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來樹種搶地盤 國家公園失本色
來源:《中國時報》1996.12.16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十六日
【記者呂理德調查採訪】各國設立國家公園的目的在於保護本國特有生態與景觀, 然而目前我國的國家公園內,四處可見外來植物, 甚至連國家公園管理處本身的綠化樹種中, 也不乏外來景觀植物。 東華大學教授徐國士說, 外來動植物不斷地侵入, 讓國家公園已經成為一個「破碎生態體系」。走進太魯閣國家公園, 很少人不被太魯閣國家公園內的峭壁、 岩石特殊景觀所震懾。 沿著中西橫貫公路走, 進入布洛灣遊憩中心, 一幢幢仿照布農族茅屋的遊憩設施也吸引遊客眼光。 觀賞植物南美彭蜞菊「整齊」、 「美觀」地映入眼簾, 但看在生態保育人士眼裡, 不禁要問, 為什麼不能種植台灣本土樹種,而非要大老遠從南美引進外來植物?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國家公園內。 墾丁國家公園內的凱撒飯店、 歐克飯店所選用的綠美化種, 不少也是外來種, 各式各樣的椰子都是遠渡重洋來到台灣。 在玉山國家公園、 雪霸國家公園內, 也同樣可以發現類似這種情形, 四季秋海棠、 鳳仙花等外來樹種侵入國家公園情況相當嚴重。
東華大學教授徐國士說, 墾丁國家公園內墾丁遊樂區早期由林務局經營, 當時並沒有生態保育觀念, 種植的觀賞植物百分之七十都是外來樹種, 說明了國家公園內外來觀賞植物問題的嚴重性。
為什麼連國家公園管理處也會引進外來觀賞植物呢? 一位國家公園官員不諱言地說, 追根究柢應該是國家公園主管不具備保育知識使然。
歷任營建署署長中, 除了首任署長張隆盛具備相當豐富的自然保育觀念外,其餘繼任的蔡兆陽、 潘禮門、 黃南淵都是工程專長, 並沒有生態保育觀念; 加上現有國家公園管理處長的任命也多以政治考量, 在這些官員眼中, 「綠」就是美, 缺乏正確的生態保育觀念。
每一個生態體系都有其特有生物, 藉由相剋相生的道理, 形成了穩定平衡的生態體系, 引進外來植物後, 可能因為缺相剋物種, 轉變成優勢種, 進而兼併其他植物, 破壞了整個生態系, 嚴重者會造成整個生態體系崩潰。
一個現成的例子是, 會導致人體美國花粉熱的豬草, 民國六十年代才在台灣北部石門地區發現兩株, 但因為在台灣沒有天敵, 目前台灣各地都可以發現其蹤跡, 甚至因而造成危害, 說明了外來種生物的可怕。
包括中興大學教授陳明義、 台大植物系教授郭城孟等學者都認為, 國家公園內引進外來樹種是一項值得警惕事件, 為符合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目標, 各項植栽工程應該以回復本土植物為原則, 以防範生物基因庫遭受污染。
此外, 根據國家公園法及環境影響評估相關辦法規定, 如果要在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或特別景觀區內引進外來種, 必須進行影響評估, 並得到國家公園主管機關許可, 但國家公園內目前引進各種外來種綠化植栽時, 都未依照此一步驟進行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