已從車戰演變到騎兵,馬的身價,也就愈來愈高。傳說中的相馬專
家是伯樂,事實上,這種專家是很多的。《呂氏春秋》(觀表篇)就提到十個相馬家﹕《史
記》(日者列傳)也提到“以相馬立名天下”的人氏,這些都可證明古人對相馬的重視。
    這部《相馬經》竟用來給死人陪葬,它在當時,必然是流行的一部名著。讀了這部書,
我們不得不驚訝﹕古人對馬,原來是這樣不馬虎!

吳大澄﹕《古玉圖考》
    吳大澄(一八三五∼一九○二),本名大淳,為了避清穆宗(同治)的諱,改名叫大澄
。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恆軒,又別號白雲山樵,別號謖  鷙虐自撇 擰6  惱  ?
 那就更 鋁耍  還燦卸 穫鷗穌   渲凶畽痰囊桓黿小爸m琛保 畛イ囊桓黿小拔迨?
 八壁六十四琮七十二圭精舍”,他這一套,充分代表了中國舊文人那些毛病與習氣。他是江
蘇吳縣人。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裡說吳大澄是“清客材也,……浮躁嗜進”(光緒九年十一月二
十六日),王獧運《湘綺樓日記》裡說“其人書痴,非吾意中人”(光緒十九年三月二十六
日),葉昌熾《緣督廬日記》裡說“怖其河漢無極”(光緒二十一年一月二十二日),都說
明了他是一個好吹大牛的大名士。
    他本是一個翰林,訓詁辭章是拿手,金石篆籀是專家,可是實在不能帶兵,結果落得統
治者對他“著即革職,永不敘用”的處分,為了他在朝鮮一役吃了敗仗,還“居心狡詐,言
大而夸,遇事粉飾,聲名惡劣”(《東華續錄》光緒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上諭)。《新民
叢報》(二十三《文苑》)有一自《渡遼將軍歌》,是黃遵憲寫的,頗挖苦吳大澄和他的嗜
古癖。
    吳大澄六十八歲死去。死前鬧窮,以售書畫、古銅器維生,著有《古玉圖考》、《古籀
輔補》、《權衡度量考》、《恆軒古金錄》、《謖  募隻貳?    ------------------



應用技術類

    葉德輝﹕《雙梅景暗叢書》
    葉德輝(一八六四∼一九二七),字煥彬,號詶園,又號麗I主人,因為是麻子,外號
“葉麻”、“葉麻子”,湖南湘潭人。他二十八歲就中了進士,三十歲後就“乞歸故裡,奉
親讀書”。他的學問極好,經學、律法、小學、碑版、摹印、佔卜、星命等等,都很在行。
他寫的《書林清話》,是中國目錄學上的精品。他的藏書豐富,書架上貼“老婆不借書不借
”條子,書中夾有春宮畫,用來防火;他說火神是女性,看了春宮畫會不好意思,所以就不
會來燒書了。
    葉德輝在性格上,有點反革命。在戊戌變法時候,他編了《翼教叢編》反對新政,新黨
正要找他算賬,忽然政變失敗,他逃過一劫;在辛亥革命時候,他被捕,要被殺,經章炳麟
去電力保,他又逃過一劫;在國共合作時候,他因為挺身批評長沙農民協會,被拉到教育會
坪公審。他一點也不怕死,大罵不絕。於是在劫難逃,被公審以後,斬首示眾。
    《雙梅景暗叢書》別名《雙梅暗閣叢書》,是葉德輝編著中的精品。

佚名﹕《五十二病方》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
珍貴文物,最難得的是,其中有十二萬字以上的帛書(因為那時紙還沒發明,只寫在帛上,
故叫帛書)。帛書中有一部分是失傳了的古代醫書,它們沒有作者、沒有時代,自然不是成
於一人一時之手,而是多年累積下來的醫學文獻。
    這種醫學文獻中,有一部包括了五十二種病名,和治療它們的二百八十個醫方(每個都
沒有方名)。每個病的醫方,從一個到二十七個不等,專家們把這部書,定名為《五十二病
方》。
    《五十二病方》是中國最古的醫學文獻,它顯示出來的病名,在內科方面,有肌肉痙攣
、精神異常、往來寒熱、小便不利、小便異常、陰囊腫大、腸道寄生蟲和中蠱毒;在外科方
面,有外傷、化膿、體表潰瘍、動物咬螫、肛門、皮膚、腫瘤;在婦科方面,有產時子癇;
在兒科方面,有小兒驚風;在五官科方面,有眼疾。
    至於醫方方面,就千奇百怪,有許多迷信的成分,非常有趣。

佚名﹕《內經》
    中國的醫學史,並不是什麼真的“醫學”史,而是一筆道道地地的“巫醫”史。換句話
說,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真正的“醫學”。
    中國傳統上關於醫的記載,最早的是神農、黃帝等的假歷史,後來年代較近,產生了所
謂醫的始祖,“巫彭”與“巫咸”。從這兩個所謂鼻祖以下,中國歷代都有所謂新一代一進
化的、改良的一代——人物出現,都據說是愈來愈不“巫”了,愈來愈“醫”了)其實都是
扯淡!他們不論怎麼改來改去,不論是什麼“華佗再世”“歧伯複生”,統統屬於萬世一系
的巫醫系統!
    中國的“醫生”,既然如此﹕中國的醫書,也就在迷信的大霧裡翻來覆去。從漢朝以來
,中國醫書一直在陰陽五行的前提下演化著。這部托名黃帝著作的《內經》,就是最早的一
部。它雖然有反對“信巫不信醫”的傾向,但這一傾向,畢竟有它的限度。從《內經》的內
容中,我們可以發現﹕多少和醫學毫不相干的成分,都糾纏在醫學的名目裡!在這樣的糾纏
下,中國永遠不會有科學的醫學。只有先具備了這種認識,我們才能不為《內經》式的傳統
所誤。

李誡﹕《營造法式》
    李誡(一○三五∼-一一O),字明仲,河南鄭縣人。他“博學多藝能,家藏書數萬卷
,其手鈔者數千卷”,“性孝友,樂善赴義,喜周人之急。”著有《營造法式》、《續山海
經》、《續同姓名錄》、《琵琶錄》、《馬經》、《六博經》、《古篆說文》等。
    《營造法式》是李誡奉皇帝之命寫的,他“考究群書,並與人匠講說分明類例,以元符
三年(北宋哲宗最後一年,一一○○)成書奏上”。這書包括三十四卷,集中國古代建築藝
術的大成。從它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北宋晚年官式建築的全部細節。這些細節都是其來有自
的,那就是上承漢唐以來的中國建築傳統。
    中國建築到了宋朝是一個大轉折,因為宋朝以後,除了元朝建築的喇嘛塔外,就直達明
清了。對建築法式,明朝沒有編修定本,清朝在十六世紀編修《工程做法》七十四卷,是繼
宋朝以後的大跟進。大體說來,以因襲者多。事實上,唐朝的結構性比清朝高明,清朝只能
以裝飾性取,並不完全在進步。
    看了《營造法式》,我們對中國建築的前後脈絡,可有不少心得。

宋應星﹕《天工開物》
    宋應星(一五八七-約一六六一),字長庚,江西奉新人。他是明末舉人,做過安徽的
縣太爺。著有《天工開物》、《畫音歸正》、《雜色文原耗》、《?言》等書。《天工開
物》是宋應星五十歲的作品,那時是一六三七年(明思宗崇禎千年),距離明朝之亡,只有
六年了。宋應星在亂世裡,不肯懷憂喪誌,沉潛實學,努力不懈,他的誌事,是令人起敬的。
    《天工開物》是總結中國人農業、工業生產技術的專書,內容包括農業機械、農作栽培
和病蟲害、紡織工業、造紙技術、食品化學、水利工程、陶瓷工藝、金屬冶煉、兵器工業、
造船工業、采礦技術等等。把自古以來,到明朝未年的中國傳統科技,做了系統的總整理。
這一總整理,是中國科技的一部最好的紀錄、最好的百科大全,是最難得的。
    《天工開物》的偉大,尚不止此。它是對中國傳統不務實學空談心性習慣的一個挑戰。
當時中國的知識分子,只會搞八股教條,從這種僵化刻板的八股教條造出來的書生,是誤盡
蒼生的廢物。一九七七年,大陸發現了宋應星的《野議》、《談天》、《論氣》、《思憐》
四種著作,他的懷抱,在《天工開物》以外,更得到新的證明。

賈思勰﹕《齊民要術》
    賈思勰(六世紀),山東益都人,曾在北魏末期做過山東的地方官。
    《齊民要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農業書,也是世界最早的一部農業書,它成於六世紀的
三○年代。賈思勰寫它的時候,先搜集民謠農諺、訪問老農老圃,做好實際的準備,然後再
印證古書。他印證的古書有一百五十多種,這些書今天大都失傳了,但靠著賈思勰的印證,
許多一鱗半爪,卻得以保存到今天。
    《齊民要術》共分十卷、九十二篇,內有正文和自注。正文有七萬字,自注有四萬字。
內容包括農藝、園藝、森林、畜牧、漁業、農產品製造各方面的每個細節。細節細到討論土
壤的特質,觀察入微。他舉山西並州為例﹕並州沒有大蒜,也沒有蕪青,從外省移來種子,
種下去,大蒜愈種愈小,蕪菁愈種愈大,這都是觀察入微的例子。
    《齊民要術》的白話意思,就是民生重要方法。賈思勰以“君子所以仁育天下”之心,
做了這部“王政之實”的大事,使我們深刻感到﹕在虛浮的中國著作裡,畢竟還有有心人在
做實事!



藝術類

    顧愷之﹕《畫評》
    顧愷之(三四五∼四○六),字長素,江蘇無錫人。《晉書》說他﹕“博學有才氣,嘗
為‘箏賦’成,謂人曰﹕‘吾賦之比嵇康琴,不賞者必以後出相遺,深識者亦當以高奇見貴
。…這表示他是很坦率的,他不做無謂的謙虛。
    顧愷之“好諧謔,人多愛狎之”。他“每食甘蔗,恆自尾至本”。人家問他為什麼吃法
這麼怪,他說這樣吃,可以“漸入佳境”。
    顧愷之是大畫家,《晉書》把他寫得神龍活現﹕
    尤善丹青,圖寫特妙,謝安深重之,以為有蒼生以來未之有也。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
不點目精。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中。”嘗
悅一鄰女,挑之弗從,乃圖其形於壁,以棘針釘其心,女遂患心痛。愷之因致其情,女從之
,遂密去針而愈。顧愷之“體中痴黠各半”,所以天真可愛,有時很精明、有時是個小迷糊
。傳說中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痴絕”。他向謝瞻“月下長詠”,謝瞻跟他保持距離,
坐在遠處稱贊。顧悄之長詠之下,忘我也忘人,謝瞻困了,偷著找人替他坐在老地方稱贊,
顧愷之不覺有異。其痴一至於此!

唐寅﹕《唐伯虎全集》
    唐寅(一四七○∼一五二三),字伯虎,他的名號繁多,如子畏、六如、桃花庵、魯國
唐生、逃禪仙史、江南第一風流子等。他同時又是世俗中附會的“三笑點秋香”的主角,在
名號繁多以外,更增加了他的傳奇性。他是江蘇吳縣人。
    唐寅年輕時候,鄉試考了第一名,座主梁儲很賞識他,轉介紹給程敏政。但他運氣大差
,程敏政被劾,連累到他,他跟著坐了牢。後來“滴為吏,恥不就,居家益放浪”。寧王宸
濠造反前,仰慕他的文名,“以厚幣聘之”。又一次運氣大差來了,他發現宸濠又是一個早
晚會使他坐牢的禍首,於是他“佯狂使酒,露其丑穢”,使宸濠吃他不消,最後放他走路。
他的晚年,都沉醉在詩酒書畫之中,頹然自放,諷世以死。
    唐寅是亂世中的大才子,灑脫而有真性情,他在《伯虎自贊》中說﹕“我問你是誰,你
原來是我。……你我百年後,有你沒了我。”如今,幾個百年過去了,唐寅的身世與哀遇重
新被我們認定,——不分你我。

嵇康﹕《嵇中散集》
    嵇康(二二四∼二六三),字叔夜,譙國?(安徽宿縣)人。他的祖先,本是會稽上虞
(浙江上虞)人,因為避仇,來到?,?有稽山,就改姓嵇了。
    嵇康從小就死了父親,他很聰明,讀書不要人教,就可以有成績。他是一個美男子,人
們以“龍章風姿”稱贊他。他最後跟皇親國戚發生生殖器關系,變成曹操孫子曹林的女婿,
做了中散大夫。
    嵇康生當魏晉之際,是典型的亂世。在司馬家政治集團坐大後,他決心以不合作主義,
下鄉隱居。他的朋友山濤,是個熱中名利的政治幫閒分子,自己賣身投靠之不足,還拉秩康
下水。嵇康氣起來了,寫信跟山濤絕交,在信裡也攻擊了政治的黑暗。
    為了力行他的不合作主義,嵇康以打鐵謀生。一天在樹下打鐵,貴公子鐘會來看他,他
做然不理,最後還出言諷刺。司馬昭當政後,鐘會說他壞話。司馬昭從嵇康好友呂安的身上
,發起冤獄,羅織到嵇康,誣以叛亂,判他死刑。大學生三千人聯名上書,為他請命,無效
。最後以四十之年,彈琴就義,從容一死。他的聲音,遂成廣陵散矣!

晏天章﹕《元元棋經》
    圍棋就是弈、?、?。它的起源相當早。孔丘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的話
;孟軻也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誌,則不得也”的話。《左傳》疏中有“棋
者所執之子,以子圍而相殺,故謂之圍棋”。它的起源已不可考。張華《博物誌》說“堯造
圍棋、丹朱善棋”的話,全不可信。有一點可以斷定的是﹕圍棋是中國文化的產品,象棋是
印度文化的產品。這一個大不同,往往被人忽略了。
    關於棋術的書,歷史上頗有不少。《隋唐》《經籍誌》就有“?勢”五種、“?圖勢”
一種、“?九品序錄”一種、“?後九品序”一種、“圖吾品”一種、“吾品序”一種、“
?法”一種、“彈?譜”一種。最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棋書,都收在四部分類中子部的兵類
,並沒把它們看成游藝的書。“兵者,所以禁暴靜亂者也!”這些棋書,都是正經書呢!
    這本宋朝人晏天章的《元元棋經》就是這樣一部書,它和《孫子兵法》一樣,也分十三
篇,“有與兵法合者,亦附其中。”它寫作的誌趣,也就呼之欲出了。



文學類

    司馬相如﹕《司馬文園集》
    司馬相如(約前一七九∼前二一七),字長卿,原名犬子,後來他因佩服商相如,改名
相如,四川成都人。
    司馬相如年輕時候,喜歡讀書擊劍。他在梁孝王那裡做食客,寫了《子虛賦》,流傳到
皇宮裡,漢武帝看到了,很欣賞。感慨說﹕“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後來得知是同時,便
召見他。他為游獵寫賦,得漢武帝歡心,就紅起來了。
    司馬相如落魄時候,勾引到卓王孫的女兒-十七歲的小寡婦卓文君,演出了中國歷史上
最有名的私奔。卓王孫杯葛小夫妻,小夫妻就在附近賣酒,“與庸保雜作,滌器於市中。”
卓王孫是家有八百多佣人的大戶,丟不起這個人,遂屈服,“分文君僮百人,錢百萬。”於
是小夫妻闊起來了。他後來變心,最後得糖尿病死去,死前一直是御用文人。
    賦本是“被之管弦”的《詩》和“合於樂舞”的《楚辭》以後的一種新文體,它是“不
歌而誦”的,但是堆砌辭句、偏尋奇字、窮搜典故,最後弄得“於辭則易為藻飾,於義則虛
而無徵”,全是空架子。司馬相如的賦,就是此中翹楚。在中國文章史上,他有所創例,也
是一個罪魁。

蔡邕﹕《蔡中郎集》
    蔡邕(一三二∼一九二),字伯喈,河南杞縣人。他是漢未的大孝子,他的家族也是中
國家族的模範——“與叔父從弟同居三世,不分財,鄉黨高其義。”
    蔡邕對辭章、數術、天文、音樂、文字都很在行,尤其在訂正古書與文字上,他的功績
更是可觀,是中國第一碑銘聖手。蔡邕四十六歲時候被權臣構陷下獄,死裡逃生,“與家屬
?鉗徙朔方”,全家流放邊區做罪犯,第二年赦回。不久又被構陷,說他在流放時有怨言。
他“乃亡命江海”,路到江蘇避難,一連十二年。董卓掌權後,很欣賞他,強迫他再回中央
,他想“自慝”於山東,沒有成功。王允殺董卓後,蔡邕嘆了口氣,王允認為這口氣嘆得思
想有問題,把他下獄,要殺他。他請求用刺臉砍腳來換得一命,以便完成漢史,王允不肯,
遂被殺,年六十一歲。蔡邕一生三次逃離政治的漩渦,最後仍死在漩渦裡,可見這是何等不
公平。更不公平的是﹕後來的野史戲曲中,竟把這忠孝仁愛的蔡邕,“滿村爭說”成無情絕
義、見利背信的小人,這更是不公平了。

孔融﹕《孔北海集》
    孔融(一五三∼二○八),字文舉,山東曲阜人。他是孔子第二十世孫子,他“幼有異
才”,十歲時登門見李膺,口才驚四座,李膺夸他“高明必為偉器”。
    孔融十六歲就坐了牢,為的是通緝犯張儉到孔家來避難,孔融替哥哥孔褒作主,收留了
張儉。事發後,孔融說他該負責;孔褒說﹕“彼來求我,非弟之過。”他該負責;他們母親
說她是家長,她該負責。鬧得“一門爭死”(一家人個個爭著要去死),俠義感人。後來皇
帝決定由孔褒負責,孔融就出了獄。
    孔融是勇敢的人。他做青州刺史,被袁譚圍攻,自春至夏,守城的只剩下幾百人了,危
在旦夕,但是他“隱兒讀書,談笑自若”。城陷之夜,他妻子被俘,他得以逃出。
    孔融反對恢複肉刑,反對曹丕私納袁紹兒媳婦,反對曹操禁酒。……演變得跟曹操不合
。小人郗慮從中搞鬼,最後由路粹羅織孔融罪名,說他“招合徒眾,欲規不軌”,說他“謗
訕朝廷”、“不遵朝儀”、“大逆不道”。了是孔融又第二次入獄。最後全家被殺,全無完
卵,年五十六歲。
    孔融的遭遇,是亂世中一個真人的悲劇。

陸機﹕《陸士衡集》
    陸機(二六一∼三○三),字士衡,因做過平原內史,世稱陸平原,江蘇上海人。陸機
的祖父是陸遜,父親是陸抗,他是三國時吳國世家之子。在他二十歲的時候,吳國被滅,他
閉門讀書,一連十年。最後寫了《辯亡論》兩篇,作為對故國興亡的一番檢討。
    陸機後來在晉朝做官,不幸卷入晉室內爭,一度下獄論死,遇赦生還。晉惠帝時候,晉
室又內爭,陸機帶兵戰敗,為人所構陷,成都王穎誤認他圖謀倒戈,派人去抓他,他說﹕“
今日受誅,豈非命也!”又說﹕“華亭鶴唳,豈可複聞乎?”遂被殺。他的弟弟陸雲、陸耽
,和兒子陸蔚、陸夏,同時被害。死時只四十三歲。因為這是一場冤獄,他“死非其罪,士
卒痛之,莫不流涕”。李白詩說“陸機雄才豈自保”,正是指此。
    陸機是多種文體的作者,現在《陸士衡集》有詩三卷、賦四卷、雜著一卷、文二卷。張
華對陸機說﹕“人之為文,常恨才少,而子更患其多。”由此可看出他“天才秀逸,辭藻宏
麗”的一面。
    陸機的《文賦》最能代表他的文學論,也可看出那個時代的文藝水平。

陶潛﹕《陶淵明集》
    陶潛(三七二∼四二七),字淵明、元亮,號五柳先生,潯陽柴桑(江西九江)人。死
後溢號靖節先生。他是東晉的政治家陶侃的曾孫,做過彭澤縣縣長,因為對督察的官架子討
厭,不願為五斗米折腰、不願“束帶見之”,就辭職不干了。他的不合作主義,很早就表現
出來了。
    陶潛生值東晉未年的亂世,看到現實政治的黑暗,決心棄官歸隱。他的時代的文風是清
談的、雕飾的,但他卻是清淡的、自然的。他寧願過窮困的日子,可是卻自適其適,穿著破
鞋子,在山裡雲游,與現實政治概不合作。
    陶潛的唯一過分了的嗜好是他喜歡喝酒,並寫了大多的和酒有關的詩。在他一百一十四
首的五言古詩裡,酒字出現三十一次、醉字七次、醒字三次、酣字三次、酌字三次、醇字一
次。他的兒子都是笨蛋,沒有一個能“臣得其酒”式的繼承他的一切。他在六十三歲時死去
,死前寫自祭文,說﹕“匪貴前譽,孰重後歌。”表示對生前死後的聲名都不在乎。這種曠
達,在他擬挽歌辭裡也如出一轍﹕“千秋萬歲後,誰知榮與辱?但恨在世時,飲酒不得足!”

江淹﹕《江文通集》
    江淹(四四四∼五○五),字文通,河南蘭考人。他十三歲就做了孤兒,家裡很窮,“
常采薪以養母”。長大後在南北朝時代的宋朝做官,但並不得誌,二十三歲時候,且因郭彥
文案受牽累被誣拿了黑錢,因而下獄。經他在獄中上書宋建平王劉景素,有以自明,才被放
出來。
    江淹後在齊朝做了大官,又到粱朝做了大官,在歷事三朝,擇木而棲。六十二歲死的時
候,梁武帝為他素服舉哀。他生逢亂世,得在營擾中保持創作,寫出《恨賦》、《別賦》等
作品,表現出對時代的抗議,也算很不容易了。
    江淹作品的大缺點,是個性不強。他寫《雜詩三十首》.模仿漢魏以來三十家的詩體,
兩千七百字,品藻淵流,可以亂真。足見他功力深厚,但是個性不強;只是高級學樣而已。
    江淹五十四歲時候,傳說一夜夢到一個“美丈夫”,自稱郭璞,對他說﹕“吾有筆在卿
處多年矣!可以見還。”江淹就把五色筆還出來了,自此“江郎才盡”,就沒有好作品了。
這是一個有趣的故事。

駱賓王﹕《駱賓王文集》
    駱賓王(約六四○∼約六八四),浙江義烏人。他年輕時就會寫文章,尤其精干五言詩
,“嘗作《帝京篇》,當時以為絕唱。”唐高宗時候,“為長安主簿,坐贓,左遷臨海丞,
怏怏失誌,棄官而去。”
    徐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參加了,代徐敬業主持宣傳與軍中書檄,最有名的《討武 檄》
,就出於他的手筆。傳說武則天剛看到這篇罵她的妙文時候,滿不在乎,並且還嘻嘻哈
哈的,但是讀到其中“一g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兩句時,睜著眼睛說﹕“誰寫的廣左
右告訴她駱賓王寫的,武則天埋怨說﹕“宰相安得失此人!”(宰相怎麼把這樣的人才給丟
了!)
    徐敬業起兵失敗後,《新唐書》說“賓王亡命,不知所之”,《舊唐書》說“伏誅”,
顯然是被殺了。
    駱賓王死後,武則天找人尋訪他的作品,找到了十卷“盛傳於世”。
    駱賓王任侍御史時入獄,寫了《在獄詠蟬》五律一首,說“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他死後,絕沒想到“表”他“心”的,竟是他的頭號政敵——武則天!這位女皇帝的度量
,真不簡單了!

範仲淹﹕《範文正公集》
    範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江蘇吳縣人。兩歲時死了父親,母親帶著他改
嫁姓朱的,長大之後,知道了身世,便哭著告別了母親,不肯再姓朱了、恢複姓範。
    範仲淹到戚同文的書院裡讀書,窮得每天煮一鍋粥,粥冷凍後,就切開三塊,每餐一塊
,在窮苦中力學不輟。二十六歲後,他中了進士,便把母親接回來奉養,顯然有歸於範家的
意味。
    範仲淹帶兵防御西夏時候,就有“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的時諺,可見他威望
之隆。後來做到宰相,主持“慶歷變法”,遭到守舊派和保持既得利益的權貴的反對,沒有
成功。
    範仲淹做秀才時候,就說他的誌願是“先天下之憂而優,後天下之樂而樂”。這種風範
,影響了當代和後代中國的許多知識分子。
    範仲淹愛護人才,救濟貧困。他把做官的薪水,大都用來資助窮困的讀書人;又籌設“
義莊”,供養族中的貧戶。他這種“仁人之心”,得力於他的師長戚同文的影響很大。戚同
文一生不蓄私財,舍己為人,範仲淹也是如此。

歐陽修﹕《歐陽文忠集》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四十歲就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江西
吉安人。他從小死了父親,家裡很窮,買不起紙筆,他母親用蘆草莖畫在地上教他,苦學而
成。二十四歲中進士,在地方和中央做官、浮沉,編過《崇文總目》、《新唐書》等學術著
作。
    歐陽修為人剛正,排佛老,主節義,但晚年趨於保守。王安石變法時候,他因反對而歸
隱,第二年就死了,活了六十六歲。
    歐陽修在文章上,開宋朝的先河。他上承韓愈,主張文章要有“明道”、“致用”的功
能,認為“大抵道勝者,文不難而自至也”。他筆下的才能,是多方面的,舉凡散文、驕文
、史傳、詩詞,都有很高超的成就,影響到三蘇父子、曾鞏、王安石和後代的文風。他又敢
於運用中文、擴大中文,他寫《醉翁亭記》,連用二十一個“也”字,其氣魄可想!文章刻
石後,他要把“泉冽而酒香”改成“泉香而酒冽”,要重新刻過才罷休,其認真可想!
    歐陽修還做過大使,出使契丹,契丹破格派四位貴臣陪他,以示對他的敬重。

蘇軾﹕《東坡七集》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號東坡居上,四川眉山人。
    蘇軾二十一歲時候,到京中考試,他的文采震驚了主考官歐陽修,中了進士,分別在“
廟堂之高”和“江湖之遠,,做官。後來因為寫詩,被人以汕謗朝廷告發,給關進監獄。幸
虧他的朋友範縝上書救他,宋神宗本來對他印象也好,就死裡逃生,在獄四個月零十二天後
,被派到湖北黃州,限製居住,不準離開。
    宋神宗死後,他重回中央,做翰林學士兼侍讀,起草八百道詔令,為宋哲宗講書,大大
走紅。後來又被人誣告,又說他寫詩汕謗,乃去杭州做官,再回中央,最後下放到廣東的惠
州和瓊州(海南島)。直到宋徽宗即位,才被調回。六十六歲死在常州(因為他陰歷十二月
十九日出生,所以實際只活了六十蘇軾是中國杰出的文學家,不論詩、詞、散文,他都有超
人的表現,詞在他手裡,完成了獨立的文體,不再是樂曲歌詞的附麗,並且內容解放豪放,
自成大家。
    蘇軾雖是達者,但他的思想水準只是超級文人式的,最高境界止於《赤壁賦》,並沒有
思想家式的細膩與深入。又摻人佛、道及民間迷信,行為上搞求雨、煉丹,境界有低段出現
。他的政治觀點尤其舊派,比王安石差多了,真所謂“汝唯多學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了。

文天祥﹕《文山先生集》
    文天祥(一二三六-一二八三),字履善,又字宋瑞,號文山,江西吉安人。他二十一
歲中進士,並且得了第一名。二十四歲上書請求改革政治,沒有結果。因小人賈似道當道,
一度免職在家。後來又做官,做到丞相,但那十足是亡國丞相,因為宋朝已經亡國在即了。
但文天祥不灰心,他說﹕“父母有疾,雖不可為,無不用醫藥之理。”所以知其不可為而為
之。
    文天祥一度被俘,逃掉後再來;又被俘,蒙古人千方百計盼他投降,答應他高官厚爵、
鼓動他親朋敦勸,但他執意不肯。他在北京牢裡,被關了三年多,以正氣為歌,始終不屈。
最後蒙古人成全他,在鼓樂聲中,把他殺在柴市,年四十六歲(實際是四十六歲)。
    文天祥臨刑時候,留下衣帶贊,說﹕“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
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真是千秋凜然。他死後,他的敵人忽必烈說他
是“真男子”!元朝進士許有壬《文丞相傳序》說﹕“收宋三百年養士之功者,公一人耳!
”中國歷史上,誌士仁人慷慨赴義於先,從容就死於後,沒人比文天祥表現得更偉大了。

宋濂﹕《宋文憲集》
    宋濂(一三一○∼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金華人。
    宋濂是苦學成功的一位學者。他家裡很窮,只好向別人借書來抄,手指頭都凍壞了;又
跑去求學,拖著破鞋,走到深山大谷,腳趾頭都凍壞了。
    元朝順帝請他做翰林院編修,他不肯干,隱居在龍門山,埋頭寫書。十多年後,明朝太
祖聘他做江南儒學提舉,並做太子老師,《明史》說﹕“濂傅太子先後十余年,凡一言動,
皆以禮法諷勸,使歸於道,至有關政教及前代興亡事,必拱手曰﹕“當如是,不當如彼。’
皇太子每斂容嘉納,言必稱師父雲。”此外宋濂又負責修《元史》。最後做到翰林學士,承
旨,知製浩(替皇上寫詔書),六十八歲時候退休。
    不料退而不休。明大祖興大獄,在整肅胡惟庸的事件裡,扯進宋濂的長孫宋慎。於是全
家被放逐到四川,走到半路,宋濂就病死了。
    明朝武宗時候,追謚文憲,所以他的遺著,就叫《宋文憲集》。
    宋濂是明朝初年第一大文豪,同時又是製定明朝禮樂製度的人。他被“推為開國文臣之
首”,最後兔死狗烹的下場,還是免不掉的。

歸有光﹕《震川文集》
    歸有光(一五○七∼一五七一),字熙甫,是明朝最會作文章的。曾講學在嘉定的安亭
江上,人稱震川先生。他是江蘇昆山人。
    有科舉的時代裡,歸有光一直考運不佳。他中舉人時已三十五歲,但再考進士,就怎麼
也考不上,一直拖拖拉拉二十五年,才當了六十歲的老進士。
    中了進士,他去做長興知縣。但他是“用古教化為治”的,審判官司,只訓話,不判刑
。一“每聽訟,引婦女兒童案前,刺刺作吳語。斷訖遣去,不具獄。”(張廷玉《明史》文
苑傳)上頭說這樣怎麼成?要他照法律判,他不聽,結果被拉下馬,改做順德通判,專管馬
政。明朝從開國以來,從來沒有進士管馬的,所以他倒媚倒得拉上馬了。
    到了六十五歲,他被大學士高拱、趙貞吉提拔,去編《世宗實錄》,做了一年,就死了。
    歸有光是一個漂亮多情的人,他的散文寫父子、寫夫婦、寫朋友、寫生離死另別,都很
動人。明朝從李夢陽、何景明提倡摹仿秦漢古文後,大家都學得歪七扭人變成了偽古文體,
歸有光的文章卻沒這種毛病。

袁宏道﹕《袁中郎集》
    袁宏道(一五六八∼一六一○),湖北公安人。《明史》說他“年十六為諸生,即結社
城南,為之長。閒為詩歌古文,有聲裡中。舉萬歷二十年進士。歸家,下帷讀書,詩文主妙
悟。選吳縣知縣,聽斷敏決,公庭鮮事。與士大夫談說詩文,以風雅自命。已而解官去。起
授順天教授,歷國子助教,、部主事,謝病歸。久之,起故宮。尋以清望擢吏部驗封主事,
改文選。尋移考功員外郎,立歲終考察群吏法……。遂為定製。遷稽勛郎中,後謝病歸,數
月卒。”
    中國近代文壇上有三個“幽靈”雖死猶生,他們的作品常常傳誦人口,並且常常被賦予
新的意義。他們的名字是-袁宏道、龔定屝和蘇曼殊。龔定屝的精神是反抗與奔放,蘇曼殊
的精神是感傷與超脫,袁宏道的精神則是靜觀世相、發為清新雋永的幽默文學,直觸性靈深
處。
    袁宏道的偉大與不朽就在這裡,他是中國知識分子中風華絕代的一個。他最有個性,他
痛恨“依憑古人之式樣,取潤聖賢之余沫”的腐儒,所以他謙沖又驕做的寫道﹕“寧今寧俗
,不肯拾人一字!”這是何等決絕、何等氣派!
    袁宏道的哥哥宗道、弟弟中道,都有才氣,時稱三袁。他們都反對當時摹仿秦漢的偽古
文,而提倡清新的文體。這種文體,被稱為公安體。

呂留良﹕《呂晚村先生文集》
    呂留良(一六二九∼一六八三),字莊生,又名光輪,字用晦,號晚村,浙江崇德人。
他是一個遺腹子,八歲就能作文章,十二歲就組織徵書社。十六歲時候,明思宗殉國,明朝
完了。十七歲到十九歲,他連年逃難。後來從事選文、賣文、家教維生。三十八歲時候,他
避不應試,被革去秀才。後來他的排滿思想日漸濃厚,以行醫和編書做主要工作。四十五歲
以後,他的夷夏之防的立論,愈來愈明確,他打著朱熹的旗號,宣傳民族思想。他在南京開
設書坊,出售自己編刻的書籍。五十二歲時候,清朝政府徵聘天下隱士,他只好剃光頭發穿
上憎衣,力持不合作主義。再過三年,他就死了。
    在他死後四十六年,發生了一場大文字獄。湖南人曾靜以叛亂被捕,供詞中提到他受了
呂留良評選時文的影響,於是清廷追究死人,把呂留良“戮尸肖示”,家屬殺的殺、發做奴
隸的發做奴隸,他的學生也一樣待遇。這一場大文字獄鬧了七個省,前後將近四十年,死人
無算。當然呂留良的書也被毀被禁,如今流傳下來的,只是風毛麟角了。

劉獻廷﹕《廣陽雜記》
    劉獻廷(一六四八-一六九五),字繼莊,別號廣陽子,北京人。他上了清初,在亂肚
中,全力研究學術、考察山川、訪問遺老忐士,生平“誌在利濟天下後世,造就人才,而身
家非所計”。
    劉獻廷在史地與音韻方面,功力尤深。《清史稿》說他﹕
    其學主經世,自象蚌、律歷、音韻、險塞、財賦、軍政,以逮歧黃、釋老之書,無所不
究習。與梁溪顧培、衡山王夫之、南昌彭士望為師友,而複往來昆山徐乾學之門。
    議論不隨人後、萬斯同引參《明史》館事,顧祖禹、黃儀亦引參《一統誌》事。獻廷謂
﹕“諸公考古有余,實用則未也。”
    虧來他到了湖南,正欲結合同誌,著書立說,竟突然死去,年僅四十八歲。
    劉獻廷除了博學外,思想明通、氣象開廓,也是清朝少見的。他死後,王源寫《劉處士
墓表》,說﹕“生死無關於天下,不足為天下士;既為天下士,不能與古人爭雄長,亦不足
為千古之士。若處士者,其生其死,固世運消長所關,而上下千百年中不數見之人也。”檢
查劉獻廷的一生,正中如此。

鄭燮﹕《鄭板橋集》
    鄭燮(一六九三∼一七六五),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他十七歲中秀才,三十
歲前落拓揚州,賣畫度日,“日賣百錢,以代耕稼,實救困貧,托名風雅。”四十歲中舉人
,四十四歲中進士。
    鄭燮三十歲前,有一個兒子,可是在“天荒食粥竟為常,慚對吾兒淚數行”的窮困下,
營養不足兒子死了。他中進士後,做了山東濰縣的“七品官耳”,為了救濟難民,得罪了上
司,丟了差使。他在濰縣作《逃荒行》、《還家行》、《思歸行》等詩,表達民間疾苦,都
很動人。濰縣人感念他,為他立了生祠(明朝的生詞多是為魏忠賢等壞蛋立的,清朝的生詞
就不同了)。
    丟官以後,鄭燮住在揚州,繼續賣畫,“一縑一楮,海內爭藏之。”他自訂潤例,幽默
的說﹕
    大幅四兩,小幅二兩,書條對聯一兩,扇子斗方五錢。
    凡送禮物食物,不如白銀為妙,蓋公之所贈,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現銀,則心中喜樂
,書畫皆佳。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恐賴帳,年老神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他為人的灑脫風趣,可見一斑。

全祖望﹕《鮚甕カ隻?    全祖望(一七○五∼一七五五),字謝山,一字紹衣,自署鮚
亭長,浙江堇(右耳 旁)縣人。他是清朝進士,因為性格剛方,所以不容於時。他這種剛
方的性格,早在十四歲
時就顯露出來了。他十四歲去瞻仰鄉賢名宦詞,看到有張杰的牌位,張杰是出賣張蒼水的無
恥將軍,全祖望一怒就把牌位給抓下來,用錘子敲碎,丟到池子裡。
    全祖望終身為表揚明末誌士的節烈而努力,所謂“於殘明碧血,刻意表章”。用這一表
章,寄托人間的正義,他訪求到張蒼水遺像,為顧炎武等寫神道表,更服膺黃宗羲,續成黃
宗羲的“宋元學案”。
    劉光漢寫《全祖望傳》,說﹕
    祖望雖以博學聞,然觀。書具卓識,嘗謂國家刑賞,非君主所得私,三代而後、人君日
驕,奉“洪範”作成作福二語為聖書,而聖王兢業之心絕。又謂史臣不立節烈傳,所當立傳
者何人!複以匡時要務,在於講學,世道陵夷,格言不立,甚於洪水猛獸之災,成為近儒所
未發。可以看出全祖望的精神。
    全祖望的著作有七校《水經注》、三箋《困學紀聞》、《漢書地理誌稽疑》、《經史問
答》、《句容土音》、《丙辰公車徵土小錄》及《鮚甕ソ募隻返取K 偎狼耙巡〉貌荒茉?
讀,還請人代讀,以便定稿。他的精神,由此可見。

袁枚﹕《小倉山房詩文集》
    袁枚(一七一六∼一七九八),字子才,號簡齋,別號隨園老人,浙江杭州人,他二十
四歲中進士,做了幾處知縣,成績不錯。三十八歲就辭官養母,在江寧小倉山下築隨園,世
稱隨園先生。隨園四邊沒有牆,任人參觀,“任人來看四時花”,與人同樂。六十五歲以後
,開始獨游名山大川,浙江、安徽、江西、廣東、廣西、湖南、福建等,他都一一玩過。他
在八十二歲死去,一生享盡文名、長壽和山水,無人能及。
    袁枚為人,純真性靈,放誕風流。惲敬說﹕“子才以巧麗宏誕之詞動天下,貴游及豪富
少年,樂其無檢,靡然從之;其時老師宿儒與為往複,而才辨懸絕,皆為所摧敗,不能出氣
者且數十年。”可見他氣焰之高、風光之盛!他是文壇大龍頭,自不消說。
    因為是大龍頭,他未免有相互標榜、揄揚失當之處,但他的率真,也就情見乎辭。他為
亡友沈鳳司掃墓,三十年如一日;別人送錢給他,請他美言,他也從不隱諱。他又喜歡收女
弟子,寫《紅妝也愛魯靈光》等詩;毫不在乎禮教的規定。他的人生觀是“即愛詩書又好花
”,他不做公卿,也不做仙佛,只做一個性情中的真人而已。

汪中﹕《江都汪氏叢書》
    汪中(一七四三-一七九四),字容甫,江蘇江都人。他七歲時死了父親;家中很窮,
夜裡沒有被蓋,“借薪而臥”。又沒錢上學,乃由母親教他讀書。後來到書店做伙計,得到
方便,遍讀群書,最後苦學成名,尤以駢文為清朝第一人。汪中對清朝早期的大儒,佩服顧
炎武、閻若璩、梅文鼎、胡渭、惠棟、戴東原,他歌頌他們。至於和他同期的,他誰也不看
在眼裡,幾乎一一點名批判,恃才傲物,被視為狂人。
    汪中在揚州安定書院時,書院山長沈祖誌夸自己的詩多好多好,在滿座附和之際,汪中
說你為人師表,不以經世之學啟迪後進,只會以寫詩自命,對老百姓有什麼好處?何況詩又
寫得不好!
    汪中自述說﹕“中嘗有誌於用世,而恥為無用之學,故於古今製度沿革、民生利病之事
,皆博問而切究之,以待一日之遇。下至百工小道,學一術以自托。”可見他誌趣的不凡。
    汪中“性情伉直,不信釋老陰陽神怪之說,又不喜宋儒性命之學,朱子之外,有舉其名
者,必痛詆之。……且言世多淫祀,尤為惑人心、害政事,見人邀福祠禱者,輒罵不休”。
他破除迷信的火氣,竟一至於此!

俞正燮﹕《癸巳類稿》
    俞正燮(一七七五∼一八四○),字理初,安徽黟縣人。《清史稿》說他﹕
    性強記,經目不忘。年二十余,北走充州謁孫星衍。
    時星衍為伏生建立博士,複訪求左氏後裔。正燮因作《邱明子孫姓氏論》、《左山考》
,星衍多據以折衷群議,由是名大起、道光元年舉人。明年,阮元主會試,士相謂曰﹕“理
初入彀矣!”後竟落第。其經策淹博,為他考官所乙,元未之見也。房考王藻嘗引為恨。又
說﹕“正燮讀書,置巨冊數十,分題疏記,積歲月乃排比為文,斷以己意。”他的學問,就
在這種好記憶的硬功夫下,“博古通令,世罕其匹”起來。
    戴醇士《習苦齋筆記》有一條記俞正燮六十歲後的可愛﹕
    年六十矣,口所談者皆游戲語,遇於道則行無所適,東南西北無可無不可。至人家,談
數語,輒睡於客座。問古今事,詭言不知,或晚間酒後,則原原本本,無一字遺,予所識博
雅者無出其右。
    俞正燮除了博古通今外,思想也極開明,他主張人權女權,“頗好為婦人出脫”。他說
﹕“再嫁者不當非之;不再嫁者,敬禮之斯可矣。”又說﹕“深文以罔婦人,是無恥之論也
。”這種前進的言論,在禮教下的中國,真是大膽極了!

郭嵩燾﹕《養知書屋遺集》
    郭嵩燾(一八一八∼一八九一),字伯深,號筠仙,別號獻臣,晚自號玉池老人,湖南
湘陰人。他二十九歲中進士,後來歷任中央、地方官。五十八歲時,做出使英國、法國大臣
。他是深知世界大勢的人,但在愚昧守舊的時代裡,他竟被無識的士大夫罵為媚外。《清史
稿》說﹕
    英人馬加理入滇邊遇害,嵩燾疏劾岑毓英,意在朝廷自罷其職,借籍外人口也。而一時
士論大嘩,謂嵩燾媚外。篙燾言既不用,英使威妥瑪出都,邦交幾裂。嵩燾又欲以身任之,
上言﹕“交涉之方,不外理、勢。勢者人與我共,可者與,不可者拒。理者所以自處。勢足
而理直,固不可違;勢不足而別無可恃,尤恃理以折。”因條列四事以進。後來他格於小人
劉錫澤的事事搗亂,乃辭官回國。但是-嵩燾雖家居,然頗關心君國。朝鮮亂作,法越釁開
,皆有所論列。逮馬江敗(一八九四),恭親王奕釚等去位,言路持政府益亟,嵩燾獨憂之
。嘗言﹕‘宋以來士夫好名,致誤人家國事。托攘外美名,圖不次峻擢;洎事任屬,變故興
,遷就倉皇,周章失措。生心害政,莫斯為甚!”是疏傳於外,時議咸斥之。及庚子(一九
○○)禍作,其言始大驗,而嵩燾已子十七年(九年以前)卒矣。這樣一位不畏人言的先知
,他的遺作,自是我們最好的營養。

佚名﹕《詩經》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集,那時候的詩,事實上是歌謠。歌謠分隨口唱的“徒歌
”,和隨著樂器唱的“樂歌”。當時的音樂家叫樂工,他們搜集這些“徒歌”和“樂歌”,
編成唱本。有三百多篇,就叫《詩》或《詩三百》。後來樂譜散失了,只剩下歌詞了。
    到了孔子時候,他把詩給道德化了,用來做為教條。例如“衛風”(碩人)中有“巧笑
情兮,美目盼兮”,明明是寫漂亮女人的,但孔子卻硬扯在畫畫上面,還引而申之,硬扯在
修養上面。孔子主張“思無邪”,這樣一規範,歌謠的本來面目就被曲解了。
    自從孔子給這些歌謠定下規範後,後來的人就更變本加厲了。漢朝以後,把它用“經”
給供奉住,就叫《詩經》了。從此說詩的,就提出風、雅、頌、賦、比、興所謂“六義”來
發揮,本來面目就更遠了。
    至於說孔子刪訂這部書的事,也是不確實的。因為孔子八歲的時候,吳季札就到魯國來
聽樂工給他歌詩了。那時的分類名目,都已經定形了,自然不是孔子所能刪訂的了。

屈平等﹕《楚辭》
    屈平(前三四○∼約前二七八),字原,湖北秭歸人。他是楚國人。關於他的身世,疑
點很多,但他最後憂國懷君,投水而死,卻成了中國人的共識。每年陰歷五月五日端午節,
相傳就是他投水的日子,大家用龍舟竟渡來救他,用粽子來祭他,都表示對這位死難人物的
懷念。
    司馬遷曾去屈平自殺的地方,垂淚想他,為他寫下了《屈原列傳》,是中國最動人的一
篇傳記。
    屈平的作品,據王逸的《楚辭章句》,有《離騷》、《九歌》(十一篇)、《天問》、
《九章調九篇》、《遠游》、《卜居》、《漁父》等二十五篇,是《楚辭》的精華。《楚
辭》是《詩經》以來的一種新詩體,是漢朝劉向把屈平、宋玉等作品編集後定名的。
    一般說屈平的作品以怨君為主題,並不盡然。細看以後,可以發現他的主題其實是一種
出世主義、一種以楚巫為基調的神仙思想。這種主題本身就含有多情善感的淒涼意味,這是
他自殺的人生理論。沒有這種人生理論,他自然可以“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了,自
然也就不必以一死來明誌了。

佚名﹕《古詩十九首》
    《古詩十九首》是中國最古的五言詩。它是《詩經》《楚辭》以外最突出的古詩,是奠
定六朝以後五古的基礎。它是源出自漢朝文人的仿“樂府”,題材雖是民間的,手法卻是文
人的。這十九首詩,自然不是一人一時之作。
    《古詩十九首》反映了亂世中的許多層面,許多感懷、傷時、思歸、別怨,都是它的基
調、這一基礎的表現,雖然是徵人思遠、棄婦含愁、達人知命、游子懷鄉,但它的共鳴,卻
是社會的喪亂。因此,《古詩十九首》的時代意義大於個人意義,從它言近旨遠的輕怨薄怒
裡,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今無殊、異代同調的悲痛。
    漢朝的樂府機關,主要在搜集民間詩歌,用來配樂。配出來的,就是“樂府”,沒配的
,就是“古詩”。所以“樂府”和“古詩”,只是有無配樂的分別。《古詩十九首》當年也
有它的音樂性,朱乾《樂府正義》就說明“古詩十九首,古樂府也”。後代人面對這一問題
。有時簡直難以劃分,其實也無須劃分。《古詩十九首》自然是古代詩樂的精華。蕭統《昭
明文選》把它收入,當時就是從眾多古“詩樂府中精選的,它們的優美動人,早就被有識之
士看到了。

曹操﹕《曹操集》
    曹操(一五五∼二二○),字孟德,安徽亳縣人。他出身於官宦之家,“少機警,有權
術,任俠放蕩,不治行業。”這表示他是一個性情中人,性情中的流氓。他從流氓混跡而成
英雄人物,自是他過人之處。
    當漢朝黃中之亂的時候,曹操加入討伐,壯大了自己的勢力。四十歲以後,他把漢獻帝
迎接到河南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擊敗呂布、袁紹、袁術等敵手,成為中國北方的強
人。
    漢朝未年,在未央宮裡王孫殘的時代,政權早就風雨飄搖了,它的命脈能夠延續三十年
,實在是曹操之力。曹操這種英雄,在安定中原幾平海內之余,忍不住自己說﹕“設使國家
無有孤(假若國家沒有我),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複查歷史,當時若沒有這種人
,哪裡是三國鼎立,早已是三十國鼎立了。所以這種自許,不是吹牛,而是有自知之明的持
平之論。
    曹操的抱負是是“外定武功,內興文學”,“以相王之尊,雅愛詞章。“他在文學上,
也是有成就的作者,現存二十多首樂府歌辭,蒼涼悲壯,氣概萬千,都是他的杰作。

蔡琰﹕《悲憤詩》
    蔡琰(約一七七∼?),字文姬,又字昭姬,河南杞縣人。她是蔡邕的第二個女兒,“
博學有才辨,又妙於音律。”在才具上,很像她父親。
    蔡琰嫁給衛仲道,沒有小孩,丈夫死後,就回娘家守寡。天下大亂,她被胡騎搶走,流
落南匈奴十二年,做匈奴左賢王妻子,生了兩個兒子。後來曹操當政,曹操憐念老朋友蔡邕
慘死,又沒有子嗣,女兒也流落異域,乃遣使者用金幣把蔡琰贖回,嫁給董祀。
    後來董祀做官犯法,判了死罪,蔡琰親自向曹操求情。當時滿朝公卿在座,曹操說﹕“
蔡伯喈女在外,今為諸君見之。”蔡琰進來後,“蓬首徒行,叩頭請罪,音辭清辯,旨甚酸
哀,眾皆為改容。”曹操同意開脫董祀,並送蔡琰“頭巾履襪”,順便問她家藏的蔡邕書稿
還在不在,蔡琰說都散失了,她還背出一些。曹操想根據蔡琰的背誦,派十個人去記錄下來
,蔡琰說﹕“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書)草(書)唯命。”就這樣的,蔡琰
自行默寫,保留了許多文獻。
    蔡琰感傷亂離,寫悲憤詩五百四十字等,是中國苦難文學中最動人的。

曹植﹕《曹子建集》
    曹植(一九二∼二三二),字子建。因為最後封陳王(河南淮陽),又謚號思,所以被
稱陳思王,安微亳縣人。
    曹植是曹操的姨太太生的,姨太太在他五歲時扶正。他是個神童,“十歲余,誦讀詩論
及辭賦數十萬言,善屬文。”他的文章寫得出色,甚至曹操都懷疑“汝倩人邪”(你是請別
人代寫的吧)?對他極為寵愛。後來因他“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無節”,對他就冷落
了。
    在曹植二十九歲的時候,曹操死了。他的哥哥曹丕即位,對他的防範也就加深。他的侯
爵,也因酒爵而一再更動,常因醉後對監視他的人無禮,而被打小報告。他處境窮困,“寄
地空名而無其實,……雖有王侯之號而濟於匹夫,皆思為匹夫而不能得”,以至“連遇瘠土
,衣食不繼”!
    曹植活了四十一歲。死前四年裡,曾多次上疏,寫《求自試表》、《求通親表》,希望
參與政事、準許和親人來往,但都沒有下文。最後在潦倒中“形容枯悴,憂心如醉”死去,
結束了與統治者有生殖器關系的一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詩句,雖然有名,卻不像是曹植作的。

阮籍﹕《阮籍集》
    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陳留尉氏(河南開封)
    人。他父親阮毒是“建安七子”,他自己是“竹林七賢”。
    阮籍“本有濟世誌”,因為“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人人自危之下,
阮籍就“不與世爭,遂酣飲以為常”。他顯然對“路人皆知”的司馬家政治集團不滿,因此
他以整天喝酒來實行不合作主義。司馬家求婚於阮家,阮籍一連大醉六十天,醉掉一切。因
為阮籍有名氣,司馬家逼他做官,他寧願不做大官而做小官,因為“步兵尉營人”會做好酒
,他就去做了“步兵校尉”。司馬家的人也一再想羅織他入罪,但他“發言玄遠,口不臧否
人物”,使人抓不到他小辮,因此得保首領以歿,活了五十四歲。阮籍的五言詩,在中國文
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八十二首《詠懷詩》,是《離騷》以後的絕作。詩中寫他的抱負、
境界,和“終身履薄冰,誰知我心焦”的隱痛,婉曲感人。他又寫散文《大人先生傳》,主
張烏托邦式的無政府主義,更看出他的境界。

謝靈運﹕《謝康樂集》
    謝靈運(三八五∼四三三),河南太康人。他的祖父是謝安的侄子謝玄,謝玄是東晉名
將,是淝水之戰的英雄。但他的父親謝洗,卻是個笨蛋。謝靈運父親雖是笨蛋,他自己卻是
神童,所以謝玄感慨說﹕“我乃生洗,洗那得生靈運!”
    謝靈運“少好學,博覽群書,文章之美,江左莫逮”;他又“性奢豪,車服鮮麗,衣裳
器物,多改舊製,世共宗之”。可見在文章上和時裝上,他都是頂尖兒的人物。這樣一個公
子哥兒,就得到一個外號,叫“謝康樂”。
    謝靈運在政治上不得意,便寄情山水,他可說是中國第一山水詩家,也是中國第一大游
山家。他游山,用特製的鞋,又帶著大隊童僕伺候,氣派無比,甚至被誤會是“山賊”。他
又“鑿山浚湖,功役無已”,又“游娛宴集,以夜續晝”。在行為上的橫恣,一再使統治者
頭痛。終於在四十九歲那年,以叛亂罪名,死於法場。
    謝靈運的絕命詩是﹕“龔勝無余生,李業有終盡。嵇公理既迫,霍生命亦殞。淒淒凌霜
葉,網網沖風菌。邂逅竟幾何,修短非所愍。送心自覺前,斯痛久已忍。恨我君子誌,不獲
岩上泯。”詩中有情,情在言外,非常動人。

鮑照﹕《鮑參軍集》
    鮑照(約四一四∼四六六),字明遠,江蘇漣江人。他出身寒門,種田起家,雖然力爭
上游,但是,在南北朝時代,“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階級,是森嚴的,所以在政治
上,他沒有戲唱。在宋文帝時代,他做到中書舍人的官,宋文帝劉義隆是喜歡舞文弄墨的,
“自謂人莫能及”,鮑照深怕自己的文采被皇帝嫉妒,所以故意寫些“鄙言累句”,以示退
步,借自污以苟全性命。人們“咸謂〔鮑〕照才盡,實不然也”。
    雖然這樣,鮑照還是在劫難逃。他最後出任臨海王劉子頊的參軍。宋明帝即位,晉安王
劉子勛造反,劉子頊起兵響應。結果兵敗,鮑照被亂軍所殺,年約五十多歲。
    五世紀劉宋一代,號稱是文學盛世,盛世中最有成就的作者就是鮑照。鮑照二十歲時寫
的《行路難》十八首,就是空前的佳作。受了時代的矮化,鮑照是不能人盡其才的,鐘嶸
《詩品》說﹕“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當代。”正是指此。
    鮑照作品中,有一部分寫民間的疾苦、戰亂的殘酷、離亂的悲情,一股蒼茫之氣,最為
動人。

謝I﹕《謝宣城集》
    謝I(四六四∼四九九),字玄暉,河南太康人。他的往父、父親都是南北朝的官吏,
他的母親是宋武帝劉駿的女兒長城公主,所以他不但是貴族,也是皇族。他是謝靈運的堂侄
,被稱做“小謝”。李白詩中“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就是指他。又因他做
過宣城大守,遂被稱做“謝宣城”。
    謝I從小喜歡讀書,並有聲名。十九歲起歷任官職,並和蕭衍汀、沈約、王融、蕭琛、
範雲、任P、陸捶合稱“竟陵八友”。謝I一生遭遇著不少是非。齊明帝蕭鸞死後,他的兒
子東昏侯蕭寶卷即位,荒唐無道,別人拉謝I搞政變,他不肯,結果被反咬一口,反被誣告
叛亂,下獄論死。死時十六歲。謝I做過一件大義滅親的事,就是檢舉他的丈人潯陽郡公王
敬則謀反,王敬則因此被宋明帝殺掉。此事為謝I太太所不諒解,老是想為父親報仇,找丈
夫算帳,也要大義滅親,謝I只好避而不見。他臨刑前,為他的大義滅親而有慚德悔意,他
說﹕“天道其不可昧乎?吾雖不殺王公,王公因我而死!”

王勃﹕《王子安集》
    王勃(六五○∼六七六),字子安,山西河津人。他的祖父是“文中子”王通。他是中
國第一神童,六歲就會寫文章,九歲讀顏師古《漢書》注,認為錯處頗多,就寫了《指瑕》
十卷批評它。十四歲時候,就被唐高宗得知,封他做“朝散郎”的官,再被沛王聘為王府修
撰。
    王勃在王府中看貴族們斗雞,寫了一篇《檄英王雞文》的游戲文章,被唐高宗看到了,
認為“據此是構煽之漸”,認為他挑撥皇親國戚,就把他趕到四川去,他的父親也因為教子
無方,貶為交趾令。不料卻因此種下王勃的死因。他渡海去看父親,掉在水裡,竟“驚悸而
死”,年二十八歲。
    王勃遭遇過一次牢獄之災。一個官奴叫曹達的,犯了罪,躲在王勃家裡,王勃一開始把
他窩藏下來,後為怕惹出麻煩,就偷著把曹達殺了。不久事發,他以私自殺人的罪,也要處
死。正好踫到大赦,才得死裡逃生。
    《唐詩紀事》說王勃寫文章,“先墨磨墨數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書之,初不加點,
時謂腹稿。”這也是一奇跡。

陳子昂﹕《陳伯玉集》
    陳子昂(六六一∼七○二),字伯玉,四川射洪人。他是富家子弟,年輕時任俠使氣,
不務正業。十八歲時候,謝絕門客,發憤向學,幾年之間,就成績驚人。他寫了《感遇詩》
三十八首,被行家驚為“此子必為海內文宗”!
    陳子昂二十四歲中進士,一再上書,得到武則天的重視。因有知遇之感,三十歲時候,
他寫《大周受命頌表》、《大周受命頌四章》,對武則天歌功頌德,後來升到右拾遺。
    陳子昂三十四歲時候,因逆黨案被構陷,入獄一年,出獄後仍任右拾遺官。後來兩度從
軍,出入邊塞。三十八歲因父親老了,辭官回鄉。射洪縣令段簡打陳家主意,“乃附會文法
,將欲害之。”陳家送了二十萬紅包,還是不行,最後死在監獄裡,年四十二歲。陳子昂的
死,骨子裡是武三思假手地方官的政治迫害,是黑暗政治下的一場冤獄。
    陳子昂的作品,主張上追漢魏風骨、貶抑齊梁浮艷,所以,“起八代之衰”的第一人,
實在是他,不是韓愈。韓愈自己也說“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就是指此。

王維﹕《王右丞集》
    王維(七○一∼七六一),字摩諸,山西永濟人。他生的時候,佛教已極盛行,他深受
影響,例如他的名與字連在一起,就是“維摩詰”,正好是釋迦牟尼時代大居士維摩詰的名
字。
    王維“九歲知屬辭”,是神童。二十一歲中進士。他少年得誌,但在中年以後,出了一
件事,在安史之亂時,他曾被俘,雖然裝病,但仍受到安祿山的禮遇,軟禁在廟裡,做了“
偽官”。那時他五十四歲,寫《凝碧池詩》表示悲憤。亂平後,在製裁陷賊官吏的時候,他
憑這首詩,獲得減刑,最後還官拜尚書右丞(內閣書記長)。雖然這樣,在精神上,他仍然
以“沒於逆賊,不能殺身,負國偷生”為憾,一直難以釋懷。
    晚年的王維,寄情禪悅與山水,他買下宋之間的別墅,整天焚香、飯僧、彈琴、賦詩。
他的妻子早逝,他一連過了三十年的單身生活。六十一歲時候,在寫了幾封訣別信後,從容
死去,他被稱為“詩佛”。
    王維除了寫詩外,也常作畫,蘇軾說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的詩以寫自然
最出色,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有名的田園詩人。

李白﹕《李太白集》
    李白(七○一∼七六二),字大自,號青蓮居士,甘肅天水人。出身富商之家,五歲移
居四川。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是個“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的神重。二十六歲離家遠
游,五湖四海,見聞頗多。四十二歲後,覓到唐玄宗,得到“翰林供奉”(起草文書)的差
使,以寫詩得到賞識。後來,在安史之亂中,跟錯了永王苣,五十六歲那年,以涉嫌叛亂,
判死刑。經過朋友奔走,改為流放邊區,中途遇赦。後來想從軍報國,因病未能如願,“天
奪壯士心”,於六十二歲死去。
    李白的一生,大體和唐玄宗時代同期,從他一生中第一首詩《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到
最後一首《臨路歌》,寫詩寫了四十年。李白的詩,氣魄博大、感情充沛、天才橫溢。杜甫
稱贊說﹕
    “落筆驚風雨,詩成位鬼神”,當然是說得玄了,不過詩寫得前無古人,的確不假。
    李白的詩中,有許多“一醉累月輕王侯”的反抗,他說“安能摧眉析腰事權貴,使我不
得開心顏”,可見在他的內心深處,是要沖決網羅的。他寫“田家秋作苦,鄰女夜春寒”等
詩,代中國人民發出他們的苦難之聲、風雨之聲,也都是這一反抗的延續。

杜甫﹕《杜少陵集》
    杜甫(七一二∼七七○),字子美,因住地被稱為少陵、杜陵,因官職被稱為拾遺、工
部,河南鞏縣人。他出身唐朝官宦之家,七歲就能寫詩。二十歲離家雲游,三十五歲到京城
做小官,四十四歲踫到安史之亂,饑餓中飽嘗流離之苦,吃過草根樹皮。晚年帶著家小,投
靠親戚,定居在四川成都。五十八歲死去,傳說餓死在破廟裡。
    杜甫年輕時候,“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想要得君行道。結果流離失道,遂用他
那如有神的筆觸,寫盡了中國人民的苦難。
    杜甫四十歲後作《兵車行》寫統治者的窮兵;《麗人行》寫統治者的驕奢;《自京赴奉
先縣詠懷五百字》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寫他活活餓死的小兒子;《北徵》寫山
河破碎、生靈涂炭,“所遇多被傷,呻吟更流血”,《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前出塞》、《後出塞》、《二嘆》(夏日嘆、
夏夜嘆)寫政治的腐化、人民的痛苦,都是千古絕作。
    杜甫的遺詩現存一千四百五十六首。論者以他的詩“若有神使之,遂下千年之淚”,真
是不虛。

白居易﹕《白氏長慶集》
    白居易(七七二∼八四六),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山西太原,後遷居下?,變成
了陝西渭南人。
    白居易出身貧賤,“少年時家適在貧賤中”。但十六歲時就以寫詩出名,二十九歲中進
士,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四十四歲被貶一次,又在地方和朝中做官,做到七十二歲,才得退
休。
    白居易認為詩不是“嘲風雪、弄花草”的,詩該“救濟人病,稗補時闕”的。他曾編
《諷諭集》,收詩一百七十二首,批評時政,他要求統治者“欲開壅蔽達人情,先向歌詩求
諷刺”,結果詩一發表,“權豪貴近者相目色變,執政柄者扼腕,握軍要者切齒。”
    白居易是唐朝創作最豐富的詩人,寫詩三千首。他限定詩要能“老嫗能解”(老太太都
能聽得懂),他的詩,當時流傳各地,很受歡迎。有的妓女甚至以會背《長恨歌》而增加身
價。他“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裡,凡鄉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見到有題他詩的、
背他詩的各階層人士。白居易的受人歡迎,由此可見。

李賀﹕《李長吉歌詩》
    李賀(七九○∼八一六),字長吉,河南昌谷(河南宜陽)
    人。他是沒落王孫出身,是個神童,七歲就因能寫作而“名動京師”,韓愈、皇甫提等
名家不相信,到他家去測驗,果然名不虛傳。
    李賀寫作的情況是﹕
    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未始先立題,然後為詩
,如他人牽合程課者。及暮歸,足成之。非大醉、吊喪日率如此,過亦不甚省。母使婢探囊
中,見所書多,即怒曰﹕“是兒要嘔出心乃已耳!”
    可見他是從動態的事件中找靈感的。
    李賀的父親叫李晉肅,因為“晉肅”兩字和“進士”兩字聲音很近,李賀為了避諱,就不
得考進士了.韓愈特別寫了一篇“諱辨”來為他說話,但他終於絕緣於名場。後來在家鄉隱
居,二十七歲時死去。時死前刪定所作詩二百三十三首,流傳至今。
    李白被稱為詩的仙才,李賀被稱為詩的鬼才。他的作品,險怪神秘,造境瑰奇,在中國
詩史中,自成特殊的地位。

杜牧﹕《樊川詩集》
    杜牧(八○三∼八五三),字牧之,陝西西安人。他是杜預、杜佑的後人,“一門朱紫
,世代公卿。”
    杜牧生當“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亂世,二十六歲中進士,然後做官,
直到五十一歲死去。由於他以“直道事人”做座右銘,在官場上,並不得意,所以,他的許
多立功的抱負,也就以立言行之了。
    杜牧曾注曹操所定《孫武》十三篇,這是他在軍事方面的著作;曾寫《罪言》,這是他
在政治方面的著作。他的一生詩文,多在他死前自己燒掉,損失十之七八。現存的作品,就
是焚後的劫遺。
    杜牧詩中的特色之一是﹕他對統治階級的豪奢誤國,頗有諷刺的紀錄,像他寫“一騎紅
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等詩,寫“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等詩,都能以
極高的技巧。寫出人間的萬象。
    杜牧詩中的另一特色是他對女人的態度,他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
紀錄,也有“自是尋春去較遲,不須惆悵惜芳姿”的感懷,這是他浪漫的一面。 
李商隱﹕《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八一二∼八五八),字義山,號玉溪生,河南沁陽人。他出生在沒落的貴族之
家,幼年喪父,生活很苦。十六歲時候,得到令狐楚的賞識,做了幕僚。二十五歲中進士。
但是因他討了令狐家政敵王家的女兒做老婆,為令狐家所不諒,被打入敗部。他在黨爭夾縫
中,左右不逢源、裡外不是人,最後潦倒而死,年四十六歲。
    李商隱的詩,一開始是學別人,有的學漢魏、有的學齊梁、有的學杜甫、有的學韓愈。
他做詩時把參考書攤成一大堆,像水獺吃魚陳列如祭品一般,叫“獺祭魚”。後來他寫得精
了,就自成一家。李商隱的詩的特色是用典含蓄,寄托深遠,每個字都有神秘兮兮的來歷。
他的詩,許多都和女人有關﹕他寫戀情、寫妓女、寫尼姑、寫宮娥,都是絕作。有人說“商
隱無一言經國,無纖意獎善”,是不對的。在李商隱的詩中,有很多憂國憂民之作。如他寫
宦官的作惡、寫藩鎮的跋扈、寫“存者背面啼”的農民、寫“夜獵隨田竇”的貴族,都是顯
例。

韋莊﹕《浣花集》
    韋莊(約八三六∼九一○),字端己,京兆杜陵(陝西杜陵)人。他生在唐末,出身窮
困,養成他愛惜物力的習慣,以致要“數米而炊,稱薪而爨”。他的八歲兒子死了,他的太
太給穿上“時服”,韋莊卻把衣服從死尸上脫下來,裹上草席,下葬後草席也收回來。他是
愛兒子的,一想起來就“嗚咽不自勝”,但他窮怕了,以致以小氣出名。
    韋莊去長安應考,趕上黃巢之亂,身陷重圍,他把苦難流離情形,寫成一千六百字的
《秦婦吟》,足與《孔雀東南飛》媲美。
    韋莊四十四歲中進士,唐昭宗派他奉使入蜀,被地方統治者王建留住,霸佔了他心愛的
女人。韋莊寫詞懷念她,她輾轉得知,乃絕食而死。
    韋莊雖因幫助王建開國(五代的前蜀),做了大官,但是身經喪亂,目極興衰,以致憂
讒畏譏,他遺命在他文集裡,不要收進《秦婦吟》,從此《秦婦吟》就失傳了。直到一千年
後,在敦煌石室中,被伯希和發現抄本,才得重現於世。所以韋莊的遺集裡,自應補入這篇
杰作。

李清照﹕《漱玉集》
    李清照(一○八四-約一一五一),自號易安居士,山東歷城(濟南市)人。書香世家
,她十八歲嫁給趙明誠,夫妻兩人,對文學、金石、書畫,都誌同道合,一起研究。她是宋
朝最有名的女作家,有文采、有學問,但是因為是女人,又才氣太露(晏殊、歐陽修、晏幾
道、柳永、蘇軾、秦觀、黃庭堅、賀鑄等名家都被她批評過),所以被當時許多人嫉忌,硬
給她造謠,說她在丈夫趙明誠死後改嫁張汝舟了;改嫁後又所遇非人,告到官裡去,又判決
離婚了。
    另一個硬給她造謠的原因是政治的,吳衡照在《蓮子居詞話》裡說﹕““豈有就木這齡
已過,隳城之淚方深,顧為此不得已之為,如漢文姬故事?意必當時嫉〔哲宗〕元硝君子者
攻之不已,而及其後〔人〕;而文叔之女(她的父親李格非字文叔)多才,尤適供謠諑之喙
,致使世家帷薄,百世而下,蒙垢抱誣,可慨也已!”就正道破了這一點。
    李清照這件事,牽涉到的已經不止一個歷史真相的問題,它還牽涉到一個道義的和觀念
的問題﹕一個女人,再嫁也好,守寡也罷,都是她個人的私事,別人沒有用泛道德的字眼亂
罵的權利,更不可造謠。再嫁並沒有什麼不得了,可是沒再嫁卻硬說她再嫁,這就太不對了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風氣下,竟有無聊男子如此造謠,並且一傳再傳,這就真太可惡了。

陸游﹕《陸放翁全集》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字務觀,號放翁,浙江紹興人。他出身於仕宦之家,北
宋亡國時候,他才兩歲。陸游十二歲時候,就會做詩文。二十九歲應考,因為列名丞相秦檜
的孫子之前,為當局所忌,一直吃不開。宋孝宗即位後,才開始賜進士出身,在官場或起或
伏。後來派去修國史,直到八十歲才退下來,八十五歲去世。
    陸游是最有名的憂國詩人,可是一輩子的際遇,只限於“以口擊賊”而已。他口中“上
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只是“鐵馬冰河入夢來”的境界,他是不能進一步施展的。對政
治,陸游用詩來譏評不已,他說﹕
    諸公可嘆善謀身,誤國當時豈一秦?
    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對泣亦無人。可見他內心的憤恨。直到八十四歲時候,他還寫下
“身為野老已無責,路有流民終動心”的詩句,總認為一息尚存,雖然老去,還是不能坐視
。他最後的絕筆是囑咐兒子,在國土重光時,別忘了家祭告訴他,這種老人情懷總是詩的精
神,真是一路到底了。

辛棄疾﹕《稼軒詞》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他的父親辛文鬱,大
概去世得很早,他的祖父辛贊,在金人到來、宋室南渡的時候,因為家中人口眾多,不能脫
身,就做了“遺民”。辛棄疾出生在淪陷區裡,也做了“遺民”。那時候,北方已經淪陷十
多年了。
    在辛棄疾長大以後,他的祖父要他準備地下活動,兩次到燕京去觀察形勢,還沒成功,
祖父就死了。辛棄疾二十一歲,起義抗金,不久轉到南方,看到朝廷腐敗,不肯抗戰,很是
悲憤。但他並不灰心,仍舊做救國工作。可是四十年間,他的生命,大部分都不為時用,用
 也不得盡其才,最後“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竟以愛國詞人終老田園,死時
六十八歲。
    辛棄疾留下的詞有六百首。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說﹕
    “稼軒不平之鳴,隨處輒發,有英雄語,無學問語,故往往鋒穎太露。然其才情富艷,
思力果銳,南北兩朝,實無其匹,無怪流傳之廣且久也!”在所有論斷中,這幾句話最能寫
出辛棄疾。

黃遵憲﹕《入境廬詩草》
    黃遵憲(一八四八∼一九○五),字公度,別署東海黃公,廣東梅縣人。他是清朝舉人
,何如璋做首任駐日本公使,請他去做參贊,由於他博學多才,很得日本朝野景仰。他是有
心人,中年苦學日文,然後寫下一部大書-《日本國誌》;提醒中國人注意日本。可是大家
不注意,直到五年以後甲午之戰失敗,大家才注意到這位先知。梁啟超說如果中國朝野早就
注意這部書,甲午之戰也許可以避免了。
    黃遵憲後來調任駐美國舊金山總領事,再任湖南按察使。戊戌政變後,傳說他窩藏康梁
,以致家裡被搜。自是杜門不出,專事著作,一直到死。黃遵憲去過英、美、日本、南洋,
思路新奇,眼界開闊。他能以各種新詞匯、新體裁寫詩,他主張﹕“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
牽!”主張﹕“各人有面目,正不必與古人相同。”主張﹕“吾今所遇之時、所歷之境、所
思之人、所發之思,不先不後,而我在焉。前望古人,後望來者,無得與吾爭之者,而我顧
其情,舍人從我,何其無誌也!……則今憲所為,皆憲之詩也!”這種氣魄,實際是一種大
丈夫行徑,最值得我們景仰。

朱彝尊﹕《明詩綜》     朱彝尊(一六二九∼一七○九),字錫鬯,浙江秀水人。他天資極高
,“書經目不遺”
。年輕時四處雲游,“所至叢祠荒冢、破爐殘碣之文,莫不搜剔考證,與史傳參校同異。”
後來被選修《明史》,清聖祖康熙皇帝題匾“研經博物”送他,文名極大。他的著作有《曝
書亭集》、《經義考》、《日下舊聞》、《歐陽子五代史注》、《瀛洲道古錄》、《明詩
綜》等。
    《明詩綜》中附有詩話,散見各卷。姚柳依特別摘出來,成為《靜誌居詩話》,也就是
《竹?詩話》。
    詩話在中國古書中,是特有的一種體裁,從《唐音癸簽》、《唐詩紀事》等以來,歷朝
不斷。吳景旭有《歷代詩話》內容最多,但是不精。朱彝尊這部詩話,雖然只限明代,但是
寫得最精,自是詩話中的範本。
    這書對明朝自開國的太祖到亡國的莊烈帝二百六十八年間的人物及創作,都有各別的詳
細記載。全書分為帝王、宗潢、宮掖、榮章、臣士、閨門、中涓、釋子、羽士、女冠、尼教
坊、外臣、土司、屬國、  印 恿鰲か窆懟 е璧仁穫挪浚 諶菹嗟鋇某涫怠?
王國維﹕《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
    王國維(一八七七∼一九二七),字靜安,號觀堂,浙江海寧人。他的祖籍是河南開封
,遠祖王稟,在北宋亡國前守山西太原,城陷死節。王稟的孫子隨宋高宗南渡,就變成浙江
人。
    王國維從小是讀古書的,到了十八歲,才知道古書以外,還有西方的新學問。二十二歲
起學外國文,二十五歲留學日本。三十六歲以前,他的治學主力在西洋哲學(他是最早介紹
康德、叔本華、尼采到中國來的人)和中國詞曲(他的名著是《人間詞話》和《宋元戲曲
史》,他提升了中國平民文學的地位)。此後主力轉向古史與古文字學。
    王國維二十三歲時候,甲骨文出土於河南,首先把這些三四千年前支離破碎的骨頭片,
和中國古代歷史結合起來,做出完美而驚人解釋的,就是王國維。因此,王國維對中國學術
的貢獻,是空前的。他在思想上、文學上、史學上、古文字學上、古器物學上、古地理學上
,都有開山之功,史外求史,發前人所未發,“不屈舊以就新,亦不絀新以從舊。”中國學
者中,像他那樣有博大精深成績的,真是“古之所無,今之罕有”了。

徐渭﹕《徐文長逸稿》
    徐渭(一五二一∼一五九三),字文長,號青藤,別署天池山人、田水月,浙江紹興人
。他只是明朝的秀才,但是他文思敏捷,以才氣被浙江巡撫胡宗憲賞識。《明史》說﹕
    渭知兵,好奇計,宗憲擒徐海,誘王直,皆預其謀。借宗憲勢,頗橫。及宗憲下獄,渭
懼禍,遂發狂,引巨錐?耳,深數寸,又以椎碎腎囊,皆不死。已,又擊殺繼妻,論死系獄
,裡人張元件力救得免。徐文長用錐子扎自己耳朵,是四十五歲的事。第二年就殺了老婆,
此後一直在獄。四十八歲母親死了,他出來辦好喪事,再回去坐牢,五十三歲才出獄。袁宏
道《徐文長傳》說他﹕
    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時攜錢至酒肆,呼下來與仗;或自持
斧,擊破其頭,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錐其兩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先生數奇不已,遂為狂疾;狂疾不已,遂為囹圇。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
者也!
    這樣一個天才人物,竟“數奇不已”(命運總是不好),一輩子壞命,真太令人同情了。

薛福成﹕《庸屝全集》
    薛福成(一八三八-一八九四),字叔耘,江蘇無錫人。他從二十六歲起,就追隨曾國
藩,很得信任。五十一歲起,任出使英、法、義、比四國大臣。《清史稿》說他﹕
    任使事數年,恆秤詒I蹋 棖氤 山  閼嗅狻?    其爭設南洋各島領事官,尤持正義
,英人終亦從之。又以英、法教案牽涉既廣,條列治
木治標機宜甚悉。其將歸也,複撮舉見聞上疏以陳,大d謂宜厲人才、整戎備、浚利源、重
使職;為棄短集長之策。……歸,至上海病卒,優詔賜恤。卒後半載,而中、英訂附款,致
將福成收回各地割棄泰半,論者惜之。可見薛福成在晚清外交上的努力。
    《清史稿》又說他“好為古丈辭,演煓平易,曲盡事理,尤長於論事記載”。他的著作
,有《庸屝文編》四卷、《庸屝文續編》二卷、《庸屝文外編》四卷、《庸屝海外文編》四
卷、《籌洋芻議》一卷、《浙東籌防錄》四卷、《出使奏疏》二卷、《出使公牘》十卷、
《出使日記》六卷、《出使日記續刻》十卷、《庸屝筆記》六卷。這些著作,對晚清朝野的
內幕、對中外早期交涉的實情,記錄最多,也最珍貴,自然是研究近代中國和中外關系的最
好史料。

關漢卿等﹕《元人雜劇選》
    中國古代只有歌舞,歌舞中有戲的,開始於唐朝的參軍戲。參軍戲只有主角一人,配角
一人,扮演滑稽問答。到了宋朝,進化為雜劇。到了元朝,再進化為複雜的雜劇。雖然複雜
,但充滿生氣與成長,其中以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四大家最有代表性。關漢卿的
名作,結構與題材最好的是《竇娥冤》,是根據《漢書》、《搜神記》的故事,寫出的一個
孝婦的大悲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在歐洲有了譯本。他寫的《救風塵》,寫妓女爭取自由
的技巧,虛虛實實,生動無比。此外,他的《玉鏡台》和《切繪旦》,又富有喜劇性。在技
 巧上,多能在最後掌握高潮,這是他高段的地方。白樸的招牌名作是《秋夜梧桐雨》,寫唐
玄宗楊貴妃的故事。又有《牆頭馬上》,寫公子佳人的情史。馬致遠的名作有道教的故事背
景,像《黃粱夢》、《岳陽樓》、《任風子》都是,他的《漢宮秋》寫昭君出塞,也很拉風
。鄭光祖是“名香天下,聲振閨閣”的名家,他的《倩女離魂》、《芻(鉈ョ^梅香》,也
都是動人的戲劇。

湯顯祖﹕《湯顯祖集》
    湯顯祖(一五五○∼一六一七),字義仍,號若士、海若,別署清遠道人,江西臨川人
。他是明朝進士,在中央做官,因為上疏抨擊朝政,被貶到廣東,後來到浙江做縣太爺。四
十八歲後,辭官隱居,專事寫作。他寫有《臨川四夢》,就是《紫釵記》、《還魂記》(即
《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開創了明代傳奇的黃金時代。
    中國文學從古代起,就分為兩太子流﹕一是民間的;一是文人的,這兩者來源不同。例
如上古的民間文學是“風”,文人文學則是“雅”和“頌”;又如中古的民間文學是漢魏六
朝唐的樂府;文人文學則是漢魏六朝唐的詩賦;再如近古的民間文學是宋詞元曲,文人文學
則是呆板的詩文。這兩大干流,分野都很明白。但是,分野盡管分野,常常經過若干時間,
兩者又有合流的傾向。例如漢魏的民間文學-樂府,到六朝以後,文人卻個個都好擬古樂府
,於是樂府便發生合流的現象;又如元朝的民間文學-曲,到明清以後,文人卻個個都好作
傳奇,於是曲便發生合流的現象。湯顯祖的作品,是這種合流中最成功的,值得我們特別欣
賞。

孔尚任﹕《桃花扇》
    孔尚任(一六四八∼一七一八),字聘之,又字季重,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山東曲
阜人。是孔子六十四代孫子。他年輕時候,在石門山中讀書,博學多才,精通音律。清朝康
熙皇帝“南巡北歸”時,到曲阜祭孔,三十六歲的孔尚任,在御前負責講解《論語》等書和
文廟車服禮器,得到國子監博士頭銜。後來他出差在外,結識了冒闢疆等“遺民”,使他對
明末清初的遺文逸史感慨頗多,就以之為主題,完成了《桃花扇》。
    《桃花扇》共人有四十出,是中國有史以來,結構最好的歷史劇。全劇以明朝複社文人
侯方域與秦淮名妓李香君的故事為經,以明朝亡國的大小事件為緯,舉凡政治腐敗、軍事黑
 暗、黨派爭斗、貴族糜爛,種種情節,都波瀾紙上,要人從“場上歌舞,局外指點,知三百
年之基業,隳於何人?敗於何事?消於何年?歇於何地?”告訴人一個政權,一旦“私君、
私臣、私恩、私仇,南朝無一不私,焉得不亡?”
    《桃花扇》的寫作,達十年以上,一六九九年問世,次年孔尚任就丟官了。

施耐庵﹕《水滸傳》
    施耐庵(約一二九六∼約一三七○),他的身世已不可考,只知道是元朝賜進士出身,
在浙江杭州做過官,因為和上司不合,就棄官回家,專門著書了。
    《水滸傳》相沿是施耐庵作的,事實上,它是以宋江三十六人的真人真事為基礎,長時
間累積起來的。早在南宋時候,就有了《花和尚》、《武行者》、《青面碧》等話本。到了
宋末元初,施耐庵把這些擴大的材料,做了總整理(又說羅貫中也整理過),最後成為一大
名著。
    《水滸傳》寫一百零八個俠盜,他們大都是官逼民反出身,也有路見不平出身,這些人
性格突出、作風明快,給人印象深刻、令人同情,是一百零八個羅賓漢的中國版。
    《水滸傳》是最好的抗議文學,它的基調是被壓迫的人要反抗不合理的統治,要“殺去
東京,奪了鳥位”,最後由英雄好漢替天行道。它顯然是一部陽剛的正義之作。
    《水滸傳》是從個人的或小股的反抗開始,然後合流成山頭聚義。結構不凡,是中國最
偉大的小說。

羅貫中﹕《三國演義》
    羅本(約一三三○∼約一四○○),字貫中,以字行,號湖海山人,山東東平人。他是
明朝第一小說家,寫過五種小說。傳說他是施耐庵的學生,所以《水滸傳》的完成,他也有
份。
    《三國演義》在承前方面,它匯合了中國民間的三國故事,加以集大成。中國民間流傳
三國故事,遠自唐朝就有紀錄,李商隱詩中有“或謔張飛胡,或笑鄧艾吃”的話,直到元朝
,《斬呂布》、《哭周瑜》等雜劇,一直層出不窮。這些故事,經這部奇書草船借箭,終於
一統了所有流傳,成為定本。在啟後方面,《三國演義》的文學性,造成改變歷史的離奇效
果。《三國演義》有許多許多與事實不合的地方,例如諸葛亮並沒燒新野、借東風或演空城
計;關羽並沒誅文丑、殺蔡陽、過五關斬六將;劉備並沒一開始就重用孔明;孔明並沒三氣
周瑜;龐統並沒獻連環計、也沒死於落鳳坡;曹操並沒追關羽;張飛並沒戰馬超;黃蓋並沒
用苦肉計;黃忠並沒死於徵吳;陸遜並沒因八陣圖受困。
    《三國演義》雖與歷史不全符合,但在思想上、信仰上、教育上、文字上,卻在中國發
生了極大的影響,光一位關老爺,就把一切通吃,這書的作用,由此大開。

吳承恩﹕《西游記》
    吳承恩(一五○○∼一五八二),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江蘇淮安人。為人“性敏而多
慧,……複善諧謔。”做過明朝小官,“未久,恥折腰,遂拂袖而歸。”
    《西游記》相沿是吳承恩做的,事實上,它是以玄奘取經的真人真事為基礎,長時間累
積起來的。早在南宋時候,就有了《大唐三藏取經詩話》;元朝時候,就有了《西游記平
話》、《唐三藏西天取經》等作品,吳承恩把這些材料作為底本,在他生命的晚年,完成了
這部中國第一神怪小說。
    《西游記》以四個鬼使神差的人獸為主角,寫他們在千劫百難中追求目標,有幽默、有
諷刺、有熱情、有反抗,它在描寫入的偽善與可愛方面,是千古奇書。
    《西游記》中的最大特色是寫孫悟空的言行,孫悟空最後被封為“斗戰勝佛”,他的言
行,的確代表了積極人生的一面。他機靈而機警、好動而好斗、心地善良、出口幽默,為了
理想,他被下獄、被念緊箍咒、被戰友誤會成“無心向善之輩,有意作惡之人”。但他最後
還是忠心而識大體,幫助了別人,完成了自己。他真是古往今來最偉大的擬人化的猴子!

余邵魚﹕《東周列國誌》
    《東周列國誌》是明朝余邵魚原作、馮夢龍改訂的一部八十萬字巨著,包括了中國早期
的重要史實與典故,我們習慣上用的什麼“管鮑之交”、什麼“弦高犒師”、什麼“退避三
舍”、什麼“食指大動”、什麼“大義滅親”、什麼“奇貨可居”、什麼“欲加之罪,何患
無辭”等等,都可在這部一百零八回的名著裡,找到來龍和去脈。
    《東周列國誌》使所有秦朝以前的古人古事都一一亮相﹕褒姒的笑、管仲的智、齊桓的
信、曹沫的無賴、晏蛾兒的愚忠。介子推的清高、晏子的識大體、伍子肯的鞭尸、蘇秦的合
縱、藺相如的完壁歸趙,……都包羅無遺。他們的存亡覺夢,都可以勝數;看了這些存亡覺
夢,我們可以上會古人,然後引古證今,得到意想不到的好處。
    《東周列國誌》雖然因為太遷就歷史性,以致文學性不高,但它把頭緒紛亂的歷史做了
清晰的處理,可讀性極高。此書在基本觀念上有許多可稱道的,比如它反對愚忠,認為為昏
君而死“不得為忠臣之大節”,就是它的高明處。

吳敬梓﹕《儒林外史》
    吳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字敏軒,也字文木,安徽全椒人。他生於書香世家,
“科第累世弗絕”,自己也是秀才。到他成年後,他“性耽揮霍”,“閒逸自恣”,能花錢
也能助人,把已經中衰的家產,全給折騰光了。他的行為,竟使“鄉裡傳為子弟戒”!     三十
三歲後,他搬到南京,在冬天時候,無酒無食,也沒御寒的衣服,他就繞著城堞走
幾十裡,夜夜如是,謂之“暖足”。四十歲後,他把一生所見的世態與萬象,寫成了《儒林
外史》。五十四歲時候,客死揚州。他生前喜歡杜牧“人生只合揚州死”的詩句,他真的以
身成讖,這樣死了。
    《儒林外史》是以知識分子為基線的偉大小說,它用悲憫的筆法寫社會黑暗,罵而不溫
、諷而不虐、悲傷中有趣味、輕快裡有哀愁,是千古奇書。
    《儒林外史》寫考試製度的流弊,寫它的害人;又寫舊禮教的罪惡,寫它的殺人;它又
寫俠客、寫鹽商、寫家奴、寫妓女,一一用活的語言平鋪直敘,都真切自然。雖然這書的結
構,並不高明。

曹?﹕《紅樓夢》
    曹?(約一七一九∼一七六三),字雪芹,也字芹圃,號夢阮。他是滿洲旗人,屬正白 旗
漢軍。三代祖孫四人,做了五十八年的江寧(南京)織造官,這官管皇家采買的職務,是
很肥的。康熙皇帝下江南,有五次都住他家。後來祖父因虧空被追賠,家道中落,到了曹?
成年以後,已經是“舉家食粥酒常賒”的地步了。那時曹?住在北京西郊,已經是貧民階級
了。
    曹?一生親歷人世的興亡衰謝,撫今追昔,“燕市狂歌悲遇合,秦淮殘夢憶繁華”,寫
了長篇小說《紅樓夢》。這書是“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作品,寫了八十回,並沒寫完,
他就死了。後來高鶚續作四十回,就成了今天流行的一百二十回本《紅樓夢》。
    《紅樓夢》寫豪門望族的浮沉與興衰、寫舊社會下個人的矛盾掙扎、寫叛逆性格的悲劇
、寫禮教功名的無聊,都生動細致,無與倫比,是中國第一血淚之作。
    《紅樓夢》攻擊道學與八股,說﹕“還提什麼念書?我最討厭這些道學話。更可笑的,
是八股文章,拿它誆功名、混飯吃,也罷了,還要說代聖賢立言!”這種攻擊,真是情見乎
辭了!

劉鶚﹕《老殘游記》
    劉鶚(一八五七∼一九○九),字鐵雲,江蘇丹徒人。少年時候“放曠不守繩墨,而不
廢讀書”,在醫卜星算方面,成績都不錯。他賣煙草。開書店、做醫生,經歷很多,不是書
呆子。
    一八八八年,他三十二歲時候,黃河在河南決堤。他跑去見河督吳大澄,誌願投效,並
提出計劃。吳大澄很賞識,請他去做,他就親自在污泥裡督工,“短衣匹馬,與徒役雜作”
,很得工人的愛戴。後來他寫了《治河七說》、《黃河變遷圖考》、《勾股天元草》、《弧
角三術》等實用的書;又寫了《鐵雲藏龜》、《鐵雲藏印》、《鐵雲藏陶》、《鐵雲泥封》
等學藝的書。
    劉鶚的進步與救世思想,使他做了兩件好事﹕一件是請開山西的礦,一件是賤買太倉的
米來賑濟北京難民。這兩件好事,卻因為環境的黑暗偽善,使他一方面背了“漢奸”之名,
一方面得了充軍之罪,-他被流放到新疆,五十三歲那年中風,死在風中的迪化(今烏魯木
齊市-編者)。
    《老殘游記》是劉鶚戳破黑暗與偽善的偉大小說,是他四十八歲到五十一歲的作品。



史地類

    左丘明﹕《左傳》
    《春秋》三傳中,《左傳》著重在史實方面,它是一部編年史,最早因為被指為未得孔
於《春秋》的真傳,地位不如《公羊傳》和《谷梁傳》。但在歷史價值上,《左傳》記錄了
春秋時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各方面的活動,以及天道、鬼神、災異、卜筮各方面的情
況,倒很能使我們知道古人是什麼樣子。
    晉朝範寧說﹕“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艷”是文筆好,“富”是內容好,“巫”
卻是鬼神禍福之事,所佔比例大多。
    《左傳》在東漢未年,愈來愈走紅了,它壓倒了《公羊傳》和《谷梁傳》,變成了重要
的史書。但它因涉嫌未得孔子《春秋》的真傳,一直被部分人士否定。到了清末,康有為甚
至認為它是漢朝劉歆假造的。《左傳》的作者,歷來傳說是左丘明,左丘明是“魯君子”,
又說是孔子的學生。
    《左傳》的特色是把幾個國家平均敘述,而不以一個為中心。雖是編年體,但對事件本
末的照應,首尾兼顧,它的可讀性,比起“斷爛朝報”的《春秋》來,就高得大多了!

公羊高﹕《公羊傳》
    古代朝廷的大事,多在春天秋天舉行,舉行的經過,記下來,就叫《春秋》,所以《春
秋》是實錄,也是歷史。這種《春秋》,只流傳下來一部,就是《魯春秋》。於是《春秋》
變成專名,說《春秋》,就是指《魯春秋》。
    傳說《春秋》是孔子寫的,是不對的,《春秋》實際是魯國史官的作品。這書包括了公
元前八世紀到五世紀內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歷史雖用魯國紀元,記的卻是各國的事。它的
用意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寫史實,一個是寫教訓。因為原文大簡略,所以便有解釋原文的書
出現,其中《左傳》著重在史實方面,《公羊傳》和《谷梁傳》著重在書法方面。書法就是
發揮,‘筆則筆,削則削”的褒貶力量,筆是寫出來,削是不寫出來,寫和不寫都有大道理
,這種大道理,就是春秋大義。
    “公羊”、“谷梁”是家派的名字,後來變為《公羊傳》、《谷梁傳》。《公羊傳》在
發揮《春秋》的褒貶,從而找出“微言大義”
    (微言是意義精微的話,大義是堂堂正正的道理)和“非常異義可怪之論”,這種發揮
,未免失之穿鑿附會,但研究中國人的大道理,卻很有用。公羊久成絕學,到了清朝,才複
活於世。
    《公羊傳》舊題是公羊高寫的,又說是公羊高的玄孫公羊壽等寫的。

佚名﹕《春秋事語》
    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批珍
貴文物,最難得的是,其中有十二萬字以上的帛書(因為那時紙還沒發明,只寫在帛上,故
叫帛書)。帛書中有一段帛長七十四厘米、寬二十三厘米的文字,上有九十六行的寫本,內
有十六章,沒有書名。專家根據內容,定名為《春秋事語》。另有專家懷疑這書是《漢書》
(藝文誌)提到的《鋒氏微》,也有認為是《公孫固》。從《史記》(十二諸侯年表)中,
可以證明漢朝初年《公孫固》這部書還很流行,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是漢朝第三個皇
帝(文帝)時代的墓,出土的帛書中,對漢高祖劉邦的名字且不避諱,可見這些帛書抄寫的
年代必然早於漢朝,它們的文獻價值,是空前的。
    由於《春秋事語》是用來陪葬的,它必然是當時的一部名著。
    《春秋事語》中記有《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中沒記到的事(如子貢見太宰海 ,
有的記載較詳(如魯文公卒事),後面的議論也不相同(如閔子騫的評論),它是一部新
《左傳》,自無疑義。

佚名﹕《國語》
    《國語》主要是記載春秋時代的國別史,因為以國為別、以記言為主,所以叫“國語”。
    關於《國語》和《左傳》,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兩書都是左丘明做的,左丘明給
《春秋)做傳,成了《左傳》,剩下的材料,成了《國語》,所以《國語》也叫《春秋外
傳》。王充《論衡》說﹕“《國語》,左氏之外傳也。左氏傳經,詞語尚略,故複選錄《國
語》之詞以實之。”另一種說法是﹕《春秋》的傳只有《公羊傳》和《谷梁傳》,根本就沒
有《左傳》這部書,有的只是《國語》。司馬遷《史記》說“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就
是指此。西漢未年劉歆為了抵製“公羊”,乃把《國語》割裂,成為《左氏傳》和《國語》
兩部書,《左氏傳》就變成《左傳》(康有為《新學偽經考》主此說最力)。
    但是,實際的結論似乎是﹕《國語》和《左傳》不是同一個作者。《國語》在內容上,
和《左傳》不同、重複或矛盾的地方不少,有的與《春秋》也無關。語法結構上,也有不同
之處。說他門語出一人,是不太妥的。

劉向﹕《戰國策》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策士、說客提供策略的結集,記錄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
、魏、秦和西周、東周、宋、衛、中山等十二國的史事,以國為單位,共收三十三篇,前後
包括了兩百四十五年的歷史。這就是說,它包括的,不止一般所謂戰國時代一百八十一年的
歷史(戰國起算方法,照《史記》是公元前四七五,照《資治通鑒》是公元前四○三,有七
十多年的誤差。從寬來算,戰國早期也是春秋晚期)。
    《戰國策》的作者非一人,作成也非一時一地,漢朝劉向校勘宮中藏書,將皇室保存的
各種文書加以訂正,命名為《戰國策》。後來劉向的本子也殘缺了,宋朝曾鞏曾加以增補,
而成為今日的祖本。
    一九七三年冬天,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上了相當《戰國策》的帛書二十六篇,這
一發現,給這部書平添了許多身價與興趣,值得我們特別重視。帛書中能跟今本《戰國策》
對得上的,有十一篇,約佔二十六篇中的五分之二;它們埋藏在地下兩千一百五十年,再重
見天日,在發潛尋幽上面,可有極大的幫助(大陸的部分學者懷疑帛書不是《站國策》而是
《蘇子》,看是不能成立的)。

司馬遷﹕《史記》
    司馬遷(前一四五∼約前七八),字子長,陝西韓城人。
    司馬遷是中國第一部正史的作者,也是中國最早的文學大家。他父親是漢朝的史官,他
繼承了這一行業。在他四十六歲的時候,發生了李陵投降匈奴事件。漢武帝問司馬遷的看法
,司馬遷說了真話,替李陵開脫,因而觸怒了漢武帝,被判死刑。當時死刑可以用兩種方法
代替;一種是拿錢來贖,一種是割生殖器。司馬遷沒有錢,為了完成他父親和他自己著作
《史記》的宏願,就忍受割生殖器的處罰。三年以後,他被赦出獄,仍舊被漢武帝用做秘書
(中書令),隱忍苟活,終於在五十五歲那年,完成了《史記》。
    《史記》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現在傳下來的,有一點殘缺。
    司馬遷是偉大的史學家,在《史記》的字裡行間,他不但隨處寫出了歷史,也隨處寫出
了正義。
    古代的史家被﹕“倡優畜之”,但卻不乏直筆;後代的史家不乏被禮遇,但是直筆卻在
哪兒?-歷史變了?還是時代變了,關心世道的人,請嘆息而看此書。

班固﹕《漢書》
    班固(三二∼九二),字孟堅,陝西咸陽人。從小聰明好學,十六歲進大學。他的父親
班彪是名學者,著《史記後傳》,沒完就死了。班固繼承父誌,並私撰《漢書》。五年以後
,被人告發,下獄。他的弟弟班超為他奔走,被放出來,還封了蘭台令史的官,負責修國史
,續作《漢書》,努力了二十年。後來跟大將軍竇憲徵匈奴勝利,在燕然山勒石記功,由他
撰文記盛。不久竇憲以謀反被殺,班固被牽連,二度下獄,終於以六十之年,死在牢裡。
    班固死後,《漢書》遺稿經漢和帝叫班固妹妹班昭〔曹大家〕續成,書中八表成於班昭
之手、在天文誌上,馬續也幫了忙。
    《漢書》是記劉邦到王莽之間二百三十九年的事。分十二本紀、七十列傳、八表、十誌
,共有一百篇、八十多萬字,是中國第一部斷代史。因為它的成就,跟《史記》輝映,所以
古書中,常常見到“史漢”、“班、馬”、“遷、固”等合稱。
    在文采上,《漢書)雖不如《史記》,但在詳贍上,《漢書》卻比《史記》嚴密。《漢
書》的完成,前後經過班家兩代三人的努力,總計有三四十年以上。

陳壽﹕《三國誌》
    陳壽(二三三∼二九七),字承柞,四川南充人。他是《三國誌》的作者,《三國誌》
是二十五史中最簡潔的一部。《晉書》中記陳壽﹕
    仕蜀為觀閣令史,……及蜀平,……撰魏吳蜀《三國誌》,凡六十五篇,時人稱其善敘
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時著《魏書》,見壽所作,便壞己書而罷。張華深善之,謂壽曰﹕
“當以《晉書》相付耳。”其為時所重如此。……病卒,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書郎範螷
等上表曰﹕“……
    故治書侍御史陳壽,作《三國誌》,辭多功戒,明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體不若相如
,而質直過之,願垂采錄。”於是詔下河南尹洛陽令,就家寫其書。一般人讀四史,因為後
漢在三國之前,總以為範曄的《後漢書》也在陳壽的《三國誌》之前,這是錯的。事實上,
範曄在陳壽死了一百年後才出生,範曄寫《後漢書》,其中外夷傳還是取材於陳壽的著作。
故上接司馬遷、班固的第一史學家,自是陳壽。
    《三國誌》的優點是行文雅潔、斟酌功深。它雖以魏為正統,但仍三國並列,並無尊卑
之分,並沒像《晉書》那樣,另以“載記”降級處理;它的缺點是有了回護之處,這也許是
格於現狀的苦衷吧!

司馬光﹕《資治通鑒》
    司馬光(一○一九∼一○八六),字君實,世稱涑水先生。山西夏縣人。
    司馬光二十歲時候,就中了宋朝的進士,後來一直做官。宋哲宗時做到宰相,可是只做
了八個月,就累死了,活了六十八歲。
    司馬光在思想上比較保守,王安石變法時候,他是帶頭反對的人,堅決不擔任朝廷中重
要職位,轉任地方官。此後十五年問,他絕口不談政治,專心著書。
    《資治通鑒》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參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
十二種歷史書,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史。由劉?、劉恕、範祖禹等助編,內
容精審,文字細致,司馬光說他“畢生精力,盡萃於此”,可見他精神的一貫。大功告成以
後,司馬光說只有他的朋友王勝之看過一遍。別的人看了一頁,就愛困了。雖然如此,這部
兩百九十四卷的大書,還是中國的名著。
    司馬光為人但白真誠,他說他一生沒做過不可告人的事。他上朝以前,執著上朝的手版
,凝神端坐,必恭必敬,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想到國家大事,怎麼可以不恭敬呢?

鄭樵﹕《通誌》
    鄭樵(一一○四∼一一六二),字漁仲,福建莆田人。
    鄭樵十六歲時候,死了父親。他決定謝絕人事與科舉,專心在山中苦讀。他對知識界的
流弊,是很輕視的,他說﹕
    義理之學,尚攻擊;辭章之學,務雕搜。耽義理者,則以辭章之士為不過淵源;玩辭章
者,則以義理之士為無文采。要之,辭章雖富如朝霞晚照,徒j耀人耳目;義理雖深如空谷
尋聲,靡所底止。二者殊途而同歸,是皆從事於語言之未,而非為實學也。因此,他所從事
的方向,是“實學”的方向。在這種方向裡,他訂下龐大而周密的寫作計劃,想繼《史記》
之後,完成一部包羅萬象的大書,一部“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大書。他以三十年閉戶讀書
的基礎,最後寫出了兩百卷的《通誌》。
    《通誌》共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紀傳”,就是一般的歷史與傳記,共一百四十八
卷;第二部分是“二十略”,就是分類記述典章、製度、文化等的沿革演變,起自上古,下
到唐朝,乓五十二卷。“二十略”是鄭樵一生功力所在,其中六書略、七音略、謚略、樂略
、校讎略、金石略、昆蟲草木略等,尤其是他創造的精華,他的偉大,盡於是矣。

王夫之﹕《船山遺書》
    王夫之(一六一九∼一六九二),字而農,號姜齋,又號船山,湖南衡陽。士他是明朝
的舉人,在清兵入關後,自己做了明朝的遺民,決計退隱,三十三歲以後就開始“棲伏林谷
,隨地托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
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
    清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清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
很中肯。但他們為時代和知識所限,除掉經籍的考證與訓詁一途外,絕少能把歷代思想發揚
光大。在發揚光大方面,玉夫之最為博大精深,但卻及身而絕,沒有傳人。
    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鑒論》和《宋
論》兩部書裡。《讀通鑒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王夫之的兒子王?在《姜齋
公行述》的說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鑒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
得失之故,製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
書成因以授之;其藏於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
    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

趙翼﹕《廿二史札記》
    趙翼(一七二七∼一八一四),字雲松,號甌北,江蘇陽湖人。他是一個神童,三歲時
候,就能每天認識幾十個字。三十四歲中進士,後來在廣西、福建做官,機警而有謀略。晚
年主講安定書院,八十八歲去世。
    趙翼在史學上面,有《廿二史札記》、《陔余叢考》等書,能用歸納法治史,讀書得間
,極有見地,在中國史學著作上,是劃時代的名著。
    趙翼在文學方面,詩寫得極好,袁枚說他的詩“忽奇忽正。忽莊忽徘”,蔣士銓說他的
詩“奇恣雄麗,不可迫視”。他對自己的詩也很自負,在有人說“君詩雖不能及杜子美,卻
已勝過楊誠齋”的時候,趙翼傲然答道﹕“吾自為趙詩,安知唐、宋!”
    趙翼有論詩絕句說﹕“滿眼天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
又覺陳。”“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只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說雌黃。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他的氣派,於此
可見。

崔述﹕《崔東壁遺書》
    崔述(一七四○∼一八一六),字武承,號東壁,河北大名人。他是清朝舉人,五十六
歲做福建羅源等縣太爺,六十二歲北歸。這段官場生涯,由於他反對“武弁多借海寇邀功,
誣商船為盜”,特為被誣者做了幾十人的平反,因此被壞人反咬一口,說他“擅釋巨盜”。
最後巡撫汪誌伊查明他被誣賴,得以免議。
    崔述一生最大的功勞,在於他能把歷來的許多神話推翻,把許多不可信的事件一一點破
,他把許多荒唐的古史給剪掉了。《清史稿》說他﹕
    其著書大旨,謂不以傳注雜於經,不以諸子百家雜子傳注。以經為主,傳注之合於經者
著之,不合者辨之。異說不經之言,則闢其謬而削之。
    述之為學,考據詳明如漢儒,而未嘗墨守舊說而不求其心之安;辨析精微如宋儒,而未
嘗空談虛理而不核乎事之實。然勇於自信,任意軒輊者亦多。
    崔述在五十三歲時候,收了一位三十二歲的徒弟陳履和,兩人一生只相聚過兩個月,但
陳履和卻一直為崔述傳布著作,在崔述死後九年,陳履和以六十五歲之年也死了,死前為老
師刻書,窮得“宦囊蕭然,且有負累”。自己五歲的兒子,連家鄉都回不去。全世界的學生
,沒有比他再偉大的了。

劉義慶﹕《世說新語》
    劉義慶(四○三∼四四四),江蘇銅山人。他是六朝時候宋的皇族,從小就被宋武帝劉
裕看重。十四歲跟著劉裕北伐;劉裕稱帝後,封為臨川王。後來做文帝親信,做過大官。他
“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才詞雖不多,然足為宗室之表。受任歷藩,無浮淫之過,
唯晚節奉養沙門,頗致費損。少善騎乘,及長以世路艱難,不複跨馬。招聚文學之士,近遠
必至。”
    可見為人的一斑。
    《世說新語》原名《世說》,唐朝改為今名。它的成書,可能和《呂氏春秋》一樣,是
門客的集體創作,內容包括五六百條精采的小故事,由六百有頭有臉的人組成。全書共分三
十六篇。卷首四篇,包括﹕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是儒家原有的分類;卷中、卷下共三
十二篇,是劉義慶新的分類。卷中包括﹕方正、雅量、識鑒、賞譽、品藻、規箴、捷悟、夙
慧、豪爽九篇。卷下包括﹕容止、自新、企羨、傷逝、棲逸、賢媛、術解、巧藝、寵禮、狂
誕,簡傲、排調、輕詆、假譎、黜免、儉嗇、侈汰、忿狷、讒險、尤悔、紙漏、惑溺、仇隙
二十三篇。
    《世說新語》寫盡了魏晉人物的音容笑貌,每個故事落墨不多,或優美、或灑脫、或驚
心、或動魄,都是很有味道的。中國古書多犯頭巾氣的毛病,《世說新語》卻像是脫帽後的
閒談,別有風味與情調。

吳永﹕《庚子西狩叢談》
    吳永(一八六五∼一九三六),字漁川,浙江吳興人。十九歲中秀才,跟郭嵩燾學古文
義法。後來做了曾國藩兒子曾紀澤的女婿。
    這本《庚子西狩叢談》是關於庚子拳亂的原始材料,現在已經有了英譯本,由美國那魯
大學刊行,此外並有德、日等文的譯本。
    安徽人吳獧生在《庚子西狩叢談》的序裡說﹕
    庚子之役,國家以亂民肇釁,外國連衡而入京師,兩宮微服出狩。行二日,至榆林堡。
懷來縣知縣吳永具衣冠恭過於道旁。於是帝後始得進?粥、備供帳。當是時,吳公之名聞天
下,即而太後嘉其行誼,命開缺以知府隨扈督辦行在糧台,日夕召見,轒轒且大用,眾以封
圻台輔目公矣!而公伉直自將,不肯鄿鄿隨俗,以故樞要多不悅公,遂以道員外放,然太後
終契其賢。遇兩司缺出,未嘗不憶及公;每人都召對,未嘗不移晷也。即而兩宮相繼殂謝,
國祚亦潛移,談者偶及往事,殆如隔世矣!
    正因為庚子前塵是一段“殆如隔世”的往史,吳永這部回憶錄,才更有“白頭宮女談天
寶”的意義,留心近代史實的人,將會更加證實這種意義。

容閎﹕《西學東漸記》
    容閎(一八二八∼一九一二),字純甫,廣東人,清朝道光八年生於澳門西南四英裡的
彼多羅島(Pedro-lsland)之南屏鎮,是中國第一個在美國大學畢業的留學生,他畢業於
那魯大學。回國後,清朝主持洋務運動的曾國藩、李鴻章,受了他的影響。“政府宜先派穎
秀青年,送之出洋留學,以為國家儲蓄人才。”在容閎去美留學後二十五年(一八七二),
派了第一批學生三十人,是為公費留學之始。唐紹儀、梁敦彥、詹天佑等,都是這一批的人
才。
    這本書是容閎的自傳,原名My Lfie in China and America,中文譯者是徐鳳石和惲
鐵樵。容閎在這本書裡,從道光八年(一八二八)他出生那一年開始,到光緒二十七年(一
九○一)他游台灣和日本總督兒玉見面為止,詳細寫出了七十三年間,西方文化是怎樣隨著
列強的堅甲利兵,進入了保守的中國,也寫出了中國對於西方文化抱著什麼樣的態度。
    這本書前半部是按照作者本人從幼年到長成的年齡階段分的。後半部是按照各別發生的
 問題事件分的。從這種二分裡,交匯出西學東漸的一幅最珍貴的圖畫。

酈道元﹕《水經注》
    酈道元(約四七二∼五二七),字善長,河北涿鹿人。他的父親酈範,是北魏的公侯。
酈道元出道以後,也開始做官。他做官“素有嚴猛之稱”,“為政嚴酷,吏人畏之。”從山
蠻到權貴,都很怕他。後來王徽排擠他,把他調到關右,想假手悍將蕭寶貴(齊明帝第六
子)殺他。果然蕭寶貴派人圍酈道元於陰盤驛亭,把他和他弟弟,連同兩個兒子都殺了。酈
道元臨死之前,“淪目叱賊,厲聲而死。”被害時約五十五歲。
    酈道元死後,蕭寶貴謊報是為賊所害,並為他辦喪事。亂世人權,如此而已。(殺他的
蕭寶夤也是狠人,他殺了酈道元後,就造了反,被捕後,恰刑前“夷然自持,了不憂懼”,
他的妻兒在他面前哭,他“色貌不改”!)
    酈道元“好學,歷覽奇書”,著《水經注》四十卷、《本誌》十二篇,又寫《七聘》和
一些文字。
    《水經注》是酈道元為古代地理書《水經》作的注。他參考古書四百三十種,並根據實
地調查的資料,為一千二百多條河,寫了三十多萬字文筆優美的注。他說﹕“山水有靈,亦
當驚知己於千古矣!”天人合一,此之謂也!

楊胦之﹕《洛陽伽藍記》
    楊胦之(六世紀),河北遵化人。在北魏時候任撫軍府司馬、北齊時候任期城郡太守。
他寫《洛陽伽藍記》約在六世紀的五四八年。
    “伽藍”就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簡稱,就是佛寺的意思。北魏孝文帝由山西平城(大
同)遷都河南洛陽時,佛教在中國如日中天。他的兒子宣武帝是佛教迷,在位十六年,造龍
門石窟、營繕寺廟,遠近承風,大家無不事佛。上行下效,弄出一千多個廟來。後來爾朱榮
、高歡兩次作亂,“寺觀灰燼,廟塔丘墟”,楊胦之從這些盛衰中,寫人世興亡,乃成此一
代名著。
    《洛陽伽藍記》文筆優美,楊胦之說﹕
    至武定五年,歲次丁卯(五四七),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廓崩毀,宮室傾覆,寺觀
灰燼,廟塔丘墟,牆被蒿艾,巷羅荊棘。野獸穴於荒階,山鳥巢於庭樹。游兒牧豎,躑躅於
九逵;農夫耕老,藝黍於雙闕。麥秀之感,非獨殷墟;黍離之悲,信哉周室。在這種蒼涼的
故國之悲下,他在書裡,寫出宮閒、寫出政事、寫出腐敗統治者的貪淫豪奢、寫出寺廟中不
會誦經的假和尚,筆觸所及,都哀傷人世,寓意深遠,令人跟著也為之蒼茫、為之感慨了。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顧祖禹(一六二四∼一六八○),字複初、景範,人稱宛溪先生,江蘇無錫人。他的父
親顧柔謙,在明朝亡後,立誌退隱。《清史稿》記他跟兒子顧祖禹的對話說﹕
    柔謙乃曰﹕“汝能終身窮餓,不思富貴乎?”祖禹跪應曰﹕“能。”柔謙曰﹕“汝能以
身為人機上肉,不思報複乎?”
    祖禹複應曰﹕“能。”柔謙喜曰﹕“吾與汝偕隱耳!”
    抱著亂世退隱的心情,顧祖禹花了十九年的時間,寫了一部名著——《讀史方輿紀要》
。《清史稿》說﹕
    柔謙精子史學,嘗謂﹕“‘明一統誌’於戰寧攻取之要,類皆不詳山川,條列又複割裂
失倫,源流不備。”祖禹承其誌,撰《讀史方輿紀要》一百三十卷,凡職方、廣輿諸書,承
訛襲謬,皆為駁正。詳於山川險易,及古今戰守成敗之跡,而景物名勝皆在所略。創稿時年
二十九,及成書,年五十矣。寧都魏禧見之,嘆曰﹕此數千百年絕無僅有之書也!”以其書
與梅文鼎《歷算全書》、李清《南北史合鈔》稱三大奇書。《讀史方輿紀要》一書,集歷代
輿地的大成,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地理學名著。書中對形勢險要,行軍用兵之道,尤其詳盡,
所以又是國防地理的專書,是有誌安內攘外者不可不讀的大書。全部共分十八部分,除第一
部分“歷代州域形勢”、第十七部分“川瀆”、第十八部分“分野”外,其他都是按地區的
分論。

魏源﹕《海國圖誌》
    魏源(一七九四∼一八五七),字默深,湖南邵陽人。二十八歲中舉人後,去做小官;
五十歲中進士,六年後太平軍起事,他因為遲誤驛報,被革職。後來恢複原官,六十三歲死
去。
    源誼的著作面很廣,在史地方面,有《海國圖誌》、《聖武記》、《元史新編》等,在
古籍注解方面,有《書古微》、《詩古微》、《公羊古微》、《大學發微》、《孝經集傳》
、《曾子章句》、《董子春秋發微》、《孫子集注》、《老子本義》等。他的雜文,都收在
《古微堂集》(文集•詩集)裡。
    在魏源的著作裡,影響最大的是《海國圖誌》。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七年,魏源根據林
則徐的《四洲誌》稿,增補成為一百卷的《海國圖誌》,主張“師夷以製夷”的理論,呼吁
變法圖強。日本人首先受了這部書的影響,促進了維新。中國人反倒慢吞吞的,但總算從這
部書裡,了解了不少世界大勢。後來曾國藩、左宗棠、沈藻禎、李鴻章等的洋務運動﹕都是
順著這一思路下來的。
    魏源是清朝中衰時代,首先能覺悟的知識分子。他和龔定屝一樣,都在這種覺悟下,走
向經世致用的方向。他比龔定屝小兩歲,但多活了十六年,所以實際的成績就更好了。

範成大﹕《石湖大全集》
    範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江蘇吳縣人。他是宋朝進士。 
做官時,很有見識,論力之所及者三,“曰日力,曰國力,曰人力,今盡以虛文耗之。”皇
帝很贊許他。後來派他使金,他義正辭嚴,一度惹得金朝滿朝文武大怒,甚至金太子都要殺
他,但他不怕,“致書北庭,幾於見殺,幸不辱命”,“竟得全節而歸”。
    《宋史》說﹕“成大素有文名,尤工於詩。上嘗命陳俊卿擇文士掌內製,俊卿以成大及
張震對。自號石湖,有《石湖集》、《攬轡錄》、《桂海虞衡誌》行於世。”紀昀《四庫全
書簡明目錄》中說﹕“成大有《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別集》二十九卷,今皆未見
。”《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明見於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誌),
自然是他的全集的應有名目,可惜失傳了,所以連紀昀都看不到了。
    範成大的詩、詞、梅譜、菊譜都有單行本問世。他的《吳船錄》、《吳郡誌》、《桂海 
虞衡誌》也都各有專書。鮑廷博《知不足齋叢書》收有《石湖紀行三錄》,是一種好版本。
《吳船錄》是範成大在一一七七年(宋孝宗淳熙四年)五個月的游記,寫他自四川到浙江的
見聞,內容頗為詳贍,是游記中的上品。

徐宏祖﹕《徐霞客游記》
    徐宏祖(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他少年時候,就“特
好奇書,喜博覽古今史籍,及輿地誌、山海圖經,以及一切沖舉高蹈之跡。每私複經書下潛
玩,神栩栩動”。這種神游名山大川的抱負,早就藏在心中了。
    徐宏祖十九歲時候,父親死了。辦完喪事,他“愈複厭棄塵俗,欲問奇於名山大川”。
他的母親贊成他出去跑跑,他就出發了。他二十二歲到四十歲間的跑法,和四十三歲後不一
樣。四十歲前母親在世,他多少要受“不遠游,游必有方”的約束。母親既死,他就大游特
游起來,從此不計程也不計年,大過他“萬裡遐徵”的癮了。
    丁文江《徐霞客游記序》中說﹕
    當明之未,學者病世儒之陋,舍章句而求實學,故顧亭林、王船山、黃梨洲輩,奮然興
起,各自成家,遂開有清樸學之門。然霞客先生,生於顧、黃、王諸公之前,而其工作之忠
勤,求知之真摯,殆有過之無不及焉,然則先生者,其為樸學之真祖歟?
    徐宏祖在亂世中足遍天下以知蒼生,獨往孤行,死而後己,這樣腳踏實地的人,值得我
們懷念他。

方苞﹕《方望溪先生全集》
    方苞(一六六八∼一七四九),字靈皋,晚號望溪,安徽桐城人。他是清朝進士。四十
三歲時候,發生了文字獄,他被牽連。《清史稿》說﹕
    五十年(一七一一),副都御史趙申喬劾編修戴名世所著《南山集》、《孑遺錄)有悖
逆語,辭連苞族祖孝標。名世與苞同縣;亦工為古文,苞為序其集,並逮下獄。五十二年
(一七一三),獄成,名世坐斬。孝標已前死,戍其子登F等。苞及諸與是獄有干連者,皆
免罪入旗。聖祖夙知苞文學,大學士李光地亦薦苞,乃召苞直南書房。……六十一年(一七
二二),命充武英殿修書總裁。世宗即位,赦苞及其族人入旗者歸原籍。此後他在朝裡做官
,後來因為剛正敢言,被人整冤枉,乾隆時-上乃降旨詰責,削侍郎銜,仍命修《三禮義
疏》,苞年已將八十,病日深,大學士等代奏,賜侍講銜,許還裡。十四年,卒,年八十二
。在學術地位上﹕
    苞為學宗程、朱,尤究心《春秋》、《三禮》,篤於倫紀。既家居,建宗詞,定祭禮,
設義田。其為文,自唐、宋諸大家上通《太史公書》,務以扶道教、稗風化為任。尤嚴子義
法,為古文正宗,號”桐城派”。“桐城派”的文章,游記每被人忽視,我特別提出來,做
為樣板。




《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序

        談中國名著,得先談中國書;談中國書,得先談中國的文字歷史。
    中國歷史從地下挖出的“北京人”起算,已遠在五十萬年以前;從地下挖出的“山頂洞
人”起算,已遠在兩萬五千年以前;從地下挖出的彩陶文化起算,已遠在四千五百年以前;
從地下挖出的黑陶文化起算,已遠在三千五百年以前。這時候,已經跟地下挖出的商朝文化
接龍,史實開始明確;從紀元前八“四一年(周朝共和元年)起,中國人有了每一年都查得
出來的紀錄,從紀元前七二二年(周平王四十九年)起,中國人有了每一月都查得出來的紀
錄。中國人有排排坐的文字歷史,已長達兩千八百多年。

從何處說起
    在長達兩千一百多年的時候,一位殉道者文天祥,被帶到抓殉道者的元朝博羅丞相前,
他告訴博羅﹕“自古有興有廢,帝王將相,挨殺的多了,請你早點殺我算了。”博羅說﹕“
你說有興有廢,請問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今天,有幾帝幾王?我弄不清楚,你給我說說看。”
文天祥說﹕“一部十七史,從何處說起?”
    三百多年過去了,十七史變成了二十一史,一位不同黑暗統治者合作的大思想家黃宗轟
回憶說﹕“我十九、二十歲的時候看二十一史,每天清早看一本,看了兩年。可是我很笨,
常常一篇還沒看完,已經搞不清那些人名了。”一部二十一史,從何處說起?
    三百多年又過去了,二十一史變成了二十五史。書更多了,人更忙了,歷史更長了。一
部二十五史,從何處說起?
    何況,中國歷史又不只二十五史。二十五史只是史部書中的正史。正史以外,還有其他
十四類歷史書。最有名的《資治通鑒》,就是一個例子。司馬光寫《資治通鑒》,除了正史
以外,參考了三百二十二種其他的歷史書,寫成兩百九十四卷,前後花了十九年。大功告成
以後,他回憶,只有他一個朋友王勝之看了一遍,別的人看了一頁,就愛困了。
    一部中國史,從何處說起?

古書有多少呢?
    何況,中國書又不只歷史書,歷史書只是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中的一部分,清朝的史學家
主張“六經皆史”,這下子經書又變成了歷史書。其實凡書皆史才對,中國人面對的,已不
是歷史書的問題,而是古書的問題。
    古書有多少呢?
    古書多得嚇人。
    古書不只什麼《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它們只不過佔兩種﹕古書不只什麼《四
書》、《五經》.它們只不過佔九種;古書不只什麼二十五史,它們只不過佔二十五種。古
書遠超過這些,超過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也超過兩千倍,而是三千倍,古書有-十萬種!
    嚇人吧?
    這還是客氣的。本來有二十五萬三千種呢!幸虧歷代戰亂,把五分之三的古書給弄丟了
,只剩下十萬種了,不然的話,更給中國人好看!
    又何況,還不止於古書呢!還有古物和古跡,有書本以外的大量殘碑斷簡、大量手澤宗
卷、大量玉器石鼓、大量故壘孤墳,和陸續不斷的大量考古出土。……要面對起來,更難上
加難了。
    又何況,一個人想一輩子獻身從事這種“白首窮經”的工作,也不見得有好成績。多少
學究花一輩子時間去在古書裡打滾,寫出來的,不過是“斷爛朝報”;了解的,不過是“瞎
子摸

你不配做中國人
    於是,中國人的辦法便是﹕口口聲聲說複興中華文化,但事實上,他們卻對古書敬而遠
之,思念起來,未免慚愧。
    說你不配做中國人,你一定從心裡不服氣;但研究一下配做中國人的條件,你一定從心
裡慚愧。
    做中國人,總不能不著中國書吧?你看了多少中國書呢?
    《四書》、《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一數之下,不過幾種而已,這就叫慚愧。
    面對十萬種的古書,面對這一龐大遺產,中國的子孫們到底該怎麼辦?不看嗎?說不過
去;看嗎?從何看起?又多麼難看?這的確是一個令人痛苦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令人痛苦的問題,有心人便出來,想法子做種種選本,來喂中國人。可嘆
的是,這些選本都失敗了。失敗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大家太注重以“文章”為檢定標準了
,太注重“文章”掛帥,並且這種“文章”,又大局限在僵化的模式裡頭了。

好壞標準
    以中國“文章”的大家而論,中國人評判“文章”,缺乏一種像樣的標準。行家論“唐
宋八大家”,說韓愈文章“如崇山大海”、柳宗元文章“如幽岩怪壑”、歐陽修文章“如秋
山平遠”、蘇緘文章“如長江大河”、王安石文章“如斷岸千尺”、曾鞏文章“如波澤春漲
”,……說得玄之又玄,除了使我們知道水到處流。山一大堆以外,實在摸不清文章好在哪
裡?好的標準是什麼?
    又如林紓說他的文章是“史(記)漢(書)之遺”;章炳麟卻大罵林紓吹牛,說林紓的
文章,乃從唐人傳奇剽竊衍演而來。章炳麟又說﹕“當世之文,唯王閻運為能盡雅,馬通伯
為能盡俗。”其實一切攤開,有何史漢傳奇雅俗之分?文章只有好壞問題,並無史漢傳奇雅
俗問題。文章的好壞標準,根本不在這裡。
    做為新時代的中國人,我們評判文章,實在該用一種新的標準,我們必須放棄什麼山水
標準、什麼雅俗標準、什麼氣骨標準、什麼文白標準。我們看文章,要問的只是兩個問題﹕
一。要表達什麼?二、表達得好不好?有了這種新的標準,一切錯打的筆墨官司,都可以去
它的蛋;一切不敢說它不好的所謂名家之作,都可以叫它狗屁。

從對對子到古文
    古往今來,中國的“文章”特多,可是好文章不多的原因。就在沒能將這二合一的問題
擺平。中國人一淡寫文章排名。韓愈就是老大,他是“唐宋八大家”的頭牌,又是“文起八
代(魏晉六朝)之衰”的大將,承前啟後,代表性特強,可是你去讀讀他的全集看,你會發
現讀不下去。你用上面兩個問題一套﹕
    一、他要表達什麼?答案是﹕他思路不清,頭腦很混,他主張“非聖人之誌,不敢存”
,但什麼是聖人之誌?他自己也不知道;二、他表達得好不好?答案是﹕他好用古文奇字,
做氣勢奔放狀,文言文在他手下,變成了抽象名詞排列組合,用一大堆廢話,來說三句話就
可說清楚的小意思,表達得實在不好。
    雖然這樣,韓愈卻還算是進步分子呢?中國文章自魏晉以後,就有話不好好說,一定要
配成了對兒才說話,一作起文來,就是“四六體”。“四六體”是四句六句對偶而成的驕體
文,是純粹的中國字一字一形一音一義的大排隊。中國人這時候,一寫文章就要對對子,寫
滿篇文章就是寫滿篇春聯,滿篇堆砌、矯揉造作,非常討厭。到了唐朝,韓愈出來,主張秦
漢古文,“師其意而不師其詞”、“唯陳言之務去”.雖然韓愈文章也一樣討厭,但比起以
前的八代的來,總是一種進步。

從古文到解放
    這種進步,轉變到北宋的“古文”。“古文”一方面說複古,一一方面也創新,雖然南
宋以後,有“語體”出現,把白話和文言合流,但以“文章”正宗論,還是“古文”的天下
。於是,從韓愈到曾國藩,中國的能文之士都是古文家,“古文”就是我們一般指的文言文。
    文言文的大缺點是它不能做為好的表達工具,它跟白話分裂,寫出來,是活人說死話,
說得再好也是“古文辭類纂”。到了十九、二十世紀,有人開始突破,最成功的是梁啟超,
梁啟超說他文章“解放,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縱筆所至不檢束。
……者輩則痛恨,詆為野狐。”
    梁啟超雖被者輩痛恨,詆為野狐,但他在中國文章史上。和司馬遷、韓愈等一樣,是十
足劃時代的人物。梁啟超風靡文壇一二十年,最後由白話文接替了文言文的位置,中國古書
的時代,就告一段落了。
    我們現在談古書,就是以這一段落做標準的。這一段落以前的書,就是古書。讀它們,
無從讀起,不讀它們,又愧為中國人。我們遭遇了”兩難式”。

分類的荒唐
    對古書做選本,失敗在“文章”掛帥以外,另外的失敗,是“分類”籠統。
    中國古書的分類,最流行的,是四部(經、史、子、集)分類。四部分類從東晉以後通
吃,變成了典型的圖書分類規範。但是稍一留心,就知道這種分類是相當荒唐的。以四部中
第一部“經部”為例,“經部”的一部分,近於百科全書式的總集,應分入總類、文學類、
歷史類,其他部分(像《論語》、《孟子》),應分人“集部”(個人集子);以第二部分
“史部”為例,體裁上分正史、編年、別史、雜史、載記等,全無道理與必要,其他詔令應
人法律類,時令應分入天文類,目錄應分人總類;以第三部分“子部”為例,老莊申韓等家
,其實與“論語”、“孟子”無別,都應分入“集部”,其他譜錄中草木蟲魚應分入植物類
、動物類,類書應分入總類,小說應分入文學類;以第四部分“集部”為例,“經部”、“
子部”分過來的書,多可分入哲學類、法律類、文學類。……總之,四部分類,大體上說,
“經”“子”“集”多是一類,“史”是另一類,四部分類實在只是兩部分類。分類、分類
,分了半天類,最後只分了兩類。所謂分類,分了等於沒分,這叫什麼分類!(並且若按前
面所提“六經皆史”之說,甚至連兩類都沒有呢!)
    雖然這樣,四部分類卻還算是進步的分類呢!其他像《永樂大典》以韻來分類;《文淵
閣書目》以《千字文》來分類;朱彝尊《竹?行笈書目》以“心事數莖白發,生涯一片青山
,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六絕一首來分類,其荒唐程度,比四部分類就尤有過之了。

所謂書目指導
    從分類的籠統中,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毛病發生在古書內容上面,發生在古書內容的籠
統。因為中國思想獨尊儒家,思想失之一元化,所以常常古書一翻開,就犯了千篇一律的通
病。乍看起來,經常一部書中,什麼都包括;但細看之下,所包括的,又極有限,在儒家框
框裡的同類作品大多大多,而異類的有個性有創見的作品大少太少,在這種情形下,要去做
分類,尤其有現代眼光的分類,就非常困難了。
    正因為古書眾多而。又分類困難,所以有心人就開始想法子,使中國人能夠知所選擇。
這些有心人的做法是列舉書目,例如﹕
    一、龍啟瑞《經籍舉要》,列舉書籍二百八十九種。
    二、張之洞《書目答問》.列舉書籍二千二百六十六種。
    三、胡適《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列舉書籍一百八十五種。
    四、梁啟超《國學入門書耍目》,列舉書籍一百六十種。
    五、李笠《國學用書撰要》,列舉書籍三百七十八種。
    六、陳鐘凡《治國學書目》,列舉書籍四百八十八種。
    七、支偉成《國學用書類述》,列舉書籍三千二百種。
    八、章炳麟《中學國文書目》,列舉書籍五十一種。
    九、徐敬修《國學常識書目》,列舉書籍二百六十二種。
    十、傅屯艮《中學適用之文學研究法》,列舉書籍七十九種。
    十一、沈信卿《國文自修書輯要》,列舉書籍五十種。
    十二、湯濟滄《中小學國學書目》.列舉書籍一百零六種。
    十二、吳虞《中國文學選讀書目》,列舉書籍一百四十二種。
    但是,看了這些列舉的書目,我仍舊不得不感到﹕它們沒有太多的用處,它們的毛病在
不該有的有了,該有的卻又沒有。它們無法把古書予以現代分類、無法從現代分類裡透視古
書的推陳出新的意義。同時,它們只提出書目,沒有書本,雖然告訴人可以按圖索驥,但是
驥在哪兒,也要大費周章啊!

新的版本觀念
    由於時代的轉變、由於“知識的爆炸”、由於傳播知識的方法等等,都有了不同,所以
今天的有心人,從事這一努力的時候,就要采取現代的觀點,來處理古書;以版本(板本)
為例,現代印刷術的進步,尤其是影印技術的進步,使刊布圖書的方法根本改變,同時也改
變了“珍本”、“秘本”、“孤本”等古董觀念,使古書不複成為某一階層人的獨得之秘。
當然,對古書,非不可講究版本,但為一二校勘之便或幾個異文訛漏,就把一部書的功能和
流傳性絞殺,則顯然是舊式藏書樓主的行為;同樣的,為了講究版本之說,整天光刊些無甚
價值的僻書,或一刊再刊些“版本競賽”的常見經史之類,也不能不說是舊式版本學家的流
毒,對鑒古知今的文化出版事業,為功究屬狹窄。
    當年黃堯圃的學生曾有過書無庸講本子的議論;俞樾的學生(章炳麟)也提過讀書何必
講究版本的疑問。這些見解,都是從“取其大者”的角度,來從古書選材的,他們並不斤斤
於“輿薪之不見”的癖好,當然也反對先以偏為務、再以偏概全的專家孔見。
    現代處理古書的標準,不該以古董式的版本為尚,也不該以鑒賞,校勘的用度為足,而
該以配合新知的研究,定其去取。例如商務印書館的宋本《資治通鑒》,當然沒有胡三省的
音注,在鑒賞和校勘上,雖然有它的價值,可是在普及和實用上,就遠不如它的重排本《資
治通鑒》;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叢刊》本無疏單注《五經》,在普及和實用上,也遠不及藝
文印書館的阮刻《十三經注疏》;同樣的,《仁壽本二十五史》中的南宋印北宋監本《史
記》,在普及和實用上,也遠不如黃善夫本或殿本或瀧川會注本,這些例子,都說明了版本
的考究,並不就是弘揚了古書〔注一〕。

出土帶來了新收獲
    除了現有的古書以外,從汲冢到敦煌,歷代也們有古書的出土,值得我們特別重視。近
十年來,古書的出土,更達到“漢唐以來所未有也”的地步;新出土的古書,帶給我們前所
未有的新發現,使我們在處理古書上,有了古人所沒有的收獲。例如一九七二年四月,在山
東臨沂銀雀山的一號、二號漢墓裡,發現了一批竹簡,由於竹簡中有漢武帝元光元年(紀允
前一三四年)的歷譜,可以斷定這批竹簡是兩千一百年前就已流傳的文獻;又由於竹簡中用
字不避漢朝皇帝的諱,又可以斷定竹簡的古書,都早於漢朝。再往上一椎,秦二世在位三年
,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上距戰國,不過四十多年,囚十多年又值秦始皇統一思想,沒人有
閒工夫造假書,所以竹簡中的古書,都是戰國以前的原裝貨,應無疑義。
    例如這批竹簡中,有古書《尉繚子》。《尉繚子》一直被許多大牌學者如錢穆等人懷疑
是後代假造的書、是偽書,並且說得頭頭是道。但是這批竹簡一出土,證明了真金不怕眾口
鑠,大牌學者也者,不過大言欺人而已。
    如今《尉繚子》出土了,我們當然要恢複它在古書中的應有地位。

帛書也出現了
    又如一九七三年十一月到一九七四年初,在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二、三號漢墓,出土了大
批珍貴文物,最難得的是,其中有十二萬字以上的帛書(因為那時紙還沒發明,只能寫在帛
上,故叫帛書)。帛書中有一部分是失傳了的古代醫書。有一部包括了五十二種病名,和治
療它們的二百八十個醫方(每個都沒有方名)。每個病的醫方,從一個到二十七個不等,專
家們把這部書定名為《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是中國最古的醫學文獻,它顯示出來的病名,在內科方面、有肌肉痙攣
、精神異常、往來寒熱、小便不利、小便異常、陰囊腫大、腸道寄生蟲和中蠱毒;在外科方
面,有外傷、化膿、體表潰瘍、動物咬螫、肛門、皮膚、腫瘤;在婦科方面,有產時子癇;
在兒科方面,有小兒驚風;在五官科方面,有眼疾。用現代的觀點來看這些醫學材料,-看
這些早於《內經》等現有醫書的材料,它們值得研究的意義,自然非比尋常。
    又如同時出土的《相馬經》,這是中國動物學、畜牧學的重要文獻。
    春秋戰國時代,由於己從車戰演變到騎兵,馬的身價,也就愈來愈高。傳說中的相馬專
家是伯樂,事實上,這種專家是很多的,《呂氏春秋》(觀表篇)就提到十個相馬家;《史
記》(日者列傳)也提到“以相馬立名天下”的人氏,這些都可證明古人對相馬的重視。這
部《相馬經》竟用來給死人陪葬,它在當時,必然是流行的一部名著。讀了這部書,我們不
得不驚訝﹕古人對馬,原來是這樣不馬虎!

搜尋亡佚
    另一個現代的觀點是被埋沒的古書的廣為流傳。中國歷代的戰亂不斷,圖書上的損失,
早已無法細計,不論無意的被焚於兵禍,還是有意的聚毀於七塔,對文化而言,自屬有害無
益。今天我們得現代印刷術之便,實在應該把這些被埋沒了的古書,盡量予以亮相,以免及
身而絕〔注二〕。過去有心人處理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出版“叢書”。
    “叢書”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是宋代俞鼎孫、俞經的《儒學警悟》,這部書成於宋寧
宗嘉泰元年(一二○一),距離今天,足足七百八十多年了。
    七百八十多年來,從事文化出版的人,輯印叢書的種類很多,但是專輯近著搜尋亡佚的
,除了光緒年間潘祖蔭的《功順堂叢書》、趙之謙的《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齋叢書》外,實
不多見。尤其趙之謙的叢書中,收有七弦河上釣叟的《英吉利廣東入城始未》一卷,更可看
出輯刊者的歷史眼光。
    宋朝以來,因為受印刷技術的限製,不能影印,至多只能影刻,直到清末,還是如此。
陳三立的《黃山谷集》、端方的《東坡七集》,都是最有名的影刻本。但因影刻太貴,且產
生竄易首尾節略翻刻的缺點,給了人們不良的印象。現在印刷術進步了,並且超過了商務印
書館《四部叢刊》、《古逸叢書》、《四庫全書珍本初集》的影印水準,所以現在為被埋沒
了的古書,做亮相的工作、做搜尋亡佚的工作,自然也就責無旁貸了。

現代分類
    由於過去的通病是儒家掛帥下的四部分類,古書所遭遇的摧殘是相當嚴重的,這種掛帥
和分類不打破,中國的古書情況必將永遠陷在不均衡的畸形裡、陷在比例不對的懸殊裡。所
以,用現代的觀點處理古書,必須首先把儒家掛帥四部分類的錯誤予以矯正,把所有古書,
重新估定,該拉平的拉平、該扶起的扶起、該縮小的縮小、該放大的放大、該恢複的補足該
重視的給它地位〔注三〕。這種重新估定之下,整個中國文化遺產才能均衡的、成比例的重
新呈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再用現代方法去“新瓶裝舊酒”,古書才不止是古書,才有現代的
意義〔注四〕。在現代意義的光照下﹕許多古書,古人所貴者,如今看來已是斷爛朝報;又
許多古書,古人所賤者,如今看來卻余味無窮。如今我們處理古書,並不是止於把它們進一
步分類(如劉國鈞《中國圖書分類法》或杜定友《杜氏圖書分類法》),或就古人之所重者
重印一陣就算完事,而該大力發掘並認定真正值得現代學術“獺祭”的典籍,否則的話,只
是引今泥古而已,離玩物喪誌也就不很遠了,“學術”雲乎哉!

解決難讀的問題
    除了現代分類外,如何解決讀得懂古書的問題〔注五〕,也是現代的觀點中不能忽視的
事。中國古今語文上的變化,差距很大,《尚書》中的文告,在當時是口語,現在是很難的
文言了;《論語》中的對話,在當時是口語,現在是很斯文的典故了。所以古書的文字語言
,對現代的中國人說來,有時比外國文還恐怖。這一現象,早在半個世紀前就被提出來討論
了。梁啟超在一九二五年寫《要籍解題及其讀法自序》,就指出﹕
    諸君對於中國舊書,不可因“無用”或“難讀”這兩個觀念,便廢止不讀。有用無用的
標準本來很準確定,何以見得橫文書都有用,線裝書都無用?依我看,著述有帶時代性的,
有不帶時代性的。不帶時代性的書,無論何時都有用。舊書裡頭屬於此類者確不少。至於難
讀易讀的問題呢,不錯,未經整理之書,確是難讀,讀起來沒有興味或不得要領,像是枉費
我們的時光。但是,從別方面看,讀這類書,要自己用刻苦功夫,拔荊斬棘,尋出一條路來
,因此可以磨練自己的讀書能力,比專吃現成飯的得益較多。
    所以我希望好學的青年們最好找一兩部自己認為難讀的書,偏要拼命一讀,而且應用最
新的方法去讀它,讀通之後,所得益處,在本書以內的不算,在本書以外的還多著哩。現在
,半個世紀過去了,中國人讀古書的能力更不如前,時間也不如前了。所以,有心人處理古
書給現代的中國人,必須兼顧到現代人的讀書能力,精挑細選之後,必要的解題、注釋、翻
譯,也該盡量齊備〔注六〕。

《中國名著精華全集》
    基於上面所說的一些有關古書的重點、基於上面所說的一些心得和認識,王榮文和我,
經過多次的交換意見和反複討論,決定在《中國歷史演義全集》成功後第四年的今天,推出
一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注七〕。
    《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的構想,部分接近美國哈佛大學校長伊利鶚(CharlesW.Eliot)
的《哈佛叢書》(The Harvard Classics)。《哈佛叢書》長五英尺,又名,《五沾允欏?
 (Five Foot Shelf of Books),是用五英尺長度的精裝書,把西方古典名著,收入精華。
由於中國古書大多,在性質上也與西方互異,這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在編選方面,自
然獨有它的特色。我們決定按照現代圖書分類,精選出兩百種古書〔注八〕。每種“加工”
以後,也以五英尺的長度〔注九〕,精裝起來〔注十〕,配上圖片〔注十一〕,貢獻給現代
的讀者。我們用這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把中國古書做一次徹底的、劃時代的處理,用
現代的觀點、現代的印刷術、現代的出版企劃,把它們帶到現代的中國人面前。
    我們希望,這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的問世,可以使現代的中國人,能夠多少知道做
為中國人應有的條件是什麼、多少知道祖宗們的遺產是什麼、多少知道這些遺產可以入寶山
而不空手。多少知道這些遺產對我們並非高不可攀。
    我們相信,這部《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的問世,可以把現代人看古書的問題,得到滿意
的一次解決。有了這部大書,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
多樣遺產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裡找時潮;從深入淺出的文字裡,了解
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做為一個“舊學邃密”“新知深沉”的中國人,我想逢今之世、處此之島,沒有人比我
更適合做這一件大事了;也沒有人比王榮文更適合推動這一出版計劃了。我們高興在我們的
努力下,終於完成了這部大書,相信細心而識貨的中國人,會和我們一樣高興。
                                  一九八三年四月十八日在台灣寫
    ---------
    〔注一〕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又注意版本又注意內容的特色,我舉一個例。我收
進了顧炎武的《亭林先生遺書匯輯》,在這個全集性總名下,我選的是《日知錄》,但我用
的《日知錄》版本,卻是一九三二年張繼搜集得到的“何義門批校精抄本”,其中有“胡服
”等文字,這是一般《日知錄》所沒有的。所以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所用的版本,是
注意版本又注意內容的。這類特色,是很不容易的。為了達到這些好效果,有的版本,我甚
至商請所有者特別同意我使用,桂冠圖書公司的《中國古典文學名著》中的幾種書,就是賴
阿勝特別同意的。我要謝謝他。
    〔注二〕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就收有李敖珍藏的絕世稿本《秋審小看》,這是
它第一次與世人見面。
    〔注三〕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盡量表揚被壓扁的異類思想,特別注重中國古書
中的多樣性、獨創性與個性。因此,作者群中,入獄的、殺頭的比例也頗大,這是一個必要
的義舉。-點燃舊日的火種,加添今後的光明,這本就是我多年的一個心願。至於純屬個人
的一些感情泛濫的集部書,我有意縮小它們的比例。     〔注四〕把難以分類的古書,納入現
代分類,是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的一大特色
。為了使中國人對中國書有鳥瞰式的了解,所以在總類方面特別加強(我為加強中國人對圖
書分類的認識,特別以《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做為分類的總代表,當然在體積上
,“長蟲吞不了象”,是不能收入的);又因為中國人讀書,缺乏方法上的講究。所以在方
法學方面,特別著力。
    〔注五〕俞樾是中國有史以來最能讀古書的人,他在《古書疑義舉例》裡,卻描寫了古
書是多麼難讀。他說﹕“夫自周秦兩漢,至於今遠矣,執今人尋行數墨之文法,而以讀周秦
兩漢之書,譬如猶執山野之夫,而與言甘泉建章之巨麗也!夫自大小篆而隸書、而真書,自
竹簡而嫌素、而紙,其為變也屢矣。執今日傳刻之書,而以為是古人之真本。譬如聞人言筍
可食,歸而煎其簀也!嗟夫,此古書疑義所以日滋也歟?”     〔注六〕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
集》,盡量以實用的解題、注釋、翻譯為原則,酌量收
入。現代人每以注釋為讀古書的要件,其實注釋不一定全對讀者有益。像《論語》、《孟
子》,讀了朱熹的注釋,反會墮入宋儒理學的魔障,這說明了注釋不當,反倒有害。
    〔注七〕書名《中國名著精華全集》,所謂名著,除了一般的意義外.也包括特定的意
義;凡是推定可成為名著的,也酌量選人。這是因為古書中,有的的確被埋沒了、被不合理
的埋沒了。清朝李慈銘說得好﹕
    “網羅散逸,鹵拾叢殘,幾於無隱之不搜、無微之不續,而其事遂為天壤間學術之所系
,前哲之心力,其一二存者得以不墜。”為了使“一二存者得以不墜”,所以用的名著標準
,比較有彈性。還有,在名著的去取上,我有大刀闊斧的氣魄,去取之間,不受傳統的名著
的認定方式。例如我選深的書,所以淺的《三字經》等名著不選;我選原本的書,所以選本
的《唐詩三百首》、《古文觀止》等名著不選;我選精審的書(如《呻吟語》),所以粗劣
的《菜根譚》等名著不選。有的書,在去取上,也有割愛的,例如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我終於嫌它缺乏獨立見解,還是不選了。總之,這些去取之間的苦心與調濟,只有全面的、
非常的專家才能識貨、才能驚嘆。一般對中國古書似知非知的人,難免會有點議論,我是不
重視的。至於古書真偽問題,我雖然選入胡應麟《少室山房全集》、姚際恆《庸言錄》中辨
偽的文獻來提醒大家注意,但對一些可疑的書,能夠取其內容而不取其時代,把它們看成“
反正是古代中國人寫的”,倒也四通自在。因此我選《晏子春秋》、選《列子》等等,都有
反對因噎廢食的意思。
    〔注八〕古書入選標準,以一九一二年為下限(偶有例外,也是記事在一九一二年前的
,像吳永的《庚子西狩叢談》是);以一人一書為原則(所以只能說是割愛,不能說是遺漏
。此外.也有兩人“共家”的書出現。如程顥程頤的《二程全書》;也有以輯佚刊印者掛名
的一堆書出現,如葉德輝的《雙梅景暗叢書》。所以,這會《中國名著精華全集》,作者不
止二百人,書也不止二百種);作者不明確的,從俗標注(當然過分荒謬的,如黃帝作《內
經》等,也只好以佚名處理);作者有時不明確,也是古書的一大特色。古人沒有著作權觀
念,不但沒有,還喜歡把自己的作品,射在別人頭上,這種作者叫“箭垛式作者”。“箭垛
式作者”有時以一個人代表一個學派(像管仲之於《管子》)、有時以一個人代表集體創作
(像施耐庵之於《水滸傳》),都不可拘泥就是;作者明確的;書名盡量采用作者死後的總
集名目(像收入章炳麟的《國故論衡》,但目錄上卻用《章氏叢書》等是);但是生前有總
集性質的書名,雖然包羅不全,我也盡量把以後的出版品來個總歸戶,歸到這個書名下(像
康有為《萬木草堂叢書》等是)。
    〔注九〕因為要在五英尺長的書裡收入兩百種古書的槽華,所以有的能全書收入、有的
只能收入部分,古書這麼多,有的自難免有迫珠之憾。但是不論怎麼收,都以“精華”為準
。一個人的作品或一部書的內容,如果涉及的項目多元的時候,盡量就多元中最有特色的部
分,做為分類依據,但是雖然分類從嚴,但是選入卻從寬,因為古書的性質本來就很含混,
若從嚴選人,必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注十〕古書的處理,由於現代印刷術的進步,在規格上,又不得不注意配合時代要求
,線裝薄面也好、綢函絲訂也罷,早已都是落伍的玩藝。都不應該再予以考慮。在國際標準
的圖書館中,甚至平袋書都在不受庋藏之列,我們怎麼能再抱殘守缺,開時代倒車?所以無
須采用舊式裝訂的方法,自無疑義。
    〔注十一〕在《中國歷史演義全集》中,我配上圖片,並且把每張圖片加上活潑的說明
,很受歡迎。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也同樣處理。圖片中有的得來之不易,非細心而識
貨的中國人,就很難看出來。以配圖中徐謂(文長)《青天歌卷》的首尾為例,《青天歌
卷》在一九六六年江蘇吳縣東角直地方曹澄墓中出土。紙本,縱三一•六公分,長二○三六
公分,共七十四行。卷首有“許寶善印”、“肄肄(下為石,不會打)子”收藏章。卷後蓋
有“天池山人”、“青藤道上”章。這種十多年前才從墳裡挖出來的文獻,都被我用到了,
這種“絕活”,總該令人絕倒吧?

〔後記〕
    這套《中國名著精華全集》的內容,林明德(輔仁大學中文系教授)、詹宏誌、李傳理
(遠流的兩位干將)提供我不少的好意見,我要特別謝謝他們(一九八三年六月十八日,李
敖補記)。
    ------------------
  "http://opq98.yeah.net "  文嶺 掃描校對!

END


──────────────────────────────── [ xyzpig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