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行為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四月廿八日
在鳥兒孵出之前, 牠就已經有了適當的溝通行為。 某些孵化中的雛鳥, 在即將孵出時, 會在卵中弄出一些聲音, 刺激親鳥由孵蛋的行為轉變成育雛的行為。 而在孵出之後, 牠們在巢中展現的行為則是為了獲得食物並且長大。長大之後, 在找尋配偶時, 適切的社會行為更是必要。 群聚的鳥類, 如黑鶇、 連雀、 及芬雀等, 也必需與其牠伙伴溝通。 某些行為 (如:由親鳥處求食), 明顯地是直覺的動作, 但某些鳥類卻必需學習找尋伴侶及遷徒的技巧。 鳥類彼此間的溝通是透過一系列複雜的視覺及聽覺上的展現, 這些展現顯示了牠們的社會行為。
群聚 覓食群 領導權 聚眾襲擊 擬傷行為
群聚 (Roosts)
群聚處 (roosts) 是鳥兒睡覺的地方。 很多鳥在夜間會聚在一起以防止掠食者的襲擊, 另外, 也有分享體熱的額外功能。 而群聚鳥兒之間的距離, 則大部份依當時的氣溫而定。 在最寒冷的冬季夜裡, 幾十隻的東藍鴝 (Estern Bluebird, Sialia sialis會一起擠在樹洞或巢箱之中。 同樣地, 在寒冷的夜裡, 西南美的 Inca Doves (Columbina inca) 已知會以疊成數層的方式睡覺! 叢山雀 (Common Bushtits, Psaltriparus minimus) 站在棲木上時, 通常兩兩間的距離不會少於 2 英吋, 但在不尋常的寒冷的冬夜裡, 牠們會肩並肩擠在一起。 像這般群體擠在一起的社會行為, 可能有其它的好處。 因為很多的熱帶鳥類, 如尖嘴擬啄木 (Prong-billed Barbet)、燕鵙科 (wood-swallow) 鳥類, 也會在枝頭擠成一堆, 即使雖然牠們居住的地方一點都不寒冷。
覓食群 (Foraging Flocks)
對於陸鳥而言, 覓食群的出現是相當普遍的情形, 尤其在冬季時節。 包含了黑頂山雀、 簇山雀、 啄木鳥、及師科鳥類的混合群, 在北美洲的森林中相當常見。 混合著數種不同鳥類的群體, 包含了遷移及非遷移性的鳥類, 在熱帶也出現, 在那兒數十種, 每種各有數百隻的鳥兒常在森林中一起移動。 因為有太多的眼睛在注視著, 所以像這樣的群體可以避免掠食鷹類的襲擊。鳥類也可藉由在群體中覓食以獲得更多的食物, 因為牠們可以花較多的時間在找尋食物, 而不用太注意掠食者。 在群體中的每一種鳥類, 或多或少都會覓食不同的食物, 因此很少發生兢爭的現象。 某些鳥類學家下結論說, 黑鶇、 鷺鷥、 及很多群棲性的水鳥, 可能會分享食物的供給。 以黑鶇為例,在早晨第一批離開聚群處的, 將會被後來那些想要找尋新覓食區的黑鶇們跟隨著。
領導權
鳥類啄食的次序 (peck order) 用以認定那一隻鳥兒具有主宰權, 它代表了一種社會階級。 這種社會階層在雉雞類、 烏鴉、 及濱鳥這些群居性的鳥類身上最顯著。 啄食順序也存在家庭成員之間。 對於黑頂山雀與簇山雀, 性別與年紀是決定統制權的重要因素。 黑頂山雀在冬季的小群體中, 通常以六到十隻鳥的組合最為普遍, 而其中的一對擁有統制權。 通常在這種群體中會發生一點小爭埶, 因為擁有統制權的這對鳥兒, 必需建立群體中的階級, 使得公母鳥能各自成為這個群體中同一性別鳥兒們的最高統治者。 統治權帶給牠們的好處是, 能夠有優先覓食及飲水的機會, 並且在夜晚的群聚中能夠占有最溫暖的位置。 擁有統制權的鳥通常藉由將翅膀及尾羽微張, 並且張著嘴, 身體向前傾的動作來建立牠的覓食順序。
聚眾襲擊 (Mobbing)
鳥類群起追擊掠食者的行為, 是一種群體合作的結果。 當掠食者, 如貓頭鷹、 狐狸、 或人類, 太靠近鳥巢時, 這個侵入者將被群鳥們以警戒聲招待, 並且被很多巢鳥追趕。 貓頭鷹是最常被追趕的目標。 相對而言, 大部份的陸鳥在黃昏與夜間最沒有防備, 但似乎白天將貓頭鷹趕出領域的那些鳥兒們, 在夜晚反而比較不會受到捕食。當烏鴉、 渡鴉、 鷹及其牠掠食者趨進時, 燕鷗很快地就採取行動。 為了將入侵者逐出, 數以百計的燕鷗會以潛水、 尖叫、 及噴出排泄物以展示攻擊行為。 大部份飛翔的侵入者將從燕鷗的利嘴下從容地撤退。 由於驅離是一項如此直覺的行為, 因此牠們有時會被假貓頭鷹或蛇欺騙而作出攻擊行為。 不過大部份的鳥都能夠很快地認出真假之間的不同處。
擬傷行為 (Distraction Displays)
擬傷行為可使掠食者遠離巢區及在地面築巢鳥類的幼鳥。 大到鴕鳥, 小至黑白苔鶯, 有時會將一隻翅膀張開, 在地面可憐的呼叫並掙扎, 就如同翅膀受傷了一般, 以誘使掠食者遠離它們的巢及小鳥。 包含人、 貓、 狗、 甚至是蛇在內的掠食者, 通常會靠近這隻顯眼的成鳥, 然後發現這隻 "跛腳" 的鳥很快地 "復原" 了。乍看之下,這擬傷行為似乎是有智慧及有目的行為的一個例子, 但也有可能是行為矛盾與衝突的結果。 因為在這種狀況下, 親鳥可能有兩種反應, 一是趕走入侵者以防衛巢或幼鳥的衝動, 一是逃命的欲望。 所以親鳥將陷入一種不知如何是好的局面。 歷經幾世代的天擇之後, 才有了今天這樣的行為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