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 衣
Plumage
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一月廿日
觀鳥人都知道鳥會換羽, 秋冬與春夏之際, 鳥類便會換上不同的衣裳來, 為這大地增添幾許光彩。
羽 衣 冬羽與夏羽
羽 衣 Plumage羽衣, 我想這個翻譯可能並不適切, 但為了和 "羽毛" 有所區別, 因此譯為如此。 在某些情形下, "羽衣" 翻譯為 "羽色" 是可以接受的。
所謂的羽毛 (feather), 通常用來指鳥類單一的一根羽, 也可能是指一隻鳥的全身羽毛;而羽衣, 則可以概括地指為, 一隻鳥給予我們第一眼外觀印象的那些羽毛, 這通常指廓羽 (contour feather) 的部份。
不論不同種之間長得多麼像, 其羽衣總有不同的地方, 但在野外卻並非一定分得出來。 一般而言, 羽衣的外觀除種間的不同之外, 還有其他因素使得同種鳥類的羽衣也不儘然完全一樣。
- 年齡層
成鳥、 亞成鳥、 幼鳥、 雛鳥之間是明顯的不同, 這一點無須多做解釋。- 雌雄 (male/female)
雌、雄 (或稱公、母) 的不同也會造成羽色上的差異, 通常公鳥羽色較為豔麗, 一般的說法, 是因為公鳥需吸引異性, 並負起保護正在抱卵育雛中的母鳥之責 (有誘敵之效)。 但並非所有的鳥皆如此, 尤其當公鳥與母鳥皆需負責孵蛋與育雛時, 其羽色通常差異不大。台灣野鳥中, 最有名的反常列子是一妻多夫的「彩鷸」, 雌鳥比雄鳥的羽色漂亮多了。 另外, 紅領瓣足鷸也是如此。
- 冬羽與夏羽
請見冬羽與夏羽的說明。- 亞種 (subspecies)
種 (species) 以下還可以再細分為亞種, 一般台灣常見的有:這些亞種基本的習性與形態相當接近, 所以有些時候我們並不需太細分這些種類, 但即使是亞種, 它們之間的羽色依舊有所不同。
- 黑臉巫/灰頭黑臉巫
- 紅尾伯勞/灰頭紅尾伯勞
- 過眼線白鶺鴒/白面白鶺鴒
- 黃眉黃鶺鴒/白眉黃鶺鴒
- 多型 (color morph/color phase)
同一種鳥之間, 也可能有不同的羽衣顏色, 就如同黃種人之間, 也有比較白或比較黑的膚色一般。 這種差異的變化有小至個體之間的不同, 如斑點的大小與數量等;也有可能差異很大, 如中杜鵑的黑色型與赤色型二種顏色。
冬羽與夏羽冬羽與夏羽 (winter plumage/summar plumage) 是一般我們方便的說法, 簡單的說, 就是鳥類冬天 (或夏天) 的羽衣。 通常在候鳥身上, 這種羽色的變化最為明顯, 而我們就在這個時期, 看到牠們的來訪, 因此就有如此的稱呼。
可是剛加入觀鳥活動的朋友, 常不明白為何在秋冬也會看到夏羽, 而在春天也有冬羽的原因, 這就很明顯地道出了這些常用的名詞並不適當。
所以, 冬羽與夏羽正確的說法是 "非繁殖羽與繁殖羽" (nonbreeding plumage/breeding plumage), 這就很明確的指出這些羽色的作用了。 所謂繁殖羽, 指鳥類在繁殖時期所呈現的羽色, 這時通常要吸引異性, 因此所長出的羽色較為鮮明而醒目, 到了完成繁殖工作之後, 則換另一身的素裝, 以逃避掠食者的耳目。
由於鳥類繁殖多在春夏之際, 因此這時的羽色被稱作夏羽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