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旅遊的心態
 
資料轉載自:香港綠色力量  原作者:甄永樂
最近更新日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原始資料日期:一九九五年十月六日
  近年環保潮流帶動下, 當人們到郊區旅遊時, 巳學會把帶來的廢物放入垃圾箱或自行帶走, 而部份環保人士更進一步提倡「無污染旅行」- 意即不留下任何垃圾於郊遊地點或整個旅程不制造垃圾。 雖然無污染旅行對保護自然生態確進步不少, 可是單只是無污染旅行是不是可以保存郊野和原住民文化呢?

  國外流行巳久的生態旅遊比無污染旅行更能符合人與大自然和遊人與原住民和諧共處的關係。 其實所謂生態旅並不限於新西蘭觀鯨、 遊獵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熱帶雨林、 或南北極的冰雪生態, 還包括本地觀看中華白海豚; 不單是觀賞野生動植物, 還可以到大澳看水鄉, 到臨屋區看居民的生活。 簡言之, 生態其實包自然景觀、 人的棲息地和不同的文化展現。 但有一點是極為關鍵的 - 我們不可以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侵擾當地的生態平衡, 改變原住民的本地文化的延續上。

  在野生的自然生態中, 一個理想的生態之旅應有一份學習生物圈的慊厚之心, 體察人類可知有限生態系統的知識。 因此, 在行程中盡量保持當地的原來環境, 例如: 不要作無謂的採摘和捕獵, 而以執撿代之。 同時, 遊人也不應該打擾野生動物的作息和棲息環境。 因為一些棲息地點是異常脆弱的, 人們認為是無關痛癢的行為, 例如掉棄膠袋, 野生生物可能會吸入而產生致命的後果。

  另一方面, 當我們組織的生態旅遊是以不同文化的人為學習對象時, 我們更不應有自我至上的價值觀, 強加於當地的原住民。 中國人有俗諺云: 「入境問禁、 入鄉隨俗」。 不少富裕國家的人, 以文化統治者的心態, 沿著路線散播他們的生活習慣, 例如, 到長洲則打麻將或到歐洲吃港式粵菜, 都是不能領受生態旅遊的意義。 一些經濟發達的國家, 把渡假的地點和設施申展到鄰近的發展中國家, 一些嗜好高爾夫球的人士到泰國、 馬來西亞, 甚至廣東省內, 實習他們愛好的運動和進行高消費的生活方式, 當地政府可能由於短視, 亦可能為了促進旅遊業, 起了大量破壞環境的高爾夫球場和渡假村。 可惜, 很多這類國家的人民, 還以為這是進步的象徵, 造成無數可以避免的歷史錯誤。

  最後, 人們還須注意, 參加生態旅遊的人不應對觀賞自然生態有所苛求。 例如, 必須看見一些野生生物的出現才覺得「值回票價」。 向來無拘無束的野生動植物和原住民的文物, 都是沒有義務因為閣下駕臨而要向遊客特別開顏。 這樣的心態通常有兩重扭曲: 一、生態環境受人的心理因素而扭曲, 自然景觀受人為的要求而刻意加工。 二、因為看不到有趣的生物圈活動而敗興而回, 給有些國家對人為的野生生物公園再有開拓的籍口, 以便他們再搜羅其他國家的珍禽異獸供遊人「鑑賞」, 等如要野生生物為遊客提供「即食麵」的自然教育課。 結果, 這種割裂而抽離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歸根結底形成人對大自然破壞的漠不關心。


[鄉土小館]
[回自然小徑首頁] [最新資料] [資訊站] [回饋與建議]

(C)opyright 1996 by Shih-Min Mao, All Rights Reserved.
建立日期: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十一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