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唱與呼喚
Songs and Calls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廿八日
鳥類的歌聲多變化,有的優美、有的則是嗡嗡的吵雜聲、口哨聲或單調的音符。 大多數的鳥類都在早晨唱歌, 但也有唱上一整天都不嫌累的, 有的則是在晚上才一展歌喉。
鳥類的鳴唱 環境的影響 誰在唱歌 鳴唱的時間 季節的影響 天候的影響 鳥類的呼喚 求救呼喚 警示呼喚 召集呼喚 群集時呼喚 飛行時的呼喚 辨識個體用的呼喚
鳥類的鳴唱 (Songs)
鳥類如何鳴唱及什麼時候鳴唱, 是由體內的荷爾蒙來決定的。 而鳴唱的主要目的, 就是繁殖。鳴唱的主要功能在建立及防禦牠們築巢的領域。 對很多種類來說, 鳴唱還可以作為吸引雌鳥的工具之一。 在某些鳥類而言, 只有雄鳥會鳴唱, 所以雌鳥會以一隻雄鳥歌唱的好壞來評斷雄鳥的經驗是否足夠。
環境的影響
環境影響了鳥類歌聲的本質。 鄉間開曠地區的鳥類通常具有高音調的聲音, 或是很吵雜的聲音, 而且同常也伴隨著戲劇性的視覺表演, 這樣可以增加被雌鳥看到的機會。 小雲雀、 山鷸、 草地鷚, 都是這般地唱著高音調的求偶之歌。相反地, 森林中的鳥類, 如鴟鴞科, 通常具有較低音調的歌聲, 這樣子的歌聲具有較大的力量以穿透濃密的森林植物。 同樣地, 麻鷺、 秧雞及其它沼澤地中由於茂盛的沼澤植物, 而不能展示表演的鳥類, 也有同相低音調的鳴唱聲。
森林中的鶯類, 具有高音調的歌聲, 看起來好像違反了森林鳥類應具有低而複雜歌曲的法則, 但是由於牠們會在樹頂鳴唱, 所以還是可以有效地傳出去。
誰在唱歌
唱歌這件事大多是由雄鳥來擔任, 極多種類的雄鳥都是藉由鳴唱來宣示領域,並吸引雌鳥的注意。 當雄鳥防禦入侵巢區的其牠雄鳥時,雌鳥則負責大部份孵蛋的工作。當然,還有一些鳥類的雌鳥也會歌唱。譬如雌的小嘲鶇、 主紅雀、 北美朱家雀等等, 都會唱著像雄鳥一樣複雜的歌曲。而某些鳥類的雌鳥偶而會在春天唱一下子, 等到繁殖季節開始, 就只有雄鳥才唱歌了。
雌鳥的歌聲可能對警告其它雌鳥 "此地已被占用" 相當有效。 某些研究顯示, 橙腹擬黃鸝 (Northern Oriole, Icterus galbula) 的雌鳥 只會驅逐其牠雌的橙腹擬黃鸝, 像這樣, 雄的橙腹擬黃鸝也只驅逐其牠雄的同類。
鳴唱的時間
在初春早晨的黎明時分, 歌手們便開始鳴唱。 很多的鳴禽在繁殖季剛剛開始、 領域還未建好、 而且還沒吸引到另一半的時候, 在太陽初昇時便開鳴唱, 一直可以唱到日暮西山。 當進入築巢時節, 孵蛋及育雛工作開始繁重之後, 牠們就會少花一些時間唱歌了。在清晨時比較容易聽到鳥兒唱歌, 而中午就比較少聽到了, 然後在傍晚的時候, 又是鳥兒鳴唱的時間。 鶇科鳥類則是有名的黃昏歌手。 當氣溫升高或大風的時候, 鳥兒唱歌的頻率會少很多, 這個時候的狀況也會影響到聲音傳送的距離。
日照的長度決定了某種鳥類開始鳴唱的時間。 以陰天為例, 牠們通常會比在大晴天的早晨晚整整一個小時才開始鳴唱。
季節的影響
季節的改變會影響鳥兒唱歌時間的長短、 唱歌持續日期、 以及歌曲的完整程度。 在繁殖季的早期, 為建立及防禦家園, 有經驗的鳥兒會盡力地唱完整首歌曲。 鳴唱最頻繁的時間是在孵蛋之前。 沒有吸引到異性伴侶的雄鳥則會唱一整個春天。在孵蛋的時候, 雄鳥仍舊會繼續歌唱, 但頻率會隨著孵蛋的時間而減少, 等到幼雛孵化時, 牠們可能會完全停止鳴唱。 假如親鳥在第一窩鳥兒離巢後再生一窩, 則鳴唱的頻率通常會增加, 然後隨著孵蛋及育雛再減少唱歌的時間。
在仲夏到夏末之間, 繁殖期過後, 大部份的雄鳥開始換羽, 因此牠們很少唱歌, 或不再鳴唱。 當秋天來臨, 白晝的時間和春天最短的白晝時間相似時, 鳥兒的歌聲又會漸漸多了起來。
天候的影響
鳥類通常不喜歡在雨天或是強風的天氣裡唱歌。 寒冷的天氣通常也會使得鳥兒們延後開始歌唱的時間 ,以及減少鳴唱的量。 同樣的, 中午的炎熱驅使鳥類找尋陰涼的地方, 這時牠們也不太唱歌。 相反地, 潮濕的天氣則可以使得鳥類願意出來鳴唱, 活動量也會隨著增加。下雨的時候, 某些鳥類會唱出如口哨般, 和平常歌聲相似, 但最多只能傳廿碼距離的聲音。 通常這都是由為了避風雨而尋找隱密處的雌雄鳥所發出來的。 坐在蛋上孵卵中的鳥也會唱這樣的歌。
鳥類的呼喚 (Calls)
鳥類的鳴唱是為了保衛領域, 而且鳴唱是一連串重複而循環的音符。 而呼喚則是鳥類用來和伙伴作溝通, 以得知食物及掠食者的訊息。 鳴唱是複雜的, 通常很具有音樂性; 呼喚則通常很短促, 屬於沒有音樂性的吱吱喳喳聲, 或是尖叫悲鳴聲。
求救呼喚
當一隻鳥兒被貓、 鷹或其牠掠食者抓住時, 就會發出求救的聲音。 當掠食者被這樣尖銳高頻的聲音所困擾時, 鳥兒便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逃跑。 求救呼喚通常也可以引來其它的鳴禽, 這些鳴禽有時會一起合作將掠食者趕跑。 當親鳥聽到這樣的呼喚時, 牠們通常都不會在乎這到底是不是牠們的同類所發出來的求救訊號。
警示呼喚
不管是成鳥或是幼鳥, 當牠們發現掠食者時, 都會發出警示作用的呼喚聲。 當一隻鳥兒被掠食者抓到而發出求救呼喚時, 其牠的目擊者就會激烈的發出唧唧咂咂的警示聲。 很多陸鳥的警示呼喚聲音都很類似, 因此牠們很容易就可以彼此分享掠食者在何處的資訊。 像這樣的聲音都很短促, 而且具有很廣的頻寬, 如此一來掠食者就不容易找到其牠鳴叫者的位置了。 除了唧唧咂咂的警示聲外, 某些鳥類還會發出斥責般的嘶聲, 可以用來吸引其牠的鳥兒, 等到鳥兒多時, 甚至還有可能一起來驅趕入侵者呢!
召集呼喚
當一群鳥兒被掠食者追趕而走散時, 通常有鳥兒會發出召集的呼喚聲。 以山齒鶉 (Northern Bobwhitem, Colinus virginianus)為例, 牠們通常是以 20 隻為一小群地生活。 當被掠食者驚嚇時, 牠們會以任意方向逃竄, 但這個家族能夠由一個成員以召集呼喚 (ka-loi-kee ka-loi-kee) 很快地將大伙兒再集合起來。 這是一種代表掠食者已經走開了的訊號。
群集時呼喚
群集時呼喚可以用來維持大群體行動時的秩序。 比如在非繁殖季節的時候, 幾百萬隻黑鶇可能會在同一處休息, 這時的聲音自然是震耳欲聾的, 不過牠們在棲木上還是會維持一定的個體之間的距離。 而爭吵的聲音就可以用來提醒鄰居要保持每隻鳥的私有空間。 同樣地, 當濱鳥大群地在海濱或泥灘中覓食的時候, 會發出高音調的抖音。 這些聲音可以用來提醒右左鄰鳥, 要保持適當的覓食空間。
飛行時的呼喚
飛行時的呼喚是在遷徒途中所發出的高音調聲音。 通常在夜間遷徒的鳥類, 如鶇科及鶯科, 比較會發出這樣的呼喚; 不過有些雁鴨類也會如此。 這類呼喚的目的應該是用來與同行者作連繫, 並且也可以減少飛行時發生碰撞的機率。
辨識個體用的呼喚
個體辨識的能力使得已經配成對的鳥兒可以協調彼此的繁殖行為。 幼鳥也可以因此辨識出親鳥的聲音, 這聲音提醒幼鳥應吃飯了, 或者是有危險的掠食者來了。 渡鴉會使用很特別的方法去知會牠的伴侶, 這個方法有點像我們人類使用名字的方式。 像這種方法在鳥類中是很罕見的, 而且也只有仔細的研究才能夠找出牠們如何溝通的方式。個體辨識在親鳥與幼鳥之間也是很重要的, 當鷗科鳥類帶食物回巢時, 牠們會發出一種聲音用來告訴牠們的孩子們:快點過來吃東西喔。 而林鴛鴦 (Wood Duck, Aix sponsa) 的小鳥們甚至在蛋裡頭就已經開始學習親鳥的叫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