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教(Eastern Orthodox Church)

摘自: 天主教史 -- 卷二 (光啟出版社)
  佛西要彌格爾•塞魯來1054年分裂東正教的命運


佛西要

    自公元八四七年作君士坦丁堡宗主教的依納爵,道德雖然不凡,賦性未免太剛;因此指責皇帝的過失時,惹起了朝廷的不滿;於是被迫退位,且遭受放逐。繼任的人選佛西要,曾任政府重職,不但出身貴顯,而且學問淵博,不過當時只是一位世俗教友。對這一層皇帝認為無關重要;於是在短短的數日之間便賦給了他全部聖秩,且在八五八年的聖誕節祝聖主教後,立即升任宗主教。即在君士坦丁堡,也有多人認為這樣的提陞為不合法;且一位無聖秩的普通教友,這樣一步升天也與教會的慣例不合;何況依納爵的被黜是否合法,尚屬疑問。

    此時羅馬教宗為各老一世;他立即採取行動:一方面聲明依納爵的廢黜為不合法,另一面開除佛西要的教籍,時在公元八六三年。佛西要則散佈攻擊拉丁教會的文件責她擅行改革,特別是信經的修改(註一)。他甚至在君士坦丁堡擅自召開會議(八六七年),開除教宗教籍;這真是千古未有的奇聞。

    雙方緊張的情勢已達高潮;不料數星期後支持佛西要的皇帝被人殘殺,兇手自立為皇帝,取名巴西略一世;他將前任的一切措施完全推翻,廢黜佛西要,恢復了依納爵的原職。同年尼各老一世逝世,繼任教宗亞德良二世(八六七 ~ 八七二)在君士坦丁堡召開大公會議(八六九年這是第八大公會議),恢復統一。佛西要被罰,依納爵的復職也經大會確認,東方主教也承認羅馬教的首席地位(註二)。

    佛西要的裂教雖只延長了幾年,但後果卻留存了很久。羅馬的首席以前從無人懷疑,此次竟成了問題,教宗甚至被告為改竄教義者。佛西要的著作繼續傳播,竟變成羅馬仇敵的軍大製造局,他們隨時可去尋覓攻擊的武器。
 

註一:
佛西要攻擊西方教會的主要藉口, 是說在信經中擅自增加『及子』(Filioque)一詞; 意即『父及子共發聖神』。此詞首先在西班牙加入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中 (就是現在彌撒中所念的信經); 查理曼在法蘭克也已仿行, 在羅馬直到教宗本篤八世始行加入。東方堅持『聖神由父藉子而發』。東西方的說法雖不同,但非不能調和。

註二:
依納爵死後, 佛西要又繼任宗主教,且終於獲得教宗若望八世的承認。但又被皇帝良六世廢黜, 且遭於逐, 他享年很高, 在死前已同羅馬言歸於好。以前很多人相信佛西要曾與羅馬有過二次分裂, 此說且留傳很久, 不過近代的歷史家對此說已不復承認。

回目錄
 


彌格爾•塞魯來1054年分裂

    東西方的正式破裂,終於在佛西要去世後一百五十年左右實現。這次破裂的主要原因是彌格爾•塞魯來的野心,他決心要作東方的教宗,因此處心積慮要造成不可挽救的分裂。公元一零五三年,他把君士坦丁的拉丁禮聖堂全數封閉,同時致函羅馬,極盡詆毀之能事。他指責羅馬教會否認聖經,擅改基督和宗徒們的道理。究竟構成他指控的罪名是甚麼呢?是因為羅馬教會在彌撒中用未發酵的麵餅,星期六守大齋,准許教友吃未出血的肉,封齋期內不唱亞助路亞等。誰也看出來,這與道理毫無關係,只是幾點無關重要的外表禮規而已;可是拜占庭的教友對此卻特別重視。

    教宗良九世(一零四九 ~ 一零五四)願避免破裂,因此為解決這些爭執的問題,派遣了一個使節團以亨拜(Humbert)樞機為首,前往君士坦丁堡。可惜該樞機性情急躁,缺乏外交的圓滑手腕,不是適當的人選。彌格爾•塞魯來為使節團傲慢的態度所怒,鼓動民眾反對拉丁教會人員,不准使節團舉行彌撒聖祭。面對這種敵視的態度,亨拜和他的同伴於一零五四年七月十四日,在唱大日課時進入聖莎斐亞大殿;對宗主教的固執表示抗議,將開除教籍的判詞於在置祭台上,然後在出堂時,將鞋上的塵土跺下,大聲喊說:『願天主鑑臨,評判我輩!』

    彌格爾不肯抵頭,將開除教籍的詔書當眾焚燬,並為爭取東方教會領袖們的同情,把樞機的措施盡力予以曲解以激怒他們。他居然以基督真教會的惟一代表自居,東方的一切教會都隨他而去:裂教的局勢便這樣形成了。這時希臘教會的傳教士正向異教的俄羅斯宣傳福音;因此她也於無意中被拖入裂教的集團。
 
回目錄



東正教的命運

    公元一零五四年是教會史上一個最悲痛的時節;以前羅馬與拜占庭雖有過破裂,每次不久都重歸於好;這次卻成了一成不變的分裂之局。羅馬公教並非忍心讓她分裂不顧;她曾為合一作過多次的嘗試。公元一二七四年,在里昂大公會議中,雙方的代表都曾在合一的宣言上簽了字,結果未能持久。一四三九年佛倫薩會議中也曾表現過接近,但也沒有下文。

    東方分裂的教會自稱『東正教』,這種稱謂已被普遍接受;也有稱他們為『希臘教』的,但認真地說,那只適用於由東正教分裂的一部份;也有稱他們為『東方教會』的,這個名稱也不相宜,因為還有東方禮的教會,那是屬羅馬天主教會的。

    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自與羅馬分裂而獨掌整個兒東正教後,又因建立了各國獨立的教會(Autocephalous Churches),而權力日減了(因為各國的教會都各自政,不相隸屬);這樣便形成了俄羅斯教會,以後又分裂為塞爾維亞教會,羅馬尼亞教會,保加尼亞教會等......

    某日教宗比約十一世說:『從金礦石上剝下來的碎塊也含有金子;東方的古老教會所保存的真正聖德,不但值得尊重,且得們同情。』實在,東正教和羅馬公教有同樣的信條,那都是前七個大公會議所斷定的。他們信三位一體,聖子降生,救贖等道理;他們有七件聖事;他們的神父主教都有妥善的聖秩;他們敬禮聖母和聖人聖女;隱修的生活產生於東方,曾盛極一時,現在在某些地方仍很活躍。

    道理並沒有多大的分歧;在講解聖神被發的方式上有些不同;主要的對立還是東方拒絕接受教宗對全教會的首席地位。

    禮制的分別只是表面的,不過東方的教友看得比較重要而已;其實本身往往無關宏旨。因為聖教會認為在禮節上,在所用的語文上,在外表的規律上,以及法典上,稍有不同,並不足怪。所以真正的公教徒也有隨東方禮的,有准許神職人員結婚的,但他們同羅馬仍忠實地聯合在一起。

    實際使東正教和羅馬分離,還是彼此的不諒解,成見和不互信任,這是由九世紀的分裂所累積。希望按基督的聖意重建統一的信友們,首先當努力避免不必要的對立,達成彼此間的諒解,尊重和友愛。我們知道前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一九六一年召開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的目的之一,正是放下偏見,給承認基督為建立者和領袖的一切教會,準備合一的途徑。

回目錄


Back       Hom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