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Club 新聞速讀 免費資源 拉子訊息 閱讀室 聊天區 音樂廳 諮詢區 會員區

※ 同性戀 vs. 網際網路 ※



正如同其地少數族群一樣,同性戀朋友在網路找到樂土。
「同性戀」,在一般人的觀念裡是「不正常」、「不道德」、「違反自然」的少數族群。同性戀者經常需要隱瞞自己真正的「性向」,不但心理壓力大,也要承受「無法面對自我」的痛苦。自從網際網路逐漸普及化後,同性戀者像是突然間有了個家,因為網路的「匿名性」正滿足了同性戀者不願曝光的心情。

當大家很興奮熱烈地討論有愈來愈多的青少年上網、或是女人上網的比例幾乎與男人相當的同時,卻忽略了一群早已將網路當成避風港,卻不受主流社會重視的團體,──同性戀者。雖然有愈來愈多的同性戀者已「勇敢地站出來」面對自己及社會,但絕大部份的同性戀者還是活在封閉的世界,而網際網路正好提供他(她)們一個紓解的新空間。

在1869年,「同性戀者」(homosexual)的字眼經由媒體首次發表,從那時起,這一群「見不得天日」的「罪人」就開始躲躲藏藏的日子。在60年代,紐約有一家著名的同性戀酒吧 Stonewall,許多男同性戀(gay)、女同性戀 (lesbian)、男扮女裝者(drag queen)、甚至雙性戀者(bisexual)經常在該店流連忘返,而引起警察的注意。

當時的警察會毫無理由地到Stonewall任意捉人,只是因為這些同性戀者在該店出現。但同性戀者受辱及不平的情緒逐漸擴大,到1969 年6月27日,警察又藉故找碴,積壓不滿情緒已久的顧客終於群起反抗,其中以男扮女裝及女同性戀者的反應最大。當時的反抗被稱為「Stonewall Riot」,是美國史上首次的同性戀運動。

有關同性戀的人口調查資料不多,很多人指出那是因為相當大比例的同性戀者不願公開身份。其中最可信的調查是據性心理權威金賽博士報告(Kinsey Report)指出,在全美約2億 8000萬的人口中,有3%-5%的人是同性戀者,佔相當大的比例。

至於網路的同性戀人口,大型同性戀機構 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GLAAD)互動媒體負責人Loren Javier明白指出,由於許多同性戀不願公開真實身份,所以即使是擁有一萬五千名會員、八萬份電子郵件訂閱量的GLAAD都沒有網路同性戀人口的資料。

但Javier表示,網路同性戀的人口數字可從各同性戀網站的流量看出端倪。Javier說,許多的同性戀網站平均每月都有一百萬至二百萬的造訪人數。由此可大略看出網路同性戀人口的多寡。

USAToday網際網路科技記者Elisabeth Weise則告訴本報記者,兩年前當她在做類似報導時曾自己在美國線上(AOL)做調查,並發現,有關同性戀的資料佔美國線上總資料的8% ,是非常高的比例。但Weise指出,這個比例現在應該比較低,不是因為同性戀不再上網,而是因為網際網路已全民普及化,一般人上網的比例增加,相對的就使同性戀上網的比例降低;換言之,有關同性戀的話題以整體來比較,就會明顯的較少。

本身即為女同性戀的Weise說明,在整個同性戀的人口中,男同性戀的人口比女同性戀為多,因為女性在心理來說,比男性更能壓抑自己真正的性向,原因不明,也許是多年來社會教育的「成果」,也許是女性本來就在心理上比男性「堅強」,也許是男同性戀者的人口本來就比女同性戀多。

再加上男性的收入原本就比女性高,且大部份也沒有生養小孩的負擔(這對男女同性戀來說都是相同的),所以當兩個男同性戀者共同居住在一起時,收入自然地就比一般人為高;同樣的,當兩個女同性戀住在一起的時候,雖然收入偏低,但因為也沒有養小孩的支出,所以也省了不少錢。再加上網路早期的使用者多為高收入者,所以同性戀在早期使用網際網路族群中所佔的比例,會比實際的同性戀人口比例來的高。

至於網路吸引同性戀的原因除了可以不用公開身份外,可以與「同志」聯絡也是一大誘因。美國同性戀新聞工作者協會(The 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Journalists Association,簡稱NLGJA)執行負責人Mike Fredericason表示,有許多住在小鄉鎮的同性戀者,平時除了要隱瞞真實的身份外,連想得到有關同性戀的資訊都很難。所以不難想像,當網際網路一問世,這群渴望與「同類」接觸的同性戀者也就一個個投入網路的懷抱。

同性戀者大量上網所造成的有趣現象不少,其一是各類的同性戀金融機構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Gfn.com(The Gay Financial Network)及g-lbank.com(Gay & Lesbian Bank)都是以同性戀者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網上金融機構。另外Gay.net及PlanetOut.com等同性戀社團網站也提供詳盡的金融資訊。針對這點,Javier表示,除了同性戀的平均收入較高外,同性戀「夫妻」無法享有合法的婚姻福利也是一大原因。

Javier指出,目前在美國,同性戀者的婚姻仍未合法化,若有一對同性戀者彼此情投意合並決定結婚,雖不至犯法,卻無法享有一般夫妻的福利,如減稅等。所以同性戀金融機構會針對這些有「特別需要」的民眾提供最合適的服務。

看來,同性戀者除了是一群數量不小的「匿名網友」外,還有可能是各金融機構,尤其是投資業者的最愛。

#################################

1998年10月 12日,22歲的懷俄明州大學學生Matthew Shepard被兩名同學槍殺,原因:Shepard是同性戀!當初這起案件引起社會震驚,許多人也為Shepard感到難過。但在GodHatesFags.com 的網站裡,可以看到Shepard被地獄之火焚燒的圖片!

1997年9月12日,美國海軍資深指揮官,同時也是美國核子潛水艇USS Chicago的艦艇長 Timothy R. McVeigh在海軍服務長達17年,並計劃在七年後退休之際,竟在毫無預警的情形下,被美國海軍「建議」自動解除職務,因為McVeigh在美國線上(AOL)所登記的個人資料中,有「同性戀」的字眼出現。

現年17歲的Amy早在兩前年就發現自己對同性比較「有興趣」,當時15歲的她若想在公共圖書館借閱與同性戀有關的書籍或資料,還會被圖書館員詢問查閱這類資訊的目的。自從網際網路漸普及後,Amy以為可以自由地從網上找到與自己有切身關係的資訊,卻發現,許多電腦過濾軟體都將同性戀的資訊歸類於「色情內容」而不讓民眾進入網頁或網站,結果, Amy還是無法盡情地在網上暢遊。

網際網路雖然提供同性戀者一個隱密的避風港,但再安全的地方都有危險,網路也不例外。

擁有一萬五千名會員的大型同性戀機構Gay & Lesbian Alliance Against Defamation (GLAAD)互動媒體負責人Loren Javier指出,同性戀仇恨團體、隱私權、及過濾軟體,可說是影響同性戀者在網上自由行動的三大主因。

Javier表示,網路的開放及自由吸引同性戀上網,但相對的,仇恨團體也可以在網上毫無忌憚地攻擊同性戀者。在所有的仇恨團體中, GodHatesFags.com的手段最激烈。在美國,「 fag」是一個對同性戀者非常敵視的字眼,就像nigger或negro(黑鬼)是輕視黑人的字眼一樣。而god hates fags簡單來說就是「上帝厭惡同性戀!」

Javier指出,這樣的名字對一個以基督教為主的國家來說,是非常嚴重的。對許多心智還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同性戀者,或有虔誠信仰的同性戀者來說,「上帝厭惡同性戀!」這樣的字眼,所代表的不只是歧視與仇恨,更與各人的宗教信仰及個人信念有關,傷害非常大。

GodHatesFags.com除了在網上積極地反對同性戀外,他們的網下活動也非常激烈。Javier 及美國同性戀新聞工作者協會(The National Lesbian and Gay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簡稱NLGJA)執行負責人Mike Fredericason 都指出,當一個同性戀者去世時,GodHates- Fags.com的工作人員會到該死者的喪禮進行遊行活動,並以「下地獄!」、「被地獄之火永遠焚燒!」等字眼攻擊已死去的人及悲傷的親友。

在因身為同性戀而被槍殺的Matthew Shepard喪禮上,GodHatesFags.com的人「不出所料」地也在場,除了當時以仇恨的字眼攻擊Shepard外,他們甚至將Shepard的照片加以處理放在網站的首頁,讓Shepard看起來像是被「地獄之火」焚燒著。

Javier語重心長地指出,同性戀長久以來就遭受主流社會的排擠,個人的性傾向是否如此萬惡不赦是一個被爭辯多次的話題,能不能接受完全在個人。至於像GodHatesFags.com這類激進的同性戀仇恨團體,身為同性戀的人也不能做什麼。再者,言論自由是每個人的權利,所以即使同性戀者對GodHatesFags.com等仇恨團體心存不滿,只要他們的行為沒有觸犯法律,也只能默默承受。

美國海軍軍官Timothy R. McVeigh的慘痛經驗則是一個網路隱私權被侵犯的最明顯例子。 McVeigh在美國線上有一個戶頭,他並在個人資料裡的「婚姻狀況」(marital status)中選擇了「同性戀」來形容他的性傾向。有一天, McVeigh寄了一封電子郵件給部隊中的某位女性職員,不知為何,那名女職員突然心血來潮打電話給美國線上,並要求以McVeigh的使用者名稱(user name)來查詢完整的個人資料。

當時,那位女職員只有以口頭告訴美國線上服務人員(稱Owen)她在海軍工作,並沒有提出任何證明或查詢原因,結果Owen竟將McVeigh 的資料告訴了女職員。該名女職員進而從 McVeigh的資料中發現McVeigh自稱同性戀,並將此事告知長官。結果,海軍要求McVeigh自動離職。

這起事件除了揭發網路隱私權的弊端,更引起社會對同性戀權益的關切。McVeigh在海軍服務17年,表現非常良好,並成為美國核子潛水艇USS Chicago的艦艇長,是該艦艇最高職位的軍官。結果海軍只為了他在美國線上的個人資料中填寫「同性戀」而否決了他對海軍的貢獻,讓McVeigh在悲憤之餘,對美國海軍提出控訴。

在1998年6月11日,McVeigh 終於與海軍達成協議,海軍同意讓McVeigh 在同年8月31日以退休的名義離開海軍,官階為海軍總上士 (Master Chief Petty Officer )。此外,海軍也同意為McVeigh交付九萬美元的律師費,並取消上訴。很明顯地,McVeigh在此一官司中,佔了上風。

至於美國線上,當事件剛發生時,持堅決否認錯誤的態度。但Javier表示,後來美國線上曾公開道歉並承認錯誤,也對外保證,將教授服務人員對個人隱私權正確的態度及處理方法。再加上網路隱私權本來就是網路安全的漏洞,所以Javier表示,不只是同性戀,一般人也有可能為網路隱私權所苦,只是隱私權對同性戀者來說,更是特別重要。

至於過濾軟體對同性戀上網的影響,Javier 說,許多過濾軟體將有同性戀話題的網站歸類為色情網站,不管話題是否真與色情有關,反正「同性戀」與「色情」之間已被劃上等號,這對同性戀團體來說,是非常不方便也不公平的,並嚴重影響同性戀的權益。

針對這點,本身即為女同性戀者的USAToday 網際網路科技記者Elisabeth Weise認為,將同性戀網站列為色情網站,並加以阻擋不讓民眾進入瀏覽的最大顧慮是,有同性戀傾向的未成年青少年無法在網上找到自己迫切需要的資訊。

Weise說,許多同性戀者在青少年時期飽受「我到底喜歡男人還是女人?」的困擾。在這個尷尬的年紀,大多數人不敢也不願與家人或朋友討論自己「性向」的問題,所有的疑慮通常只靠自己搜集資料來解答。在網路普及化前,只能去圖書館找找資料,即使如此,未成年的青少年在找尋相關資料時,還有可能受到圖書館管理員的質詢。直到網路的出現,許多以為找到天堂的同性戀者會發現,原來網路也有「圖書館管理員」!

Weise認為,先不論個人對同性戀的觀感是正面或負面,若一位青少年對自己真正的性傾向有疑慮及困擾,難道成人不該提供一個可以取得相關資訊的管道嗎?

不被主流社會所認同的同性戀團體雖在網上找到一個虛擬的家,但看來網路也不是最理想的避風港。但反過來說,雖然網路還不是很完美,但對長期遭受歧視的同性戀者來說,可能已算是天堂。

#################################

今年23歲的 Tony(化名)在16歲時發現自己是同性戀,當時他很幸運地認識了一群有相同性向的朋友,所以過著自在無慮的生活。但在Tony隻身來到美國求學一段時間後,Tony發現以同性戀的身份來看,自己就像是「汪洋中的一條船」,無依無靠。但還好有網際網路的陪伴。

搜尋引擎、談話區、電子郵件、及影音會談 (Net Meeting)等特殊功能,是造成許多人對網際網路無法抗拒的原因。使用這些服務對許多「同志」來說,更是上網必做的事。

初到美國時,一切事物對Tony來說都非常新鮮,除了要適應環境及語言外,還要交新的朋友,所以Tony過了一段很充實的時光。當時的 Tony並沒有對身邊的朋友透露他的「真實性向」,也沒有太多時間來考慮交「親密愛人」的事,更別說從事太多的網上活動,他說,「忙著唸書、和朋友party都來不及了,雖然以愛情的角度來看,有時會覺得寂寞,但原則上那時的日子是很快樂的!」

Tony表示,那時他平均二至三個月才會到網上查詢與同性戀有關的資料。

直到97年,Tony身邊的朋友因畢業而一個個離開,還有兩年才畢業的Tony頓時成為孤零零的一個人。再加上Tony居住的地方是美國的一個小城市,很難與外界有太多的接觸。所以從那時起,Tony開始他積極的網路生涯。

在Thomas Nelson Community College擔任英文助教的Thomas Long也是一位同性戀者,他表示,網際網路帶給同性戀最大的好處就是讓「同志」不出門,便能知天下事。Long說,很多同性戀者不願公開性傾向,對居住在小鄉鎮的同性戀者來說,身為同志的痛苦除了必須隱藏真實的身份外,無法與同性戀社團有所接觸也是很令人洩氣的。但網際網路滿足了同性戀者渴望與同志聯絡的需求。

Long在高中隱隱約約發現自己對同性的偏愛,但當時的他處於「否認期」,為了證明自己是「正常的」,他還刻意與女生約會。直到大學四年級,Long終於認清「再否認也沒用,我就是一位同性戀者!」而開始面對真實的自己。

現在的Long不只不會隱藏他同性戀的身份,還設計了一個個人網站,上面有許多學術的探討,其中一項就是與同性戀有關的話題。Long 說,有許多來自全球的同志透過他的個人網站與他聯絡,並成為朋友。Long認為,這對他是一件有價值也很有意義的事。

再說Tony自從身邊的朋友一個個離開後,他開始積極地從網上認識同志朋友。Tony是美國線上(AOL)的使用者,所以他曾經最常在美國線上的同性戀交談區與同志連絡。但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的Tony最常使用可聽到及看到對方的影音會談來結集可談心的朋友。

Tony說明,Net Meeting共分三大區:個人、商業、及性。若要認識同性戀朋友,「性」區就是該去的地方。據Tony的保守估計,平均上網一個小時裡,他可以收到20位以上網友的「呼喚」,希望能與他談話。至於Tony上網的時間有多長,他表示,久的時候一個晚上可在線上停留五、六個小時。

Tony表示他上網是很誠心地想找到一個心靈相通的伴侶,但有許多人的目的並不一樣。 Tony說,他曾遇過只想在網上進行虛擬性愛的人,或是透過攝影機做些猥褻動作的人,通常他看到這樣的鏡頭就立即與那人「說拜拜!」。

雖然網上有許多只想找尋一時快樂的人在漫遊,但Tony還是交到幾個可談心的朋友,其中有一位即將在這星期遠從其他州飛到Tony居住的城市拜訪Tony。所以Tony說,「我上網時不會抱有太大希望,但我告訴自己在虛擬世界的某一個角落,一定會有我的「靈魂伴侶」」。

(SVJ, 3/10/1999)

有問題 send email 至本站信箱[La Club]
[ Prev 回主頁 | Home 回總部 | To Pub 去吧台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