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是從初地到十地,再加上等覺一共是十一地,這是菩薩位次裡面最高的,我們在平常念讚佛偈,裡面菩薩「摩訶 薩」就是指的這個。菩薩是講三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迴向;摩訶薩是初地以上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我們稱為摩訶 薩,就是大菩薩。原來華嚴會上這些大菩薩們,他們修什麼法門呢?修的是念佛法門。始是初地,終是等覺,從始至終不離 念佛,他們主修的法門就是念佛。念什麼佛呢?我們也要問哪!看到文殊、普賢,他們兩位是華嚴菩薩眾裡面的首領,好像 是班長一樣啊,這兩個人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真正恍然大悟!原來「深信因果」是講的——念佛是因,成佛 是果。這個因果,許許多多菩薩不知道,所以在此地告訴我們深信因果。這一句我是搞了二十多年,才搞清楚、搞明白了, 真正不容易。如果不是讀《華嚴》,不是以十七年的時間講《華嚴》,今天這一句話我就講不清楚;講不清楚,含糊籠統就 敷衍過去了,沒有法子的呀!所以深信因果講的是念佛法門——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十方世界諸大菩薩都是念佛成佛的。 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看《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修的是什麼呢?念佛、念法、念僧。這個「深信因 果」,搞明白了,搞清楚了,很不容易。
我們稱念佛法門為難信之法,實在是不為過啊!一般人不相信這個法門,不能接受,非常正常啊!連圓教十迴向的菩薩 都不相信,他怎麼可能相信?他要相信,那不就奇怪了嗎?所以這個不相信,非常非常的正常,一絲毫都不奇怪。真正能夠 相信的,那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他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太厚了,佛明白告訴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 佛如來,沒有數字啊!
你看阿闍王子他們那些人過去生中供養四百億佛,四百億是有數字,他們還有隔陰之迷,還有退轉,雖然發願了——我 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這個願沒有什麼大用啊!他要不認真念佛,雖然發這個願,還是不能往生。所以真正發—— 堅固信願,一心持名,萬緣放下。那就是經上所講的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無邊諸佛如來,超過阿闍王子太多太多了!這樣 深厚的善根,再蒙三寶加持,所以他對於他這個法門能信、能解、能願、能行。這能有幾個人呢?幾個人有這麼大的福報? 所以這一句「深信因果」確確實實不容易。
我們仔細看看我們周邊的同修,仔細想想自己,這十一句沒有一句做到啊!一點福都沒有啊!怎麼能成功?從前我常常 讚歎大家有福報啊!是鼓勵你、勉勵你,今天我講真話啦!我們要深深去反省,要認真地去修福,去打根基啊!這個講真 話,初學的人聽到都會嚇跑了,不敢來聽啊!真正相信因果,他一定死心塌地,一定是非常認真努力來學習。
3、讀誦大乘
底下說的『讀誦大乘』。讀誦大乘是菩薩重要的修行方法,這個菩薩行門無量無邊,佛在大經裡面,就是舉這個綱領也 舉了很多很多,為什麼單單說個讀誦?像《無量壽經》上講的有受持、書寫、供養...,說了很多,為什麼單單說讀誦?為什 麼不說受持?不說書寫?不說供養?那麼我們就曉得,佛說種種綱領之中,讀誦最重要。說老實話,菩薩從初發心,一直到 等覺,沒有成佛之前,這個讀誦經典他每一天都不廢除的,他天天都在念。讀誦就是萬行齊修,不僅僅是戒、定、慧三學, 三慧一次完成,它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都在這一次就修圓滿了,這叫圓修。
這個大乘經典很多,浩如煙海,我們從那裡讀起呢?佛法在中國有十大宗派,大乘就分八個宗派,每一個宗派裡面還有 許多法門。我要先問你,你的學佛目的在那裡?這個很重要,學了之後一定可以達到你理想的目標,這個東西學了才管用。 這沒有目的,那就無從下手,那從學佛常識看起吧!慢慢來吧!你還沒有選擇嘛!一定要先選擇一個法門。你修學那一宗, 你就讀誦那一宗的經典。為什麼呢?這個樣子解行能夠相應,成就快速。所以在過去,學天台的,他念《法華經》;學賢首 的,他念《華嚴經》;禪宗的,念《金剛經》;淨土宗的,念《阿彌陀經》、《無量壽經》。你學那一宗?你的方向目的在 那裡?你選擇某一宗主修的經典,你去讀去。所以一切大乘經隨你自己選擇。最好的選擇是適合自己的興趣,適合於自己的 願望、自己的程度,還要適合於自己的生活環境。那麼你這樣選擇,修學就非常愉快,容易深入。選擇不恰當,對自己沒有 好處,會帶來很多痛苦。佛法教給我們離苦得樂,絕對不會教我們離樂得苦,沒有這個道理的,這是同修們要把它記清楚 的。如果學佛想得身心快樂、家庭美滿、事業很順利、社會很祥和,如果目標在此地,那我可以告訴你,所有大乘經典統統 都可以辦到。
但是修學大乘,此地「讀誦大乘」,不是說所有大乘經都叫你去讀誦。這樣修學呢?對於我們現前這個階段,你就有誤 會了。諸位要知道,此地講讀誦大乘是對菩薩說的,對明心見性的菩薩說的,不是對我們說的,我們如果明心見性了,所有 大乘經典統統來讀誦,沒有問題。說實在話,這一部《大藏經》要多少時間能夠把它念完,完全貫通、通達呢?在我想像當 中不需要三個月就全部通達了。你說為什麼原因呢?因為他是菩薩嘛!他一通一切都貫通了嘛,他沒有障礙。我們今天去讀 《大藏經》,說實在話讀一百年也不會通。你問什麼原因?那不是菩薩嘛!這要搞清楚,因此我們現在不是菩薩,我們要不 要讀誦大乘呢?行,可以讀誦大乘。我們是大乘的凡夫,不是小乘凡夫。
(1)發弘願、修品德
大乘凡夫怎麼個學法呢?佛教給我們的——四弘誓願。四弘誓願不但是願,也是修學的次第。佛教給我們先發心,發什 麼心呢?發慈悲心。把我們的心量拓開,不要念念想個人,念念想自己,這個心量太小了。所以第一個叫我們發一個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什麼叫度?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成人之美,要去協助他,去幫助他,幫助他 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要發這個願。這個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使自己對一切眾生生平等心,生清淨心,然後才開始修 學。
修學從那裡學起呢?從品德的修養做起。我們中國人常講品學兼優,第一是品德。孔老夫子的教學四個科目,它有次第 的,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的教育,這是主要的。第二是言語,言語要有分寸,一句話說錯可能引起很大的誤會,可能引 起身家的敗裂,可能引起國際的戰爭,所以言語非常的重要,是一門很大的學問。第三政事,政事就是我們今天所講技能, 我們將在社會上學有一技之長可以謀生。第四才是文學,我們今天講的藝術。我們有品德,有生活的能力,有技能,然後有 多餘的時間才可以學藝術的欣賞,使我們精神生活能夠昇華,儒家教學這是四大科。佛法教學跟這個相似,你看首先教你 「煩惱無邊誓願斷」,斷煩惱,我們現前這個階段煩惱太多,我們修學的重點是要把煩惱給斷掉。煩惱斷掉之後,我們的清 淨心現前了,清淨心現前這才有能力學法門。
「法門無量誓願學」,剛才講了,那一部《大藏經》三個月就通達了,就有這個能力了。所以求學是要有次第的,要懂 得從那裡入門。我們今天下手,諸位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深到什麼程度呢?深到自己心地清淨;一定要把自己的分別 、執著、妄想除掉。所以中國古時候,佛家的教學跟儒家的教學,相同的地方非常多。佛法教學,五年學戒,現在沒有了!
所以今天學佛的人很多,有成就的人不多。原因在那裡?這一個基礎我們把它忽略掉了。五年學戒,學什麼戒?老師的教 誡。就是跟著老師,不能離開老師,老師指導你的,你要認真去學習。這個五年學戒,不是經、律、論的律藏,不是那個戒 律,而是守老師的教誡。通常老師教什麼呢?這就看宗派不同。譬如你學《華嚴》的,這五年當中老師叫你去讀《華嚴 經》,把這一部經從頭到尾念得很熟,念到能夠背,不給你講意思,天天叫你念。除了念經之外,就叫你工作,常住裡面許 多工作叫你去做,工作是修福,工作是磨練你的耐心,叫你修忍辱波羅密。讀書是把你的妄想念掉,你不念經就打妄想;尤 其那麼厚厚一部經,一天要念個七、八個鐘點,不能念錯,那你就沒有功夫打妄想了。用這種方法把你的妄想、煩惱去掉。
念經是個方法,目的是去煩惱,恢復你的清淨心。你要學天台宗,叫你念《法華經》。這個淨土宗,我就叫人家念《無量壽 經》,在一切經中,以《無量壽經》為第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屬於同部。《無量壽經》是第一,《阿彌陀 經》也是第一,因為它是同一部,所以你念《無量壽經》或者念《阿彌陀經》都好。《阿彌陀經》呢?那念的遍數,就要更 多了;或者是念《要解》,《要解》,你看印光大師的讚歎,是《彌陀經》古今註疏裡面註得最好的,第一註解。印祖說: 「即使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個註解,也不能超出其上。」是把這個註解讚歎到了極處了。所以念《阿彌陀經》, 我們就希望連《要解》一起念,這個份量也就相當了,否則的話經文太短了。太短了,我們修學的時間就短。《無量壽經》 很短,不長嘛,所以我要求大家一天念三部。
(2)捨識用根——讀誦大乘
你要曉得讀經不能夠求解義,念經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修行的時間是愈長愈好。讀誦是修行哪!讀誦的時候不能求解 義,一求解義,這個讀誦的目的完全破壞了。為什麼呢?你一起分別,就落到意識裡面去了,這個就錯了。說老實話,讀誦 經典的時候,就是禪家所說的「離心意識參」;我們跟禪家用的手段不一樣,目標是一樣的,是在參禪啊!我們用讀誦的方 法在參禪,這個真是妙到極處了。參禪是什麼呢?離心意識叫參啊!我們讀誦離心意識,讀誦的時候不分別,不用第六意 識;不執著,不用第七識;不去思惟想像,也不落印象,一直念下去,不落印象,不用第八識。豈不是離心意識嗎?眼睛看 得清清楚楚,念的這個句子,耳朵也聽得清清楚楚,一個字也沒念錯,一句也沒念顛倒。給諸位說,這就是交光大師所講的
「捨識用根」。我這個時候用的是六根根性,我用的是見性,見色性;用見性見,用聞性聞,高等的修行啊!幾個人會啊!
「捨識用根」。盤腿面壁可以捨識用根;讀誦大乘也可以捨識用根。用熟了,就可以把它用在生活上,穿衣吃飯,待人 接物,統統捨識用根,那就是菩薩,名副其實的菩薩啦!把這個方法應用在生活上。所以你才曉得,讀誦大乘是菩薩修行重 要的一個方法,因為在十個宗派裡面,禪宗只是一個宗派,其餘九宗都屬於教下,都沒有離開經典。所以這個地方它不寫觀 心、參禪、參話頭,它寫的「讀誦大乘」。那就是說這個大乘菩薩裡面,依照經論修行的,佔絕大多數,只是方法不相同, 它的精神、方向、目標全部都是相同,都是捨識用根,都是離心意識,這個叫真正修行,讀經是真正修行。
心意識捨掉了,與心意識相應的心所,當然都不起用了。所以讀經會入定啊!你要不相信,也許聽說過吧!智者大師念 《法華經》入了定,他要用心意識去讀,他怎麼能入得了定呢?他讀《法華經》會入定。我們念經為什麼入不了定?我們是 用心意識在念,所以入不了定;人家是離心意識去念,就我剛才講的那個方法原則,他念到《藥王菩薩本事品》入定了。在 定中,他有感應,他參加釋迦牟尼佛講《法華經》的法會。他還聽了一座,出了定告訴人,釋迦牟尼佛這個靈鷲山,靈山一 會還沒散啊!他還親自參加了。說實在話,釋迦牟尼佛每一次法會都沒有散場,問題就是你有沒有能力去參加。《彌陀經》 的這個釋迦牟尼佛的彌陀法會,也沒散;《無量壽經》的法會,也沒散,看看你們那一位有能力親與世尊的法會。
不明瞭讀誦大乘,所以他不願意念,這個實在是智慧淺少,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念到心清淨了,念到定、慧成就了,念 到破無明、見法身了,他還是念;即使證到等覺菩薩果位了,他每天還是要念,始終不離開,這是這種修行方法。 那麼淨宗也許有很多同修聽過,沒有念經,單單念一句佛號,他也成就的,沒錯;單單念這一句佛號,誰呢?最初提倡 的是大勢至菩薩,他那一句阿彌陀佛,或者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也是離心意識;如果不離心意識,那叫什麼修行?不離心 意識,怎麼能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呢?沒這個道理啊!所以諸位要曉得,念這一句佛號,也是離心意識念啊!念經、 念佛如此,聽經還是這個樣子。大家聽經不開悟;為什麼不開悟呢?用心意識聽。別說聽這一輩子不開悟,生生世世聽上無 量阿僧祇劫,還是不開悟。
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頭,給我們講得好清楚,那是講對聽經的人,要怎麼樣聽呢?「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 相」。「離言說相」,就是離第六意識;「離名字相」,就是離第七識;「離心緣相」,就是離第八識。還不是捨識用根 嗎?這個就是清清楚楚給我們顯示出來,聽經也要離心意識。心就是第八識,意就是第七末那識,識就是第六識。聽經也得 要離心意識聽,離心意識,說老實話,是修行。聽經是修行,讀經是修行,念佛是修行。修什麼行呢?把心心所給捨掉,這 就是禪家常講的從根本修啊!我們曉得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盡是過失;那個過失的根源在那裡呢?根源就是心心 所。所以它這個修行方法,是從根拔起啊!連根把它拔除。由此可知,絕對不是只有禪家從根本修。所以禪宗常常輕視教 下,輕視淨土,他不曉得「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是用參究觀心的方法,從根修起;人家教下用讀誦,念佛的用執持名 號,也是從根本修啊!不亞於觀心,不亞於參話頭啊!
凡是輕視別人的,他會不會成就?他決定不會成就。為什麼呢?因為真心裡頭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裡來的輕視別人 呢?這個輕視,總有分別、有執著,才會輕視嘛!那麼由此可知,他禪參得再好,他心意識沒離開;沒離開,他那個禪不管 怎麼參法,不會開悟;得禪定是可能的。為什麼呢?用心意識可以得禪定,四禪八定,阿羅漢的九次第定,都是用心意識修 的,都沒有離心意識。離心意識,那是上上禪了,不是阿羅漢、辟支佛祈能夠證得的,這一點諸位要知道。你要是果然明白 了,你對於參禪的人譏笑你,你也是合掌阿彌陀佛,不去跟他計較。為什麼呢?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碰到外面 人,說我們是自了漢,說我們是小乘,我們也歡歡喜喜地「阿彌陀佛」就結束了,不要去計較,用不著去跟他辯駁。正是六 祖所說的,看到這個根性好的,可以給他說的,這才能給他說說;看到根性劣的,不能說的,合掌令歡喜就好了,不要與任 何人爭論。爭論,決定違背了佛法,佛法是覺悟之法啦!這個爭論決定是迷惑顛倒,只有迷人才會爭啊!悟的人不會爭。迷 的人,心裡面才有意見;悟的人,心裡沒有意見,悟的人,心乾乾淨淨,什麼也沒有,本來無一物。心裡面還有許許多多東 西的,這沒悟啊!
那麼這一句是說明菩薩修行許許多多方法裡面一個重要的方法,今天告訴諸位了。果然念這個經典,離心意識念,你會 得定,會開悟。如果念了不少年了,念了不少遍了,我怎麼還沒得定呢?怎麼還不開悟?我就曉得你這一生是不會得定,也 不會開悟。為什麼呢?因為你沒有離心意識,還是用心意識在念啊!離心意識、一味地念下去,一遍一遍念,絕不起一個妄 念,功夫成熟了,水到渠成,自然得定,自然地開悟,到時候豁然通達啦!心裡常常想著,我什麼時候會開悟?什麼時候得 定?這都是打妄想。讀誦裡面加上妄想,這個妄想就是障礙啊!有人念佛,發心求一心不亂,這個人一生當中決定得不到一 心不亂。為什麼呢?阿彌陀佛裡頭,摻雜著一心不亂,這個很糟糕啊!給你說不摻雜,不摻雜還得要摻雜個一心不亂。
所以,這一切錯誤、一切不成就的那些因素,一條一條都把它找出來,找出來之後,統統把它消除,我們障礙就沒有 了,這業障就消了。業障,說老實話,絕對不是說你去拜拜《梁皇懺》,拜拜《水懺》,拜拜《大悲懺》,業障就消掉了。 消不掉啊!從前的人拜懺會消掉,現在的人消不掉;從前人念經會消業障,現在人念經消不了業障;從前人念阿彌陀佛消業 障,現在念阿彌陀佛也消不了業障。你知道原因了吧?用心意識,就消不了業障;離心意識,業障就消除了,原因在此地。
你要曉得什麼是業障呢?業障就是分別、執著。用分別、執著,怎麼能夠把分別、執著離開呢?這個話還不能聽錯,聽 錯犯的過失更大。唷!不分別、不執著,好了,父子也不分了,男女也不分了,那還得了嗎?你去打仗連敵人、自己人也不 分了,這不是糟糕了!那就犯了大錯了。自己心裡頭確確實實沒有分別,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隨著眾生分別而分別,隨著 眾生執著而執著。自己有沒有呢?自己決定沒有。這就對了,這是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法。世間法就是分別、執著,並不 破壞眾生的分別、執著;眾生有這個分別、執著,他才能建立社會的秩序,世間才不至於亂。如果我們真的給它分別、執 著,那就錯了,那就永遠不能夠超越世間了;離開一切分別、執著,這超越世間了。所以這個地方一定要搞清楚,不要誤會 了,那麼這一句重點還是勸勉我們要認真去讀誦,要曉得怎樣去讀誦,才能收到真實的利益。
用讀經這個方法修定,用讀經這個方法斷煩惱,諸位要明白這個道理。到你煩惱斷了,心地清淨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思 維經義了,你不會把經的意思想錯了,因為智慧開了;清淨心起作用就是智慧。所以心地不清淨,不要去胡思亂想,你所想 的全是妄想,全是把佛經的意思錯解了。那麼我再告訴諸位一個老實話,所有聖人的經論完全沒有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 所以它就有無量義,這個跟世間書不一樣。我們初學,譬如說我們今天是讀《無量壽經》,我們讀得很有味道,裡面的東西 我很懂得;我再學個一年、兩年,我的程度高了,看到裡面的意思愈看愈多,愈看愈豐富,原來它的意思是沒有止境的呀。 假如它有意思,那就一個意思,就永遠不會有第二個意思。因為它沒有意思,所以它有無量義,隨著你的心地清淨的純度, 隨著你境界的提升,你會看到它圓滿的義理,愈看愈廣大,愈看愈圓滿。經典的受持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你念不厭,念不 倦,道理就在此地。
諸位要想深入經藏,那我就勸同修不要看經打妄想;我們初學要讀一點古人的註解,研究研究是可以的,作為輔助。我 們初學是以修定為主,修清淨心為主,一天用八個小時來修清淨心,修定;研究註解、註疏,研究經典的理論,一個小時, 頂多兩個小時足夠了,那是輔助的。這個輔助是怕自己老是在念,念到自己不開悟,念到自己興趣沒有了,會退轉了,所以 叫你讀一點註解、聽聽講,調劑調劑,目的在此地,不是叫你真正開智慧的,這個是一定要懂得。品學圓滿了,這就成佛 了。「佛道無上誓願成」。讀誦大乘一定要知道我們現在在什麼程度,應該要如何的修學,我們才不會浪費時間,浪費精 力,這一生當中才真的能得到殊勝的成就,殊勝的利益。
4、勸進行者
三福這十句都是自利,只有末後一句是利他——『勸進行者』。
這個化他,不簡單啊!自行功德圓滿了,這才化他。現在有一些年輕人,自行的功德還沒有,急著要去化他,心倒是個 好心,真像地藏菩薩一樣,捨己為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呢?他是真入地獄了,他入了地獄,對人沒什麼好處;地 藏菩薩入地獄是對眾生有好處,有利益啦!他這入了地獄,很冤枉,一個眾生也沒度了。所以諸位這十一句細細去念,就真 正明瞭,度化眾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是個指路的人,你要把方向路子指錯了,你怎麼辦?
(1)勸人念佛
那個會勸人的人,自己沒有成就,但他勸人念阿彌陀佛,勸人念《阿彌陀經》,念《無量壽經》,這個決定不會錯。為 什麼呢?佛是這樣勸人嘛!我們也學會了,縱然沒講得清楚,對他是沒有害處的。他縱然念佛不能往生,但是不會墮惡道, 他要墮惡道,必定是其他因素墮惡道的,絕對不會說是念佛墮入惡道的,沒有這個道理。
所以勸人念佛,勸人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這個不會錯誤的。勸人念其他的經論,有一點問題。什麼問題 呢?怕那個法門不契機。就好像人家害病的時候,你介紹藥給他吃,這要負責任的。你對病情不了解,對藥性也不知道,只 看到那個人生病吃這個藥就好了,這個人也生病了,趕快把這個藥給他吃,他害的病不一樣,這一吃吃死了,那你要不要負 責任?這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在此地勸告同修,看到有人害病啊!最好勸他去看醫生,不要輕易介紹成藥拿給人吃。
「阿彌陀佛」可以介紹,那就是他適應的能力很廣泛,什麼病都可以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像萬金油、八卦丹一 樣,這個可以,什麼病你吃保險沒有壞處,只有好處,縱然是不能把你治好,但是不會有加重的情況,這個是萬用丹啊!介 紹這個不害人,介紹其他的方法的時候,如果不契機,就會害人。
對於「勸進行者」,「行者」是修行人啊!勸人學佛,勸人修行,幫助他進步,幫助他精進,這個要有智慧。所以我們 看到外面有很多勸人參禪、勸人學密、念咒、勸人這樣那樣,都很危險,那個人也很好心啊!不能說他是有心害人的,不是 的,他真的是好心。但是,他確確實實不知道事實的真相,對於法門不了解,眾生根性也不了解,這一種盲目地勸進,非常 危險,縱然不是有心造罪,可是他的過失就很重,決定是有過失的。
勸人學佛尚且這樣的難,那麼勸個人出家更不容易啦!負的責任就更大了。他出家將來是一個好的法師,修行證果、弘 法利生,那你的功德太大了,無量無邊啊!如果他將來出了家了,羞辱佛門,造作重罪,他造的罪比世間一般人造的罪業, 要加倍的重,試問你要不要負責任?怎麼可以輕易勸人出家呢?
李老師一生,在台中講經四十多年,從來不勸人出家。他有三不勸,第一個不勸人吃素;第二個不勸人受戒;第三個不 勸人出家。那是你自己的事情,自己發心,這個事情他是決定不勸的。你勸人家吃素,有的人他是想學佛,就是因為他不能 吃素,所以他就不來學了;你一定勸他吃素,他下次不敢來了,所以不勸人吃素。受戒,受戒容易,持戒難啊!所以老師一 生不勸人受戒,不勸人出家,這個是絕對正確的。那是真正有慧眼,對於這個人真正了解,覺得他出家之後,確實是一個人 才,將來一定能弘法利生,弘揚佛法,你要看準了,就勸他,可以。勸他出家之後的機緣也相當不容易,是不是遇到一個真 正能夠修學的道場?是不是遇到一個真正的善知識?好的同參道友?這是決定他成敗的因素,難啊!太難太難啦!你要把這 些問題統統都看到了,決定不敢勸人出家。
再說我們自己得到佛法如此殊勝的功德利益,我們怎樣報佛恩呢?只有一個方法,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圓成 佛道,成佛就是成就最圓滿的德行,最圓滿的學問,就是這個意思;希望一切眾生都能達到究竟圓滿,佛只有這麼一個願 望。我們能夠幫助佛,把佛教的教育普遍地介紹給眾生,推薦給眾生,這就叫報佛恩,「勸進行者」就是這個意思。要把佛 陀的教育普遍向世界每一個角落去弘揚,去介紹。這三福到此簡單跟諸位介紹過了。
五、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後面這一行說:
如此三事,名為三世諸佛淨業正因。
這一句話結論非常地重要。
上面講這個三條;「三世諸佛」是過去、現在、未來;換一句話說,一切菩薩成佛都是以這三條(三福)作基礎。所以 這像蓋房子一樣,這是地基,不管你修學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如果沒有將這個基礎修好,你都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今 天看到學佛的人多,成就的人少;不是不精進,疏忽了這個基礎。那麼今天我們有這樣一個殊勝的緣分,在此地將這一段經 文貢獻給諸位同修,希望人人都奠定清淨堅實的基礎,在一生當中成就無上的道業。我的報告到此地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