覓食行為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四月廿七日
大部分鳥的喙都特化為專吃某種食物, 但仔細觀察的結果顯示其食物的變動相當大。 由於覓食行為的晝夜不同、 在樹間的位置不同、 水深的不同、 甚至是泥土深度的不同等等, 避免了鳥種之間的食物兢爭。
定點捕食 啄食 探測 鑿食 翻攪 掃掠 潛水 撲襲 拍水 潛行 搶奪 腐食
定點捕食 (hawking)
定點捕食是捕捉飛行昆蟲的一種方法。 鳥類首先棲息於高樹的頂端, 或樹枝的一端, 接著往外飛出,直接捕捉到昆蟲, 然後回到原來的地方等待下一個獵物。黃連雀、 及鶲科鳥類如霸鶲與橄欖脅綠霸鶲, 會捕捉飛到它們勢力範圍內的大型昆蟲, 如蜻蜒。 鶲科鳥類具有的寬大的喙, 使得牠們能輕易捕捉到獵物。 喙緣靈敏的剛毛幫助牠們決定何時該張嘴, 喙尖的蜂銳鉤吻, 則可以緊緊地捉住獵物。
啄食 (gleaning)
啄食是一種捕捉昆蟲的方式, 鳥用喙將昆蟲自莖、 葉、 樹幹、 及其他表面撿取昆蟲。 大部份小型的食蟲鳥類, 如鳴鳥、 黑頂山雀、 蔟山雀, 都站在棲木上啄食。 紅眼綠鵑及小型鶲科鳥, 如極小蚊霸鶲、 中美綠蚊霸鶲、柳蚊霸鶲, 會掃描植物, 然後飛出並攫獲獵物。 戴菊鳥、 大冠蠅霸鶲及比霸鶲在飛翔時, 拾取在枝條與牆垣上的昆蟲。 這些不同的啄食方法, 使得相近的鳥能在同一個棲地尋找不同的食物來源。
探測 (probing)
鳥類由樹皮細縫、 泥濘地、 或土壤中覓食昆蟲與蠕蟲的行為稱為探測。 濱鳥, 如磯鷸、 半蹼鷸 (dowitchers)、 及田鷸 (Common Snipe, Gallinago gallinago), 所取得的蠕蟲及小甲殼類, 大多來自用嘴探測濕泥地的結果。 種濱鳥都有各自不同的喙長、 或是不同的探測深度或方式。三位探測的高手是小山鷸 (American Woodcock, Scolopax minor)、 田鷸及半蹼鷸, 不過由於牠們分別棲息於不同的環境, 所以不會造成兢爭。 小山鷸通常居住在林木茂密的丘陵, 田鷸喜好潮濕的沼澤地, 半蹼鷸則習慣在開放的平坦泥濘地。 所有的探測動作都是深入泥濘地或土壤中, 牠們擺動著具有彈性的喙尖, 捕捉地底下的蠕蟲及獵物。 五十雀 (nuthatches)、 褐色爬刺鶯 (Brown Creepers, Certhia americana)、 黑白苔鶯 (Black-and-white Warblers, Mniotilta varia) 則探測樹皮中的裂縫。 牠們藉由尋找樹幹及樹枝不同位置及角度的方式以避免兢爭。
鑿食 (chiseling)
鑿洞是啄木鳥最有效的覓食方法。 牠們強壯而堅固的喙已經適應於敲擊木頭。 大多數的啄木鳥使用喙在樹皮上鑿洞以取得善於鑽孔的蟲。 毛髮狀的剛毛, 可使得牠們的鼻孔免於被到處飛揚的木屑與碎木片所傷。 一個具有保護墊的頭蓋骨則可防止頭痛的發生。就如同濱鳥具有不同長度的喙用以探測不同深度的泥地, 不同的啄木鳥也具有不同長度的喙用以捕捉在樹木中不同深度活動的蟲類。 牠們具有一條長而螺旋狀的舌頭。 以絨啄木 (Downy woodpecker, Picoides pubescens) 為例, 牠的喙最短, 因此只能淺淺地啄木。 牠們的短嘴使得牠們能夠在小樹枝上, 甚至是草莖上覓食, 對於其牠的啄木鳥而言, 這的確太小了。 相反地, 像烏鴉般大的北美黑啄木 (Pileated woodpecker, Dryocopus pileatus) 可以將樹鑿穿數英吋深, 擲出三英寸長的木塊。 啄木鳥靠聽覺偵測螞蟻與木生甲蟲幼蟲的咬囓聲, 及過冬群集蒼蠅的振翅聲。
翻攪 (tossing and raking)
耙葉子是地面覓食鳥類的共同覓食行為, 如鶸、 鶇 、白喉帶巫、 狐色喉帶巫、 及披肩雞。 在鬆軟的葉堆上抓耙, 可以翻出甲蟲、 毛蟲、 螞蟻、 及其它隱藏其中的昆蟲。許多鳽、 鷺、 鶴、 鸛科的鳥使用腳來攪亂水底淤泥以驅趕喇蛄、 蝌蚪、 小魚, 及其它動物至可以一嘴刺中的範圍之內, 這種行為叫「用腳攪伴」。 林鸛用牠們紅色的腳趾攪亂水底淤泥, 然後在泥水中搖動平而寬的嘴以補食移動的魚。 同樣地, 雪鷺則用牠們鮮黃色的腳攪亂水底淤泥, 以驅趕小魚至可以一嘴刺中的範圍之內。
跺腳是一種類似的足部反應, 通常由泥濘土壤覓食的銀鷗、 及某些鶴類所採用。 跺腳產生的快速震動使得蚯蚓逃至泥土表面, 而成為補獵對象。
(鳥類使用腳來踼開葉片或其它碎石殘屑以製造騷動, 攪動使得小動物四處逃竄。 )
掃掠 (sweeping)
當一隻快速飛行中的鳥, 如燕子、 夜鷹、 或雨燕, 張開大嘴補食其獵物, 並在飛行中吞掉牠的獵物的覓食物為, 稱為掃掠。 這些鳥類並不是張著嘴巴, 邊飛邊找食物。 牠們首先用眼睛找尋獵物, 然後快速急掠, 在千鈞一髮之際, 張開嘴, 猛然咬住飛行中的昆蟲。 以這種方式覓食的鳥類都具有非常大的嘴 (mouse), 但只有很小的喙 (beak)。 大部份也都具有看起來比較像睫毛而不像羽毛的剛毛。 這些剛毛在嘴的外部形成了一個敏感的補蟲網。 當昆蟲一碰觸到這張網, 很快就會被鳥類咬住。
潛水 (diving)
潛水鳥, 如潛鳥、鷿鷈、海鸚、及某些鴨類, 具有相當多獨特的適應性發展。 例如, 牠們比在水面上游泳且差不多大小的的水鳥都來得重。 牠們具有實心的骨頭及比較重的身軀。 如果沒有這些重量, 潛水鳥可能會因為浮力太大, 而無法潛入較深的水裡去。 有些企鵝甚至吞下石頭, 如此一來就好比加了壓艙物一般, 使得牠們在水裡能控制自如。 圓柱形的身體強化了流線形的效果, 而位在身體相當後面的螺旋槳般的腳, 幫助牠們成為最佳的潛水者。 有些鳥類甚至在水底下張開雙翼 "飛翔"。 大量的脂肪及濃密的軟毛則隔絕了寒冷的水。某些潛水鳥能到達很深的地方。 北極海鸚可能深入 200 英呎。 世界最大的潛水鳥, 皇企鵝, 可能深入海中達 875 英呎。 大部份的潛水鳥待在水中的時間不會超過一分鐘, 但皇企鵝則最多可以待到 18 分鐘之久。
由空中衝入水中是另一種潛水的方法。 較有浮力的鳥, 如翠鳥、 棕鵜鶦、 塘鵝、 及海鵝等, 由超過 100 英呎高的地方衝入水中。
撲襲 (stooping)
某些猛禽, 特別是大型的隼, 在空中高速追擊獵物的行為, 稱為撲襲。 游隼是個中好手, 當牠在開闊的棲地飛行巡獵時, 能在三千英呎之外看見小鳥。 游隼以拍動翅膀增加速度開始牠們的追擊行為, 然後將雙翼拉近身體往下俯衝。 產生每小時至少 175 英哩的時速。 牠們通常在空中以牠們又長又銳利的爪獵取小型獵物。 或者使用牠們如拳頭般緊握的爪, 驚嚇並追趕大型的鳥類, 然後跟到地面。
拍水 (dabbling)
對在水面上生活的鴨、 雁、 及天鵝來說, 拍水是一種很普遍的覓食行為。 正好與其親戚潛水鳥類相反, 在水面覓食的鴨子是非常有浮力的, 而且通常在淺水區覓食, 在哪兒, 當牠們探到沼澤或池煻底找尋水生植物、 小魚、 蝌蚪、 昆蟲、 蝸牛、 及躲在泥地中的蠕蟲等無脊椎動物時, 牠們通常將頭部栽到水裡, 在水面將腳踼向空中, 尾部垂直朝上。 因為牠們的腳離身體後部較遠, 因此在水面起飛時直接跳起飛行便可, 不必像潛水鳥需要在水面上助跑一段距離後才能起飛。鵝類雖然有時候會在水面上, 但大多的時間是在草地上覓食, 吃植物的嫩芽、 散落的穀物及蚯蚓、 甲蟲幼蟲等無脊椎動物。 相反地, 天鵝將牠們的長頸伸到池底, 找尋那些水面鴨子接觸不了的食物。 由於如此, 所以食物的兢爭得以避免。
潛行 (stalking)
習慣攝手攝腳行進的鳥類, 會慢慢地走在地面或涉過淺水區找尋獵物。 旅鶇有時看起來好像在聆聽天籟, 而實際上, 當牠們找尋蠕蟲細徵的動作以確定方位時, 轉動頭部, 可以取得更佳的視野。 然後, 牠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啄擊動作, 抓住並將一條蠕蟲拖出地面。 鷺及珩在不同的棲地潛行, 但卻相似的方法覓食。 鷺鳥慢慢地走過淺水區找尋水中粗心的魚或蛙, 牠們也可能只是靜靜地等待。 同樣地, 珩鳥在海濱巡邏著, 就像鶇在草地潛行一般, 牠們通常能感測到細微的移動。 綠背鷺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引誘在牠們潛行範圍內的小魚。 當找得到小麵包屑或小食餌時, 牠們有時候會將這些餌丟到水面上, 然後等著魚兒上鉤。
搶奪 (piracy)
當一隻鳥由另一隻鳥處搶走食物時, 稱為搶奪。 通常搶奪別人的鳥都比被搶者大。 例如白頭海鵰有時會追趕魚鷹, 迫使魚鷹放掉獵得的食物。 如果成功, 牠將拾起食物(通常在半空中欄截), 然後就地進食或攜回巢中。 搶奪行為在食物需求甚高的繁殖季尤其常見。 如果有機會的話, 銀鷗會自海鸚手中搶走食物, 不過海鸚通常會帶著魚直接跳進巢中, 避免干擾。 軍艦鳥甚至以牠們覓食的方式而得名。 就像惡名昭彰的巡洋艦, 軍艦鳥等待著不知情的犧牲者, 帶著食物返回巢中, 然後將食物搶走。 牠們有時候可以憑著聲音判斷其它的鳥是否帶著食物回來。
腐食 (scavenging)
腐食就是吃動物的屍體。 鷗、鴉、渡鴉、及禿鷹是最常見的腐食者。 牠們清除在高速公路上被撞死的動物, 及死在田野及海濱的屍體。 白頭海鵰也會吃湖或河中發現的魚屍 - 特別是在冬季河道冰封覓食困難之際。 大部份的腐食者以銳利的視力尋找獵物, 但紅頭美洲鷲則可以靠敏銳的嗅覺找到食物。 由於太依靠嗅覺找尋食物, 所以如果某些腐屍的味道不對, 則會被忽略。 相反地, 黑美洲鷲用銳利的視力找尋腐屍。 因此, 這兩類鳥將發現不同的食物, 避免了兢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