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的飛行

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二日

飛行可能起源於它們樹棲的爬蟲類祖先開始在枝頭間跳來跳去。 原本只是跳躍的動作,到後來漸漸變為滑翔,最後演化成為振翅飛行。 會爬樹的始祖鳥 "飛" 得比沒有長羽毛的爬蟲類更快更好,因此更容易找到食物並且比較不容易被吃掉。

最早的鳥類叫始祖鳥 (註:於中國大陸發現的 "孔子鳥" 可能更早), 大約在一億四千萬年前出現。除了羽毛外,它的骨架就如同一隻小型的恐龍。 它的胸骨部份可能長著一片軟骨,可提供胸肌附著,加強胸肌的力量。 不過這並不能証明牠們可以做長距離的遷徒。但是始祖鳥應該能夠在樹林間振翅飛翔。

鳥類的飛行方式有很多種,不論是滑行、盤旋還是拍翅,都跟牠們本身的翅膀、身體的大小形狀、當時的風力、 棲地的特性、環境以及掠食者有關。

滑行,是中小型海鳥 (鷗類) 常用的方式。滑行並不需要往前推動的力量, 它單靠鳥體的重量來抵抗空氣的阻力。當滑行時,牠們只要盡量的張開翅膀, 讓地心引力帶著牠們前進。

盤旋的鳥類能不靠拍翅,便可往上攀昇。 某些鳥類只要靠著上昇的熱氣,便可爬昇高度。 不過像信天翁這種翅膀狹長的鳥類,沒有辦法用這種方法, 牠們是利用反方向的氣流來獲取高度。

如鸛、禿鷹以及鵜鶦這種盤旋的鳥類,在牠們長程旅行時得克服大暴風雨的打擊。 在陸地上盤旋的鳥類,如鷹及鵰,則乘著由山谷、田地或其它平坦地昇起的熱氣停留在高處。 在雷雨時,熱氣上昇的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20英哩。

鳥在飛行時,多多少少會拍翅膀。即使是最佳的滑翔者及盤旋高手,也偶而得靠拍翅的方式來取得高度。 常用拍翅方式的鳥兒都具有巨大的胸骨以支持飛行肌肉。這些肌肉的重量可達到鳥兒體重的百分之15到25之多。

鳥兒可不用從牠們的雙親那兒學習如何飛翔。很多學者証明鳥兒在適當的年齡便可靠直覺飛行,並不需要特別的教導。 曾經有個試驗,一隻幼鴿被放在一只管子中,目的在讓牠成長時無法展翅, 當鴿子長大之後,實驗人員將鴿子取出便擲向空中,這隻鴿子立時便能飛行, 飛得跟由父母養大的鴿子一樣好。

第一次便成功飛行的能力對於在崖壁築巢的鳥兒尤其重要, 因為第一次飛行便 "墜機" 的話, 這第一次飛行將變成牠最後一次飛行。幼鳥在離巢後必需很快地練會飛行的技巧, 以便自己獲得食物。某些親鳥會將牠們的幼鳥餵得肥肥地,以讓牠們有幾天的時間學會這些飛行技巧。


[鳥類學][深入探索]
[回自然小徑首頁] [最新資料] [資訊站] [回饋與建議]

(C)opyright 1996 by Shih-Min Mao, All Rights Reserved.
建立日期: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二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