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你有求而求不應時,不能怪佛菩薩不靈,與佛菩薩不相干,這是實實在在的。佛為你講道理,佛給你講方法,佛 為你講事實,這些你要懂得。所以佛法裡頭絕對沒有迷信,「迷」正是佛法要破的,佛法是破迷開悟,佛法怎麼會迷信呢? 而我們自己迷了卻不自知,還以為自己是虔誠的佛教徒,為什麼佛菩薩不保佑我?這就天大的冤枉,完全變成宗教了,把老 師當作神來看待。
神能保佑你嗎?神也不能,神果然能保佑人的話,我早就拜神了,我就不學佛了。神也不能保佑人,我們中國古人常講 「聰明正直謂之神。」,我們如果是無理的要求,求神保佑我發財,求神保佑我升官,我又貪贓枉法,神還保佑我,那這神 不是還和我一樣貪污嗎?一樣貪贓枉法嘛。這不但對神不敬,對神是侮辱,你們諸位想想對不對?
我們拜神,給他一點賄賂,供養他一點,希望他給我發財,我發一百萬,我供養一萬給你,一本萬利,諸位想想,那有 這種神明?所以這真的是侮辱神明,對神明是大不敬。由此去觀察世間人的顛倒錯亂,再看看佛經上佛所講的話,你會點 頭,佛講的的確不錯,字字句句都真實。
我們既然知道這個法門,想認識它,想修學它,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前些年我在美國邁阿密作了一個專題講演, 題目就是「認識佛教」,錄音帶此地有流通。講演當時有英語翻譯,有很多外國人參與,錄音帶現在把它分開了,國語和英 語分開;今年年初,有些同修發心,把錄音帶整理出來,現在印成一本小冊子,我好像看到外面有結緣的本子,諸位應當細 細的去看看。對於佛法本質我們認識清楚,我們修學的方向、目標才不會錯,然後我們才能談到念佛成佛。
念佛是佛法裡許許多多方法的一種,我們為什麼選擇這個方法?成佛,什麼叫「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 慧,唯有真實的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我們現在生活的問題、家庭的問題、事業上的問題,乃至於講到生死的問題,統統 都圓圓滿滿的解決了,沒有智慧不能解決啊。
沒有智慧天天在打妄想,那時就愈來愈苦,苦中加苦,不能解決問題,一定要真實的智慧。從真實智慧裡面把自己本來 面目找到,禪宗裡有句術語「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那是真正的我。
大家都曉得佛法裡講「無我」,「無我」是我們凡夫觀念裡錯誤的觀念,這東西沒有,可是有「真我」,常、樂、我、 淨四淨德,這是真的,那個「我」就是禪家講的「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也就是剛才我提到的,天親菩薩在《往生論》 裡所講的「無為法身」,那是「真我」;把這個「真我」找到了,就得大自在了。
那自在的樣子是什麼呢?我想不少同修唸過《普門品》,《普門品》裡講的三十二應身,那就是大自在的樣子。如果你 把自己本來面目找到了,你就有能力分身,就有能力變化了,應以什麼身得度,你就能現什麼身,這個多自在啊。 我們現在很可憐,沒有法子分身,這次我到此地來,這裡的同修見到我,希望我多住一段時期,這就是不能分身,如果 能分身,我台南分個身,台北分個身,美國分個身,常年住在那地方,這多自在啊。
從這個地方,諸位就可以知道我沒證得「無為法身」,我若證得無為法身,我就有此能力了。但是我們相信,確確實實 這是真正的事實,事實我們雖然沒有見到,但是佛在經典上講的這些理論,我們細細的想,是正確的,是可能的。換句話 說,今天是我們的清淨心、平等心還沒達到這個標準,應當更努力、更專精的去修學。
佛法修學的關鍵在專、在精,不能雜,一雜就壞了,我們現在學佛的同修,通病就在雜亂上,雜修、亂修,就像你們在 學校裡讀書,科系很多,你在這裡亂修、雜修,這個鐘點聽這個科系,下個鐘點跑到那個科系,這樣子聽上四百年都畢不了 業,你不專嘛,如果你專門在一個科系裡上課,四年就畢業了,學位就拿到了。你不專,門門都想學,門門都想聽,門門都 想接觸,修成一個大雜燴,這個壞了啊,這是現在學佛人的通病。
前面跟諸位講了大前提戒、定、慧,戒定是樞紐,我們疏忽了,這是我們費了許許多多的時間,費了許許多多的精力, 而在佛法上沒有成就的因素,今天明白,搞清楚了,我們要回頭。
當然佛法像一個大學,裡面有許許多多的科系,我們應當如何來選擇?選擇的原則不在這些科系的本身,也就是不在法 門,為什麼?法門是平等的,所以大經上常講「法門平等,無二無別。」,因為任何一個法門,它的目標都是無上正等正 覺,每個門都通達,所以選擇的關鍵在自己,譬如說我們這個講堂,這講堂有許許多多門,每個門都通進來,所以門都是平 等的。
那麼你選擇從那個門進來,這是你的條件,如果你站在這個門口,你順便就進來了,這多方便;但這個門偏偏不進,要 繞圈子,又想走這個門,又懷疑,又走那個門,繞來繞去,繞了幾十個鐘點還沒有進來,這不是自找麻煩嗎?現在很多學佛 的人犯這個毛病,都在門外繞圈子,不曉得一門深入。
當然,這個門古人講有難有易,難易也不在法門,難易在我們自己本身,我們自己本身妄想煩惱重,有一些法門我們就 感到難;如果妄想執著輕,法門我們感覺到容易,這就是講眾生的根器不相同。
如果煩惱習氣非常重的,有沒有一個什麼法門讓我們學起來輕鬆容易成就?這就是我們所要的,這個就是念佛法門,這 是一切諸佛菩薩為我們推薦的。這個法門,業障習氣最重的人也能成就,修學別的不容易,這個法門容易成就。今天時間到 了,我們就講到此地,明天我給諸位介紹淨宗修學的根據,我們的依據,我們明瞭了,我們的心才能定下來,才能夠專精, 功夫才能夠得力,明天晚上再見。
第二天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
昨天我們將佛法教學的目標、內容性質,簡略地介紹出來了,我們知道佛說法是因機施教,眾生無量無邊,根性也是無 量無邊,所以佛說法一定要契眾生之機;換句話說,一定要令眾生現前就得到殊勝的利益。
我們世間教學也遵守一個原則,學以致用。我們所學的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用不上,這種學術就不是真實的。佛法其實 比這個還來得現實,也就是說,佛教給我們,一定要我們現在就能受用,現在就得到好處,否則的話,我們學它做什麼? 每一個眾生根性不相同,智慧不相同,嗜好不相同,換句話說,我們的需要不相同,因此佛說法也就無量無邊了。總而 言之,佛能夠滿一切眾生的願望,這點是很了不起,真正令人佩服。於是就有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意思就好像有一個學校, 學校裡面開了許許多多的科系,為了適合不同的學生,不同的願望,任他選擇,這樣的修學就能夠得到快樂,所以修學是一 樁很快樂的事情,我們中國古人講「讀書樂」,在學習當中有快樂。
不像我們現在,我們現在當學生學習感到很苦,甚至於與自己的興趣、愛好不相同,好像被逼迫在學習,不甘心、不情 願,這個學習就痛苦了,這也是制度上的問題,現在考學校是按照分數來給你分發科系的,而不是依照你的願望。我們佛法 不按分數,是按願望的,你喜歡學什麼法門,佛就給你說什麼法門,這是我們看出佛的無量智慧及無量的慈悲。
因此我們曉得,佛所說的一切法門,並不是教我們統統要學習,正如同學校裡一樣,學校所開的這些科系,並不是教一 個學生全部把它學完的,不是這個意思,是讓你在裡面選擇。
世尊當年在世教學那是沒有問題的,任何一個學生見到佛向他求教,佛有能力觀機,他有能力觀察你是什麼樣的根性, 你現前的狀況不但他瞭解,你的過去世、生生世世的狀況,他都知道,所以說法就非常契機,幾句話開導,學生開悟了,明 白了,這是我們在經典裡看到很多很多。
佛滅度後,學生們感到佛的教學對於眾生、對於人類、對於社會有很大的利益,如果這教誨要是失傳了就非常可惜,於 是許多同學達成一個共識,把世尊當年所教導的,集結留傳給後世。
這是一個很繁重的工作,世尊當年教學並沒有寫教科書,也沒有學生隨堂作筆記,於是在集結時特別請阿難尊者,他是 佛弟子當中跟隨佛的時間最長的,阿難是佛的侍者,世尊一生當中,每次講經說法他都在場,即使早年阿難還沒有出家的時 候,佛所說之經,佛對阿難一個人也重複說過一遍,於是阿難尊者在世尊四十九年的教學當中,他聽到的東西是最完整的, 當然世尊給他有一個使命,將來他要負貴集結經典。
他的長處是記憶力非常好,聽過一遍永遠不會忘記,他有能力將佛當時所講的重複講一遍,講得很完整,講的沒有錯 誤,這是弟子當中,他有此特長。於是在集結經藏時,大家就推阿難複講,請阿難升座複講,一部一部經的複講,並推選一 些人來記錄,另有五百阿羅漢,都是當時世尊的學生,請他們來聽,請他們來作證,看看阿難所講的,大家同不同意,如果 有一個人提出意見,那這句話就要刪掉,必須每一個人都同意,每一個人都贊成,這才能記錄下來。
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經典的第一句「如是我聞」,這個「我」就是阿難自稱,是阿難親自聽佛說的,佛怎麼說,他就怎麼 講,就這樣記錄下來稱之為「經典」,經典在印度是這樣流傳下來的。而且集結一共有四次之多,第一次是阿難尊者集結 的,這沒話說。以後去佛時間也久了,最後一次的集結在佛滅度四百年了,時間傳的久,誰有那麼好的記憶力?於是流傳下 來的經典難免有一些問題存在,這都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所以善學,會學的人,要掌握原則,掌握總綱領,那就不會有太大的差錯。不會學的人那就很煩惱了,執著在經文,執 著在文字上,這就很苦惱。佛對於後世的情形可以說是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佛說他的法運有三個階段,正法、像法、末 法。
正法一千年,佛滅度後一千年所留傳教導大眾修行的原則,大致上都不會有錯;雖然分了很多宗派,但都沒有問題,修 學都可以能斷煩惱,能開智慧,能證果位。可是一千年之後,第二個一千年叫「像法時期」,這「像」就是「相似」,逐漸 變質了,法愈傳愈訛,有錯誤的東西夾雜在裡面。
佛法傳到中國,正好是佛滅度一千年,也就是說佛法是在正法的末期,像法的初期到中國來的,幸好是像法的初期。而 中國翻經的工作,在過去無論是交通、人材、物力、印刷及流通都有種種的不方便及許許多多的限制,古來的祖師大德,他 們的精神毅力,值得我們尊敬,克服了許許多多的困難,把梵文經典翻成中文,這個工作從後漢開始,一直到宋朝,時間延 續了八百年。
宋以後所翻的經,那數量就很少很少了,八百年的時間,換句話說,中文的經典是在世尊的像法時代完成的,像法初期 就開始做譯經的工作。中文經典翻成之後,我們後人有一個疑問,我當初學佛的時候就存著這個疑問,當年印度梵文經典傳 到中國的數量不少,雖然是交通工具非常的不發達,傳來的還是很多,一部份是印度的高僧大德來到中國傳教,另一部份是 我們中國的大德們到西方去留學,這裡面成就最殊勝的,諸位曉得是玄奘大師。
他們從印度回來也帶了大量的梵文經典,帶回來之後並沒有全部翻譯,而是在其中選擇,當然是選擇最好的、最適合於 中國人修學的,所以還有不少的經典沒有翻譯。所以我們中國的《大藏經》並不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全部經典,這 個諸位要曉得,只可說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的菁華,我們是這樣過來的。
那個原文呢?原始的那些經典到那裡去了呢?為什麼不保存留傳下來?而只留了中文的譯本,原文失掉了。我學佛是方 東美先生介紹的,他把佛法介紹我時,我就曾經向他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的梵文經典到那裡去了?方先說了一句話,說得滿 有道理的,他這句話有沒有根據,我不知道,想必是「想當然爾」,不見得他有根據。他告訴我:「我們中文所翻的經典要 是和梵文作比較的話,我們的譯本超過原文,第一個意思翻得正確,第二個文字、文詞表達的技巧比梵文還要優美。中國古 人自信心很強,讀佛經讀我們譯本就可以了,用不著再讀梵文本。」,你看看這個口氣多大,想想也滿有道理的。
從前的中國人自信心強,不像現在的中國人,對於民族自信心完全喪失掉了,認為自己都不行,一切都是外國人行,這 是很大的錯誤,所以一定要恢復民族的自信心,這個國家民族才會有前途。所以方先這些話,我覺得說得是滿有道理的,雖 然他沒有說出依據,但說得很好,總是解答了我們這一個問題。
所以對於中文的譯本一定要有信心,譯本當然也有優劣之分,翻經的道場人才要多,特別是攻於文學造詣的,那翻出來 的文字就優美,假如人才少,譯的本子可能會在文字上比較差一點,這是我們現在展開藏經可以看得出來的。
同樣的譯本也出現有多次的翻譯,像大家曉得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我們稱《金剛經》,這是諸位很熟悉的。《金 剛經》就有六種不同的譯本,現在最流通的是羅什大師的譯本,在《大藏經》裡我們看到有六種不同的譯本;《般若心經》 有十幾種譯本,原本只有一個。不同的譯本,我們仔細去觀察內容,大同小異,所以任何一個本子都好,都非常的難得。 如果我們今天是做研究工作,而不是做修學,我們就以一個本子為主,其它的譯本做參考,使我們對經典達到充分的理 解,這是多種的譯本對我們做研究工作的人確實有幫助。
淨土宗的經典,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方法來修學,在許許多多法門裡面,我們選淨宗,為什麼要選擇淨土?這裡面有二個 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我們自己的根性,以及我們現前生活環境,使我們沒有能力涉獵其它宗派繁瑣的學術。任何一個宗派,它 的經論都很多,修行的方法也不簡單,我們在這個時代,自己很難適應那些。而淨宗簡單,它的經典只有三經一論,而且三 經一論的份量都很少,所以對我們來講非常適合。雖然古大德又補充了二種,這都是我們要知道的。
所以現在淨土五經,五經怎麼來的?是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他將《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稱為 「淨土四經」,所以諸位要是看到淨土四經,你就知道魏源附上這個本子的。在民國初年,我們淨宗大德印光老法師將《楞 嚴經》裡的一段《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段不長,全文只有二百四十四字,比《般若心經》還少,《般若心經》是 二百六十字,將二百四十四字附在四經後,就稱為「淨土五經」,五經是這麼來的。
這五樣東西都不算長篇,都是短篇,五經合印在一起,也不過這麼薄薄的一冊,我們淨宗依據的經論就這麼多,這對我 們來講是太方便了。
而且淨宗是一切諸佛之所讚嘆,我們初學的時候不知道,到深入經藏之後才恍然明瞭;最初沒看得起這個法門,以後才 發現這個法門是修行證果,無上的法門,真實不可思議,如果諸位不深入經藏,你不知道啊,不曉得這個法門之好,這是以 現前的生活環境而言,我們適合這個法門。
另外一個原因是遵守佛的教誨。佛在入滅之前告訴大家,他說他的法運有一萬二千年,一萬二千年之後,這世間沒有佛 法,佛法就消失了。他說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那麼依照中國歷史的記載,今年是佛滅後三千零二十年, 換句話說,我們在末法一萬年裡,第二個一千年的開端,後面應該還有九千年。
這些年來在西方國家很流行古代的預言,西方人說一九九九年是世界末日,但是從佛法來講,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這 不是末日,絕對不是末日,我們很放心,但是可能會有災難,說末日說得太嚴重了。
佛說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在正法時期依照佛的教誡去修行就能證果,人心淳厚。像法時期依照戒律來修學就不能成就, 要修禪定,禪定成就;這似乎在我們中國也得到了證明,佛法是在像法時期傳到中國來的,在中國一千多年,要是照中國歷 史來說,佛法是在後漢永平十年正式傳到中國,公元六十七年,到現在共一千九百多年,這就是像法一千年過去了,末法一 千年也過去了。
所以中國的禪風非常之盛,因為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這是世尊在《大集經》裡所說的。我們現代人 看這段經文,就像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一樣,我們生在末法時期,依照佛的指導,我們修學淨土,這就不違背佛的教誨。 因為這二個因素,我們決定選擇這個法門,這個法門最主要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這部經,根據古大德考證,都認 為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不只講一次。諸位必須要知道,佛說一切經都只講一遍,惟獨《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遍以上,這是 很特殊的一個現象,佛是多次宣講。如果這部經典不重要,佛不會多次宣講。
因為我們現在看《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根據歷史的記載,《無量壽經》從後漢到宋朝這八百年間,曾經有十二次 的翻譯,由於古代典籍保存不容易,所以其中七種失傳,只留下五種,現在收於《大藏經》裡。另外七種有經題,在目錄裡 面有,但是經文已經找不到了。
從這五種不同譯本當中,它裡面的出入很大,可斷定不是一個原譯本;一個原譯本,縱然有許多不同的翻譯,但是不至 於有很大的出入,將會大同小異。這五種本子出入太大了,斷定不是一次說的,是多次宣講,所以就有不同梵文的原本,這 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
我們由此體會世尊教化眾生,對這個法門他特別用心,當然這個法門特別殊勝,尤其在《無量壽經》、《法滅盡經》裡 說過,將來佛的法運到一萬二千年之後,所有的一切經都沒有了,《無量壽經》還在,還多留一百年,最後消失。一百年之 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也再留一百年,你就曉得名號功德真正是不可思議,到那時期,人 能聽到這句名號,唸這句名號,都得很大的利益。這是在一切法門裡面,我們明瞭它的殊勝,它真實的功德利益。
譯本既然那麼多,出入這麼大,古人在修學上就為難了,因為有些意思,這本子有,那本子沒有;有些意思,那本子 有,這本子沒有,於是要把五種原譯本統統都讀到,這經義才圓滿。現在容易了,五種本子你都可以得到,古時候難啊,於 是古人才想出彙集本。
第一次編彙集本的是宋朝王龍舒居士,這在我們佛教界很有地位的,他老人家修行也真的很有成就,他念佛往生是站著 走的,所以《龍舒淨土文》前面畫著有一個像,就是他往生的像,站著走的。他最初作這個彙集本,收錄在《大藏經》,一 直流通到現在,它的題目叫《大阿彌陀經》。
這個本子,以龍舒居士的道德、學問、地位,財富在當時的五種譯本當中,他還有一種本子沒有找到,唐朝翻譯的, 《大寶積經》裡的《如來會》這一部,王龍舒沒有見過。所以他的彙集本是四種譯本的彙集本,少了唐譯的,唐譯的裡面也 有一些重要的經文是其它四種所沒有的,於是龍舒居士這譯本的經義還是有欠缺,還是不完整,很遺憾的事情。
由此可知,彙集是必要的,是應當的,如果彙集是不應該的,龍舒居士怎能站著往生呢?他老人家現身說法來給我們做 證明,這彙集是應該的,對於淨宗的承傳是有一定的貢獻,這個功勞不能夠埋沒。
因為他的本子有欠缺,所以在清初乾隆年間,彭紹升居士,這也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實在講,真的是菩薩再來。以現 在的話說,他是貴族出身的,一般講的「高幹子弟」,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就是現在的國防部長,可見他是貴 族出身的。
此人極聰明,弱冠就中進士,弱冠是二十歲,就像現在的高考及格,在那時候,學位最高的是進士,相當於我們現在的 博士學位。他做官任職的時間很短,他家庭富有就不做官了,在佛法裡有很了不起的成就,他學佛去了。他對《無量壽經》 的這些版本也不滿意,一個是原譯本裡面太繁瑣,譯的文字不是很優美,文字讀起來很難讀,不順暢。所以他就採用康僧鎧 的本子,把康僧鎧的本子做一個節本,把難讀、重複的地方刪除,做一個刪節本,節得很好,讀起來果然很順暢,唸得教人 很舒服,他又給它做了一個註解,《無量壽經起信論》,這個本子在台灣有流通,不難見到,這是《無量壽經》在中國出現 第二個刪節本。
到清朝咸豐年間,魏源居士,剛才介紹過,他把《普賢行願品》附在三經後面成為四經;他也給《無量壽經》做一個彙 集本,做得不錯,他是五種本子都找到了,所以比王龍舒的本子要完善得多,是一個很好的彙集本。流傳不久,印光老法師 對於魏源及王龍舒的本子都有批評,諸位在《印光大師文鈔》裡可以看到,有好幾篇文章批評這兩本子,但是你仔細觀察, 老法師並不是反對他彙集,是反對他彙集裡面有不當之處。
什麼不當之處呢?彙集和譯經不一樣,翻譯可以用自己的意思斟酌詞句;彙集不行,彙集最重要的是要取它的原文,不 能改它一個字,你把它的字隨便改了,當然王龍舒改的沒有問題,改得比原文好;魏源改得也沒有問題,他們真正是大學問 家,世法佛法都通達,改的是好。
可是老法師說,如果你們開這個端,後來的人看不懂,他也隨便的改,每一個人都改,改來改去,這佛經留傳到後來還 能看嗎?這個例子不可以開,原文是什麼樣子,就得用原來的字,一字一句不可以改,可以重新編排,五種原譯本可以重新 來組合,但是不能換一個字,這個很重要。王龍舒的本子裡面改了字,魏源的本子也犯這個毛病,這種情形,諸位看夏蓮居 的彙集本前面有梅光義老居士的一篇序文,序文很長,都說到了,彙集是不可以更動一個字的。
因為這樣的緣故,夏蓮居老居士在民國二十幾年發心重新彙集,就是我們現在這個本子。他這個本子是三年彙集完成 的,等於閉關三年,裡面第六品,就是「發大誓願」四十八願,這一段的經文就用了三個月的時間,而且還有二個助手,一 個是慧明老和尚,這是當時中國佛教的大德,通宗通教,在台灣慧明老和尚有本開示錄,薄薄的一本小冊子,好像流通得也 很廣。還有一個梅光羲居士,三個人合作,用三個月的時間,彙集四十八願這段經文,你就曉得他們的用心,他們的謹慎。
所以這個本子出來之後,首先嚮應的是慈舟法師,慈舟法師看到這本子非常佩服,就用這本子在濟南開講,而且給他作 了科判。這個科判,我到北京時,黃念祖老居士還有一份,這是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倖存沒有被燒掉的,所以我就把它帶到台 灣,複印在《無量壽經》後面,給諸位作參考。當時的彙集可說是初版,只分三十七品,現在的本子是分作四十八品,這是 以後陸陸續續再修訂的,一次一次的修訂,十年才修訂成現在這個本子,所以用了十年的工夫才定本,現在流通的本子,夏 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工夫啊,不是容易的。
這本子出來後,印光老法師往生了,所以印老沒見到這本子,假如印老見到這本子,或許會點頭:「這本子彙集得不 錯,可以流通了。」,古人彙集的那些弊病完全改過來了,確確實實每字每句都是原文,一個字都沒改動,而且取捨非常妥 當,的確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那時的大德們都認為這個本子是《無量壽經》最好的版本。
慈舟法師在中國大陸也是很有地位的大德,他的戒律精嚴,也到處講經說法,弘法利生,他有二個學生在台灣,也是大 家所尊敬的,現在還在的懺雲老法師,有一位已經過世的道源老和尚;所以我把慈老的科判帶回來,你們要是說這經有問 題,道源老和尚、懺雲老法師都承認師父講這部經,並給它作科判,這還有什麼問題呢?足足可以讓我們對於這個經本生起 信心,所以這是真正的法寶,我們不可以當面錯過。
我自己在這三十多年弘經的經驗當中,我自己感觸到的,我過去講了很多經,大概總有幾十種之多,像大經《華嚴》、 《法華》、《楞嚴》,我講《金剛經講義》,那時候在台北大專講座講的,我講了四年,《金剛經講義》才講一半,那個 《講義》講圓滿要八年,太長了。但李老師往生之後,我開始講《無量壽經》的彙集本,我自己深深感覺到,深深體會到弘 經的功德不可思議,得諸佛加持的力量不可思議,消除業障的功德不可思議,這是我自己深深感受的。
我講《華嚴》所得的不如《無量壽經》,這是許多人不知道的啊,這是我親身體驗的。這些年來使我對這部經典信心更 深,依照這部經典修學而消業障的很多,得利益的很多,往生的也很多,依照這部經典修行,往生瑞相非常之好,這些都足 足證明經的功德確確實實是諸佛如來威神所加持的。
如果我們對它懷疑,不能接受,還要找另外的本子,那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善根福德太少了,經上講「不可以少善 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善根福德鮮少,這個本子你就不能接受。如果真的不能接受,有一個補救的方法,你一定要讀五 種原譯本,為什麼呢?這樣你才能得到《無量壽經》完整的經義,你讀一個本子絕定是不行的,你一定要讀五種本子,你要 是嫌五種本子太多太繁,那你就唸夏蓮居這彙集本,它是五種本子的集大成,所以一定要把經本認識清楚。
這個本子現在於海外沒有障礙,在中國大陸也沒有障礙,幾乎流通到全國了,所以大陸上讀這本子的人很多,念佛的人 很多,這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我們看到佛法是非常有前途,真的是一片光明。
《無量壽經》的內容是世尊為我們詳細介紹西方極樂世界,從這個世界的起源歷史,這個世界的狀況,有理論、有事實 、有因有果,面面俱到,經文並不很長,介紹的相當完善,每個部份都說到了。
第二部《觀無量壽佛經》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補充,特別是在修學方法上的補充,因為《無量壽經》在修學方法上 只有三輩往生,說得比較簡略,並不很詳細,但綱領都有了;《觀經》裡面就補充了很多,為我們講三輩九品,就講的詳細 了。
而方法裡面教給我們念佛,有觀想念佛、有觀像念佛、有持名念佛,在方法上講得很詳細。還有一點也是不能夠忽略 的,九品因果,這在《觀無量壽經》說得詳細,還有西方極樂世界的原理,「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這是講理論、原 理,這在《觀經》裡說出來,它是《無量壽經》的補充。
以後天親菩薩他修行淨土念佛的方法,他用「五念門」,他著了《往生論》,《往生論》實在講就是他老人家修學《無 量壽經》的心得報告,可是他裡面的方法卻是得自於《觀無量壽經》,所以《往生論》是依照《無量壽經》和《觀無量壽 經》。他有他念佛的方法,所謂「五念法」,第一個禮拜,第二個是稱讚,第三個是發願,第四個是觀察,實在講就是《觀 經》裡面的「觀想」,他不用「觀想」而用觀察,那個意思就更清楚、更深刻,「察」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第五個是迴 向。
所以他老人家念佛,句句佛號具足這五個意思,他因此方法而成功了,以後傳到中國來,曇鸞法師採取此法,善導大師 不但採取此法,還弘揚此法。所以日本人的淨土宗很多用「五念法」,他們是跟善導大師學的。
至此,淨宗的理論、方法、修學就相當完備了,佛最後說了一部《阿彌陀經》,說《阿彌陀經》的目的,是苦口婆心的 勸勉我們要採取這個法門,要修學這個法門,《彌陀經》裡面四番勸告,我們常講「一而再,再而三,三而四。」,真正看 出釋迦牟尼佛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你果然覺悟了,聽佛的話採取這個法門了,恭喜你啊,你這一生就成佛了,這是「當生成佛」的法門,不要拐彎抹角。 佛雖然如此苦口婆心的勸我們,不學佛的人那就不必說了,學佛的這些人,幾個人接受了?幾個人相信了?為什麼佛這樣勸 請,大家還不能接受呢?
實在說,這樁事實佛也講得很清楚,這法門叫「難信之法」,佛這一勸,大家就接受了,這還能叫「難信」嗎?佛怎麼 勸,這眾生還是不相信,這才叫「難信」啊。所以我們勸人家念佛,人家不相信,我們應該點點頭,正常、不奇怪,為什 麼?難信嘛。我們一勸,人家就點頭接受了,那才奇怪嘛,他為什麼會相信,這很不可思議了。
所以凡是能被勸就相信的,那個人不是普通人,佛在《無量壽經》裡講那個人不是凡人,凡人不會相信,不會接受。那 麼那個人是什麼人呢?我們在《無量壽經》上才得到答案,佛告訴我們,此人無量劫來修積的善根福德無量無邊,這一生當 中遇到這個法門,你一和他說,他的善根發現了,完全接受。如果不是過去生中無量的善根,他不可能接受,正好與《彌陀 經》上所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完全相應,但是《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我們不知道那善根多 少到什麼程度。
這在《無量壽經》才搞清楚了,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阿闍王子與五百長者,佛說他們過去世曾經供養四百億佛, 這不是小數字,一尊佛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四百億佛,這真是無量劫啊。過去無量劫當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這樣深厚的 善根,遇到《無量壽經》還不肯發願往生,只是發了一個願,「我將來成佛也要像阿彌陀佛一樣。」,還沒有發願求生西方 極樂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