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的基本辨識方法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十月廿七日
鳥類辨識為賞鳥人入門後將遇到的第一個瓶頸, 但也是最容易獲得滿足感的一個階段。 當您所能自行辨識、 自已發現的鳥種愈來愈多時, 您將會發覺, 我們週遭其實充滿了多彩多姿的生命, 同一個遊憩地點也將成為百去不厭的賞鳥去處。為了增強鳥類辨識的能力, 跟隨老鳥做野外實際的觀察是最好的。 不過, 自已在平時也要多做努力, 否則看到百年難得一見的鳥時, 大伙都自顧不暇、 渾然忘我, 那時菜鳥們恐怕只有空瞪眼的份了。
基本上, 培養鳥類辨識的能力可分二方面同時進行, 一為平時的準備, 一為臨場的觀察:
平時的準備
1. 鳥類的名字和牠的科名 (學名) 是賞鳥人必須熟記的項目。 科代表了這一類鳥的整體特徵, 而鳥名則大部份與各別鳥種的顏色和特徵有關。 台灣的鳥類共分 68 科四百多種, 乍看之下, 要記下那麼多的名稱好像很難, 實際上只要您在空閒時常翻看圖鑑, 這些名字自然會留在您的腦中。 2. 熟悉每科鳥類的整體特徵, 再瞭解每一種鳥的各別特徵: 例如鵯科鳥類在台灣共有五種, 牠們的整體特徵是: 中型鳥類, 嘴峰彎曲、 有力, 翼呈圓形, 性喧鬧好動, 常成群聚集, 主要以粟類為食, 較喜歡空曠地區。 而棕耳鵯、 紅嘴黑鵯、 白頭翁、 烏頭翁、 白環鸚嘴鵯則各自有其不同的體色及鳴叫等特徵。
臨場的觀察 總之, 若要增強辨識能力, 平時即應僅量吸收各方面的知識, 熟知鳥類的特徵和習性, 更要常常到野外實地觀察, 仔細將看到的和聽到的與圖鑑詳細比對。 相信在您開始可以自行辨識鳥類之後, 將會體會屬於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
至野外實地觀察時, 常受到許多因素的干擾而困難較多, 例如:天氣、 光線、 觀察角度、 鳥類活動情況等, 因此, 應隨身攜帶圖鑑與記錄本, 並就下列項目仔細觀察: 1. 聲音: 聲音是鑑定種最有用的指標, 有些鳥長像相似, 但聲音完全不同 (如鶯亞科), 有些鳥不輕易現身, 但聲音嘹亮 (如小翼鶇)。 同時, 聲音較不受地形天候影響, 對一位有經驗的賞鳥人而言, 用耳朵比用眼睛可察覺更多的鳥。 通常聲音很難用文字描述, 要記下來並不容易, 故可自已創造音相近似的文字以助記憶, 如 "是誰打破氣球" 代表頭烏線的鳴聲, 不僅易記, 而且浮現了頭烏線可愛的模樣。
2. 體形之大小: 鳥類形大小差異很大, 小至不到 10 公分的紅胸啄花到身高 90 公分的蒼鷺都有。 一般我們常以普遍可見的麻雀 (14公分)、 白頭翁 (18公分)、 紅鳩 (33公分)、 烏鴉 (53公分) 等做為比較的標準, 也可以和附近有一定尺寸的物體作比較, 辨識時即可排除掉一些大小不合之鳥種。
3. 全身整體的顏色: 例如綠繡眼是綠色, 紅山椒公鳥是橙紅色, 喜鵲則是黑白皆備的中型鳥。
4. 明顯的記號或斑塊: 若具有此項特徵, 辨識起來就很簡單。 例如野鴝的紅喉、 小彎嘴畫眉的黑眼罩、 白耳畫眉的白眼罩、 山紅頭的紅頭等。
5. 嘴、腳、尾、翼的形狀和顏色: 嘴形的長、 短、 彎、 直、 粗、 細、 厚、 扁等, 可以用來很容易地判定所屬科別, 例如, 雁鴨科的扁平、 雀科的角椎形等。 腳的長短、 顏色等, 可以用來辨別相似的鳥種。 尾巴的長短、 深叉、 淺凹、 扇形, 以及是否有橫帶, 或不同的顏色等, 可以用來判別特定的鳥種, 如家燕深叉的尾, 鳶的魚尾形尾等。 若具有此項特徵, 辨識起來就很簡單。 例如野鴝的紅喉、 小彎嘴畫眉的黑眼罩、 白耳畫眉的白眼罩、 山紅頭的紅頭等。
6. 嘴、腳、尾、翼的形狀和顏色: 鳥類頭部的羽色和圖案是很重要的辨識部位, 例如:眉線、 過眼線、 眼圈、 頭頂或後的縱紋, 或橫斑及腮、 喉之羽色。 此外, 喉、 胸、 背之橫帶或縱斑, 以及腰的顏色等均有助於區別鳥種。 例如鷹斑鷸及白腰草鷸, 雖然外形相似, 但白腰草鷸之腰為白色, 以此可鑑別不同種類的鳥。
7. 飛行及行走特徵: 如直線飛行的翠鳥、 呈波浪狀飛行的鶺鴒、 及Z字形飛行的田鷸, 跳躍前進的麻雀、 及邊走邊上下搖尾巴的磯鷸。
8. 季節、棲地: 候鳥隨著春去秋來的四季變化而遷徒, 山水鳥各有其棲息的環境, 田間、 水邊、 樹下、 樹稍、 高山、 平原各有不同的鳥類, 通常牠們不會出現在不是牠們應該出現的季節及地方。 因此, 熟悉各種鳥類的遷徒及棲習環境, 將有於區分不同的鳥種。
9. 其他: 如鶲科鳥類會定點食捕食, 鉛色水鶇的尾羽會一開一合, 紅尾伯勞會停棲在透空的枝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