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種為何瀕臨滅絕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九月卅日
當生命第一次出現在地球上, 便註定了終有一天必將滅絕的命運, 今日現存的物種, 只不過是曾經生存在地球上幾十億個物種的倖存者, 萬物有生有滅是不變的真理。 本來, 物種的消逝是地球生命的一個常理; 但是, 根據科學方法的估計, 今日物種滅絕的速率, 是自然發生下的一萬倍, 多麼驚人! 以這樣的速度計算, 我們每天將損失100種生命, 而這其中的某些物種, 甚至在科學家還來不及將他們分門別類時, 便已消失在地球上! 是的, 台灣本島亦有如此的生物存在, 某些物種從發現到証實已經滅絕的時間, 僅在短短數年之中。 以住物種滅絕大多是自然的因素所造成, 但今日人類的行為毫無疑問的是主要原兇。 使物種消失的主要因素包括: 棲地破壞、 環境污染、 以及人們對物種的過度利用。
棲地破壞
使物種消失的因素中, 恐怕以 "棲地破壞" 的因素最為嚴重。 諸如伐木、 採礦、 以及其它的人類活動, 摧毀物了物種賴以為生的棲地。 棲地提供了生命所需的食物與隱蔽場所, 棲地一但消失, 他們勢必無法存活。 以過去生長在北美洲東南, 為數眾多, 而目前卻瀕臨絕種的紅頂啄木鳥 (red cockaded woodpecker) 為例, 他們的數量由於松林的砍伐而急劇減少。 這種啄木鳥生長並繁殖在古老的活松樹之樹洞中。以台灣而言, 台灣雲豹、 櫻花鉤吻鮭、 環頸雉、 梅花鹿則是最鮮明的例子。 其中以河川中欄砂壩的興建, 對迴游性魚類造成的傷害是立即可見的。 而海岸溼地及山坡土地在政客有意、民眾無知的任意開發破壞之下, 等於在戕害台灣自然生命,是慢性的自殺行為。
環境污染
除了棲地破壞之外, 環境的污染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 環境的污染包括了農藥的濫用、 城鎮污水的排放、 及以工業廢棄物等, 都會使食物鏈遭受毒物的破壞。 結果, 物種將受到如癌症等疾病的嚴重傷害, 他們的數量也因此而減少。 美國曾因為使用 DDT 殺蟲劑, 而差一點使得牠們的國鳥:白頭海雕 (bald eagle) 絕種。 殺蟲劑使得蛋殼變薄, 結果雛鳥在還沒有成型以前, 就因蛋殼破裂而死亡。 雖然 DDT 已經禁止使用, 但其它有害的化學物質正侵入我們的環境, 並引起許多物種瀕臨滅絕。台灣雖然是一個海島, 但在長期戒嚴及政府忽視之下, 台灣海岸及河川的垃圾傾倒, 各類工業廢水廢氣及廢棄物的任意排放, 嚴重污染了我們的環境, 也直接地影響了物種及台灣人民的生存。
但人類活動的產出, 並不是引發物種瀕臨滅絕的唯一因素, 人類對物種的過度利用也是原因之一。
過度利用
人類的過度利用使許多物種面臨絕種的邊緣。 對某些物種或其部份的需求, 使得這些物種被獵補。 譬如養鳥人對某些鸚鵡, 或亞洲國家人民對虎骨、 犀牛角、 熊膽等的需求, 都使得這些物種受到極大的傷害。 其它物種則因為其經濟價值, 而面臨生存的威脅。本世紀最大的一宗因過度利用而導致物種滅絕的事件, 發生在 1914 年。 十九世紀初, 北美東南的旅鴿 (Passenger Pigeon, Ectopistes migratorius, 廣佈於田野之間, 數量曾高達 30 億至 50 億隻, 當牠們成群飛過之時, 天空將為之暗淡, 有人見過長十五公里, 寬五公里的鳥群。 但後來由於人們發現牠們的肉質鮮美, 因此開始被大量補殺。 曾經有一次獵鳥大賽的冠軍, 其獵捕總數竟高達 6 萬隻!! 等到人類意識到要保護時, 為時已晚矣! 最後一隻野生的旅鴿於 1900 年被射殺, 而最後一隻雌旅鴿瑪莎 (martha) 被養在辛辛那提動物園 (Cincinnati Zoological Gardens), 死於 1914 年 9 月 1 日下午一點, martha 無言的表情說明人類對物種過度而無情的利用。
其它的人類活動也都會造成物種數量的減少。 如果這些行為不以生態的角度及負責任的觀點加以監督的話, 相信會有更多的物種滅絕。 世上的每一個物種都是生物網 (web of life) 的一環, 每當一物種滅絕, 就如同這無形生物網的損壞。 因物種滅絕而使得整個生物網的崩潰, 將只是時間上的問題。 我們∼人類, 是生物網的一份子, 我們有責任負起維護生命之網的任務。物種的消失是自然的事, 但如果我們不能保護這些物種, 則終將一天我們也必滅絕。
原始參考資料: http://www.envirolink.org/issues/esa/Overview/ho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