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類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一月五日
分類系統的基本分類單元 種的確定 常用分類單元
分類系統的基本分類單元
分類系統的基本分類單元 (taxon) 為:界 (kingdom)、 門 (phylum)、 綱 (class)、 目 (order)、 科 (family)、 屬 (genus)、 種 (species)。 其中, "種" 是最早應用於分類學, 唯一具有客觀標準的最基本分類單元。 種以上的各單元則是因人而異。
種的確定
我們憑什麼將兩個體稱為同一種?
時 期 歸類方法 缺 點 早 期 依物種之型態及習性 (型態學),
如嘴型、 腳的結構、 棲地等,1. 性別之差異, 雌雄有別。
2. 年齡之差異, 雛、 幼、 亞成、 成鳥之不同。
3. 多型化。
4. 個體變異, 如地理因素等。
近 代 加上物種演化 (evolution) 的觀點來分類 由於適應幅射與趨同演化的結果, 畫分物種並不容易。 現 代 依 DNA 之比對來鑑定 - 一般而言, 我們較常以生物學的觀點, 依「種內互配生育,種間生殖隔離 (reproductive isolation)」的方式來定義種。 簡單的說, 就是一群生物之間雜交, 能生育後代, 且此後代是能生育的 (fertile), 則稱此群生物為同一種。 不過這種分法只適用於有性生殖 (sexual reproduction) 的生物, 不適用於無性生殖 (asexual reproduction) 及化石生物 (fossil species)。
達爾文 (Charles Darwin) 的「物兢天擇,適者生存」相信沒有人不知道。 而適應性幅射與趨同演化, 正是這個理論的最佳佐證。 由於環境的改變, 物種必需適應此改變以求生存, 因此, 同一物種經長時間行為或結構的改變導致基因 (genes) 的改變, 進而產生各類新種, 這過程稱為「適應幅射 (adaptive radiation)」。 適應性幅射最有名的例子, 當屬達爾文 1832 年在加拉巴哥群島 (Galapagos Islands) 所發現的達爾文芬雀 (Darwin's Finches)。 這些芬雀由於島嶼海洋的阻隔, 與食物的 不同, 因此演化出許多嘴形不同的鳥種。
而「趨同演化 (convergent evolution)」也正是適應性幅射的一個結果, 不同的鳥種為了適應某一環境, 勢必發展出相應的結構, 如潛鳥、 小白鷺與翠鳥, 雖然體形不同, 但為了吃魚, 其喙都是尖形。
常用分類單元
為了更確切地闡明物種之間的關係, 常需加設中間單元, 一般常採用的單元排列如下:
分類等級 Rank 拉丁字尾 界 kingdom 亞界 subkingdom 門 phylum 亞門 subphylum 總綱 supeclass 綱 class 亞綱 subclass 部 cohort 總目 superorder 目 order -iformes 亞目 suborder 總科 superfamily -oidea 科 family -idea 亞科 subfamily -inae 族 tribe -ini 屬 genus 亞屬 subgenus 種 species 亞種 subspecies 其中, 總科、 科、 亞科、 族, 屬於科之類群 (family group); 屬、 亞屬, 屬於屬之類群 (genus group); 而種、 亞種屬於種之類群 (species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