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應化身的多少出入,不過是傳誦及翻譯者之間的詳簡增損而已,於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現沒有影響, 各經所舉,亦不過列其大略,實際上由於眾生千差萬別,可以隨著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品類不同,而作千差 萬別的身相來迎合眾生、教化眾生、救濟眾生。以上所舉的三十二身,或者三十三身,或者十六身,僅是適應 佛陀當時的印度社會而說,如果佛陀在今天的中國來說《法華經》,一定會加入更多的身分,也會減略幾種身 分的。因為,事實上的觀音菩薩,乃是隨類應化,無類不現,遍於塵沙法界。所謂法界,便是眾生身心的類 別,眾生所處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觀音便是遍於一切、平等救濟的大菩薩,當然不能用有限的身份來概羅他所 應機示現的身相了。可知,前面所說「千處祈求千處現,苦海常作度人舟」,所謂的千處,也僅是象徵性的一 個形容詞,並非僅限於一千個地方求他,他就顯現,多了一處求他,他便不現了。苦海也未必就在海中,而是 象徵眾生生死之苦的如海無涯。佛經的文字,請不要用計算器來分析它,因其經義往往是在文字之外的。

  講到這裡,不妨順便一提,就是有好多教外的朋友們,往往討論到觀世音菩薩是男人還是女人的問題,甚 至於廣播電臺及刊物中也出現這個問題的討論。

  我在十來歲時,就曾聽我父母兩人,對著觀音聖像爭論,父親說觀音大士一定是男菩薩,因為大士長有一 雙男人的大腳,而且還是光腳板。母親則說,觀音大士才不是男菩薩哩,因為她要到處奔走,救苦救難,要是 把腳纏成像我母親一樣的三寸金蓮,出遠門時,自顧不暇,那還能夠救人呢?

不過,母親的最大理由是,有好 多人都稱觀音菩薩為觀音娘娘或觀音老母,並且 觀音常常照顧婦女,為沒有子女的女人送來聰明智慧的子女。結果,當然是我的母親勝利。

  實際上,在佛經中的觀音,例如《楞嚴經》及(普門品)所舉,為了化度眾生的需要,固可應現種種形態 的婦女身,但也可現種種形態的男人身。觀音菩薩的本身,乃是相好圓滿的大丈夫,即如《八十華嚴》的六十 八卷所說,印度南方海上,補怛洛迦山的觀音,便稱為「勇猛丈夫觀自在」,根據研究,中國的觀音聖像,在 唐朝以前,是大丈夫相,唐朝以後,才有女相的觀音像出現。

  將觀音做成女相,是由於觀音常現婦女身度人的緣故。據《觀音感應傳》中記載,在唐憲宗元和十二年, 陝右地方的人尚不知有三寶,有一天突由金沙灘上來了一位絕色美貌的少女,手提魚籃,到那裡賣魚,許多的 男人,都為這個賣魚女的美艷傾倒,向她苦苦求婚,賣魚美女說:「我祇一人,怎麼能嫁你們這許多的人呢? 好吧,如果誰能在一夜之間背熟(普門品)的,就嫁給他。」第二天,能背者竟有二十人,賣魚女又說:「我 還是不能嫁給你們二十個人,能在一夜之間背熟《金剛經》的,我就做他的妻子。」結果尚有十人能背。賣魚 女再要他們在一夜之間背熟一部《法華經》,終於僅有一位姓馬的青年做到。但是萬萬想不到,在新婚之日, 女的剛到新郎家裡,就患急病死亡,並且立即腐爛,祇好馬上收殮埋葬。這位姓馬的青年,心中的悲痛,可謂 到了極點。幾天之後,又來了一位僧人,勸他開棺看看,棺中並無屍首,僧人便告訴他說:「這不是什麼賣魚 的女郎,實是觀世音菩薩的示現啊!」說完話,這個僧人也不見了。

  由於這一應現,在觀音像中,就有女相的「魚籃觀音」,在《法華經顯應錄》中,又將之稱為「馬郎觀 音」。此外,在許多的觀音靈感記載之中。示現女相的尚有極多。觀音為何常現婦女相?因為第一,女人的苦 難,自古以來,一直比男人多;第二,女人的特性,是慈和的,是柔忍的,例如偉大的母愛,在父性之中是不 易多見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應現婦女身,乃是藉女性受苦之多以表現菩薩忍耐,藉女性的母愛以表菩薩的慈 悲。尤其是於女人之身而深入婦女群眾,廣度多苦多難的婦女。同時,經中有言:「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 智。」婦女之身可度女人及兒童;示現美艷的婦女之身,尚可廣度男人,比如剛才所說的魚籃觀音,便是一 例;示現老婦人身則可接近廣大的人眾。

《五》觀世音菩薩的形像

  在人間應現的菩薩,必定是與人類相同的形像,最多是相貌比一般人莊嚴而已,否則他便不能接近人類, 或人類縱然敬仰、敬畏他,也不敢親近他了。所以觀音應現度人的時候,被度的人往往是到事後才能發覺的, 當時很難使人意識到是觀音的應現。

  因此,曾有一位基督徒到一所佛寺中,問了一位法師:「你們佛教講慈悲,為什麼會有千手千眼的觀音像 呢?手中拿了各種古代的兵器,膽小的人豈不要被菩薩嚇倒嗎?如果真有這樣的菩薩,他也該為自己改換一套 新式裝備了,大炮、坦克車、火箭、原子彈,豈不要比那些古代的兵器威力大得多。」請問在座的諸位,我相 信諸位之中絕多數是信仰佛教的,諸位,站在佛教的立場,當作如何解答?

  告訴諸位,那位被問的法師,並未因此語塞,他很坦然地告訴那位基督徒。他說:我們佛教,在許多地 方,都是採用象徵的手法,佛教既以所奉的聖像為佛菩薩的象徵,而不以為聖像即是佛菩薩的本身。那麼,千 手千眼的觀音像,也是一種象徵的手法,千手是象徵觀音菩薩的大悲願力,縱然全宇宙的眾生在一時間同時祈 求觀音,他老人家也能同時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救濟全宇宙的眾生。可見,說他有千手,尚不能形容其救濟力 量之無遠弗屆及無微不至於萬一。千眼是象徵觀音菩薩的無限智慧,他能在同時知道全宇宙的眾生,對他發出 各種不同的祈求,也能同時決定各種不同的救濟方法,若以他實際的觀察能力而言,說他有千眼,也是不能形 容其智慧程度於萬一的。所以,觀音像的千手千眼,乃在表徵菩薩的大悲及大智,手中各種兵器的是否落伍, 並不值得我們去計較。

  至於千手千眼的來歷,據《大悲心陀羅尼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千光王靜住佛時,教他受持大悲咒 之後,觀音菩薩便發了一個大願,他說:「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 足。」這個大願一發,果然生了千手千眼。實則這也是一種大願力大智慧的象徵,當然,如以菩薩的神通力, 化現一個千手千眼之身,也決不是困難的事。所以在必要之時,他會顯現異乎常情的身相。例如,在中國梁武 帝時代的寶誌大士,就曾在當時名畫家張僧繇的面前,現出十二面觀音,妙相莊嚴,或慈或威,使得受了梁武 帝之命來為他畫像的張僧繇,不能畫出來(見於《梁高僧傳》)。

  其他在《楞嚴經》卷六中,尚有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乃至四十臂、一百八臂、千 臂、萬臂、八萬四千臂;二目、三目、四目、九目,乃至一百八目、千目、萬目、八萬四千清淨寶目。

  由於觀音應現及其形像的差異,在許多佛典中,就有好多不同的數量分類。 《摩訶止觀》卷二上,舉出六種觀音:大悲觀世音、大慈觀世音、天人丈夫觀世音、大梵深遠觀世音、師 子無畏觀世音,大光普照觀世音。 《諸尊真言義抄》,舉有十五種觀音。 《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經》,舉有二十五種觀音。 普通於《佛像圖彙》中,則有三十三種觀音像。

  凡此各種分類數量,無非出於各時編集者所收的不同,例如魚籃觀音像,在唐朝以前,這個靈感事跡尚未 發生,所以不會有的。

  講到這裡,觀世音菩薩的主題,我們已經講完,最後我要奉勸諸位:諸位來聽聖嚴講觀世音菩薩,是在了 解觀世音菩薩的偉大精神,及其自度度人的偉大法門,我們若能以自己的信仰行為和願力向觀世音菩薩學習, 便能更容易與觀世音菩薩的願力相應,更容易得到感應。臨時遇到苦難時向觀音菩薩求救,菩薩固然會來救 你,可是,假如平時不念觀音聖號,臨到苦難來時,恐怕會想不到念觀音聖號了。所以,觀音菩薩雖是有求必 應,你不求他,他是不應的,因為感應是從虔誠的信仰中產生的。

  最要緊的,我們念觀音聖號,勿存功利觀念,菩薩不會由於你許了為菩薩裝金的願,而助你去做損人利己 的壞事,你來供養三寶,應當是出於清淨的求福之心。你之常念觀音聖號,觀音固然會在冥冥之中,隨時給你 保護,你卻不一定老是為求菩薩在物質生活上給你幫助,應該更進一步地向人格的內心下工夫。所以〈普門 品〉中告訴我們:「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 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最後,祈願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保佑諸位,身心健康,福智增長,同成佛道。同時,謝謝諸位的光 臨。

  「本文講於民國五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古曆二月十九日)善導寺第二十二次佛教文化講座」,並刊載於 《佛教文化》季刊九期,民國五十七年五月一日。

《六》觀世音菩薩的法門  

 本節補述於民國七十五年九月廿四日

  觀音法門很多,大致分為顯密二門。密法多用觀想,必須身口意三業齊修,修學者必須師師傳承,師弟親 授,修行時必須供養、作觀等儀軌壇場,而且不是短時能夠成辦。顯法則不拘形式,不限時地,不擇師資,只 要持之以恆,必有效驗。所以本文僅將人人可修的觀音顯法,介紹如下,願十方大眾,人人擇一而修,祈觀音 加護,處處皆成佛土。

一、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

 這是修定發慧的方法,出於《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

  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初 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 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 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 悲仰。

  此一法門的修法與層級段落,已經非常清楚,不過初修之時,未必人人能夠得其要領,所以我 在教授初入門者的初步修法,稱為「聞聲音 法」,共分四個步驟:

一、專念普聽一切聲音,不選擇對象,不分別對象,由大至小,由近至遠, 不以耳根去聽,乃讓聲自來。

二、知道自己在聽聲音,也有聲音在被自己所聽,此時只有聲音和自 己的和應,沒任何雜念現前。

三、僅有聲音而忘失了自己,自己已融入無分別無界限的聲音之中。

四、聲音與自己雙亡雙照,雙亡則無內外自他,雙照則仍歷歷分明,故與世間的四禪八定的僅存獨 頭意識的境界不同,也與小乘的滅受想定有異經此四階,再對照《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繼續 用功修行。

二、般若心經的照見五蘊皆空法門

 《心經》開頭便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是 觀音法門中大小乘共通的基礎,也是大乘的極則。即是用分析的方法,觀察眾生及眾生所處的環 境,包括色法的物質世界和心法的精神世界,不出五類,物質的色法,即是眾生的身體及身體所賴 以生存活動的環境,精神的心法,即是心理的活動以及其動因、動力、動的結果,此結果又成為另 一循環的動因,佛學專有名詞,稱之為心念,稱之為識。凡動皆由於因,凡動皆產生果,其間動的 作用,稱為造業,造業的結果,稱為業力的感受果報。如果眾生能洞察,五蘊所成的世界,無一是 真,無一能常,便不起貪瞋等執著,不執著的當下即能不受貪瞋等的煩惱所苦,便能不再繼續造循 環不已的生死業,便能雖處生死,而離一切苦了。觀自在菩薩是以甚深的智慧力,直下徹見五蘊的 世間法,無非是空。小乘知空而不住有,所以出世;菩薩證空,連空亦無,所以入世。凡夫未證五 蘊皆空,所以戀世、迷惑、困擾、不知何去何從,而又事事執著,處處煩惱。

三、法華經普門品的持名法門

  〈普門品〉云:  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 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接著說明,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即能入火不燒、入水不淹、惡鬼遠離、刑器自毀、怨賊消退 、除一切障、免一切難、滿一切願、成就一切福德,而且隨類應現、處處化身、救苦救難、無求不 應。

 這是最平易近人,人人可修,時時可修,處處可修,效驗也最彰著的一種法門。只要持之以恆, 信之懇切,有事無事都可稱念的法門。

四、大悲心陀羅尼經的大悲咒修持法

 此經屬於密教部類,卻是一種素樸的密法,雖無上師傳承,人人也都可以修持。該經中說: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 鄰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 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 聞此咒,超第八地。

 此咒是觀世音菩薩,在無量劫前的千光王靜住佛處初聞,一聞此咒,頓從初地越登第八地。而且 受命普為未來惡世的一切眾生,以此心咒,作大利樂。嗣後觀世音菩薩又於無量的佛前,無量法會 之中,重聞此咒。由於誦持此咒,故所生之處,恆在佛前,蓮花化生。該經宣稱:若能深信不疑, 誦持此咒,可得無量利樂,例如: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援手;不墮三惡道;生諸佛國;得無 量三昧辯才;現在生中,所願皆遂;轉女成男;消滅侵損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惡五逆、謗法謗人、 破齋破戒、破塔壞寺、偷僧祇物、污淨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種善生,並除十五種惡死。

 又說此咒的相貌,即是大慈悲心、平等心、無為心、無染著心、空觀心、恭敬心、卑下心、無雜 亂心、無見取心、無上菩提心。所以誦持此咒,即能通達外道典籍,能治世間八萬四千種病,能降 一切天魔鬼神,能縛一切山精、魑魅魍魎,而能感得一切善神、龍王、金剛力士,常隨衛護。持此 咒者,不論在何時何處,若有任何恐懼、災難、危險、迷路、病變、煩惱業障,確可應驗化解。所 以名為無礙大悲、救苦、延壽、滅惡趣、破惡業障、圓滿、隨心自在、速超上地。

 「大悲心咒」,簡稱大悲咒,共有八十四句,到處可以請到,此處不錄。根據此經的要求,誦持 此咒者,也有規定:要發廣度眾生的大菩提心;身持齋戒;於諸眾生,起平等心;常誦此咒不斷。 並且要求:住於淨室,沐浴淨衣、懸旛燃燈,香華及各味飲食,供養觀世音菩薩,然後攝心靜慮, 不起雜念,如法誦持。這種規定,即是儀軌。若能如法如儀,當然最好,否則,至少也當以恭敬心 及專注心來誦持此咒,若能恭敬專注,必能有願皆成。

五、六字大明咒

 六字大明咒即是「唵嘛呢叭嘧吽」,在中國的流傳,始於元代,是跟著西藏及蒙古喇嘛密教的傳 入而到漢地,故在元朝以前的佛教文獻中,尚未見到,至清初已被收入《禪門日誦》所錄十小咒 內。然在蒙藏喇嘛教的化區,此咒是一般信徒經常持誦的法門,即是表徵觀世音菩薩利益六道的神 咒。

六、白衣大士神咒

 此咒的出現和流傳,為時更遲,不知出於何經,為何人譯出,大概是出於大士化現時為某人所授 的法門,而非來自印度的傳譯。內有「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的句 子,相當俚俗化,近於道佛相融的民間信仰。可見,其中的歸敬三寶,歸敬觀世音菩薩,歸敬摩訶 般若波羅蜜,乃是自古即為佛教徒們日常持誦的內容,所以靈驗非常顯著,民間的傳誦也極為普 遍。並以持誦一萬二千遍為一願,一願不成再持二願乃至多願,必得成就。滿願後即當印施此咒一 千二百張。此咒的內容是: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三稱三拜)南無佛 南無法 南無僧 南無救苦救難 觀世音菩薩怛垤哆 唵 伽囉伐哆 伽囉伐哆 伽訶伐哆 囉伽伐哆 囉伽代哆娑婆訶 天羅神  地羅神 人離難 難離身 一切災殃化為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蜜

 此咒文見於大陸時代,僅僅於一張紙上,印刷白衣大士像、咒文、六百個小圓圈,以備持誦者每 誦二十遍點一圓圈的計數之用。目前則有人參考了大悲咒持誦法而為之加上了持誦的規則,而謂欲 持誦此咒者,宜先在大士像前,沐手焚香、恭敬供養、至誠頂禮,誦畢則發願迴向。凡為正當心 願,如求癒病、消災、解危、求福、求職、求子、求延壽等,均有奇驗。

七、延命十句觀音經

民國七十六年一月二十日再次補述

 此經係《高王觀音經》的精簡本,同出於古人的夢中傳授。《高王》早在東魏時代即已傳出, 《十句》則出於劉宋元嘉二十七年(西紀四五○年)。據趙宋時代四明志磐於一二六九年撰成的 《佛祖統紀》卷三十六所載:「元嘉二十七年,王玄謨北征失律,蕭斌欲誅之,沈慶之諫曰:『佛 貍(魏世祖小子)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不僅來遭刑戮,後來 官至開府,年八十二,壽終正寢。王玄謨如何得此際遇?乃由於受誅之前,夜夢異人,告以若誦 《觀音經》千遍,可免死難,並口授經文十句:

 觀世音,南無佛,與佛有因,與佛有緣,佛法僧緣,常樂我淨,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 從心起,念念不離心。(《大正藏經》四九三四五頁)

 這部觀音經,雖出於古人的夢中感得,並非傳譯自印度,以其僅僅十句,已具足三寶及觀音的持 名念法,故迄趙宋乃至清初,仍受到佛教界的普遍傳誦。特別是相當於中國清初的日本江戶時代的 白隱禪師(一六八五∼一七六八),為了弘揚此經,搜羅資料,編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靈驗 記》。近代的日本著名禪匠原田祖岳,也寫了一部《延命十句觀音經講話》。而在我國,竟很少有 人知道此一法門,所以樂為介紹,普勸誦持。

八、結語

 從以上列舉的七種法門,可知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方便,有深有淺,有本有末。《楞嚴經》的「耳 根圓通」,是用禪定的觀法而達到徹悟究竟的目的。《心經》的「五蘊皆空」,是用觀照世間無常 無我的方法,以證般若實相。這二部經是要眾生還歸法性而與佛同體,除一切煩而親見本來面目。 〈普門品〉的持名,則強調觀世音菩薩的救濟,重於解脫現實人間的苦惱。「大悲咒」的持誦,則 雖重在現實疾苦的解除,也說因此而得「蓮花化生、恆在佛前」。持誦「白衣大士神咒」的功能, 幾乎全是為了現世的利樂,所以更為民間化和普及化的法門了。

 不過,任何一種法門,不論其層次高下,只要不謗三寶,不違背因果原則,都應受到發揚。而 且,一般人信佛學佛的初階,多是從求現世利益及現前幸福開始的,種下善根之後,逐步聽聞佛 法,漸漸提高層次便會修習《心經》及《楞嚴經》等所示的法門了。因此,「白衣神咒」雖近似民 間信仰,畢竟仍是佛法中的一個層次。

1 2

 

1