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位不退。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得到佛位。你到那兒,蓮華化生,華開就見佛,聞法,入無生法忍,不會再墮落。 此即位不退。

2、行不退。一般人今生修行精進,來生又懶惰了,修行無長遠心。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會再懶惰,總是向前勇猛精 進。

3、念不退。好像人在娑婆世界修行,今天想往前修行,生出精進的念,精進了一個時期,覺得很辛苦,不如休息來得自 在,就不再精進,而生出懶惰的念頭。行雖不退,但念已退了。在這短短幾十年的過程中,退墮的心比精進之心多,念不得 不退。你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兒晝夜六時都在說法,就不會有退菩提心之念頭。

4、究竟不退。生在極樂世界,得到蓮華化生,任何時候也不會再退;不退墮到凡夫或二乘之果位。一生到極樂世界,就 得到四不退。故第四重玄義即是以往生不退為其力用。

第五重玄義是判教。判就是評判。阿彌陀經是屬於那一藏呢?在經律論三藏中屬經藏;經者常也,恆常不變,這部經在 佛法都滅的時候,它在世上多住一百年,度脫無量無邊的眾生,這是與其他經不同之處。在聲聞、緣覺、菩薩三乘而言,此 經屬菩薩乘,所度的都是具大乘根性的菩薩。 知道經有五重玄義和七種立題,我們對這部經,該有點認識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姚秦是個時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時代,苻秦是苻堅時,姚秦是姚 興時。在苻秦時,欽天監對符堅說:「現在應有位智慧人到中國來幫助政治。」符堅說:「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鳩摩羅 什。」當時,印度的一般人皆非常崇拜他,因為他有智慧。他怎麼有智慧呢?

鳩摩羅什的父親是鳩摩羅炎,是個丞相的兒子。本來他應繼承丞相位,但他不願繼承,而到各處去訪道。那時修行不一 定是出家或在家。當他來到龜茲國,這國國王的妹妹看上他,她告訴她哥哥,於是國王就把妹妹嫁給鳩摩羅炎。婚後生了鳩 摩羅什。鳩摩羅什在母胎中就像舍利弗一樣,幫助其母辯勝一切的人。當時有一位阿羅漢就說:「此女所懷胎兒,一定是大 智慧之人。」他七歲時,有一次隨他母親去寺裡拜佛,羅什雖僅七歲,卻能不加思索的將佛前的鼎頂在頭上,繼而想:「我 這麼一個小孩子,怎麼拿得動這麼重的東西?」這一想就拿不動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開悟了;悟得:「一切唯 心造」。隨後他就跟母親出家了。他母親出家頗費周章。本來他父親,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對太太有深重的愛心,就不想修 行了。現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羅什的母親就絕食,不吃不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險了,於是答應 她出家,叫她吃飯。她說:「一定要請法師來為我落髮,我才吃飯。」她出家沒多久,就證果了。鳩摩羅什也跟著他母親出 家,一天能誦許多經及偈頌,且過目不忘。因為如此,當時有很多外道和大論師來和他辯論。他把三十六旁門,七十二左道 都辯服了,故在印度,羅什法師的名氣很大,人人都佩服他。連苻堅都知道,當時便派大將呂光,帶幾萬人去攻打龜茲國, 欲奪羅什法師。羅什法師就對龜茲國王說:「中國興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麼要求,你都答應他。」殊不知國王未聽其 言,而與呂光開戰,一戰,戰敗了,國王也被呂光所殺,羅什法師亦被搶了。在回國路上,經過一個地方,晚間即在該處住 宿,那是一個山谷下的低窪處。羅什法師因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對呂光說:「不要在這兒住,這兒有危 險。」呂光根本對羅什法師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麼?」仍在那地方駐紮軍營。當晚山洪暴發,山中流水沖下山,加上又 下大雨,把五萬人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呂光知道羅什法師是一位不可思議的人。

一隊人馬又繼續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國內發生政變,苻堅被推翻,姚萇作了皇帝。呂光這時不回去,在半路獨立了。姚 萇做了幾年皇帝又死了,姚興做了皇帝,便派人將羅什法師請到中國來翻譯經典。當時有八百多位比丘聚會翻譯。

羅什法師在圓寂前,對大家說:「我這一生譯了許多經典,也不知對不對?若譯得對,則我圓寂後用火燒,舌頭就燒不 壞。若不對,就會燒壞了。」說完後就圓寂了。圓寂後火燒,果然舌頭沒燒壞,由此證明鳩摩羅什法師所譯之經典是正確 的。另一證明:唐朝道宣律師問天人陸玄剎:「為什麼羅什法師翻譯的經典,人人都歡喜讀?」曰:「羅什師是過去七佛的 譯經師。」所以他所翻譯的經典是正確的。

三藏就是經、律、論。經藏屬於定學,律藏屬於戒學,論藏屬於慧學。經、律、論即是戒、定、慧。法師者,就是以法 (佛法)為師。又有一義為以法來布施人。法師有讀誦經典的法師、受持經典的法師、書寫經典的法師,及講經說法的法 師。

鳩摩羅什是梵語,譯為童壽,意即此童子將來一定活很大年紀。又言童子雖然年紀不大,但他的智慧、德行、辯才都很 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壽。這一部佛說阿彌陀經,就是童壽法師所翻譯的。 每部經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敘述經的大概意思。正宗分是講這個經典的 正當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廣之,擴而充之,像流水一樣,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腦袋一樣。正宗分就譬 如人的身體,體內有五臟六腑。流通分就譬如兩足,可以走路行動。

序分又叫經前序,因為它在經的前面,又叫經後序。為什麼經前序又叫經後序?這是否矛盾?叫經後序是因為釋迦牟尼 佛說經時,並沒有此段文,它是後來阿難和迦葉尊者結集經藏時,添上去的。又叫發起序,即是發起經的因緣。又叫正信 序,由序分證明經文是可信的。在序分裡,具足六種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聞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一時」是時成就。佛是主成就。「祇樹給孤獨園」是處成就。「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眾成就。有此六種成 就,故經典是可以相信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